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临沧市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9-07 浏览次数:14 类型:期末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首要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毒害”了全球关系并加剧了紧张。这是我们思考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一点。那么原因何在呢?

    主要原因在于中美之间日趋恶化的双边关系。从一开始,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意并且令人惊讶的攻击。尤其在一些西方国家,它对那些国家民众对于中国的态度产生了负面影响。尽管现在谩骂的海啸已经逐渐退却,但全球抗疫合作的前景却因此遭到了严重损害。

    新冠疫情对全球治理造成负面影响的第二个原因是,它带来的威胁如此之大,以至于引发了社会所有阶层的担忧和恐惧。这场危机远没有使各个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紧密,相反却倾向于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它被一些国家视为一场国家性而非国际性危机,结果大家就在抗疫中各自为战。

    有关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二点思考是,抗疫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治理能力的一场巨大测试。面对疫情,世界各国的应对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在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它们的抗疫方式当然存在重要差异,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相似之处: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抗疫的目标都是遏制和根除病毒,而非简单地控制。这被视为经济复苏的前提。它们在抗击疫情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考虑到中国的规模,它的表现尤其突出。第二种应对方式是西欧国家,它们一直在试图控制而非彻底消灭病毒,这些国家做得远没有东亚地区成功。第三种应对方式就是美国和巴西,那简直是场灾难,因为抗击病毒一直被认为是次要甚至被嫌弃的工作事项,而非根本要务。这些不同类型抗疫方式带来的后果将会影响深远。

    对于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三点思考,涉及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情况很难让人乐观。当前阶段的中美关系比年初时进一步割裂了。这会削弱全球治理的可能性。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便是美国退出世卫组织和缩减资金支持。因为美国的态度,世贸组织的未来也遭遇威胁,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治理的进展更可能会出现在地区层面。长远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也可能会带来更广泛形式的合作。东亚地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好于其他国家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有应对“非典”的经验。假以时日,世卫组织将会得到加强,希望也是如此。

    (摘编自马丁·雅克《新冠疫情如何影响全球治理》)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及其国际化,对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产生巨大挑战,也蕴藏着重要机遇。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谣言四起,恐慌加剧。中国政府及时发声,庄严承诺有能力、有把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稳定了国内疫情防控大局,向世界表达了中国是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重大信号。

    文明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精神。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困难和挑战越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中华民族拥有战胜疫情的强大文化基因、丰富经验、强大心理承受能力和战胜疫情的勇气决心。中国政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疫情防控分享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东方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气魄。中国充分发挥独特的制度优势、应对“非典”疫情和重大灾情的丰富经验、先进的防疫和治疗手段,展现出打赢疫情防控全民战争的信心、能力和把握。疫情爆发后,中国政府迅速反应,举全国之力开展疫情防控。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开启全民隔离模式;中国政府聚焦联防联控,科学、有序推进以武汉市及湖北省为重点、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全方位、多层次防控体系建设,“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确保疫情可防、可控、可治,有效维护经济社会稳定。

    负责任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风范。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开展疫情防控。全力抢救受到病毒侵害的所有生命,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世界疫情防控贡献力量,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在当前全球疫情大流行风险加剧之时,中国表达了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保持紧密合作的意愿。

    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前景。中国政府拥有强大的领导力,全民众志成城战疫,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充分保证治理效能最大化,彰显了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同时,中国拥有自我完善的勇气和决心,及时纠错、补齐制度短板和不足,将有效的政策和做法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和机制化,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彰显了中国制度强大的自我更新完善能力。

    (摘编自肖晞、宋国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冠疫情一开始,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意的攻击,尽管现在谩骂的海啸已经退却,但对全球抗疫合作的前景造成了严重损害。 B . 新冠疫情的危机不仅远没有使各个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紧密,而且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它被某些国家视为国家性危机,大家在抗疫中各自为战。 C . 中美之间日趋恶化的双边关系和新冠疫情威胁如此之大,引发了社会所有阶层的担忧和恐惧,这是新冠疫情对全球治理造成负面影响的两大原因。 D . 美国退出世卫组织和缩减资金支持,体现了其不负责任的态度,世贸组织的未来也因此遭遇威胁,世卫组织和世贸组织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抗疫方式存在重要差异,但它们都认为如果不能遏制和根除病毒,经济复苏就不可能。 B . 新冠疫情影响了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目前来看,虽然情况很难让人乐观,但从长远来看,新冠疫情也可能会带来更广泛形式的合作。 C . 东亚国家、地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好于其他国家、地区的原因之一,是这些国家、地区有应对2003年“非典”疫情的经验。 D . 因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中国政府凭借强大的领导力,众志成城,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充分保证了治理效能最大化。
    3.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方法的一项是(   )
      A . 加强对外话语的构建,挑选和设计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 B . 制定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传播的系统策略,建设好对外话语体系。 C . 加强国际交流与媒体融合,增加讲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手段。 D . 加强对国外受众的调查研究,增强讲述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针对性。
    4. (4) 两则材料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5. (5)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它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正月(节选)

