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1-09-23 浏览次数:76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 1. 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这主要是由于( )
    A . 武力扩张阻碍了文明交流 B . 各大文明早期都是小国寡民状态 C . 海洋沙漠隔绝了文明交流 D .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限制
  • 2. 公元前4世纪,他开始东征,灭亡波斯后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人们对他评价不一,称其为“伟大的军事家”“英明的领袖”贪婪的侵略者”“文化的爱好者”等。材料描述的是( )
    A . 汉谟拉比 B . 亚历山大 C . 查士丁尼 D . 大流士
  • 3. 中世纪西欧的封臣效忠封君:“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维系他们之间关系的最关键因素是( )
    A . 宗教信仰 B . 血缘的关系 C . 公民参政 D . 土地的封赐
  • 4. 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这些后来又成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重要条件,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材料表明( )
    A .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B . 西方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同根同源 C . 阿拉伯文化成就领先古代世界 D . 阿拉伯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
  • 5.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述指出:他们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在特斯科科湖中的一些岛屿定居下来后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人口和财富迅速增加。材料评述的是( )
    A . 玛雅人 B . 阿兹特克人 C . 班图人 D . 印加人
  • 6. 有学者统计列出了1600年运入欧洲的部分商品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商品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万~200万磅

    300万~400万磅

    丁香、靛蓝、肉豆、药品

    35万~65万磅

    70万~100万磅

    A . 商业革命引发交易商品改变 B .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地中海 C . 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D . 欧洲与亚洲经贸联系更加紧密
  • 7. 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但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A . 主张废除宗教仪式 B . 挑战教会权威 C . 肯定王权高于教权 D . 否定信仰上帝
  • 8. 启蒙运动是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一次革命思潮,其促进社会改造的理想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均有体现。下图中空白处应该填入的是( )

    A . 社会契约 B . 国家干预 C . 自由竞争 D . 三权分立
  • 9. 英国的发展方式以和缓、平稳和渐进为主要特色,即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这种“英国方式”的是( )
    A . 贵族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 B . 热衷扩张确立了全球优势 C . “光荣革命”巩固革命成果 D . 参加协约国集团对抗德国
  • 10. 2020年5月25日,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一名黑人男子遭警察暴力执法致死,引发了美国大批民众尤其是非洲裔民众的大规模抗议活动,种族歧视再度成为热点问题。追溯1787年宪法,与这一问题相关的是( )
    A . 确立总统制共和制政体 B . 各州拥有一定自治权 C . 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 D . 承认奴隶制度的存在
  • 11. 以下所示材料是19世纪70年代某国宪法的部分内容,据此判断该国的政体是( )

    A . 直接民主制 B . 君主专制 C . 君主立宪制 D . 民主共和制
  • 12. 1774-1781年间,詹姆斯·瓦特分别申请了“分离式冷凝蒸汽发动机”和新型号“旋柄齿轮转动”的技术专利。这些技术给莫兹利发明的“螺丝切削”机床提供了持久和稳定的新动力,使得批量生产机器零件具备了可能性。这反映了( )
    A . 动力改进推动了工业革命发展 B . 专利制度开启了工业革命进程 C . 机器零件生产是工业革命主流 D . 新能源使用催生了新技术出现
  • 13. 下图中,英文字母代表英、美、德、中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变化曲线示意,图中英文字母对应的国家正确的是( )

