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

更新时间:2023-08-18 浏览次数:22 类型:期末考试
一、题目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dù) 之(xī) 舞(yú) 然(kuì) B . 尔(kēng) 回(màn) 鼎(dāng) 掠(biāo) C . 厨(páo) 力(lù) 然(shù) 大(xì) D . (fǔ) 尔(kēng) (guàn)者 庠序(xiángxù)
  • 2. 下列选项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揣揣不安 同仇敌忾 素车白马随声附和 B . 千乘之国 妃嫔媵嫱 湛湛青天 不落言筌 C . 前合后揠 不落窠臼 数见不鲜 凝神屏息 D . 瞠目结舌 踌躇满志 携手并进 沧海一栗
  • 3.  下列各选项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 各国必须加强合作,携手共进,战胜疫情。 B . 电影《长津湖》是一部令人荡气回肠 , 具有史诗品格的战争题材作品,惨烈的战争画面让我们意识到今天的和平之难能可贵。 C . 智能手机取代了钱包里的一切,人工智能打败了围棋世界冠军,这真是一个不可理喻的时代。 D . 运动中及时补水,对人体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它既是运动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手段,又是维持身体健康的保障。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在工作过程中适当地娱乐可提高幸福感和工作效率,并且能够提升士气。 B . 本着“依法依规、合情合理、实事求是、一视同仁”的原则,黄浦区政府会同有关社会组织共同研究制定了外滩拥踩踏事件遇难人员家属救助方案。 C .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自觉承担起调动各种文化力量、科技力量和市场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而砥砺前行。 D . 少吃主食、水果和含糖类食物的低碳饮食可以在数周内较快降低体重,是因为水分、肌肉和脂肪一起减少了。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朱晦庵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伪君子”则于这种“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他们的特点不仅见于道德上的虚伪,而且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叫人起不美之感。无论是“俗人”或是“伪君子”,他们都是生活中的“苟且者”。像柏格森所说的,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只能作喜剧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剧里去的人大半都是不艺术的。

    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一班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之内,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在锻炼作品时常呕心呕肝,一笔一划也不肯苟且。王荆公作“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时,原来“绿”字是“到”字,后来由“到”字改为“过”字,由“过”字改为“入”字,由“入”字改为“满”字,改了十几次之后才定为“绿”字。即此一端可以想见艺术家的严肃了。善于生活者对于生活也是这样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曾子临死时记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门人把它换过才瞑目。吴季札心里已经暗许赠剑给徐君,没有实行徐君就已死去,他很郑重地把剑挂在徐君墓旁树上,以见“中心契合死生不渝”的风谊。像这一类的言行看来虽似小节,而善于生活者却不肯轻易放过,正犹如诗人不肯轻易放过一字一句一样。小节如此,大节更不消说。董狐宁愿断头不肯掩盖史实,夷齐饿死不愿降周,这种风度是道德的也是艺术的。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

    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全以它能否纳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往往出乎一般人之意料。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着;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摆脱。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苏东坡论文,谓如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这就是取舍恰到好处,艺术化的人生也是如此。善于生活者对于世间一切,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孟敏堕甑,不顾而去,郭林宗见到以为奇怪。他说:“甑已碎,顾之何益?”哲学家斯宾诺莎宁愿靠磨镜过活,不愿当大学教授,怕妨碍他的自由。王徽之居山阴,有一天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忽然想起他的朋友戴逵,便乘小舟到剡溪去访他,刚到门口便把船划回去。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这几件事彼此相差很远,却都可以见出艺术家的豁达。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

