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23 浏览次数:2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历史与文学也并非水火不相容。《史记》作为史学经典,能够“跨界”到文学领域,有其内在的原因。司马迁“爱奇”的审美观。《史记》被誉为“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著作,但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爱奇”倾向。扬雄《法言·君子篇》:“仲尼多爱,爱义也;子长多爱,爱奇也。”谯周也曾说司马迁“爱奇之甚”。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还说《史记》有“爱奇反经之尤”。他们初步认识到《史记》独特的文学审美倾向,但只认识到“奇”的表面现象。司马迁的爱奇,不只是记载神话传说,更深层次的是司马迁选择了大量的奇特之人和奇特事件。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史记》的创作目的是要“传畸人于千秋”。“畸人”,即“奇人”,即司马迁所说的“倜傥非常之人”。这些非常之人,或者在历史上有非凡之举,或者在逆境中奋发有为,或者有理想有作为但落得悲剧结局,或者出身卑贱但在某一方面有出众之处等。相反,一些位高权重的宰相,由于碌碌无为,司马迁并没有选择他们。正是这些奇特人物的出现,使《史记》成为一部具有强大力量的作品。为了突出表现这些奇特人物,司马迁特别注重特异性的故事情节、特异性的场面,如《越王勾践世家》的卧薪尝胆等,都是极有情致的奇人奇事。“爱奇”的审美观使《史记》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作,所写的奇特之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有热乎乎的生命,具有了文学的传奇色彩、故事特征和审美享受。

    《史记》内在的文学品质。《史记》能进入文学领域,也是由于它本身具有文学的形象和感染力,刻画人物具有典型化、个性化的特征。《史记》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个性,放大了人物一生中的关键点,如项羽的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个转折点。另外,《史记》描绘典型环境,让人物在矛盾冲突中表现自己;用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去表现人物的行动,用细节描写来充实人物的个性,等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史记》插上了文学的翅膀,避免了单纯的客观叙述和呆板的生平介绍。《史记》在“实录”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环境的需要,在某些情况下,适当揣度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或者适当进行艺术夸张,以渲染气氛;或者为了补充事实的不足,适当进行艺术想象。另外,司马迁秉笔直书,褒善贬,爱憎分明,加之他深刻的人生体验,使《史记》中灌注着他强烈的感情色彩,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将个人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这也是《史记》迈入文学殿堂的一个标志,也是《史记》区别于其他历史著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时《史记》“跨界”到文学领域,也有外部的诸多因素。如历代《史记》文学阐释和评论以及中国文学对《史记》的接受。另外,不同时代的文学思潮以《史记》为旗帜、文学教育以《史记》为教材以及海外学者对《史记》文学的研究等因素,也促进了《史记》进入文学领域。

    (摘编自张新科《〈史记〉何以“跨界”文学》)

    材料二:

    咏史诗是融文学与史学特质于一体的重要诗歌体类,其创作的素材乃立足于史事。《史记》作为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又是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自然成为咏史创作取材的渊薮之一。咏史诗人的创作结合时代特征和审美趋向,选取《史记》中的人和事,通过批判或褒扬,以达到寄寓抱负和针砭时弊的艺术效果。

    在现存的文学史料中,最早一首咏史诗的素材即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在咏史创作史乃至文学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班固依据此传叙写的“缇萦救父”史实,创作传体《咏史》诗,将二百字的故事,缩写为八十字的五言诗,传承了《史记》“寓论断于序事”的叙事方式和“实录”的著史精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记》的传播形式和流传途径更为广泛,更便于咏史诗人从《史记》中选取适合个人创作的题材。唐代诗人对《史记》的接受增加了新的审美情趣,多以夏禹、荆轲、秦始皇、夫差、项羽、汉高祖、四皓、张良、韩信、李广、司马相如等人为吟咏对象,对前代同类作品既有继承,也形成了整体性的新特点。宋代诗歌好议论、好说理,贯彻到以《史记》人物为原型的咏史诗创作中,就是翻案之风更甚于唐,且比唐人翻得更有深度。元明两代取材于《史记》的咏史创作,在某些方面也不乏特出之处。如元胡祇遹从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史记》中的人物,如刘邦、张良、陈平、四皓等,颇具新见。元代有很多颇具绘画天赋的诗人,诗、史、画融为一体,创作出极具时代特色的具有浓厚咏史意味的作品,把《史记》用画和诗两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既在绘画题材发展史上有一席之地,又在咏史创作发展史上占有特殊位置。明人还将其在梦中与《史记》人物的互动写入诗歌,形成了特殊的纪梦咏史诗。清代涉及《史记》的咏史创作规模庞大,体式众多,在集前代之大成的同时,亦有所拓展创新,出现了专门吟咏《史记》的咏史之作,或为专集单行,或在别集中独自成卷。

