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延边州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

更新时间:2023-08-31 浏览次数:29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strong>
  • 1. (2021高一上·哈尔滨月考)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A . 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B . 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C . 城中发现20多万千克的炭化稻堆积 D . 古城外围分布着体量巨大的水利系统
  • 2.  许倬云认为周朝“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作者旨在强调“周人统治的机制”(     )
    A . 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B . 推动文化的交流与认同 C . 利于权力的高度集中 D . 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 3.  战国时期,朝觐作为邦交手段主要有诸侯朝天子、诸侯相朝、天子朝诸侯三种。据统计,秦国受朝觐16次,魏6次,周、赵、齐各3次,韩1次,这反映出当时(    )
    A . 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B . 统一趋势十分明显 C . 周王统治名存实亡 D . 诸侯外交非常频繁
  • 4. 春秋后期和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纷纷抛弃“用贵治贱”的陈旧观念,礼贤下士,甚至“与其分土”,形成了“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的繁荣景象。这反映出当时(   )
    A .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 . 学术下移促进思想解放 C . 社会转型推动人才流动 D . 社会动乱鼓舞养士之风
  • 5.  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
    A . 尚法存礼 B . 尊法敬天 C . 崇德重法 D . 外儒内法
  • 6. (2022高一上·眉山月考) 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秦朝“大一统”主要表现为(   )
    A . 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 B . 三公九卿制度的确立 C . 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 D . 建立幅员辽阔的国家
  • 7. (2022高三上·太原月考) 下图分别为某一朝代初年和后期的行政区体系。

    前后的变化反映出(    )

    A . 地方治理体系更加便捷高效 B .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显著加强 C . 全国行政区划制度完全统一 D . 经济发展促进行政体系变革
  • 8. 史书中会有散见于不同篇目但现象类似的记载,研究这些类似的现象并得出历史结论,是历史研究的常用方法。观察下表,据此得出对应的历史结论,最吻合的一项是(    )

    记载内容

    出处

    “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

    《三国志·魏志·任峻传》

    “宗族,部曲三千余家……万三千余口”

    《三国志·魏志·李典传》

    “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

    《三国志·魏志·许楮传》

    A . 战争频繁导致兵屯发达 B . 豪族拥兵威胁中央集权 C . 人身依附情形较为普遍 D . 封建生产关系急剧发展
  • 9. 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
    A . 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推动了社会发展 B . 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C . 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社会趋于安定 D . 豪族趁机扩充实力,形成军阀混战
  • 10. (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 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主要内容:男丁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授田。据此可知,均田制(    )
    A . 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进一步加剧 B . 使中原地区的租佃关系盛行 C . 促进了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转型 D . 限制了官僚贵族集团的利益
  • 11.  下表是根据《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整理的唐朝721年敦煌百姓授田情况统计表(节选)。这可以折射出(    )

    姓名

    应授田

    实授田

    永业田

    口分田

    授田完成率

    杨法子

    131

    15

    14

    1

    11.59%

    邯寿寿

    131

    44

    20

    24

    33.6%

    郭玄昉

    201

    20

    20

    0

    10.0%

    赵玄义

    101

    25

    20

    5

    24.8%

    阴承光

    262

    49

    40

    9

    18.7%

    A . 安史之乱加剧授田不足问题 B . 租庸调制的实施面临困境 C . 土地兼并破坏西北农业生产 D . 两税法实行加速人口增长
  • 12. (2022高二下·黑山月考) 下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这说明(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1

    2.1

    996

    99

    唐朝

    392

    42

    59

    58

    北宋

    1 122.5

    62.9

    662.4

    31

    A . 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 B . 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 C . 王朝更替导致中国古代人口的变动 D . 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徙
  • 13.  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   )
    A . 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 B . 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C . 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D . 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
  • 14.  《新唐书·文艺列传》载:“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颠’。”下列作品符合材料所描述的书法家创作风格的是(    )
    A . B . C . D .
  • 15.  下图是儒学发展示意图,以下符合b-c段说法的是( )
    A . 儒学独尊地位得到强化 B . 儒学难以满足民众的心理需求 C . 理学从此成官方哲学 D . 外儒内法不适应君主专制统治
  • 16. (2022高三上·黄山月考) 宋代植茶既可折税也能出售获利, “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民卖茶资衣食,与农夫业田无异。” 鄂州崇阳县“民不务耕植, 唯以植茶为业”。从中可知宋代(   )
    A . 农民所受人身束缚相对松弛 B . 土地兼并不受国家抑制 C . 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 . 农业生产租佃关系盛行
  • 17.  南宋中期以后,出现了大量专心于理学而放弃科举的士人。如徐子仪,将理学要义用之于现实,不以“穷达易其志”,能够“事亲孝,为兄友,处族义,与乡和”,迎合了下层百姓的需要。这些士人通过讲学、授徒、著述和道德示范,使理学思想深入民间,取得了“化俗乡里”的效果。这些举动(   )
    A . 巩固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B . 完成了儒学的理论化 C . 开创了儒学的朴实学风 D . 推动了理学的世俗化
  • 18.  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
    A . 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B . 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C . 人类文明发展均是大河文明的体现 D . 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19.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月考) 《西方文化源流》一书中写道:“希腊哲学与宗教的联系最不紧密,可以说是与神话世界观相决裂的产物。希腊哲学家认为世界依照其本性而变化,并不受外在的神的任意支配。”这段话说明 ( )
    A . 古希腊哲学旨在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B . 古希腊哲学与民主政治息息相关 C . 古希腊哲学完全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D . 古希腊哲学具有科学精神
  • 20. (2020高一下·宁河月考) 日本历史上先后拜了两位老师:唐朝和欧洲。其中向唐朝“拜师学艺”指的是( )
    A . 幕府制度 B . 大化改新 C . 明治维新 D . 工业革命
  • 21.  古代有一个欧洲帝国,国运延续千年之久,其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它是(    )
    A . 亚历山大帝国 B . 奥斯曼帝国 C . 拜占庭帝国 D . 法兰克王国
  • 22.  日耳曼人在南迁过程中,不仅原有的血缘氏族瓦解了,以地域为基础的农村公社——马尔克也趋于解体,灭亡西罗马帝国后,日耳曼统治者则将没收来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兵、廷臣和主教,据此可知,日耳曼人的迁徙( )
    A . 推动了区域文化认同 B . 阻碍了欧洲农耕文明进程 C . 促进了西欧的封建化 D . 批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
  • 23.  如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    )

