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

更新时间:2023-10-31 浏览次数:15 类型:期末考试
一、课内基础(12分)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shèng) 孝(tì) 鼎玉石(chēnɡ) 迤(lǐ) B . 源(sāi) 步(guǐ) 首(qián) 日月割(xuē) C . (wù) 怨(xù) 舟(biān) 搏(bì) D . 叔(jiǎn) 粮(jī) 肯(qìn) 舟覆舟(zǎi)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藉寇兵而赍盗粮 朝济而夕设版焉 B . 手裁举 河海不择细流 C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思厥先祖父 D .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于反复不宜卤莽 ④则纵情以傲物

    行李之往来 ⑥ 今者有小人之言⑦则思知足以自戒 ⑧杯盘狼藉⑨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 . ①③⑤ B . ②④⑦ C . ⑥⑦⑧ D . ①⑤⑨
  • 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从词类活用角度看,属于同一类活用的一项是( )

    ①朝夜弦 ②外连衡而诸侯 ③则思知止以人 ④不念居思危

    ⑤能守其土,不赂秦 ⑥既东郑 ⑦恭而不心服 ⑧成以其小,

    A . ①②⑤ B . ②③⑥ C . ⑤⑦⑧ D . ④⑤⑧
  • 5.  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何厌之有 ②苟以天下之大  ③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④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⑤大王来何操 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⑧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A . ①④/②⑦/③⑧/⑤⑥ B . ①⑤/②⑦/③④/⑥⑧ C . 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D . ①④/②⑦/③⑧/⑤⑥
  • 6.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藉寇兵而盗粮  ( 赍:送给 ) 士大夫多以不国事(恤:体恤) B . 秦时与臣  (   游:交往) 夫子喟然叹曰,吾点也(亲附) C . 终者盖寡    (克:能够)           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只是,但是) D . 祸焉(招致) 永保无疆之     (休:休养)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译是古籍整理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百多年来,成果丰硕,取得了很大成绩,已成为普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的重要手段。对今译的经验加以科学的总结,上升为理论,反过来指导今天的古籍今译工作,是有重要意义的。

    关于翻译,学界历来有直译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我认为没有必要将二者绝对地对立起来。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有些文体宜于直译,有些文体宜于意译;有些语句宜于直译,有些语句宜于意译。最好是“应文制宜”:该直译的直译,该意译的意译。

    鲁迅是主张直译的。他说:“文句仍然是直译,和我历来所取的方法一样;也竭力想保存原书的口吻,大抵连语句的前后次序也不甚颠倒。”所谓直译,是基本上按照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的方法,但并不绝对排斥为了符合现代汉语表达方式,有些句子的语序也可作适当的调整。如果说由于中外语言结构相差悬殊难以进行逐字对译,而古今汉语语言结构基本相似,许多句子是可以进行逐字对译的。这是学术界公认的事实。

    郭沫若是主张意译的。他说:“我们相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以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所谓意译,要求译者先把原文的意义正确地领会,然后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意译同样要求忠实于原文,同样要求译者了解原文中的每一个字的含义。与直译不同的是,它忠实的不是原文中的一个个的字,而是由字组成的语意,它所强调的是要求传达原作的风格、神韵。意译之所以必要,第一,由于古今汉语表达方式存在差异等十分复杂的原因,有些句子,至今还不能从理论上说明为什么要这样译,只能凭译者的水平,领会其含意,把原文的意思翻译出来。第二,一些文艺作品,如赋、诗、词、曲之类,讲究韵律、平仄,用词造句更为灵活,如果采用直译,往往字到意不到,死的字面顾到了,活的神采反而失落了。郭沫若把意译称作“译诗的正宗”。他在1953年今译《屈原赋》时又强调:“原作是诗,他的译文也应是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允许译者有部分的自由。有时候他不能逐字逐句的硬译。他可以统摄原意,另铸新辞。”

    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共同性是:都把“信”放在第一位,都要求忠实于原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其优点在内容上易于忠实地、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语气及语言上的特色。后者强调反映原文的风格神韵而不必逐字逐句直译。其优点,在内容上能保留原文的风格神韵,在形式上易于再现原文的体裁、风貌。需要指出的是,与直译相比,意译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对于这一点,译者应有所警惕。由于二者具有差异性,所以各自都有它们的适应性。就文体来说,直译适宜于用来翻译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意译适宜于用来翻译文艺作品,如诗、词、赋、曲等。就具体语句来说,直译适宜于翻译古今汉语表达方式基本相同的句子,意译适宜于翻译古今汉语表达方式不相同的句子。当然,用直译还是用意译,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有些句子,一般译者觉得无法直译,而高手却直译得很好。这说明关键在于译者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要防止二者各自易于出现的偏向。直译要防止过于拘泥于原文的结构、语序,不可译得生硬、死板、味同嚼蜡;不然,就成了呆译死译。意译由于带有某种主观性,易犯随心所欲的错误,译者一定要严格遵守忠实于原作的原则,切不可为“达”而达、为“雅”而雅;否则,就成了胡译、乱译。