    A . 英国 B . 德国 C . 美国 D . 中国
  • 14. (2021高一下·宿州期末) “日前,无可争辩的和容易解释的事实是,“美好的旧时代”人数众多的小中间阶级已经被工业摧毁,从他们当中一方面分化出富有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又分化出贫穷的工人”。这反映了工业革命(   )
    A . 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 . 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 C . 致使贫富矛盾激化 D . 推动了垄断组织产生
  • 15. 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交流、文化碰撞和社会形态冲突等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基本完成。由此( )
    A . 近代科学开始兴起 B . 资本主义扩展到全球范围内 C . 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D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 16. “许多西方著名学者纷纷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材料旨在表明马克思主义( )
    A . 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 B . 肯定阶级斗争推动历史进步 C .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 . 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 17. 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其历史根源是( )
    A . 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B . 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C . 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 D .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品流通
  • 18. “19世纪中期,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日本那样在西方经济和军事技术优势的挑战面前做出这样迅速和成功的反应。”当时日本的“反应”是( )
    A . 开展大化改新 B . 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C . 开展明治维新 D . 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 19. 有学者指出:(一战)背景因素有五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势不两立的民族愿望和不可逆转的军事时间表。该学者认为( )
    A . 欧美列强在一战前已制定军事时间表 B . 世界性经济危机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C .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D . 巴尔干地区的民族矛盾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 20. “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的飞机产量,仍达到2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厂,迎战德军。”材料表明( )
    A . 斯大林拖拉机厂生产能力很强 B . 工业化建设奠定战争胜利基础 C . 斯大林模式忽视了轻工业发展 D . 德军遭到斯大林格勒人民抵抗
  • 21. 林承节在《论二十世纪初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指出,20世纪初亚洲革命虽告失败,但它所体现的“亚洲觉醒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对亚洲对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这里“亚洲觉醒”主要是指( )
    A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的到来 B . 无产阶级开始承担领导革命的责任 C . 亚洲国家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D . 亚洲国家意识到联合斗争的重要性
  • 22. “世界厌倦了流血,它在寻找解脱苦难的办法。我为印度独特的方式而骄傲,它教会世人如何摆脱暴力引起的混乱。”材料反映的是( )
    A .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 . 苏丹马赫迪起义 C . 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 D . 墨西哥民主改革
  • 2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过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斗争的结果。二战期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标志是( )
    A . 英法对德宣战 B . 苏联人民开始卫国战争 C . 美国对日宣战 D .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 24. 二战后期美国力图在战后建立“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苏联也希望建立新的国际组织来“保证持久和正义的和平”。1945年10月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的联合国建立起来。这表明( )
    A . 美苏在战后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诉求 B . 美苏都希望建立自己主导的世界秩序 C . 维护和平的理念顺应了国际发展大势 D . 两种社会制度国家能够永久和平相处
  • 2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的局面,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是( )
    A .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 . “杜鲁门主义”的发表 C .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D . 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
  • 2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政策调整,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 )
    A . 刺激社会消费 B . 改善劳资关系 C . 重塑政府形象 D . 缓和社会矛盾
  • 27. 如图是某一历史著作的部分内容,据此判断该部分内容叙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 东欧剧变 B . 苏联改革 C . 欧盟成立 D . 苏联解体
  • 28.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20世纪50至7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出现新变化,主要体现在( )
    A . 奉行政府不干预自由放任的政策 B .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 . 倡导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 D .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29. (2020高一下·济南开学考) 二战后,发达国家全球性资本过度积累,发展中国家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明显不足;同时发达国家利用垄断地位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压低初级产品的市场价格,提高工业制成品的市场价格。这反映了(  )
    A . 发达国家对世界的控制力加强 B . 国际劳动分工基本格局形成 C . 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 D . 发展中国家未实现民族独立
  • 30. 全球化把每一个人变为社会的一员,彼此之间都成为生活在“地球村落”中的利害攸关的居民。这使得人们须时刻以全球意识应对社会大变革。这说明当今的全球化( )
    A . 使社会竞争更加剧烈 B . 影响了人们思维观念 C . 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 D . 削弱西方国家的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计40分。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是日耳曼人的家族血缘制度、亲兵制度和罗马的军事体制中逐渐产生出来的,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中古时期)就是“黑暗时代”,是契入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个巨大错误。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三   在一个庞大的封建农村社会旁边,就站立起了一个弱小的市民社会,这个社会虽然弱小,却充满了生机,它是在封建社会主流体制外不断发展的,形成了价值标准,创造了新的文化,正是从这个体制外的力量中,孕育出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和演进》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
    2. (2) 材料二作者对欧洲中古时期的历史持何观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观点加

      以解释。

  • 32.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类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人将全球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492年持续到1800年前后,这期间世界的规模从大号“缩水”为中号·······第二个阶段从1800年左右持续到1950年左右,中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这期间世界从中号“缩水”为小号······1950年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将这个世界从小号进一步缩小到微型。

    ——摘编自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

    材料二   在当前世界政治经济错综复杂,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抬头,经济金融风险高发,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的背景下,全球面临着“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普遍困惑……2017年2月,中国政府和领导人积极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之光,照亮了人类发展前程,在全球范围形成了强大的感召力。

    ——摘编自胡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大国的思想贡献》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事件促使全球化进入“第一阶段”?并概括这一事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哪些因素促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大意义。
  •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前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了。工场手工业代替了这种经营方式·······但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三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趋势……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2. (2) 材料二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什么史观?并请概括指出材料二的主要观点。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公社的哪些革命措施体现了“由人民掌权”。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