    A . 小麦、玉米 B . 玉米、水稻 C . 小麦、甘蔗 D . 水稻、甘蔗
  • 24.  近年来,非法移民和难民潮已成为困扰欧盟的重大问题。在英国,曼斯顿移民收容中心设计容量1500人,却有超过3000人挤在那里;在与欧盟接壤的其他地区以及希腊、巴尔干半岛,类似案例也越来越多。这种现象出现的经济根源是(   )
    A . 部分区域的冲突动荡 B . 欧盟国家福利制度的吸引 C . 欧洲一体化不断发展 D .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平衡
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strong>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殷朝素以天命自居,但最终被周所代,究其原因,在于“德”之有无。西周政权把天与德、德与刑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思想为指导,形成了“明德慎罚”、“刑兹无赦"以及“刑法世轻世重”的法律思想。周公认为,“慎罚”作为“德”的前提内容,执政者实施刑罚手段统治国家必须相当慎重,即“慎罚”,这样,西周创造了“以德配天”的家国伦理思想,并把“德"这一抽象的伦理道德范畴引入礼乐教化中,在周人看来,要想“享天之命”,不被“天命”鄙弃,必须以德治民,慎用刑罚,以民意关怀为旨归。

    ——摘编自赵索依《论西周明德慎行的提出对中国后世治国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西汉建国初期,经济萧条,国库空虚,这种局面迫使汉初统治者阶级深刻反思,他们检讨了法家“专任刑罚”、“重刑轻罪”主张的弊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董仲舒对儒学思想加以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荨儒术”的主张。他后来放弃战国以来所奉行的严刑峻法策略,改为“礼法并用”,以“德治”为主要手段,在借鉴西周德刑结合经验的基础上,董仲舒以阴阳五行理论和天人感应学说为指导,确立了“德主刑辅”的立法指导思想,这种思想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肯定,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马作武《中国法律思想史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并分析这一理念形成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周相比,汉武帝在治国思想上的变化,并简析这一治国模式的影响。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长安城的坊市制度不仅进行了市与坊的划分,而且在市内又设有行与肆。随着商业的繁荣,产生了许多新兴行业,如绢行、肉行、药行等。市坊制对市坊、行、肆的划分推动了行业分工的细化。在商业发展的推动下,长安城内出现了南市与北市,城郊草市的繁荣扩大了城市规模,推动了古代城市化进程。市坊的划分将商业贸易空间规定在狭小的范围内,政府还运用行政法律手段限制市的规模的扩大。经考古勘测,长安城面积约为83平方公里,东西两市分别为0.924平方公里、0.956平方公里,仅为长安城面积的2.2%。市坊制下的商业贸易活动范围十分有限,无法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不利于商人扩大经营。市坊之下商业原有市铺已经划定,投身贩卖之业的平民不得不进行灵活性较强的流贩贸易。唐初,对坊市商贩征税为“三十税一”,后来变为“税十之一”甚至“税五之一”。中唐以后,管理者“大索长安中商贾所有货,意其不实,辄加榜捶,人不胜苦,有缢死者”,政府越来越腐化,许多措施弊端显露,坊市制度走向瓦解。

    ——摘编自李小虎、卢川《从市坊制度看唐代商业发展》

    1. (1)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坊市制度的积极作用。
    2. (2)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后期市坊萧条和走向瓦解的原因。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在有关宋朝文明的书籍中对宋朝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高度的评价。书中提到:(宋朝晚期)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13世纪的中国在近代化方面进展显著。比如其独特的货币经济、纸币、流通证券,其高度发达的茶叶和盐业企业,其对于外贸(丝制品和瓷器)的倚重,以及各地区产品的专门化,等等。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和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做“蛮夷”之邦。13世纪的中国…成了中华文明所曾经产生出的最精巧和最有教养的人格类型。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历史中,我们得到的一般印象是,他们能自然而然地自我约束,而且其生活中充满了欢乐和魅力。

    ——摘编自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根据上述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2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对印第安人来说美洲不是新大陆,4万年前就有了他们生活的足迹。在被欧洲“发现”前,占美洲原住民绝大多数的印第安人大约有4000万人,其中在拉丁美洲约2500万人。欧洲人和非洲人陆续来到美洲,到17世纪中叶拉美的印第安人为950万人……

    南北美洲的移民分布(单位:百万)

     

    白人

    黑人

     

    1835年

    1935年

    1835年

    1935年

    北美洲

    13.8

    124.3

    2.6

    12.4

    中美洲

    1.9

    6.9

    2.7

    8.4

    南美洲

    2.9

    40.9

    4.5

    18.7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美洲人口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