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玉溪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

更新时间:2023-08-15 浏览次数:18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strong>30</strong>小题,共<strong>60.0</strong>分)
  • 1.  古希腊作家阿里斯托芬(约前446年-前385年)在作品《蛙》里塑造了另外两位戏剧大师埃斯库罗斯(约前525年-前456年)与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0年-前406年)的对话如图所示,在这里,阿里斯托芬意在主张(  )

    埃斯库罗斯:你回答我,人们为什么称赞诗人?

    欧里庇得斯:因为才智过人,能好言规劝,把他们训练成好的公民。

    埃斯库罗斯:如果你不但没有做到这一点,反而把善良高贵的人训练成了大流氓,你说你该受什么惩罚?

    欧里庇得斯:该受死刑,不必问其他!

    A . 发挥文学的教化功能 B . 维护法律的公正严肃 C . 公民的政治素质养成 D . 营造自由的文化氛围
  • 2.  1650年-1750年,在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中,欧洲由18.3%上升到19.2%,非洲则由18.3%降到13.1%,美洲也由2.4%降为1.6%。造成这些变化的共同因素是(  )
    A . 高产作物的交流 B . 黑奴贸易的泛滥 C . 欧美国家的移民 D . 殖民活动的开展
  • 3.  16世纪,亚洲、非洲、美洲遭到殖民掠夺,围绕中国形成白银贸易网络,欧洲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这表明,全球航路的开辟(    )
    A . 导致多元文明覆灭 B . 使殖民体系完全确立 C .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 推动了世界格局演变
  • 4.  相关史料显示,晚清时期的教会女子学校的基础年级的课程既有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卫生等,也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课程。这折射出,晚清时期(  )
    A . 男女平等原则得到贯彻 B . 弘扬传统成为教育主旨 C . 教育带有中西结合特征 D . 西学的地位压倒了儒学
  • 5.  当欧洲“革命圈”闪闪发光之时,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也奏响了“民族曲”,并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震撼了帝国主义的后方。这场运动(  )
    A . 促进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B . 都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发生 C . 导致了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 D . 无产阶级成为各国运动的领导者
  • 6.  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说:“成吉思汗帝国是世界历史上最后一个部落大帝国,它是一万年来游牧民族部落——文明世界战争的继承者。”蒙古西征产生的影响是(  )

    ①历史作用具有双重性

    ②促进不同文明区的交流

    ③蒙古人西迁,与当地人融合,形成色目人

    ④建立了地跨欧亚的统一大帝国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7. (2019·石嘴山模拟) 唐中期平定西突厥后,处在丝绸之路上的九个沙漠绿洲国家,即“昭武九姓”国,便宣誓臣服于大唐王朝。他们世代善于经商,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人中原,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这主要反映了(   )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社会进步 B . 大唐王朝政治清明而且国力强盛 C . 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D . 唐在西部地区开始建立有效统治
  • 8.  1613年,英国对外贸易的输出价值约为249万镑,输入价值为214万镑。到1774年,输出价值为1592万镑,输入价值为1328万镑。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
    A . 是实施自由贸易政策的效果 B . 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 .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经济条件 D . 说明商业霸权带来工业优势
  • 9.  美国学者约翰•赞恩在《法律的故事》一书中讲道:“罗马的法律机器得以完善地运行,得益于程序完备的罗马法庭和专业律师阶层的出现……所有这些贡献为现代世界的法律制度构造了近于完善的框架。”该学者意在(  )
    A . 探究罗马法律制度完善的根源 B . 分析罗马法于帝国巩固之作用 C . 强调罗马法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 D . 指出自然法是罗马法的哲学基础
  • 10.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