    (摘编自管敏义《略论古籍今译》)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译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有益于普及优秀传统文化。 B . 鲁迅在翻译中坚持直译,连语句的前后次序都不颠倒,以保存原书的口吻。 C . 郭沫若认为翻译要兼顾原文的意义和气韵,为了气韵,有时可以偏离原意。 D . 译者的水平决定了其选用翻译的方法,高水平的译者采用直译就能翻译好。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在肯定古籍今译的价值的基础上,对今译的方法展开论述,以指导今译工作。 B . 文章从直译派和意译派的争论引出论点,即古籍今译“该直译的直译,该意译的意译”。 C . 第三段和第四段采用引用论证等方法,分别论证直译和意译的内涵及其合理性。 D . 第五段根据“信达雅”的翻译三原则,对直译和意译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展开论述。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各有其所适用的文体。 B . 中外作品翻译,由于两种语言结构差异较大,很难做到逐字逐句的对译。 C . 以诗译诗是郭沫若对翻译诗的要求,在翻译中意译比直译更能满足此要求。 D . 古今汉语有一致处,也有差异处,因此古籍今译不可能单一采用直译或意译。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尽管我国原创科普图书存在诸多困境,但我们正迎来难得的新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这无疑把科学普及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相信随后推出的各项具体政策能惠及科普出版。

    科学普及对于社会生活和公共决策的重要性日益明显。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大变革时代,每天海量信息扑面而来。面对这些海量信息,如何判断、作出决策,就需要科学素养。如核泄漏、全球变暖、转基因等社会热点问题,是全民迫切需要了解的,离开科普和科普出版,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无从实现。

    科普出版的手段正在多样化,科普影视、科普网站、科普玩具等衍生产品的市场效益会大大超出纸质图书。同时,网络和新媒体手段的发展,也为科普图书的宣传和营销提供了巨大空间。

    (摘编自付丽丽《中国科普现状解析:科普图书为何引进多原创少?》)

    材料二:

    我国本土科普图书缺乏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青少年科普类图书的内容雷同率较高。虽然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科普类图书形式丰富、书名繁多,但是由于受到作者资源、图书原创性等限制,图书的内容大多雷同,存在“换汤不换药”现象。例如《十万个为什么》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新编十万个为什么》等等,虽然版本不同,但是内容类似,缺乏创新性;再有,很多书籍存在科普知识点落后、图片质量差、严重模仿甚至抄袭等问题,这些都阻碍了青少年科普类图书的发展。

    其二,青少年科普类图书的原创作者匮乏。一方面,作者资源有限。青少年科普类图书既要求作者具备专业的科学知识,也要避免书籍的内容偏向理论化,应做到图文并茂、简单易懂,这就对作者的专业水平、文学功底等提出较高要求;另一方面,青少年科普类图书的创作要求高、难度大,但是作者获得的稿酬较少,在利益的驱动下,撰写青少年科普类图书的优秀作者越来越少。

    其三,青少年科普类图书的编辑人员能力有待提高。编辑水平的高低,将对图书的内容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但是我国目前大多青少年科普类图书编辑的水平欠佳,策划能力不强,直接导致市场上的原创型图书种类少、内容陈旧,再加上缺乏营销推广意识,严重制约了本土图书的发展。

    (摘编自卢艳霄《我国科普图书出版现状及对策》)

    材料三:

    回溯我国少儿图书市场的发展轨迹,20多年来少儿图书市场一路高歌猛进,2016年后始终占领市场第一大板块。开卷数据显示,2012年之后,少儿文学码洋比重持续下降,少儿绘本和少儿科普百科比重逐渐增大,2018年之后少儿科普类图书码洋比重增幅明显,在2021年成为少儿第一大细分类。

    少儿出版市场经历了数十年高速增长的黄金期,积累了大量优秀的插画作者、童书策划人和畅通的发行渠道。近年来精细化出版和原创内容比例提高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大趋势,提高了童书出版的门槛要求。科普读物的平均制作门槛和知识水平整体高于童话书,这也就提高了童书出版的整体水准。