    孙犁

    多儿十二岁当儿童团,十五岁当自卫队,那年全区的妇女自卫队验操,她投的手榴弹最远。经过抗战胜利,经过平分土地,多儿今年十八岁了。几年间,不断有人来给她说婆家。

    姐姐常常是妹妹的媒人,她们对多儿的婚事都很关心。腊月里,大姐分了房子、地,就和丈夫商量上娘家去一趟,顺便问三妹的婆家说停当了没有。

    丈夫答应得很高兴。到集上买了一串麻糖,十个柿子,回来自己又摊上几个炉糕儿,拿个红包袱裹了,大姐就到小官亭来。

    到了娘家,正赶上二姐也来了,她说村里正在改造她的懒婆懒汉。

    多儿从冬学里回来,怀里抱着一本书,她的身子匀称结实,眉眼里透着秀气。娘儿几个围坐在炕上说话,一下就转到她的婚事上去。开头,这是个小型的诉苦会,大姐说可不能再像她那时候,二姐说可不能再像她那样子;多儿把书摊在膝盖上,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娘说,有人给多儿说着个富裕中农,家底厚,一辈子有吃的有做的就行了。大姐不赞成,嫌那一家人顽固,不进步。她说有一家新升的中农,二姐又不赞成,她说谁谁在大地方做买卖,很发财,寻了人家,可以带到外边,吃好的穿好的,还可以开眼。没等她说完,娘就说:“我的孩子不上敌占区!”

    娘儿几个说不到一块,吵了起来。二姐说:“这也不投你们的心思,那也不合你们的意!你们倒是打算怎么着呀?看看快二十了,别挑花了眼,老在炕头上。”

    “别吵了!别吵了!别替我着急了!”多儿眯缝着眼,轻轻磕着鞋底儿说。

    “我们不替你着急,替谁着急呀!”大姐说,“你说,你有对象了吗?”

    多儿点点头。两个眼角里,像两朵小小的红云,飘来飘去。

    “是谁?”

    多儿把书合起,爬下炕去跑了。

    二姐追出去把她拉了来:“你说出来,大家品评品评。”

    “这是叫你审官司呀!就是大官亭的刘德发!”多儿说完,就伏在炕上不动了。

    “德发呀!”娘和两个姐姐全赞成。德发是大官亭新农会的副主席。

    二姐说:“你们想必是开会认识的。”

    “区长给介绍的。”多儿低声说。

    “人家定了日子没有?”

    “就在今年正月里。”

    “嗨!这么慌促了,你还装没事人,你这孩子!快合计合计吧!该添什么东西,我去给你买去!”大姐嚷着说,“可不要像我那个时候,咱娘只给买了一个小梳头匣儿,就打发着走!”

    二姐说:“你还有个梳头匣,我连那个也没有,妹子,你说吧,要什么缎的,要什么花的。我去挑几件,给你填填箱!”

    娘说:“你该去挑对花瓶大镜子,再要个洋瓷洗脸盆,我就是稀罕那么个大花盆!”

    多儿说:“你们说的那件东西,我都不要,现在我们翻身了,生产第一要紧。我们这里有张机子,是从高阳那边过来的,一天能卸两个布,我想卖了咱家旧机子,买了那张新机子,钱还是不够,你们要愿帮助我,就一个人给我添些钱吧!”

    两个姐姐说回去就拿钱来。可是一提卖这张旧机子,娘不乐意。她说:“这是我从你姥姥手里得来的家业过活,跟了我几十年,全凭它把你们养大成人,不能把它卖了,我舍不得它!”

    “这就是娘的顽固落后,”多儿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呀!”

    “新的,我就不待见那些新的,你会使吗?买来放着看样呀?还不如旧的办事哩。”娘说。

    “不会使,学呀,”多儿笑着说,“我们什么学不会?从前,我们会打日本吗?会斗地主吗?不全是学会的?”