    接受《史记》而创作的咏史诗,实质上是《史记》研究成果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和文学创作经验。与此同时,诗人接受《史记》的创作成果,也成为《史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史记》也因此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并使之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经典。

    (摘编自赵望秦《〈史记〉与咏史诗》)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司马迁的“爱奇”不是体现在记载神话传说,而是记述了大量的“倜傥非常之人”和奇特事件,这使《史记》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作。 B . 除《史记》自身的因素外,还有诸多外部因素也促进《史记》“跨界”到文学领域,这也印证了历史与文学并非水火不容的事实。 C . 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史记》也是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经典佳作,后来历代咏史创作的素材皆出于此。 D . 我国现存最早的咏史诗——班固的《咏史》,传承了《史记》的叙事方式和著史精神,因此在咏史创作史乃至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司马迁的《史记》展开论述,但论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B . 材料一引用扬雄、谁周及刘勰的表述,意在论述司马迁具有独特的文学审美倾向。 C . 宋诗好议论和说理,其以《史记》人物为原型的咏史诗翻案比唐诗翻得更深刻。 D . 依据《史记》创作的咏史诗,成了真正的经典,同时也不断赋予《史记》新的内涵。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咏史诗句不可能取材《史记》的一项是( )
      A .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晋·左思) B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唐·杜甫) C .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宋·王安石) D . “三闾不可作,九歌有遗编。”(明·佘翔)
    4. (4) 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在文学品质。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5. (5) 这两则材料都是关于《史记》的学术性论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好的学术论文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挂账

    唐风

    皖南的太平县,民间亦称为“仙源”。

    仙源城鱼肚街右侧,有一家茶馆,青石台阶,朱红门窗,门额上一幢书匾:太平好茶。茶馆的大掌柜亮爷对茶设、煮茶、吃茶十分考究,太平茶,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两叶抱芽,白毫隐伏。清晨,茶炊青烟袅袅,亮爷特别关照跑堂的伙计文火慢煮,小红泥巴火炉把太平茶的清香味儿一点点溢出来……

    茶客入座,亮爷宽阔的衣袖折叠一层,袖管里的手臂露出约五寸,躬身斟茶。亮爷斟茶有些讲究,右手端起紫砂壶,左手扶着壶肚,高高扬起,长长的茶线犹如一条金丝线,茶盏里泛着油亮亮的细碎的茶花。“浅茶满酒”。冲茶,茶盏切不可太满,七分满为宜,留下三分,一是便于茶客观赏两叶抱芽的茶叶漫卷漫舒地沉浮,二是茶客亮盏时不至于烫手。

    偶尔,跑堂的伙计续水,过来插一嘴:“冲茶就是,何须如此劳神!”

    亮爷脸一沉:“有道是:‘坐,请坐,请上坐;茶,看茶,看好茶。’七分茶,三分敬。你不懂,退下。”

    茶客,各色人等,未免有诸多欠账之事。“欠账”一说过于鄙陋,亮爷雅称“欠账”为“挂账”。挂账一为“穷挂账”,二为“富挂账”。

    章先生即为“穷挂账”。

    茶馆百步之许,有一凸凹不平的胡同,美其名曰“珍珠巷”。珍珠巷徒有其名,居住的章先生一贫如洗。章先生本名章劼,巷子里的人之所以尊称为“先生”,是因为章先生读过私塾,又去京城读过洋学。章先生原本就职于一家报馆,据说,章先生承蒙上海《申报》之邀,撰文抨击晚清政府,态度趋向激烈,袁世凯颁布的“洪宪”年号,不知章先生是笔误还是故意的,见诸报纸端的“洪宪”是为“洪害”。自古道“千古文章千古事”,章先生预感不妙,隐居故里珍珠巷。

    戴着宽边金丝眼镜的章先生有句口头禅:“一饭二茶。”饭后,章先生便去太平茶馆就座,呷口茶,舒口气,书生意气,不胜感慨:“太平好茶瓢饮也,吾生何求!”

    章先生一腔豪气,却是囊中羞涩,饮茶过后,章先生搓着细长白皙的手指,唏嘘而笑:“说来寒齿,今日之茶,暂且挂账吧!”

    去下青石台阶,章先生回过头来依然朝向亮爷拱手作谢:“好茶本不该挂账,无奈,天不助自弃之人也!”