    在市场向好的同时,科普出版领域也存在发展难题。当前,与科普读物相匹配的科普新媒体尚未普及。以科普中国、科学辟谣为代表的以专业科技出版机构为主导的科普新媒体数量不多,影响力还不够。凯叔讲故事、KaDa故事等新兴的、专门针对少儿打造的有声平台、动漫平台有一定的科普产品,但与童话故事、历史故事的数量相比还较少。出版社打造的少儿有声阅读平台缺少有影响的案例,其中科普内容也较少。整体来说,针对少儿科普的新媒体,目前还缺少成人科普般有影响力的平台。未来出版机构转型成为内容服务机构是大势所趋,少儿科普出版物的新媒体推广有待进一步提高。

    (摘编自鲁娜《科普图书走俏的背后》)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科普出版的手段多样化、网络的发展等正为存在诸多困境的我国原创科普图书带来难得的新机遇。 B . 我国青少年科普类图书的内容雷同率较高,表现为版本虽不同,但内容类似,严重模仿甚至抄袭。 C . 青少年科普类图书编辑大多水平欠佳、策划能力不强,这影响着我国原创型科普图书种类和内容。 D . 我国少儿科普类图书2016年后始终占领图书市场第一大板块,2021年成为少儿第一大细分类。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两翼,政府相关部门推出的各项具体政策已惠及科普出版。 B . 针对青少年科普类图书原创作者匮乏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帮助科普类作者提升科学知识水平和文学功底,让他们获得的稿酬与畅销书作者稿酬接近。 C . 近年来精细化出版和原创内容比例提高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大趋势,因而倒逼各种类型的出版机构转型为内容服务机构。 D . 科普领域的发展,必须解决与科普读物相匹配的科普新媒体尚未普及、少儿科普出版物的新媒体推广水平有待提高等难题。
    3. (3) 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认识,简要说明我国青少年科普图书出版的创新路径。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他俩又吵架了。

    可是今天的架打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不过是老婆儿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块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儿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儿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儿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对方多年来一系列过失的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儿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子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老婆儿吓得一声尖叫,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冲着老头大叫:

    “离婚!马上离婚!”

    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燃烧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老婆儿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候得了那场病,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执拗、愈急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打架过后两小时,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了,外边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别不留神滑倒摔坏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呆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雪下得正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绒绒、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活鲜鲜的生气了。

    她一看这雪景,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沿着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去。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浑身上下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都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气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

    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夕阳老头儿在她身边!

    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爱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等等,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一件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

    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了,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扫净了。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感觉,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选择老夫老妻为对象,选择“吵架”这一生活小事为冲突点,正是要歌颂真挚感情的伟大,可贵。 B . 小说中,夫妻二人吵架,常常都把老头儿气得离家出走,而老头儿每次出走又会主动回家,不会记恨妻子。 C . 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但又使用倒叙来丰富情节,如“恋爱时”的场景,来说明他们是有很好的感情基础的,从而为和好作伏笔。 D . 老婆子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形象,她生性好强,性情急躁,但又重情重义,还善于反省。
    2. (2) 老夫妻吵架过后,老婆子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叙述。
    3. (3) 结合文中第⑥段对“雪”的描写,简要分析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古文阅读(32分)
  • 10. (2023高一下·长春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伍子胥者,楚人也。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 , 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其后四年,吴王将北伐齐,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噽。太宰噽既数受越赂,其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吴王信用噽之计。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而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临行,谓其子曰:“吾数谏王,王不用。吾今见吴之亡矣。汝与吴俱亡,无益也。”乃属其子于齐鲍牧,而还报吴。吴太宰噽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噽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传》,有改动)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 B . 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 C . 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 D . 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问疾,指慰问生病的人。“问”与《师说》中“犹且从师而问焉”的“问”字含义不相同。 B . 属,托付。“属”与《鸿门宴》“若属皆且为所虏”的“属”字含义相同。 C . 爱信,喜欢信任。“爱”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字含义不相同。 D . 微伺,暗中观察。“微”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的“微”字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时,吴主准备攻打齐国,伍子胥以比喻之论,晓之以理,认为这一做法不可取。后吴王凯旋,疏远了伍子胥。 B . 当再次讨伐齐国时,越王既出兵助力吴王,又重金贿赂太宰,伍子胥预料吴国将亡,趁奉命使齐之际,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 C . 太宰在吴王前极尽诽谤之能事,认为子胥为人凶残,猜忌心重。太宰还以吴王两次伐齐的事来做文章,从此吴王开始怀疑伍子胥。 D . 在子胥自尽之后,吴王狂怒不止,将他的尸体装在用皮革做的袋子里,任其漂在江上。吴人怜悯伍子胥,为他在江边建立了祠堂。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

