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3-08-13 浏览次数:46 类型:期末考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strong>
  • 1.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红楼梦》进行预叙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总体上可以分为直接预叙和暗示两种形式。前者是由故事讲述人对未来发生的事情直接进行交代,比如第三回贾雨村送林黛玉入京后的一段描写:“因此优待雨村,更又不同,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上任去了。不在话下。”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林黛玉进贾府之后,晚于当时的故事时间,但却在此之前讲述出来,显然是属于预叙,目的在于使贾雨村之事完整叙述,借此了结。这种预叙往往用“不在话下”或“这是后话”等词语作标志。

    这种直接性的预叙也可以通过故事中的人物之口道出,如第十三回秦可卿给凤姐托梦,从其“将来败落”“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败落下来”“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等语来看,这明显是在说贾府将来的命运,同样是属于预叙。

    不过总的来看,《红楼梦》一书中像上述较为明显的预叙不是太多,作品更多的则是采取种种带有暗示性的手法来进行预叙,具体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大体有如下三种:

    一是通过图画的形式。如第五回所写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暗示了《红楼梦》中主要女性的命运。

    二是通过诗词曲的形式。如第五回所写的《红楼梦》套曲,其中《终身误》预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的结局及贾宝玉当时的思想和情感。

    三是通过谜语、酒令等形式。如第二十二回诸人所制谜语,其谜面和谜底都带有预言色彩,如贾政所想:“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这段描写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读者的一种暗示,提醒他们注意这些谜语背后的内涵。

    上述这些预叙方式与全书人物的塑造、故事的叙述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严密的预叙系统。这些预叙大多是以暗示的形式进行,之所以如此,也与诗词、谜语等文学样式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双关性特点有关,它使作品中的不少语句获得双重蕴涵:一方面以字句表面的含义参与、完成作品的叙事,另一方面则隐藏着另一层具有预言、象征性的内涵。从艺术表达的角度看,它使作品的蕴涵更为丰富,读者在阅读时,有一种近乎猜谜的艺术享受,主动性和参与性都大大增强。

    不过同时也要看到,曹雪芹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似乎并未完全达到其创作目的,甚至形成了对读者理解作品的一种干扰或误导,既然设谜,就会有人来解谜,解谜的意见不同,作品又没给出明确的答案,就会形成悬案。比如凤姐判词,读者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多种说法。还有一些读者无限放大作品的这一特点,忽略作品正常的人物、故事叙述,把注意力都放在对隐含意义的探索上,求之过深、牵强附会,得出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观念、方法的错误会造成对《红楼梦》主旨理解的偏差。索隐派红学就代表了这一研究思路,正如俞平伯所总结的:“求深反浅,是这派‘红学家’底通病。”

    可见对《红楼梦》这种独特的叙事手法应该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把握好尺度和方法,既不能对作品的叙事意图不加理会,也不能将无中生有的观点强加到作者身上。在作品中,哪些诗词、语句具有预言意义,哪些没有,区分的标准何在,该如何判断,这是解读《红楼梦》的一大难题,许多争议也由此产生。在这一方面,研究者还有很多工作可做,目前大家可达成的共识并不算太多。

    (摘编自苗怀明《论<红楼梦>》的叙事时序与预言叙事》)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会借助图画来暗示书中主要女性的命运,如“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等。 B . 《红楼梦》在书中设置谜语,但有时会不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会让读者的理解产生分歧。 C .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全都属干暗示性预叙,隐藏着预言性的内涵,需要读者放大分析。 D . 索隐派红学过于注重对文本隐含意义的探索,得出一些荒谬的结论,受到学者批评。
    2. (2) 关于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对《红楼梦》中预言叙事的形式进行了分类,并具体分析了暗示性预叙的特点。 B . 文章例举《红楼梦》中暗示性预叙的内容及作用,说明作者对此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C . 文章评述了红学在研究《红楼梦》预言叙事方面的状况,呼吁研究者继续深入研究。 D . 《红楼梦》中的有些预叙没有明显特征,但学界在辨别预叙内容的标准上已经达成了共识。
    3.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暗示性预叙的一项是(    )
      A . 巧姐的判词附一幅画,画面上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 B . 贾惜春灯谜:“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C . 贾探春《南柯子》:“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D . 故事开头僧道二人对顽石语:“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4. (4) 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5. (5)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红楼梦》中暗示性预叙方式的利弊。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strong>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草柬