    忽一日,跑堂的伙计告知亮爷:“章先生另谋生路,走了!”

    亮爷深深“哦”了一声,有些怅然。

    约是过去了三年,跑堂的伙计翻看账簿,不禁说道:“还有章先生的‘挂账’呢!”

    老爷沉思良久,说道:“打探一下章先生的去处!”

    跑堂嬉笑问道:“怎么?讨还‘挂账’吗?”

    “不不!”亮爷取来十块银圆,“不知章先生境遇如何?十块银圆给章先生汇去吧!”

    “既然汇去十块银圆,茶馆何须存留章先生的‘挂账’?”言罢,跑堂的伙计欲抹去章先生的挂账,亮爷喝道:“银圆汇去,‘挂账’不能抹去!”

    这就奇怪了,汇款给章先生,章先生的“挂账”却存留下来,钱在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跑堂伙计头摇得像拨浪鼓。亮爷摆摆手:“照办就是,无须饶舌!”

    言谈的当儿,忽听得铜锣响亮,邮差送来一封信函。

    信函为章先生邮寄。信函的大意是,章先生弃笔从戎,已是抗日将领吉鸿昌将军属下的一位军需处长。一日,章先生与吉将军言谈太平好茶,嗟叹道:“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章先生取来太平好茶与吉将军小酌怡情。吉将军把盏品茗,连连赞叹:“好茶!”尔后,凄然北望,片刻,又深情地望着那盏茶水,喃喃道:“太平,太平,好茶!”接着说道,“铁血男儿理应家国情怀,凡抗日有功者,无论长官士卒,均奖励太平好茶一斤!”吉将军言必信行必果,当即命令军需处照价付款,办妥此事……

    信函如此云云,亮爷大喜过望:“吾国吾家,我食我衣,太平好茶能成为‘功绩茶’,助前方抗日将士一臂之力,仰仗章先生了!”

    跑堂的伙计取来账簿,近身很小心地问道:“章先生如此功高,‘挂账’抹去吧?”

    “不不!”亮爷的目光沉得像石头,“章先生的功绩方可载入太平好茶的功德碑。不过,馈赠归馈赠,挂账归挂账,一码归一码。售出的太平好茶,须得真金白银,这是太平好茶的茶道!”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写亮爷特别交代伙计煮茶时的火候,以及详细刻画亮爷斟茶时的动作,这都表明亮爷是一位深谙茶艺之人。 B . 从章先生挂账时所说的“天不助自弃之人也”可以看出,章先生穷困潦倒,也对社会失去了希望,现实让他自暴自弃。 C . 当跑堂伙计告诉亮爷章先生出走时,亮爷应了一声,并“有些怅然”,表明了亮爷对章先生的不舍与担心。 D . 吉将军饮茶后“凄然北望”,慨然允诺,寥寥数语就充分展现了一位胸怀抗日之志、激励将士报国的英雄将军形象。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语言洗练,且生动传神,如在介绍茶时,惜墨如金,极为简约;而在描写茶线茶花时却又细致入微,极为形象。 B . 小说多处以跑堂伙计不理解亮爷的做法来反衬亮爷的人物形象,突出了亮爷做事精细认真,为人大气慷慨而又不失原则。 C . 小说以倒叙的形式记述了章先生隐归故里前的情况,让读者了解章先生的人物经历,同时也暗合他后来弃笔从戎。 D . 本文以挂账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并融入了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史实,不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也增加了文章厚重感。
    3. (3)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章先生的形象。
    4. (4) 亮爷看过章先生的信后,感慨“太平好茶能成为‘功绩茶’……仰仗章先生了!”,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吉鸿昌将军选用太平好茶奖励抗日有功将士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其成功也;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已逋责也。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不足为,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先散青苗钱,次欲使比户出助役钱,次又欲更搜求农田水利而行之。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之人,陵轹州县,骚扰百姓者。于是士大夫不服,农商丧业,故谤议沸腾,怨嗟盈路,迹其本原,成以此也。夫侵官,乱政也,介甫以为治术而称施之;贷息钱,鄙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雇市佣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非介甫之智不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材料二: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注】①广:粮名,主持,兼具节物价的机构。②陵轹:欺压、欺凌。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其所以A养民者B不过C轻租税D薄E赋敛F已G逋责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为,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的“以为”含义相同。 B . 更,此处意为“反而”,与《庖丁解牛》中“良庖岁更刀,割也”的“更”含义相同。 C . 非常,即“非同寻常”,与《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的“非常”含义不同。 D . 举,此处为动词,意为“施行”,与《谏逐客书》中“举地千里”的“举”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在治国安民方面不遵循古人的方法,而只是一心想着做古人所不曾做过的事情。 B . 王安石委派一些杰出的人才去各地推行新法,但司马光认为其中不乏有一些侵官扰民的狂躁之徒。 C . 王安石在给司马光的回信中,对司马光指责的罪名进行了有力的反驳,言辞精练而犀利。 D . 王安石在信中直接批评了司马光的因循守旧,表明了坚持变法而决不为流俗所动的决心。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谤议沸腾,怨嗟盈路,迹其本原,咸以此也。