    (选自朱光潜《谈美》)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缺乏本色的“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而伪君子则是“沐猴而冠”,他们都是生活中的苟且者。 B . 艺术的生活是本色的生活,是感到怎样的情趣就现出怎样的言行风采的不完全谐和完整的生活。 C . 善于生活者不肯放过生活中的小节,正是这种对于人生的严肃认真才使得他们的生活艺术化。 D . 艺术家不仅知所取,也知所舍,他们的取舍往往出乎一般人之意料。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文章艺术化生活为论题,先破后立,在否定了俗人与伪君子的生活态度后,分析了艺术化生活的特征,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B . 文章第三段不厌其详地叙述王荆公改字的例子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人物在艺术范围内的严肃态度。 C . 文章第四段举孟敏堕甑不顾而去、斯宾诺莎磨镜过活、王徽之雪夜访戴逵“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之例证明艺术家同时并有严肃和豁达的态度。 D . 文章将艺术化的生活态度与艺术家对待艺术的态度相提并论,运用类比说理的技巧指出艺术化的生活特点是严肃与豁达并举。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拥有艺术化人生的人,生活是不会落到喜剧里去的。 B . 对大节的坚守、对小节的执着是一个对待生活彻底认真的人的本色风度,这种风度里包含了人物对道德的真诚追求。 C . 一般人对艺术家的取舍感到意外,是因为他们的取舍标准不同。艺术家的眼光往往是超乎功利,取乎和谐的。 D . 晋代一些只知豁达而不知严肃的清流名士,洒脱自在,但他们的人生算不上作者眼中的艺术化人生。
二、古代诗⽂阅读(本题共7⼩题,33分)
  • 6. 文言文阅读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B . 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薄弱 C . 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然而 D . 若使烛之武秦君,师必退 见:拜见
    2. (2)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③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A . ①③④ B . ①③⑤ C . ③④⑤ D . ②④⑤
    3. (3) 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夜缒而出”点出郑国局势之严峻:秦、晋兵临城下,围困郑国,只能“夜缒”。 B . 烛之武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等角度阐述了抗击晋国的主张,有很强的说服力。 C . 烛之武说辞巧妙之处在于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使秦君易于入耳。 D . 面对突变的形势,晋文公毅然决定撤军回师,表现出清醒的理智和果决的判断。
    4. (4) 翻译。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 7.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阿房宫占地之广、宫殿楼阁之高之大的两句是:“ 。”
    2. (2) 在《六国论》中,“”两句,说明了贿赂秦国而导致六国灭亡的原因。
    3. (3) 《登岳阳楼》中表现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的诗句是:“ 。”
    4. (4)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是写远望中的江和山:长江在金陵城外流过,像一匹白绢;远山青翠可爱,围绕着主峰聚集起来。
  • 8.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送人

    孟贯

    春江多去情,相去枕长汀。

    数雁别湓浦,片帆离洞庭。

    雨余沙草绿,云散岸峰青。

    谁共观明月,渔歌夜好听。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借春江流水寄托离别之情,借眼前景传递离别情,委婉曲折,含蓄蕴藉。 B . 颔联选择凝聚着别意的大雁和船帆,将二者加以对照,将离愁别绪推进一层。 C . 尾联实写行人到达目的地之后的欢快场景,和朋友一起赏明月,共同听渔歌。 D . 这首诗风格平实质朴,语言自然流畅,对仗工整,把寻常题材写得真挚动人。
    2. (2) 请赏析这首诗颈联的写景艺术。
三、语⾔⽂字运⽤(本题共3⼩题,19分)
  • 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立夏过后,小满翩翩而至。

    “小满”名称的由来,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此时,农作物小有收获,北方地区的小麦等夏熟作物正是将熟未熟的“小得盈满”之际,所以称之为“小满”。

    小满,是一时物候。时至小满,乳熟后期青黄相接的麦穗,籽粒刚刚灌浆饱满,但只灌了个半饱,还没有成熟,正羞答答微微低头在温风中翻腾。小满时节,农田管理也十分重要,②  , 还要防水涝。大旱则插秧困难,大风雨则易使夏收作物泡汤。

    小满,既是一种节气,③ 。天道忌盈,卦终未济,业不求满。大满、太满。自满、完满,都不符合国人的处世哲学。《说文解字》将“满”字释为“盈满”,“小满”,有着“满而不足”“满而不盈”的含义。犹如绘画之留白,不经意间之小满,才是为人处世的最好状态。