    “娘就是这样保守。好像舍不得你这穷日子似的,什么也不愿意换,往后有了好房子住,你还舍不得离开我们这小破北屋哩!”多儿说着又笑了。

    什么时候娘也说不过女儿,到底是依了她。第二天,多儿叫来几个一头儿的小姑娘们,把旧机子抬到集上卖了,又去买了那张新机子,抬回家里来。她把里屋外间,好好打扫了一番,才把这心爱的东西,请进屋里去,把四条腿垫平,围着它转了有十来个遭儿!

    新机子使这小屋的空气改变了,小屋活泼起来,浮着欢笑。

    多儿对娘说:“什么也在这张机子上,头过门,我要织成二十一个白布。把布卖了,赚来的钱,就陪送我,娘什么也不用管。”

    娘帮她浆线落线。她每天坐在机子上,连吃饭也不下来。她穿的干干净净,头发梳的光亮。在结婚以前,为什么一个女孩子的头发变得那样黑,脸为什么老是红着?她拉动机子,白布在她的胸前卷出来,像小山顶的瀑布。她的头微微歪着,身子上下颤动,嘴角上挂着猜不透的笑。挺拍挺拍,挺拍挺拍,机子的响动就是她那心的声音。

    这真是幸福的劳动。她织到天黑,又挂上小小的油灯,油灯擦的很亮。在冀中平原,冬天实际上已经过去,现在,可以听到村边小河里的冰块融解破碎的声音。

    她织成了二十一个布,随后,她剪裁了出嫁的衣服和被面。

    她坐在小院里做活,只觉得太阳照的她浑身发热。她身后有一棵幼小时候在麦地锄回来的小桃树,和她一般高。冬天,她给它包上干草涂抹上泥,现在她把泥草解开,把小桃树扶了出来。

    春天过早挑动了小桃树,小桃树的嫩皮已经发紫,有一层绿色的水浆,在枝脉里流动。

    从腊月到正月,这一段日子过的特别快,明天就是正月十五,多儿的喜日了。

    多儿把小院打扫干净,就在屋里藏起来。

    (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同的时代孕育出不同气息的青春。小说重点写多儿的婚事,从整体上可看作是多儿在革命战争年代健康成长的故事。 B . 文中大姐夫“到集上买了一串麻糖,十个柿子,回来自己又摊上几个炉糕儿”的情节,突出了大姐夫贫穷而爱面子的特点。 C . 文中母亲与两个姐姐闲话多儿的婚事的场景,充满了生活与时代气息,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D . 文中的“填箱”,指的是亲友们给待嫁姑娘准备的嫁妆,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百合花》中新媳妇儿的百合花被子也是“填箱”。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孙犁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两个眼角里,像两朵小小的红云,飘来飘去”,简笔勾勒,突出多儿娇羞的神态,传达出丰富的意味。 B . 本文内容围绕着“多儿的婚事”展开,有“母亲和姐姐操心婚事”、“多儿为自己准备嫁妆”等主要情节,以小见大,凸显了人们思想的转变。 C . 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叙写自由,不受限制,可以多角度的描写人物,叙述事件,作者隐藏在故事的背后,有时会跳出来对多儿的表现进行点评。 D . “什么时候娘也说不过女儿”,这句话意在赞颂受过教育的女孩多儿能言善辩,口才好过母亲,一代更比一代强。
    3. (3) 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多儿这一人物形象。
    4. (4) 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和铁凝的《哦,香雪》、茹志娟的《百合花》,因其独特的风格,被归为“诗体小说”。请以《正月》为例,从情节、人物、语言等角度,说说诗体小说的特点。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

    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

    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下,孝祥遂罢。

    寻除知抚州。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荆湖北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

    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

    (节选自《宋史·张孝祥传》有删节)

    【注释】①埙(xūn):秦桧的孙子秦埙。②卢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人。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人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B . 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人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C . 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人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D . 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人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廷试又称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乡试中选者才能参与,一般由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主持。 B . 诏狱,奉皇帝命令拘押犯人的监狱,一般二千石以上的高官有罪,需要皇帝下诏书才能拘捕人诏狱。 C .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划名称,宋代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此处“路”与“烽火扬州路”的“路”同义。 D . 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致仕的一般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也可自请退职,如“乞骸骨”。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孝祥才思敏捷,颇受赏识。他读书过目不忘,十六岁时,在乡试中人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高宗曾称赞他的诗词必将名世。 B . 张孝祥治洪有方,造福百姓。他在担任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组织修筑了寸金堤,去除荆州水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漕运的粮食。 C . 张孝祥仕途坎坷,屡遭罢官。金兵入侵时,他认为金国是想缔结盟约,被宣谕使弹劾而丢官;担任静江府知府时,又因谏官的意见被罢。 D . 张孝祥年轻有为,能力出众。他担任抚州知府时,处理事情精明、准确;任平江府知府,不怕事务繁重艰巨,没有留下积压的案件。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②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

