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珠海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30 浏览次数:4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trong>35</strong><strong>分)</strong>
  • 1.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原始时代,在自然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太多的无法认知的现象,太多的无法把握的因素,原始人只能通过“以己度物”的方式来解释对他们来说充满神秘的世界,相信环绕他们的世界是有神灵在起作用。三星堆文化虽然走出了原始时期,但也只是处在文明之初,仍然是一个巫术弥漫、政教合一的社会。神的观念在古蜀人的精神世界中仍然是占有绝对主宰地位的观念。他们仍然把一切无法认知的现象、一切无法把握的因素都归结为“神”,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事物都与神建立起了联系,或视之为神灵,或赋予其神性。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在更深的层面上,古蜀人造器的目的还是为了他们自身。通过“民以物享”的各种方式敬神、娱神、贿神,以达到“祸灾不至,求用不匮”的目的。保佑的范围并不止于王权政治的长治久安,还延伸到部族全体的康乐吉祥。由此出发的艺术造型活动不仅是属“神”的,也是属“人”的。

    古蜀人用于象征神的器物材料基本上是青铜、黄金、玉石,这是古蜀人有意识地选用的物质媒介。因为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器物可知,在三星堆文化中还有大量的陶器、石器,而且石质材料已被古蜀人运用于器物造型之中,遗址出土的两尊双手反缚、无首、跪坐的石雕像就是证明。这两尊石雕像经考证,其身份是奴隶。可见古蜀人对材料的性质有清楚的认识,对材料的使用有明确的分类。陶、石等材料基本只用于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的制造,即使用于器物造型也只限于表现地位低下的奴隶,而与巫术祭祀、宗教信仰有关的神灵、巫祝、法器则不用这类材料来制造。古蜀人用青铜、黄金、玉石来“传神”一是由于这些材料珍贵难得,既能在主观上反映制造者意图的虔诚,又能在客观上反映表现对象高贵庄严;二是这类材料坚硬耐磨,不易损坏,与神的永恒、无限的性质有暗合之处。

    从三星堆文化器物造型的实际看,古蜀人进行艺术造型主要是遵循模仿的原则,他们通过想象来理解世界,所以他们模仿的神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想象中认为应该如此的样子。这也是原始思维和观念的产物,原始思维是“象”的思维,“象”的思维要求准确全面、细致周详地表现“象”,而且原始的“象”的思维并不区别原型之“象”和造型之“象”。在原始思维中,艺术造型就是原型本身,那么艺术造型当然要逼真地表现原型。巫术或宗教思维是从原始思维衍生而来,也要求逼真地表现原型。

    三星堆器物造型的目的是为了“以形传神”——化心中之神为手中之神,用形象来表现神灵、神力、神性,使之有形可感,成为崇拜的偶像,这是一种宗教活动,但当古蜀人用形象来“传神”时,这种宗教活动就与审美活动密不可分了。

    (摘编自李社教《宗教“传神”与艺术“传神”——三星堆器物造型的文化美学透视》)

    材料二:

    青铜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曾经历过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和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相比较,中国青铜时代具有独特的气质与形态。具体而言,一是器物形态和功能,主要以青铜礼器为其大宗,其次为青铜兵器,而青铜农器较为罕见,体现出文献记载中国早期文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鲜明特点。二是青铜器包含的青铜资源、铸造工艺、使用与流动等要素,都体现着国家层面的财富集中和权力象征,这和西方世界仅以青铜器作为生产工具和兵器的功能性特征有着明显区别。在这两个方面,中国考古学百年来的成就已经为我们绘出了一幅中国青铜时代极为丰富的“知识图谱”。

    三星堆青铜文化器物群中最令人感到神秘而震撼的部分,概括而言,可以分为两大系统:其一是由高大的青铜神像、造型奇异的青铜面具和各种头型、发式的青铜头像组成的“青铜神灵系统”,其二是以各种神灵动物和“神坛”“祭坛”组合而成的“祭祀礼仪背景”。两者之间形成的精巧结合,恰好是上古中国对上天、神灵、祖先顶礼膜拜的历史场景的缩影与再现。

    如果说在旧的中国青铜时代知识图谱当中,殷商青铜器主要以用以祭祀的容器类青铜礼器反映着中国青铜时代的气质与形态,那么,三星堆的反映则更为古朴、更为原始,也更为直观。上述古史传承体系中记载的神山、神树、神鸟和其他神灵动物不仅都可以在三星堆出土器物中得以展现,最为难得的是,作为上古时期祭祀过程中的许多流程和细节,文献早已缺载,但三星堆先后发现的八个祭祀坑,却系统性地提供了大量可贵的历史线索。