    聂鑫森

    古城湘潭有许多条古香古色的巷子,巷子里讲究的人家,院门两旁放置着花草,门楣上攀爬着藤本植物,还会摆上石凳或椅子,让前来叩访者稍坐,等待主人开门迎客。或者,经过此处的陌生人,走累了,也可以坐下来,歇歇脚。有的主人很风趣,还会在门上贴一条窄长红纸,上写“花草陪人请小坐”。这个红纸条、人们称之为“花草柬”。

    曲曲巷中的高家宅院,就是这种格局。

    男主人叫高振宇,快七十岁了。除了他,还有一个比他小一岁的妻子柳鹂。儿子一家在外地,只有春节时才回来与他们团聚。他们喜欢安静,退休前和退休后一个样,院门常关。但只要他们一出门,见着街坊邻居,总会主动打招呼,客客气气的。他们不去串门,也不邀请别人来家里。但院门两旁的花事常新,花缸按照时令换进换出,春天的山茶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木芙蓉、冬天的绿梅或白梅。他们在院子里养了许多缸花草,轮流着让花草出来陪人。他们不孤芳自赏,而是让大家赏心悦目,这份心意就很难得。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在院内靠门两侧的墙根下,栽了许多藤本植物,比如迎春花、紫藤花、牵牛花、爬壁虎之类,再用细麻绳拴在院门顶端和扶持植物的竹竿之间,让柔藤顺着绳子爬到门楣上,变成一座花草牌楼,好看。春有金黄的迎春花,和粉紫相融的紫藤花;夏秋的牵牛花,有红有白有紫,像一支支仰天而吹的小喇叭,仿佛铿然有声。

    退休前,高振宇是本市京剧团的名角,谭派老生。柳鹂先是唱梅派旦角的,后来身体不好,改行成了后台的检箱(收检戏服)人。在职时,早晨要吊嗓、练身段,然后是琢磨戏文;下午得好好休息,晚上要演出。柳鹂五十五岁就退休了,高振宇一直唱到六十五岁,红了好几十年,然后在声誉最隆的时候,急流勇退,息影林泉。

    人们很奇怪,高振宇一身的好本事,怎么不带徒弟?他饰《碰碑》中的杨老令公、《打渔杀家》中的萧恩、《空城计》中的诸葛亮……一亮相一叫板必是“碰头彩”。可他的儿子却坚决不学戏,他想的是好好读书,将来去造飞机造火箭。儿子被他骂过打过,但倔强如故,有几句话就最让他伤心:“爹,成一个角比成一个科学家还难,嗓子好身材好是爹妈给的‘饭碗’,还得有悟性,能吃大苦。您是成功了,妈就没成。我不是学戏的料,普天下也没几个是!您不要轻易带徒弟,别害了人家。”

    现在儿子在大西北的一个特殊单位工作,已经是总工程师了。

    高振宇真的没有带过徒弟,也不接待上门来求教的同行和戏迷。自己走上了这条路,就好好走下去吧。可心里老觉得对不起人,就让院门两旁的花草表示歉意吧,让人看看花,听听他在院里吊嗓子,或者酣畅淋漓地唱上一段,聊作补偿。到真正退了休,高振宇早晨起床后的大事,是和老妻一起去侍弄花草,一边干活一边轻声哼几句而已。

    处暑后,天气变凉了。

    高家院门两旁,分放着一缸雁来红、一缸白菊花。门楣上爬满了青翠的藤叶,一朵朵直立的牵牛花,红红紫紫,还有白色的,开得很热闹。巷子里的人,发现天刚亮,就有一个穿西装的中年汉子,安静地坐在高家花缸边的绿色木靠椅上,上身直直的,两手平放在膝盖上,尖起耳朵听院里的声响。

    这个人没有谁认识。

    院里传来录音机播出的京胡声,高振宇唱道:“恼恨那吕子秋行事可恶,恨不得插双翅飞过江河。船行到半江中儿要掌稳了舵。我的儿为什么撒了蓬索?”接着,高振宇变了哭腔:“啊……桂英儿啊!”