    5. (5) 汪澈担任御史中丞时,他为什么首先弹劾张孝祥,使其被罢职?请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释】①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次年上元写下此词。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因有观灯之风俗、亦称“灯节”。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灾,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杭州上元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 . “更无一点尘随马”,与古人“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诗句,都点明了“尘”与“马”的关系。“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清润。 C . “寂寞山城人老也”是过渡句,使情调随转。“击鼓吹箭,即入农桑社”,密州民生凋敝,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箫鼓乐曲。 D . “火冷灯稀霜露下”,这里的“霜露”与前文“霜”的表达效果一样,也是强调月光的皎洁,同时还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忧愁。
    2. (2) 下片中“寂寞”二字流露出作者的心境,请简要分析作者寂寞的原因。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老子>四章》中,通过对车轮、陶器、房舍的观察和思考,强调了“无”的用处的句子是“”。
    2. (2) 《将进酒》中用比兴手法显示了黄河的浩大声势的诗句是“”。
    3. (3) 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假使秦国能够爱护六国的百姓,那么就可以“”。
六、简答题组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告诫人们听从忠言;“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提醒大家不要轻易议论他人。因此,古人常用等成语告诫人们要知晓不恰当语言的危害。

    先哲告诉我们,判断人品,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平凡的世界》中在洪水灾难中采访的田晓霞,因工眼睛、脸部严重受伤的孙少平,《老人与海》中只身同厄运搏斗的老渔夫圣地亚哥,《大卫·科波菲尔》中历经磨难、不屈不挠、获得成功的科波菲尔,“言”少“行”多。的慷慨陈词不等于身体力行、埋头苦干,巧言令色的吹嘘追捧更不等于心悦诚服、亦步亦趋。

    刘基说:“惟能灼见利害之实者,为能辨人言之忠与邪也。”对于利害有他人口中的利害和现实中真切存在的利害即刘基所说的“利害之实”两种理解。如何透过云遮雾罩的语言烟幕,灼见事实真相,明了事件的 , 通晓利害就成为重中之重。“灼见利害之实”就成为辩言、辨人的“试金石”。当真相、利害了然于胸,语言的烟幕就会散去,言说者的真面目就暴露在我们面前:真诚虚伪、君子小人……判然而别。当然,要获得“灼见利害之实”的能力恐怕非一日之功,需要切身体会、终生修行。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七、选择 简答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一种天然食物能满足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①。在翻看各个国家膳食指南的时候,人们发现“吃各种各样的食物”这一条基本都置于首位,这说明食物多样化和平衡膳食是各国科学家的共识。两千年前我国《黄帝内经·素问》就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富为益,五菜为充”的配膳原则。大家都知道 , 吃得正确不仅能使婴幼儿健康地生长发育,帮助成人维持健康体重、避免慢性疾病,而且还能改善人们的情绪。②,合理的膳食也能够控制疾病的发展。

    平衡膳食要牢记几点。成人每天可以吃一些谷物和薯类,因为谷物有更丰富的维生素B和膳食纤维,薯类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也是膳食纤维的来源。蔬菜和水果能够提供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③。奶制品包括酸奶、奶酪、奶粉,这些都是钙质和蛋白质的来源。成人每天保持喝1升的鲜奶,即能满足每日身体需要。鱼和肉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但要适量。食用糖和植物油为纯热量食物,主要提供人体每日所需的能量,因此,要控制食用糖和植物油的用量。

    1. (1) 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大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譬如衰败人家的子弟,看见别家兴旺,多说大话,摆出个大家架子。 B . 所谓大家文章,除掉卫道的门面话,抄袭而来的虚浮话,还剩什么? C . 他们相谈甚欢,直到晚上,大家才意犹未尽地走了。 D .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消息,大家兴高采烈地奔走相告。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八、材料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关在门外。”

    (印度·泰戈尔)

    “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误。”

    (意大利·朗根尼西)

    “人们若想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

    (德国·普朗克)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