    (摘编自霍巍《三星堆考古重绘中国青铜时代“知识图谱”》)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原始人和古蜀人都是通过“以己度物”的思维方式解释一切无法解释的问题,神的观念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占据主宰。 B . 在古蜀人的观念里,青铜、黄金、玉石十分珍贵,不能用来制作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器物造型。 C . 三星堆器物造型是为了“以形传神”,使心中之神具体可感,成为崇拜的偶像,这是一种宗教活动,具有审美意义。 D . 中国青铜时代的器物形态以青铜礼器、青铜兵器为主,体现了早期文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鲜明特点。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自然界神灵神性的崇拜,是古蜀人制造象征神的器物的动机与目的。 B . 三星堆器物造型是从“象”的原始思维衍生而来,要求逼真地表现原型。 C . 中国青铜器物除具有功能性特征外,还彰显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力。 D . “青铜神灵系统”与“祭祀礼仪背景”更为直观地反映着中国青铜时代的气质。
    3. (3) 材料二提到“中国青铜时代具有独特的气质与形态”,下列四种青铜器不能作为典型代表的是( )
      A . 簋为盛食器和温食器,一般会和鼎配套使用,周天子祭祀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 B . 钺形制与斧相似,又比斧大,主要材质为青铜。出现于早商,是许多贵族成年男子的陪葬品。 C . 钟与鼎都是统治阶级王权的象征,是“钟鸣鼎食”的标志。在夏商周三代,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规定。 D . 江西新干县发掘了我国目前年代最早的青铜耒,其形制似棍状,底端烧成尖状,上端为曲柄,适于手握劳作。
    4. (4) 两则材料均从器物谈及三星堆文化,但角度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5) 三星堆文化器物中有一件“青铜纵目像”面具,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像差别极大:大耳朵斜向伸展,双眼呈柱状外凸。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一面具蕴含的文化美学。
  • 2. 现代文阅读

    色的阿尔泰

    红柯

    兵团政委张仲翰点名要营长去阿尔泰。营长和几个专家提前走。专家里头有搞测绘的,有搞土壤的,他们坐一辆美式吉普,晃荡了三天,第四天到达阿尔泰。

    那正是1958年的秋天,中亚细亚大草原和那座贵族气质的群山出现在他们面前。那座山跟任何山都不一样,它是从北亚大草原到中亚大草原中间慢慢隆起来的,牧草从远处来,从四面八方来。来到阿尔泰,牧草就高起来,来到阿尔泰,草原花就自然地排列组合成图案向高处蔓延。就这样从牧草和花的海洋里伸展出灰蓝色的岩石,那些石头跟天空连在一起,坡度平缓,畜群会不自觉地吃草吃到天上。人却望而止步。阿尔泰静悄悄的,平缓而灰蓝的山体让人满目生辉,让人脖子伸长,胸腔和血液里升腾起一团雾气。营长小声说:“我的灵魂飘出来啦。”

    1958年的阿尔泰,跟个小集镇差不多。营长很容易走出大街,走进山野。有时一整天不回来。专署的人提醒他:山里有土匪。

    专署的人喜欢营长,他们给营长一匹马。

    营长骑上马就不想在街上呆,他一直跑到山外,在平坦的原野上调转马头,马和他都伸长脖子望着阿尔泰山。枪响他没听见,他以为是鸟叫,马也没听见。土匪冲到跟前,马刀在阳光里一闪,顺势一拉,营长分为两半从马的两侧落地。营长的枪在枪套里叭响一下,土匪胯下的马狂奔起来,子弹打中了匪徒的脑袋,土匪挂在马镫上。滑过去的地方牧草闪出一道灰绿的波光,马刀把许多牧草划断了。

    另一个土匪拦住狂奔的马,把伙伴解下来。看着伙伴已失去意识的脸,他很生气,他手里提着美式轻机枪,里边全是达姆开花弹,他偏腿儿上马,奔上斜坡,撕一棵摇晃的芦苇,嚼一口,哒哒哒一个点射,营长和马跳起来。机枪大叫,达姆弹惊慌失措往外蹿。营长带着满身黑黑的弹洞冲过来,机枪噎住了,达姆弹缩在弹夹里死活不出来,土匪狠扣扳机也不顶用,营长一把夺过机枪,营长说:“是马克南给你的吧?”

    营长从土匪手里夺过枪说:“兄弟,牧鞭和坎土镘比这玩艺儿好哇。”土匪的脸一下红了,红了脸的汉人就不再是土匪了,他打马走了,去找他的羊群和鞭子。

    营长挨了许多枪子儿,达姆弹炸不开,达姆弹跟死面疙瘩一样淤在他身上弄得他很难受。马也在流血,血顺着腿往下流,水一样踏踏响,一下把马冲垮了。马倒在地上,脑袋高高扬起来,像在泅渡滔滔的血液之河,马眼睛闪射灰蓝色的光芒。营长不忍地蒙住马的双眼,顶着马脑门放了一枪,那片灿烂的灰蓝色光芒就消失了。

    营长摇摇晃晃往前奔走,他的血不断往下淌,他奔到洼地的桦树林里。那里有顶蒙古包,营长受伤的样子把蒙古族老妈妈吓了一跳,营长说:“老妈妈快止住我的血。”老妈妈用香灰堵都堵不住,老妈妈哭了:“孩子,佛爷也救不了你啦。”老妈妈拔出蒙古刀揭桦树皮,很新鲜的桦树皮冰凉冰凉,裹在枪眼上,营长硬邦邦跟一棵树一样。老妈妈把他搬进蒙古包。

    营长说:“我的血快流光了,我身上全是洞,我这样子怎么活呀?”

