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玉溪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

更新时间:2023-09-07 浏览次数:1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北宋之园,文士所以避尘嚣、隐自然而自陶冶之所也。有宋一代,士大夫阶层地位超卓、精神超越。文士对物事情态亦有独特追求与个性品位。映射于园林,则有精湛之美学与情感之寄托。寓于园中,存知识之富足,享自然之优游,而得生命之优雅。故园林之美,总其诸端,雅为其一,内涵丰富。

    雅不离藏。雅为士人性格气质、生命内涵与精神高度的一种综合表征,故雅本身即为内有,外露则易流为夸示。园为文士心灵情感之物化,故雅意之凝结原属造园应有之义,外彰则恐沦为显耀。君子用行舍藏,北宋园林更是文士退居、治学、谦宴、游憩、雅集之域,故而园之“雅”,不在“显”,不离“藏”。所谓藏者,又有精神之藏与物质之藏。藏文心含蓄蕴藉,藏哲思悠然深远,藏画境若隐若现。雅之所藏,必由物达之。园林由粉墙围绕,由厅阁错落,由窗牖分割,这墙、阁、窗便是空间的组织者、呈现者与限制者。万般雅意,藏于一园。此谓物质之藏。

    雅本于儒思。“雅,义也;义,正也。”故雅之内涵,以诗礼义乐为本。而文人所建之亭台楼阁,是儒思与大雅之结合,寄托着文士心系天下、追慕圣贤、胸怀德政治世之理想。故而宋代构园,一则显家国天下胸怀。如范仲淹题记岳阳楼所抒发之“忧乐观”,欧阳修命名醉翁亭、修建丰乐亭而与民同乐,都是贤人的理想。二则含雅正好学之义。司马光退居洛阳建“独乐园”,“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原,探礼乐之绪"。独乐园亦是司马光著述之地,如苏辙所言“终年著书未曾厌,一身独乐谁复加”。三则有藏修养德之意。藏则平居静心持养,发则浩然行于四海。故园林之雅,本于盛世气格与圣贤气象,为宋时文士提供了儒家道德修养和君子性情涵泳之所。

    雅则清幽淡远。园之藏雅,可自建筑、山水、花木、格局等观之。园之雅在清与淡。北宋都市繁华,城内“举目则青楼画阁……金翠耀目,罗绮飘香”,与之相较,文人园则更多了雅淡之意。园之雅在幽与远。虚实相间,其幽则现。富弼致仕之后,“谢宾客,燕息此园几二十年。亭台花木,皆出其目营心匠,故逶迤衡直,阍爽深密,皆曲有奥思。”(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苏轼因“犹恨溪堂浅,更穿修竹林”,便在南溪之南竹林中构“避世堂”。园中景致幽远则深。藏花小坞、杨柳、帘幕、轩门、漏窗、福扇、栏杆,阐释着隔与通的关系,传递出虚与实的辩证,更传达出空间与景物间的韵律。

    雅事与雅趣。园之藏雅,可自亭堂轩馆、山石竹木、水榭花圃等观之,可自清、幽、淡、远之境品之,更可自吟诗赋词、品评书画、抚琴唱和等雅事雅趣体之。文人清客之雅趣,着物则易感知,体境更能得意。欧阳修致仕归田后自号“六一居士”。“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风雅自是可知。文人在园林之中,不仅从有限的山水竹石中存养个体无限的性灵,也在有限的物境中游心于琴台、笔池、墨戏等,养护了这一方池园的浑厚之气。这些在园中进行的雅事与雅集,是文人心灵之交流,故而对外须悉心藏护,不欲显露;对内则是回归本心,不欲遮蔽,这便有了藏与守的交互。有这养护与交互,园林才有了文意和古意的融合,温文千年。

    北宋是文人意识崛起并高涨的时期。宋时园林较前代更为繁复精巧,文人独具匠心参与园林之建造,人工山水园逐渐取代纯粹的自然山水园,园林之发展亦是中国艺术哲学与建筑艺术等多种因素融合而得来的成就。

    这一园林发展态势转向的背后,反映的是时代审美意识的转变。宋代园林为后世开创了包罗万象的范式与案例,无论是山水、泉石、花木、建筑小品或格局,抑或是室内家具与案牍陈设,皆有典范意义。园林也为文人打开了一个富足的世界:或开荒南野,躬耕东坡,晴耕雨读,带月荷锄,守拙归隐,园为畅返自然之地;或一拳顽石,两幅墨戏,三首清诗,四株芭蕉,五六嘉宾,酒酣笔落,散淡轻吟,园为墨戏雅集之所。宋代文士在模山范水的构园活动中,为园林赋予的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上一个新的高度。