      ②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 11.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陆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文本二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1. (1) 下列对第一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诗人自叹为“腐儒”,有才不见赏之慨,和黄庭坚《登快阁》中自称“痴儿”的谐趣不同。 B . 颔联诗人写自己头有“白发”,逼近“老境”,对着青灯夜读,唤起的却是儿时读书的回忆,诗人不免悲戚伤怀。 C . 颈联写室外秋天深夜的情景。风摇动高高的梧桐树,传来阵阵寒意;咚咚敲打的更鼓报过二更,诗人也到了睡觉的时间。 D . 尾联写诗人入睡前感到有些饥饿,便把山药煮成羹粥来吃,感到像琼浆一样甘美,表现诗人安贫乐道、好学不倦的情怀。
    2. (2) 这两首诗对你的读书生活有何启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杜牧《阿房宫赋》中,以彩虹为喻,写出楼阁间的双层通道给人的观感的两句是:“。”
    2. (2)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3. (3) 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原因的句子是:“。”
    4. (4) 《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四、语言文字运用(16分)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我有限的认知和经验里,四面孔子雕像还是第一回见到。四面,可以理解为传统的“四至”,即君子修为需要达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目标。当然,四至是递进式的,不同的人实现的目标各不一样,孔子从来不认为每个弟子的修为都应该达到这四至。孔子主张 , 也主张____,在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岗位上都可以成为有作为的君子。如同这尊雕像一样,虽然指向不同却基于一体,把它们聚合成一体的是学习,向古人学,向社会学,向自然学。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从这层意义上讲,四面孔子立于校园是再恰当不过了。____,这尊孔子四面雕像在我心中活起来了。我深知孔子作为国人的骄傲,不仅只有“四面”;我们悠久的文化传统中,还有诸子百家,文史英华,巧匠百工,唐风宋韵……在文化日益自觉、日益自信的新时代,中国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日益加深,传统文化之美越来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四面孔子”这样____的作品,正在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打开方式。通过一个古今贯通、中西融汇、文质兼美的文化图景将正徐徐展开,有待我们尽情挥洒、融入其中。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有教无类 因人而异 无可辩驳 独具匠心 B . 不耻下问 因人而异 毋庸置疑 别具匠心 C . 不耻下问 因材施教 无可辩驳 别具匠心 D .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毋庸置疑 独具匠心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个古今贯通、中西融汇、文质兼美的文化图景将正徐徐展开,有待我们尽情挥酒、融入其中。 B . 通过一个古今贯通、中西融汇、文质兼美的文化图景将正徐徐展开,有待我们融入其中、尽情挥洒。 C . 一个古今贯通、中西融汇、文质兼美的文化图景正徐徐展开,有待我们融入其中、尽情挥洒。 D . 通过一个古今贯通、中西融汇、文质兼美的文化图景正徐徐展开,有待我们尽情挥洒、融入其中。
    3. (3)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四至”这一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 B . 鲁滨逊救下了一个俘虏,那天是星期五,他就给这个俘虏起名叫“星期五”。 C . 这一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 D . “闭塞眼睛捉麻雀”,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 14. 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完成小题。

    圭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仪器,主要用来标识四季、测定节气。“表”指的是竖直立在平地上的杆子或石柱,“圭”则是和表互相垂直平放着的尺。

    根据下图简要说明圭表测量的原理,不得超过50字。

  • 15. 整本书阅读

    《红楼梦》中曹雪芹从人物的外貌、出身、际遇、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多个角度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活真实的人物,请从探春、史湘云、晴雯、袭人、刘姥姥这几个人物中任选一个,参考下面示例用一组对偶句概括人物形象。不少于14字,不多于30字。

    示例1贾宝玉:怡红公子,俊逸灵秀本多情;富贵闲人,放荡不羁性乖张。

    示例2薛宝钗:贤良淑德识大体,安分随时守愚拙。

五、写作(60分)
  • 1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强调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重要性。而“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愚公移山”也告诉人们坚持和恒心的重要性。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缺少坚持下去的勇气和韧劲,缺少坚持下去的决心和恒心,最后改变初心、降低目标乃至放弃梦想。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