      ②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5. (5)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王安石是从哪些方面对此进行反驳的?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促织

    杜甫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秋天所作。②放妻: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③天真:指促织自然真切的鸣叫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促织声音细微哀婉,不仅触动了诗人悲戚的内心,也衬托了秋夜的寂静。 B . 颔联写促织在草丛中叫声不畅,就到诗人床下孤独鸣叫,只觉长夜最亲近。 C . 颈联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促织让“久客”“放妻”闻声流泪,彻夜难眠。 D . 本诗咏物言情,促织声声,但哀情却在诗人内心,真可谓“音在促织,哀在衷肠”。
    2. (2) 请结合全诗,分析尾联“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的含义及情感。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杜牧《阿房宫赋》中,用“”两句告诫后世统治者,如果不能汲取秦覆灭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向当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2. (2) 苏在《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
    3. (3) 杜甫《登岳阳楼》中“”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想到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不禁泪流满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大型纪录片《黄河安澜》正式亮相荧屏。①____的黄河美景,底蕴深厚的黄河故事,精巧地映衬着精深思辨的宏大主题,全景式地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伟大民族依黄河而生,又因治理黄河而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之治。

    黄河,是一条多彩而独特的生命之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②____的历史中既有黄河泛滥之殇和治理黄河之思,更有中华民族对黄河哺育与抚养之情的敬仰。纪录片中一组组恢宏壮美的画面,诉说着中华文明的肇始的黄河故事,诉说着文明种子的萌生的黄河故事,也诉说黄河儿女不屈不挠的黄河故事;从屡治屡决、反复改道到善治安澜、高质量发展,用一段段鲜活生动的历史影像,阐释了人们的这些探索和感悟。

    《黄河安澜》不仅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情,也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柔情。从三江源到黄河入海口,黄河在中国③____的土地上展现出不同姿容。黄河如同一条血脉嵌入中华民族的肌体,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要将这些宏大而深刻的内容表现出来,使整部纪录片享有合乎主题要求的思想高度和文化深度,有赖于创作者的文化功底和艺术巧思起关键作用。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变成两个句式相似的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像一棵海草海草,随波飘摇,海草海草,浪花里舞蹈……”这首耳熟能详的海草歌风靡—时,但是①____?海草是海洋中唯一的沉水被子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海能在水中授粉,其特殊的丝状花粉结构提高了传粉效率,继而开花、结果、散播种子、萌发,完成生活史。

    在志留纪时期,植物最初以海生藻类存在;志留纪末期时,海草跟其他许多植物一样从水中进化到了陆地;到了白垩纪中期,海草又重新返回海洋。因此海草经历了从海洋到陆地,②____。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③____。海草的覆盖率正在以每年1.5%的速度消失。最近有研究发现,海草光系统的放氧复合体易光失活。因此,海草的退还可能与其内在的生物脆弱性有关。我们的“海底草原”正经历着严重的磨难。

    海草移植和种子播种是目前海草修复最常用的方法,但效率不高。需要高效开启海草修复工作,如开发简便易行的海草床修复技术、提高海草种源提供能力等。另外,尽快突破海草遗传操作体系,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耐高温等抗逆能力强的“超级海草”,可能是保护或修复海草床的根本办法。我们还需要增强人们的保护海草生态系统意识,使其自觉维护海草栖息地生境。同时还应拒绝倾倒垃圾、排放污水和拖底作业等人为破坏,使“海底草原”得到有效保护,最终实现人与海草和谐共处。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根据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概括高效恢复“海底草原”生态的主要措施,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Ⅰ的《〈史记〉何以“跨界”文学》告诉我们,《史记》作为史学经典,却实现了文学领域的完美“跨界”,成为文史结合的完美典范,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跨界”是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看似不相干的领域的整合与融通,以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当今社会,在我们的成长发展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有这种“跨界”意识和举措。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Ⅰ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