    麦已小熟,天未大热,小得圆满,人生佳境。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小满时节麦穗的状态,表达效果不正确的一项( )
      A . 运用一系列修饰、限定的词语,如“刚刚”“只”“半”等,使语意表达精准、明确。 B . “青黄相接”描绘了小满时节麦穗的形态。 C .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乳熟后期青黄相接的麦穗”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满时节麦穗的状态。 D . “正羞答答微微低头”赋予未完全成熟的麦穗以少女娇羞的情态。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10. 名著导读
    1. (1) 下面是《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的四首,请判断一下每首判词暗示的是哪个人物。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事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2. (2) “一双单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是王熙凤的肖像描写?结合小说情节用80字左右,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至少写出两点)。
四、现代⽂阅读(本题共4⼩题,17分)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薄奠(节选)

    郁达夫

    五月中旬的有一天午后,我又无端感着了一种悲愤,本想上城南,但袋里连几个车钱也没有了,所以只好步行。

    我走到胡同的西口,忽而从角上的一间破屋里漏出几声大声来。这声音我觉得熟得很,稍微用了一点心力,回想了一下,我马上就记起那个身材瘦长,脸色黝黑,常拉我上城南去的车夫来。我站住静听了一会,听得他好像在和人拌嘴。我坐过他许多次的车,他的脾气是很好的,所以听到他在和人拌嘴,心里倒很觉得奇怪。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他平常非常沉默寡言,不过你和他说话的时候,他却总来回答你一句两句。

    有一天我在前门外喝醉了酒,往一家相识的人家去和衣睡了半夜,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弦月上升的时刻了。我雇车到西单牌楼后换车的时候,又遇见了他,半夜酒醒,一路上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话……他说这个年头儿真教人生存不得。他说洋车价涨了一两个铜子,而煤米油盐,都要各涨一倍。他说洋车出租的东家,真会挑剔,一根骨子弯了一点,一个小钉不见了,就要赔许多钱。他说他一天到晚拉车,拉来的几个钱还不够供洋车租主绞榨。他说他的女人不会治家,老要白花钱。他说他的大小孩今年八岁,二小孩今年三岁了……我默默坐在车上,看看天上惨淡的星月,经过了几条灰黑静寂的狭巷,细听着他的一条条诉说,觉得这些苦楚,都不是他一个人的苦楚。我真想跳下车来,同他抱头痛哭一场,但是我著在身上的竹布长衫,和盘在脑里的一堆教育的绳矩,把我的这种直率的情感缚住了。自从那一晚以后,我心里存了一种怕与他相见的心思,所以和他不见了半个多月。

    我静听了一会,才知道他吵闹的对手,是他的女人。一时心情被他的悲惨的声音挑动,我竟不待回思,一脚就踏进了他住的那所破屋。我进去叫了他一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动气,他就把手一指,指着炕沿上的女人说:“这臭东西把我辛辛苦苦积下来的三块多钱,一下子就花完了。去买了这些捆尸体的布来……”

    说着他用脚一踢,地上果然滚了一包白色的布出来。“我的心思,她一点儿也不晓得,我要积这几块钱干什么?我不过想自家去买一辆旧车来拉,可以免掉那车行的租钱呀!天气热了,我们穷人,就是光着脊肋儿,也有什么要紧?她却要去买这些白洋布来做衣服。你说可气不可气啊?”