    (摘编自沈沫《藏雅与守拙:北宋文人园林美学精神》)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宋文人园林是文士用来躲避尘世喧嚣、归隐山林并借此陶冶自我的场所,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独特追求与个性品位。 B . 雅本身就是内在的,如果对外彰显易变成炫耀。就此而言,北宋文人园林之雅符合儒家对君子“用行舍藏”的要求。 C . 北宋文人在园中进行的雅事与雅集,体现了文人之间内心的交流,所以对外不想显露,对内是内心的回归,不必遮蔽。 D . 宋代文人在建造园林的过程中,为其赋予了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其成就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最高点。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宋文人所造园林是儒思与大雅之结合,寄托着他们的政治理想,体现了以诗礼义乐为本的雅之内涵。 B . 司马光退居洛阳建“独乐园",独乐园也成了司马光著述之地,苏辙因此写诗称司马光“终年著书”,乐在其中。 C . 雅本于儒思,园林之雅,为宋时文士提供了儒家道德修养和君子性情涵泳的场所,但目的是发则浩然行于四海。 D . 宋时园林较前代更为繁复精巧,缘于北宋时期中国艺术哲学与建筑艺术等多种因素的融合,也反映了时代审美意识的转变。
    3. (3) 下列选项,不能突出体现北宋文人园林特点的一项是( )
      A . “谁将畚镭千夫力,添上园林一倍清。”(苏辙《和柳子玉共城新开御河过所居墙下》) B . “水石潺谖,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米芾《西园雅集图记》) C .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无题》) D .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李清照《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4. (4)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5. (5) 北宋文人园林“藏雅”的美学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丈  夫

    孙  犁

    今天是中秋节日,可是还有一场黑豆没打。上午,公公叫儿媳妇把场摊上,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没长好,豆子是秕秕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采的。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去年,他还在近处,八月十三那天还抽空回家来看了看,她给他做了一件新棉袄,两个人欢天喜地。八月节,应该团圆团圆;她给他做了猪肉菜,很丰富。今年,鬼子从四月翻天搅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吃过中午饭,她带着老二孩子,要去娘家看看,解解闷。孩子去姥姥家,很高兴,有一句没一句的问娘:“今个八月十五吗?娘。”

    “是啊!”

    “叫我吃什么?”

    “什么也不叫你吃!”

    她说过,又怜惜起孩子来,孩子才七岁,在炮火里跟着跑了四五年了,不该这么斥打她,就转过话来笑着说:“还记得爹吗?”

    “记得呀!”

    “爹在哪里呢?”

    “在铁道西啊!”

    “在那里干什么?”

    “打日本啊!”

    娘笑了。丈夫在家就喜欢这个孩子,临走总嘱咐她好好教养着。她想,那个人倒不恋家。连对她也像冷冷的,对这个孩子却连住了心。就为这个,她竟觉着有保障了,又和孩子说:

    “爹什么时候回来?”

    “过年的时候回来。”

    “你知道?”

    “可不是,我知道。”

    “爹回来干什么?”“回来打日本。”

    到家里,姥姥正坐在炕上。

    “你看人家多么热闹,大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嘴角却有些讥笑。

    “谁家?”女儿问。“你婶子家。”

    "热闹什么?"

    “你大姐来了,她女婿也来了。”“她女婿不是在这里当伪军?”“现在人家敢出来了,三天一来,两天一来,来了就嘻嘻哈哈。”

    姑娘想起她是和这个大姐一年出嫁的。她两个同岁,她大姐嫁了一个独生子,她也嫁了一个独生子。抗战了,丈夫立时参加了军队。把洋布衣服脱下来,换上粗布军装。两条瘦腿,每天跑百几十里路,也有了劲了。

    她大姐的丈夫店铺叫日本鬼子抢了,也回到家来,守着女人孩子过日子,看着地,买买菜,抱抱孩子,烧烧火,替大姐做很多事。她可不明白自己的丈夫的心思,有一天她问他:“为什么你出去受罪?”

    “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

    “可是为什么人家不出去?”