    有老戏迷明白,这是《打渔杀家》中萧恩的唱段,“快板”后是“哭头”,而这“哭头”是高振宇的绝活,“儿”字下行腔,将喉音愈落愈低,透出苍老凄怆之音!有人正要喊“好”,中年汉子忙站起来,摆摆手,又深鞠一躬,然后再坐下听。

    高振宇反复唱了三遍,才停住。

    中年汉子站起来,朝挤在巷道里的几个人拱了拱手,然后飘然而去。

    第二天早晨,中年汉子又来了。

    高振宇唱的是《碰碑》中杨老令公与六郎离别后,先唱“二黄导板”再唱“哭头”:“我的儿呀!”声腔极为凄惨悲凉,也是唱了三遍。

    第三天早晨,巷子里的人,早早地聚集在高家门口,就为听高振宇的“哭头”。

    那个中年汉子没有来。高振宇也没有打开录音机,没有唱“哭头”。

    又过了些日子,外地的一个京剧团来湘潭演出,主角是谭派老生传人、年方四十的景金石,戏码是《打渔杀家》《碰碑》《四郎探母》。海报上还贴了照片,景金石就是那两个早晨来听戏的中年汉子!

    巷子里立马欢腾起来。

    “景老板肯定是来请教‘哭头’唱法的。”

    “那么,高老板怎么不开门迎客?”

    “你想啊,高老板多少年都不点拨人了,再为一个外地人支招,别人会怎么说!”

    “对呀。我猜想有高老板的师兄弟用电话引荐,定好了时间,他在里面唱,景老板也是谭派传人,一听就明白诀窍在哪里。”

    “高老板并不失礼,门上有花草柬,门边有花草陪客。”

    “买票去!听景老板的‘哭头’,等于是听高老板的‘哭头’!”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花草柬”体现了当地百姓的热情好客、亲近自然的生活品格,也暗示主人公高振宇的秉性是诞生在当地土壤之中的。 B . 高振宇“院门常关”,“不去串门,也不邀请别人来家里”,又主动和街坊打招呼,体现了他卓然独立又不失亲和的精神风貌。 C . “哭头”是高振宇的绝活,高振宇唱“哭头”,是为了表达他对儿子拒绝学习京剧、京剧艺术后继乏人的伤感心情。 D . 高振宇唱“哭头”两天,景金石过来听了两天,第三天景金石没有来,高振宇也没唱,暗示他们之间心有灵犀的特殊关系。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前半部分大量描写环境,情节主线迟迟不出,但读者并不感到头重脚轻,因为前半部分含有不少后面情节的铺垫。 B . 小说详细描述了高振宇唱“哭头”的情形,对景金石如何与高振宇取得联系、演出的状况并未做具体交代,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C . “高振宇一身的好本事,怎么不带徒弟”一句在结构上至关重要,既承接上文,解释高振宇种花养草的原因,又引出下文景金石学艺的情节。 D . 小说最后人们的议论,照应了开头对“花草柬”的介绍,对高振宇不开门迎客作了补充说明,使故事的情节更加完整。
    3. (3) 小说塑造景金石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4. (4) 小说开头对湘潭巷子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三、文言文阅读</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若此,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材料二: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戮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兵未出A而天下诸侯B已自困矣C至于秦D人得伺E其隙以取F其国G可不悲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疾,在古代,“疾”指小病,“病”则比较严重;现在常把“疾病”并作一个词用。 B . 道,文中意为规律,与《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中“道”意思相同。 C . 山东,文中指崤山以东地区,与《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中“山东”意思相同。 D . 迄,文中意为至、到,与成语“迄今为止”中的“迄”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两则语段及课文《六国论》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苏洵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假设这三国反其道而行之,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就不能被轻易判定了。 B . 苏辙认为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其他诸侯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其他诸侯国应该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 C . 苏辙认为六国的君主目光短浅,为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互相残杀,从而加速了六国的灭亡。 D . 李桢认为山东各国在实力上比不上秦国,但是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与秦国的做法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

      ②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5. (5) 李桢说:“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苏洵是不是偏爱六国?请结合苏洵《六国论》简要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strong>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    怀