    我听了这一段话,心里虽也为他难受,但口上只好安慰他说:“做衣服倒也是要紧的,积几个钱,是很容易的事情,你但须忍耐着,三四块钱是不难再积起来的。”

    夏至以后,北京接连下了半个多月的雨。我因为一天晚上没有盖被睡觉,惹了一场很重的病,直到两礼拜前,才得起床。起床后第三天的午后,我看久雨新霁,天气很好,就出了门走往西边。走过那胡同角上的破屋的时候,我只看见门口立了一群人,在那里看热闹。屋内有人在低声啜泣。我以为那拉车的又在和他的女人吵闹了,所以也就走了过去。

    我踏近前去一看,破屋里并没有拉车人的影子,只有他的女人坐在炕沿上哭。我向一个立在我旁边的中年妇人问了一番,才知道她的男人,前几天在南下洼的大水里淹死了。死了之后,她还不晓得,直到第二天的傍晚,拉车人的同伴认出了他的像貌,才跑回来告诉她。

    我看看周围的人少了,就也踏了进去问她说:“你还认得我么?”

    她抬起肿红的眼睛来,对我看了一眼,点了一点头。我趁此机会,就劝她说:“看养孩子要紧,你老是哭也不是道理,我若可以帮你的忙,总没有不为你出力的。”

    她听了这话,一边啜泣,一边断断续续地说:“我……也……也不知他……他是自家沉河的呢,还是……”

    她说了这一句又哭起来了。我没有办法,就从袋里拿出了皮包,取了一张五块钱的钞票递给她说:“这虽然不多,你拿着用吧!”

    她听了这话,啜泣着对我说:“他……他活着的时候,老……老想自己买一辆车。你……老爷你心好,请你,请老爷你去买一辆好,好的纸车来烧给他罢!”

    我听了这话,心里愈发觉得难受,对她说:“他是我的朋友,那纸糊的洋车,我明天一定去买了来,和你一块烧到他的坟前去。”

    两天之后,那纸洋车糊好了,恰巧天气也不下雨,我早早吃了午饭,就雇了四辆洋车,同她及两个小孩一道去上她男人的坟。车过顺治门内大街的时候,因为我前面的一乘人力车上只载着一辆纸糊的很美丽的洋车和两包锭子,大街上来往的红男绿女只是凝目着我和我后面车上的那个眼睛哭得红肿、衣服褴褛的中年妇人。我被众人的目光鞭挞不过,心里起了一种不可抑遏的反抗和诅咒的毒念,只想放大了喉咙向着那些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狠命地叫骂:“猪狗!畜生!你们看什么?我的朋友,这可怜的拉车者,是为你们所逼死的呀!你们还看什么?”

    一九二四年八月十四日作于北京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二段写“我”看车夫的样子“好像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说明车夫因饱经生活摧残而显得衰老憔悴。 B . “我”听了车夫的一条条诉说,认为这些苦楚不是他一个人的,说明车夫这一人物是那个年代底层劳动者的缩影,升华了小说的情感表达。 C . “我”想与车夫一起抱头痛哭,但被身上的长衫和“脑里的一堆教育的绳矩”束缚住,这体现了“我”的自我剖析,使主人公形象更加立体。 D . 小说通过讲述“我”与车夫的交往经历,既交代了车夫悲惨结局的出现缘于当时恶劣的社会生存环境,同时也突出了“我”命运的凄婉。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通过“我”的所见、所感、所为讲述故事,表现旧社会的苦难,更能激发读者情感共鸣,让读者感受更深刻。 B . 小说插叙“我”在一次酒后雇车时遇见车夫,并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话,其中有他对他妻子的抱怨,为后文写二人之间的吵闹做了铺垫。 C . “惨淡的星月”“灰黑静寂的狭巷”的环境描写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都烘托出此时“我”因细听车夫的诉说与苦楚而感到心烦意乱。 D . 小说通过真切的描述展开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友谊,借“我”的忧时伤世作低吟微诉,体现了苦闷、忧郁、感伤的“郁式风格”。
    3. (3) 洋车作为小说中的物象,在表现车夫这一人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 (4) 小说最后一段写了上坟路上的情景,请结合全文分析结尾有哪些作用。
五、作⽂(共60分)
  •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这个崭新的时代,什么样的青年人才能成功?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说:信仰

    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段树民说:兴趣。

    一名环卫工人说:认真。

    一名外科麻醉师说:精确。

    结合他们的回答,作为高中生的你有什么样的思考?请选好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