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常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

更新时间:2023-08-14 浏览次数:19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strong><strong>2</strong><strong>分,共</strong><strong>40</strong><strong>小题,满分</strong><strong>80</strong><strong>分)</strong>
  •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侵占了几乎瓜分了整个非洲。保持独立的国家除了西非利比里亚,另一个是( )
    A . 阿尔及利亚 B . 埃及 C . 津巴布韦 D . 埃塞俄比亚
  • 2.  到18世纪晚期,拉丁美洲已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其中绝大多数属于( )
    A . 西班牙、葡萄牙 B . 英国、荷兰 C . 西班牙、荷兰 D . 英国、法国
  • 3.  下面属于葡萄牙殖民地的是( )
    A . 海地 B . 巴西 C . 牙买加 D . 秘鲁
  • 4. (2022高二下·凤城期末) 下图是某论文提纲,据此判断,该论文研究的时代是(    )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建立

    3、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A . 18世纪初期 B . 18世纪中期 C . 19世纪中期 D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5. 独立后的拉丁美洲不仅受到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而且还受到其武力干涉,这就是所谓的“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实施这一政策的国家是( )
    A . 英国 B . 美国 C . 法国 D . 德国
  • 6.  1918年,阿根廷第一个在拉美组建了共产党;随后墨西哥、乌拉圭、智利、巴西、古巴等先后成立了共产党,到1934年,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都有了共产党组织,并积极领导了反帝反封建斗争。这体现出拉美地区民族民主运动的特征是( )
    A . 群众基础薄弱 B . 出现新的领导力量 C . 南北联合斗争 D . 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 7.  列宁认为帝国主义就意味着战争,“全世界已经瓜分完毕的时候,一个垄断地占有殖民地,因而使瓜分世界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特别尖锐起来的时代就不可避免地到来了”。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是( )
    A . 第一次世界大战 B . 美西战争 C . 拿破仑战争 D . 普法战争
  • 8.  十九世纪后期反对英国的侵略,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口号的政党是( )
    A . 独立党 B . 华夫脱党 C . 民族党 D . 祖国党
  • 9.  1914年,英法军队与德国军队在西线的战斗中,打败德军,宣告德国“速决战”破产的重大战役是( )
    A . 凡尔登战役 B . 索姆河战役 C . 日德兰海战 D . 马恩河战役
  • 10.  “欧洲仍以英法为中心,而亚太地区则以美国为中心”。这一国际格局是(    )
    A .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B . 雅尔塔体系 C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 . 多极化趋势
  • 11.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这表明,苏俄开始推行(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 单一公有制
  • 12.  第一次大战初期,参战各国约有飞机1500架,而到战争末期,各国在前线作战的军用机达到8000多架。在战争中,飞机的性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材料说明(   )
    A . 战争是科技的“催化剂” B . 科技是战争的“发动机” C . 战争是科技的“源动力” D . 科技是战争的“方向盘”
  • 13.  有位老师在讲解某一历史事件时引用了“德国平民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的人数(1915—1918年)”“丘吉尔1923年写的回忆录《世界危机》”“索姆河战役幸存士兵的回忆”等材料。据此判断这一历史事件是(   )
    A . 法国大革命 B . 德意志统一 C .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14.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下列属于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的是(    )
    A . 马恩河战役战况惨烈,德军损失严重 B .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C .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D .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分三条战线
  • 15.  提出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的思想,被泰戈尔称为“圣雄”的是(    )
    A . 苏加诺 B . 甘地 C . 扎格鲁尔 D . 桑地诺
  • 16.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
    A . 高度集中 B . 党政不分 C . 比例失调 D . 阶级斗争扩大
  • 17. (2020高二上·三门月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把六十多个国家、世界五分之四的人卷入了战争的漩涡。这场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
    A .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 B . 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C . 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本宣战 D . 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 18. (2021高一下·齐齐哈尔月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相同点是(    )
    A . 都是在帝国主义战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B . 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 C . 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D . 都随着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瓦解
  • 19.  斯大林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斯大林执政时期,为“转入进攻”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
    A . 余粮收集制 B . 废除实物分配制 C . 农业集体化 D . 取消义务交售制
  • 20. (2021高一下·梅州期末)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过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斗争的结果。二战期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标志是( )
    A . 英法对德宣战 B . 苏联人民开始卫国战争 C . 美国对日宣战 D .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 21.  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过程中,美苏在对德问题上所存在的矛盾根源于双方(    )
    A . 经济政策的不同 B . 国家性质的不同 C . 国家利益的冲突 D . 对法西斯的认识不同
  • 22.  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若干新变化,在社会结构方面,产生了一个庞大而相对稳定的“中间阶层”(又称“中等收入群体”)。这一“阶层”的形成(    )
    A . 消除了资本主义的弊端 B . 表明资产阶级逐渐分化 C . 推动了福利国家的建立 D . 利于缓解贫富两极对立
  • 23.  若在学习“尼赫鲁”“纳赛尔”“卡斯特罗”的相关内容。主题应该是(   )
    A . 亚非拉的奋起 B .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 . 动荡的中东地区 D .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
  • 24.  1960年被称为“非洲年”,这主要是因为该年(    )
    A . 非洲有17个国家宣告独立 B . 埃及宣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C . 南非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 D . 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 25. 1973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就巴拿马从美国收回巴拿马运河区主权问题召开会议。会上第三世界国家对巴拿马的要求一致表示支持,没有一个国家的代表为美国的立场辩护,但美国行使了否决权。后经不断斗争,巴拿马最终于1999年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巴拿马成功收回运河区主权的原因有( )
    A . 美国身陷越战国力严重衰退 B . 第三世界对美国霸权的冲击 C . 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全力支持 D . 巴拿马运河地位作用的下降
  • 26.  习近平主席来到某著名国产手机公司英国伦敦分公司参观,听取了该公司在英发展情况汇报,肯定其理念创新和组织创新的行为。该公司到海外开办分公司顺应的时代潮流是(  )
    A . 经济全球化 B . 文化多元化 C . 区域集团化 D . 多极化趋势
  • 27.  据统计,1982年法国的煤气、铁路、邮政等行业的国有化率是100%,电力、煤矿、银行等行业的国有化率是90%,钢铁、造船等行业的国有化率是80%以上。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 B . 凯恩斯主义得到大规模应用 C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
  • 28.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 . 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 .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 . 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 29. (2020高一下·黑龙江月考) 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经历了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中,最重要的一项是(    )
    A .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B . 进行社会改革,改善生活条件 C . 实行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 D . 发展科技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30.  一项对西方七大工业国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变化: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传统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业兴起……管理、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快速增加。这些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 . 互联网的诞生 B . 城市化进程加快 C .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 .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 31. 《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冷战的和平而迅速的终结,让戈尔巴乔夫在国际关系史上获得了一席之地,而则使他(戈尔巴乔夫)成为俄罗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其中应为( )
    A . 华约解散 B . 苏联解体 C . 东欧剧变 D . 经济改革
  • 32.  以下材料中能够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正在(     )