    李清照

    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 , 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注]①莱,莱州,今山东莱州市。当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任莱州知州。②公路,袁术字公路。《三国志·袁术传》注引《吴书》:袁术兵败后,饥渴交至,叹曰:“袁术至于此乎!”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人到莱州看望丈夫赵明诚,而他整天奔波于应酬之中,诗人于几前想象二人以前相约为诗的场景,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B . 本诗首联引用袁术走投无路的典故,来喻指丈夫所处的环境,明写赵明诚在物质上的缺失,实写其在精神层次上的缺失。 C . 从颈联中可以看出,谢绝尘俗,吟诗写作,追求一份清静简单的生活,是诗人此时的想法。寥寥数语刻画出诗人的形象。 D . 诗人以一种调侃的手法表现出自己向往的生活场景,写出了夫妻二人不同的追求,也暗示了心中的些许失落之感。
    2. (2) 请简要分析本诗中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五、情景默写</strong>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通过“烟”“草”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2. (2)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的两句是“”。
    3. (3) 学校举行了一场以“玉”为主题字的飞花令比拼大赛,小刚认为,含有“玉”字的诗句有很多,如李煜《虞美人》中的“”,秦观《鹊桥仙》中的“”。
六、简答题组</strong>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走进商洛,清润的空气____,你尽可以敞开肺腑深呼吸,这里的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很高,是新鲜空气的盛宴,因为这里有秦岭这个天然的大氧吧做依托。商洛位于秦岭东段南麓,是陕西唯一整域处于秦岭腹地的地级市。无论站在商洛的哪个方位,抬头总能看到绵延起伏的秦岭。秦岭上总是云雾缭绕,绿色的山与白云相依相偎,____披覆着绿树,莽莽苍苍,汪洋恣肆。秦岭不是一座普通的山脉,“秦岭—淮河”线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秦岭是横亘在中华大地上的一道脊梁。在绿树绿草满山的秦岭,随意看到的一棵树或一棵草都可能是个宝贝,有道是“秦岭都是宝,遍地无闲草”。

    秦岭不仅有好山好水好空气,还给当地人带来丰富的物产。在商洛丹凤县的农产品展区,我们看到当地的农产品____,如秦岭土蜂蜜、秦岭香菇、羊肚菌等。柞水县金米村生产的秦岭木耳,如今是网红产品,供不应求。由于当地村民开发的木耳饮料、木耳挂面、木耳锅巴……等系列产品,在市场上深受人们的热爱。不光是木耳,秦岭的葡萄被当地人酿成葡萄酒,形成葡萄酒产业。在丹凤县,众多的葡萄酒庄再现了“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场景。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七、选择 简答</strong>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很多人认为,虽然甜味有增肥风险,但却能给人带来快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____,很快会让人重新归于抑郁的状态,长此以往,甚至可能更加严重。日本研究者在一项对近千人的3年定群追踪研究中发现,每天喝甜饮料多的人,的确会增加抑郁风险。消除了年龄、性别,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之后发现,那些每天喝4杯以上甜饮料的人和一周喝不到1杯的人相比,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增加了90%当然,数据分析也表明,按糖的摄入量来分析,15g以下的糖摄入量和抑郁风险没有关联。这个结果提示我们 , 如果只喝一小杯酸奶是不用担心的,因为100g酸奶中只有7.5g的添加糖。

    ____?研究者认为,一方面,动物实验表明大量摄入糖会使动物焦虑和抑郁行为增加,皮质醇水平上升,特别是发育期的动物摄入大量糖之后,压力调控系统会发生紊乱,从而增加抑郁风险。另一方面,____,而肥胖本身就使身体的压力调节能力下降。

    另外,甜饮料能够引起糖代谢紊乱,而这类代谢紊乱会造成低度但持续的炎症反应,从而增加抑郁风险。还有动物实验发现,长期饲喂大量添加糖的饲料会降低树突状细胞的血清素1A受体,这个受体减少之后,下丘脑中血清素合成和释放的反馈控制就会发生紊乱,对压力的应对能力下降。这个机制对于预防抑郁十分重要。

    1. (1)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加点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们小李果然是能说会道,单位的同事们今天算是真正见识到了。 B . 张老师教育学生说:“作为学生,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C . 见小刚出了小区大门,李强忙催促王明道:“我们快走吧,要迟到了!” D . 阅读的好处不言而喻,它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格,拓展我们的思维世界。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 (3)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八、材料作文</strong>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墨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仁人志士做事,一定是为天下人谋福利,为天下人除公害,并把这作为立身处世的原则。

    材料二:“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李斯)这句话意为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穷困。

    材料三:“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林觉民)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你所在的班级准备以“抱负与使命”为主题举办一次演讲比赛,请写一篇演讲稿,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