    “谁?”

    “大姐的女婿。”

    “呸,呸,你又叫我和他比。”

    渐渐,她也觉得丈夫不能和那个人比。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家里来,问东问西。许多同志、朋友们来说说笑笑。她觉得很荣耀,日本鬼子烧杀,她觉得不打出去也没法子过。大姐的女婿在村里人缘很不好,他就跑到城里当了伪军,日本鬼子到他媳妇的娘家村里来抢东西,他也跟着来,戴着黑眼镜。后来,又反了正 , 坐在欢迎大会的戏台上看戏,戴着黑眼镜,喝着茶水,吃花生。

    那天她也去看戏,有人指给她说:“你看见那个人吗?”

    “谁?”

    “你大姐夫啊!你都不认识了!”“呀,那是他?”她脸上红红的了。

    自己的丈夫越来越忙,脸孔虽然黑了,看来,倒壮实了些。仗打得越紧,她越恨日本鬼子了,他也轻易不回家来了。她守着孩子过日子,伺候着公公。上冬学 , 知道了些事,其中就有她以前不知道的丈夫的心里的事,现在才知道了些。

    今年,日本鬼子占了县城附近的大村镇,听到她的大姐夫又当伪军。从此,她就更瞧不起他,这是个什么人呀!今天,娘却提到了他。正提到了他,大姐就来了。

    大姐说:“你家他爹可有信?”“没有啊!”

    “说起来,人家他爹有志气,抗日光荣,可是留下了这些孩子们。”大姐说着就拉过孩子,叫孩子吃点心,问孩子:“你想爹吗?”

    “想啊!”

    “快叫娘把他叫回来。”

    “叫回来,打日本吧!”孩子兴奋地说。

    大姐立时没话说,脸也红红的,像块生猪肝。姥姥也笑了。

    “听说你女婿又来了。”

    “早走了。”

    “怎么这么快就走了?”

    “有事。”大姐坐不住,告辞了出去。走到屋门口又回来,小声说:“大妹子,你家他爹回来,你顺便和他学学,就说俺家他爹是不得已,还想出来的。”说过就慌慌地走了。姥姥说:“看起这个来可就不光荣。准是又有什么风声吓走了。”

    天已经晚了,姑娘带着孩子回来。大孩子正在村边等,见了娘就跑上来小声说:“大队长咱家来了!”“哪个大队长?”

    “县游击大队长,黑脸大个子老李呀,娘忘了,去年和爹一块来拿过书,吃过羊肉饺子的。”

    “说什么来?”

    “有爹的信,爷正看哩。”

    母子两个人赶紧到了家里,公公正坐在场里碌磷上,戴着花镜念信,儿媳妇回来,就说:“信来的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

    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

    1943年中秋节夜记于阜平

    【注释】①指伪军投诚。②“冬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利用冬季的农闲时间组织群众进行文化、政治学习。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就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中秋节,本该团圆的日子丈夫却不知所踪,日子难过,都是她没精打采的原因。 B . 对孩子询问中秋有什么吃食进行“斥打”,既表现了日本侵略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也表现了一个母亲的无奈。 C . 姥姥嘲笑大姐的丈夫不光荣,被什么风声吓走,说明群众抗日觉悟高,即便是老年妇女也有很强的民族正义感。 D . 结尾写丈夫来信,让家人快乐不已,与开头形成鲜明对照,富有韵味的美好结局,表现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盼。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去娘家的路上母子对话,孩子说爹在铁道西打日本,不经意的一笔以小见大,展现出动荡的时代风云。 B . “还记得爹吗”“那个人……对她也像冷冷的”,正如《乡土中国》中所说,国人两性的情感显出矜持和保留。 C . 文中大姐夫卖身投敌,却又不敢做铁杆汉奸;“丈夫”抗战后就离开温暖的家庭,从军杀敌,对比中凸显人物形象。 D . “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文末以景结情,表现了妻子的兴奋喜悦之情,显得幽默风趣而又深刻有力。
    3. (3) 作者擅长描写农村的青年女性,表现其觉悟和进步,请简要概括“她”对丈夫参军抗日态度的转变和原因。
    4. (4) 本文题为“丈夫”,但写后方妻子日常生活的文字居多,作者这样安排有怎样独特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三年,楚、赵、魏、韩、燕同伐秦。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四年,秦败韩师于修鱼,斩首八万级。诸侯振恐。张仪说魏襄王曰:“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而欲恃反覆苏秦之馀谋,其不可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赵不南,赵不南则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五年,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 , 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论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王从错计,起兵伐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有删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魏A王B乃C倍D从E约F而G因H仪I以J请K成L于M秦N张O仪P归Q复R相S秦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赐骸骨,即“乞骸骨”,是大臣请求辞官的婉辞,意为自请退职,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B . 九鼎,传为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九州所进贡的铜铸成九鼎,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C . 名实,即名与利。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尤在于名实”中的“名实”意思不同。 D . 宗室,即宗族,特指与君王有着直系血缘关系的宗族,犹言皇族,在本文中即为此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军大败韩军后,张仪向魏襄王进言说如果不臣服于秦,将导致魏赵结盟道路的中断,危及国家安全。 B . 面对伐蜀还是攻韩的形势,张仪提议应对付韩国,并与齐楚保持友好关系,出兵三川,挟天子号令天下。 C . 司马错认为蜀地偏远加之国势动荡,伐蜀能使秦名利双收,反之攻韩则未必得益且背负不仁不义的罪名。 D . 张仪主张出兵三川,借武力争利于天下,而司马错则认为这样做将导致周韩结盟,使得蜀国能完整保全。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