    A . 维护国家主权 B . 注重团结协作 C . 加强经济合作 D . 反对霸权主义
  • 3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其主要原因是(    )
    A .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B . 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C . 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D . 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
  • 34.  丹麦实行全民免费医疗,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费用也全都由政府承担,这导致丹麦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37.9%。这一现象(    )
    A . 根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B . 直接消除了贫富差距 C . 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D . 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 35. (2021高一下·湖州期末) 二战后,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进程令人瞩目。其中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是(   )
    A . 欧洲联盟 B . 北美自由贸易区 C . 东南亚国家联盟 D . 亚太经合组织
  • 36.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属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图标的是(    )
    A . B . C . D .
  • 37.  据统计,2018年世界500强公司的总营业收入近30万亿美元,总利润达到创纪录的1.88万亿美元,这些利润的大部分属于发达国家的公司。这表明(    )
    A . 经济全球化成为历史潮流 B . 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居主导地位 C . 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全球化 D . 经济全球化已经遭到各国的抵制
  • 38.  随着新兴国家崛起,21世纪以来一系列在实践中更注重公平、互惠、包容、开放的全球化倡议和组织相继发展起来,比如“一带一路”、金砖机制、“东盟+”等。这些倡议和组织的出现与发展(    )
    A . 体现了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已经崩溃 B . 反映出经济济全球化发展的崭新形态 C . 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开始参与全球治理 D . 表明美国的世界主导地位已经丧失
  • 39.  某班同学举行历史辩论会,围绕同一历史主题,正反方展开激烈辩论,其辩论的主题应是(    )

    正方

    反方

    互联网带给人们便利的生活,如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一部手机走天下”成为很多人出行时选择的方式。

    手机病毒让人防不胜防。网络安全成为社会问题。保护个人隐私变得越来越困难。

    A . 社会信息化的利弊 B . 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C .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D .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 40.  日本前首相小泉曾表示,“日本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作用已变得越来越关键”“日本所发挥的作用已经为它取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表明日本(    )
    A . 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B . 积极向西方国家靠拢 C . 热心参与国际事务 D . 成为新兴势力的代表
二、材料解析题(共</strong><strong>2</strong><strong>题,满分</strong><strong>20</strong><strong>分)</strong>
  • 41.  世界格局的演变。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从政治上来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二:20世纪70-90年代初期,是旧的两极化世界由动摇走向解体、新的多极化世界初露端倪的交替时期。导致世界格局变化的原因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轮番升级的军备竞赛和全球争霸导致两国国力的相对削弱。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和西欧、日本力量的崛起,有力地牵制和冲击着美苏两霸的势力。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和苏联的“新思维”成为推动苏联社会质变的催化剂。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苏冷战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苏推行冷战政策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旧的两极化世界由动摇走向解体”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性事件。
  • 4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极格局的瓦解结束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峙,大国间的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一些地区冲突得到了解决或缓解,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在增长。绝大多数国家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越来越多的国家也愿意通过谈判和协商解决纠纷、化解矛盾。

    材料二:

    材料三:面对各种全球性问题,二战后建立的主要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等,仍然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与此同时,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正在解决的问题。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自己的方案。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主题。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当今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中国提供的中国方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