    A . 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 B . 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独主 C . 具有血缘政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特点 D . 西周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方式
  • 11.  《剑桥中国宋代史》中写道:“10~13世纪,亚洲内陆国家治国才能的快速发展允许其在北部边境的国家供养强大的军队,这在数量上和财富上抵消了农耕经济下的宋王朝的优势,在东亚削弱了中原王朝宋的实力。”这反映当时(  )
    A . “闭关锁国”政策的初步萌芽 B . “冗兵”的社会弊端日益凸显 C . 宋王朝农耕经济优势的丧失 D . 各民族政权形成了对峙局面
  • 12. (2023高二下·江西开学考)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仍然是关键货币,但是不再受黄金储备的约束,美国可以不受限地向全球注入美元,并吸收外国的物资输出,从而提高了国内消费水平和对外国资产的所有权。由此可见,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     )
    A . 美国依然主导世界经济的发展 B . 国际金本位制开始崩溃 C . 美元特权地位让美国继续受益 D . 美元失去国际货币地位
  • 13. (2021高二上·深圳月考) 济贫税是英国圈地运动后为救济贫民而征收的税。1802—1803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济贫税年均为530万英镑;1813年,增长到860万英镑:从1802年到1833年,济贫税增长了62%。导致济贫税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
    A . 社会贫困人口的增加 B . 宪章运动的推动 C . 社会福利体制的完善 D . 工业革命的发展
  • 14.  《唐律疏议》规定:“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隶为主隐;皆勿论。即漏露其事者及擿语消息亦不坐。”这反映出唐代(  )
    A . 官僚贵族享有司法特权 B . 儒家思想影响法律制定 C . 宗法血缘观念逐步淡化 D . “民本”思想得到了弘扬
  • 15.  汉代法律规定,幼者不得告发长辈犯罪,不得殴打长辈,否则以不孝罪论处。同时还规定,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有罪可以相互包庇隐瞒,不向官府告发;对于亲属之间容隐犯罪的行为,依照法律规定也不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由此可见,汉代(  )
    A . 基层治理卓有成效 B . 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C . 律令呈现伦理色彩 D . 法律的实用性增强
  • 16.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它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阶段的划分,对学校课程设置做了明确规定:“凡各科课程,须用官译编译局编纂,经学务大臣奏定之本。”清政府此举意在(  )
    A . 构建与国家政治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 . 为维新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C . 规范科举考试的程序和学校教科书 D . 推动近代文化教育的普及
  • 17. (2021高三上·丽江月考) 《史记•夏本纪》:“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
    A . 禅让制作为政治权利传承的方式未被突破 B . 禹直接将天子位传给子启 C . 王位世袭制开始,“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 D . 益将王位禅让给启
  • 18. (2018高二下·萧山月考) 有学者指出:“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    )
    A . 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 B . 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 C . 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 D . 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
  • 19.  在长期流通铁钱的四川地区,产生了北宋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纸币的流通遍及东南诸路、两淮荆湖及四川各地。这反映出(  )
    A . 纸币在两宋的流通日益广泛 B . 南宋纸币推广和北宋一脉相承 C . 南宋经济生活水平远高于北宋 D .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纸币变革
  • 20.  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宋代以来社会治理示意图。由此可见(  )

    A .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B . 基层治理体现了“家国一体” C . 宗法制仍沿袭使用 D . 中央对基层的管理日益强化
  • 21.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务员负责政府的实际责任,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国务员副署方为有效。这说明了南京临时政府采取了( )
    A . 总统共和制 B . 责任内阁制 C . 君主立宪制 D . 民主共和制
  • 22.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 . 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 . 都江堰的修建 C .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 .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23.  1960年,法国政府为农民购买农田和农业机械提供各种优惠贷款;70年代初,政府向55岁以上的农民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鼓励年老农场主退出土地经营。这些举措利于(  )
    A . 完善农村的保障制度 B .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C .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 D . 摆脱经济滞胀的困境
  • 24.  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对外贸易区法案”,提出的非歧视最惠国原则,后来成为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这反映出(  )
    A . 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 B . 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C . 国家力量的发展变化 D .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25. (2022高二下·浙江月考) 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在明朝初年只是一片荒滩,人迹罕至。明朝末年,汉口成为一个“甲于全楚”的巨镇,在全国的地位也迅速上升。汉口的兴起(   )
    A . 与这一地区日益发达的陆路交通密不可分 B . 得益于明朝政府加强这一地区的军事功能 C . 将推动市场规模扩大和商业分工日趋繁密 D . 进一步提高了汉口在该地区政治中心地位
  • 26.  清代“衣食”漕事者甚众,除直接参与漕运的运丁和水手,辅助漕粮运输的纤夫和脚夫,还有对运河进行日常维护的纤夫,围绕漕事逐利的商贩。漕运成为运河沿岸乃至于更大区域的社会各阶层谋生牟利的社会场域。这反映了清代漕运(  )
    A . 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 . 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C . 缩小了南北间的经济差距 D . 影响了大众出行方式
  • 27. (2023高二下·肇州月考) 2021年10月10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无人深海探测器“海斗一号”成功在10000米深的海底下连续进行了10个小时以上的探测,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了对“挑战者深渊”两部凹陷区的大范围全覆盖声学巡航探测。这说明我国(   )
    A . 科学技术取得全面突破 B .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C . 深海探测技术世界领先 D . 探测技术助推经济发展
  • 28.  1910年末到1911年初中国东北暴发新型鼠疫,数万人死亡,在国际专家们束手无策之际,年轻的中国医生武连德突破重重困难,大胆创新,成功化解了危机。1911年4月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重要的国际性科学会议——“万国鼠疫大会”在沈阳召开。上述材料说明(  )
    A . 瘟疫防治工作需要国际合作 B . 政府在防疫中起到主导作用 C . 中国防疫工作得到世界肯定 D . 中国的防疫技术当时领先世界
  • 29. 如图为2000—2008年世界汽车产量(单位:万辆)示意图。这反映出(    )