      ②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5. (5) 司马错是如何一步步说服秦王的?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 , 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注释】①周鼎:即九鼎。②刘项:即刘邦和项羽。③黔首:秦代对百姓的称谓。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中国古代,“周鼎”代表国家政权。第一句是用借代手法指出秦始皇统一了天下。 B . 五六句的“黔首”与“独夫”形成对照,讽刺了秦始皇推行愚民政策反令自己被囚困。 C . 七八句引述一牧童为寻羊而将秦始皇陵墓中的殉葬品烧毁的传说,更增添讽刺的意味。 D . 本诗与《阿房宫赋》创作意图相似,都是劝谕秦始皇关爱百姓,以免引起人民反抗。
    2. (2) 对于三四句的理解,有人认为是主要在说秦始皇,也有人认为侧重说的是刘邦、项羽,你赞同哪一种?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一文提出的“十思”中,用“”告诫君王勿因个人喜怒就随意进行赏罚。
    2. (2) 在《六国论》里,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一夕安寝的方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
    3. (3) 猿,灵长类动物,其叫声听起来似哭似号,令人闻之伤心,古典诗文中常用它的叫声来表达悲伤之情,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高鹗的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的续书帮助了曹雪芹的原著的流传。如果没有一百二十回本的出版,《红楼梦》未必很快地就发生那样大的影响。这还不仅仅是活字本和钞本的差异问题。把前八十回排印出来,许多情节和人物都没有结局,尽管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没有结局,这一定不像有头有尾的一个故事那样容易被广大的读者接受

    然而曹雪芹没有能够写完《红楼梦》,却无论如何是一件天地间的恨事。如果我们读文学作品不满足于只是读情节,不满足于只是某些片段还可读,不满足于常常要读到一些平庸的甚至拙劣的描写,我们就不能不感到后四十回实在太配不上原著了。俞平伯先生曾说凡书都不能续,并非高鹗才短。《红楼梦》的续书要写得和前八十回一样好,或许是不可能的。但比高鹗写得更可读,更有文学的意味,更符合曹雪芹的原意,那却不一定不可能做到。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为“如果我们读文学作品不满足于读情节、片段、平庸拙劣的描写,我们就能感到后四十回实在太配不上原著",原句在表达效果上比改后的句子好。请分析原因。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有很大的不同。食物治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即使医生或患者辨症不准确,(   ①   )。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食疗,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可谓_A。

    食物疗法适应范围较广泛,主要针对亚健康人群,(   ②   ),作为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的辅助手段。药物疗法则主要使用药物,是为治病而设。因此,(    ③   ),主要针对患者,是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由于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各有偏长,故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二者都是    B    的,应利用其所长,运用于不同的疾病或疾病的不同阶段。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相互配合,相互协同,才能  C

    1. (1) 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 (3)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语言文字运用I中提到俞平伯认为凡书都不能续,此观点恰好体现了“留白”的特点。留白本是中国书画艺术创作的一种常见手法,指的是为使整个作品章法、画面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空间,呈现出朦胧而丰富的美感。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其实不仅书画如此,人生也不例外。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