    A . 道路建设的进步推动汽车生产 B . 各国政府重视汽车工业生产的发展 C . 国际汽车市场为发达国家垄断 D . 汽车渐成社会广泛使用的交通工具
  • 30.  据统计,武广高铁开通100多天后,武汉飞广州的航班从每天最多13班减为最多10班;郑西高铁开通不到50天,郑州到西安所有航班停飞。这说明(  )
    A . 高铁发展冲击了航空业 B . 新式交通之间存在竞争 C . 航空业必定要走下坡路 D . 中国开创了交通新时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strong>3</strong>小题,共<strong>40.0</strong>分)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世界文学中,对奴隶贸易的再现和控诉已经屡见不鲜。然而,“苦力贸易”却鲜为人知,尽管其中的罪恶和暴力程度丝毫不亚于黑奴贸易。总体而言,苦力贸易和契约华工问题在学术界得到的关注明显不足,相关的文学书写也很少,数量和影响力都难以与奴隶题材的文学作品相比肩。……目前涉及苦力贸易和契约华工海外流散的代表性文学作品有: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台风》(1903)、古巴裔美国作家克里斯蒂娜•加西亚的《猎猴》(2003)、华裔美国作家林露德的《幸运之神》(2007)、古巴作家马尔塔•罗哈斯的《黄色行李》(2009)和中国香港作家雷竞璇的《远在古巴》(2016)等。这些文学作品都选取华工在拉丁美洲的流散作为书写主题……出发点不同、叙述手法各异,但是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苦力贸易以及契约华工的海外流散历史。从作家的叙事方式和主题选择,可以清楚地看出苦力贸易所映射出的权力关系。……都明确反映出一些深层次的主题,例如苦力贸易中契约华工的苦难……人性之险恶和脆弱等。

    ——摘编自李保杰《世界文学中的苦力贸易和契约华工》

    1.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苦力贸易的实质,并指出契约华工在拉美分布的主要地区或国家。
    2. (2)  综合以上材料,说说你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中契约华工事件的关系。
  • 32.  赋税制度的变迁

    材料一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施(一种粗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施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康熙帝说:“致治之道,民为最要,凡是与民生有益,即益行之。”于是在1712年,他以康熙五十年丁册为准,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此后“勿增勿减,永为定额”。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到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成为清朝统一的赋税制度。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税在相当长时期内,一直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为我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从1990年起,国家开始抓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00年,国家决定安徽省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开。2004年,国家决定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并提出五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的目标。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国家不再针对农业单独征税。一个在中国存在了2600多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

    ——摘编自人民日报《新中国成就档案:正式取消农业税》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内容,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其意义。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康熙年间到雍正年间赋税制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简述唐朝到明清时期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 
    3. (3)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要评析中国取消农业税这一历史现象。
  • 33. (2023高二下·红河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染”本指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无关。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人们相信,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宋代学会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而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

    ——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古罗马灭亡后,欧洲文明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19 世纪末期,传染病在世界肆虐了12 年之久,霍乱连续18 年侵袭美国。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控制疾病传播。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法律强制公民接种疫苗。白喉、痢疾、猩红热和伤寒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降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减少传染病的发生。1977 年随着索马里治愈了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人类消除了第一种恶性传染病。

    ——(美)丽贝卡•弗格森《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人对“传染”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传染病肆虐的原因及人类战胜天花的条件。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