    老妈妈说:“流掉的血会回来,洞会发芽长肉。”

    ……

    十天后,蒙古老妈妈叫起来:“肉长出来啦,跟春天的草一样。”肉猛猛地长,血猛猛地流,营长一下子坐起来。老妈妈喊:“你的命回来了,你的命跟海子里的红鱼一样跳起来啦。”

    营长是跳着站起来的。

    在他虚弱的日子里,老妈妈不停地用马奶喂他。他喝了好多好多马奶,他还能闻到自己身上的奶香。营长不好意思了,他感到自己像个婴儿。老妈妈太高兴了,她喂活了一条命。她说:“我们蒙古人就是在一天里从婴儿长成大小伙子的,我们刚开始弱得跟草一样,我们的成吉思汗弱得连一丁点儿好肉都没有,谁能把命存在骨头架里,成吉思汗就让蒙古人的命从他男子汉的骨头缝儿里挣出来,蒙古就是这样从柔弱的草猛长成鹰。”

    营长长了一身好筋肉,桦树皮揭不掉啦。他的脸上身上留着树皮上的疤。老妈妈说:“你可以活到二百岁,你有树的寿命,你还会有树那样的根,能扎在群山和草原的任何地方。”

    营长说:“我扎在荒原上。”

    “那你要吃好多苦。”

    “我愿意吃那么多苦,我可以把整个荒漠吃下去。”

    “那你就会成为绿洲。”

    “我就是一片绿洲。”

    专署的同志在草原上找到营长的马,马早断气了。专署的人认定营长让土匪杀害了。

    张仲翰将军带着基建处长、灌溉管理处长一大帮人到阿尔泰。规划组建建设兵团第十个农业师。营长从旷野深处走出来,大家看到的是一个树人,一个白桦人。将军还是认出了他的部下,营长向首长敬礼,营长的手发出树叶的哗哗声。

    将军说:“我已经听到绿色家园的声音了。”营长说:“给我们的家园起个名吧。”

    他们呆的那个地方是当年成吉思汗的点将台,叫多尔布尔津,是个很荒凉的地方。张仲翰注定要成为建设兵团最有诗意的将军,将军绿色的大手一挥:“这里是我们兵团人最北的家,就叫北屯吧。”

    (有删改)

    【注】:①张仲翰,新疆军区副政委、新疆自治区党委常委、中央农垦部副部长,为建设新疆,保卫祖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②马克南,外国特工,新疆和平解放后,留下执行销毁密码设备工作,同时策划了新疆尧乐博斯和乌斯满匪帮叛乱。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兵团政委”“美式轻机枪”“阿尔泰”的出现,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暗示了建国初期新疆错综复杂的形势。 B . “草”除了指真实的牧草,比喻新生肌肉与力量,还象征了一开始弱小的蒙古人,意蕴丰富,呼应了“绿色家园”的主题。 C . “从婴儿长成大小伙子”既承接上文营长婴儿般的“新生”,又指蒙古人由弱到强,还指“兵团”的从无到有、发展壮大。 D . 文中张仲瀚因具有文才和魄力而被认为一定会成为“兵团最有诗意的将军”,小说也因他和马克南的出现而增添了历史感。
    2. (2) 关于文中营长与土匪对战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分为两半从马的两侧落地”“带着满身弹洞冲过来”等情节魔幻怪诞,分别表现了营长的身手不凡和英勇无畏。 B . “红了脸的汉人就不再是土匪了”,表现了土匪当时羞愧难当以及决心改过自新的心理,赞扬了汉人的知耻明理。 C . “机枪大叫”与“达姆弹惊慌失措往外蹿”,运用了拟人手法,既突显了土匪的凶狠,又暗示了剿匪工作的艰难。 D . 牧草与马都散发出色彩与光芒,它们生命消逝后光芒也随之消失,在作者笔下阿尔泰万物有灵,洋溢着生命的光辉。
    3. (3) 本文结尾划横线处写到“大家看到的是一个树人,一个白桦人”,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本文因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浪漫色彩”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strong><strong>35</strong><strong>分)</strong>
  • 3. 文言文阅读

    嵇康,字叔夜,谯铚人也。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 , 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赅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登沉默自守,无所言说。康临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康将刑东市 , 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康善谈理,又能属文。其高情远趣,率然玄远。撰上古以来高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

    (节选自《晋书·嵇康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赅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 B . 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赅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 C . 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赅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 D . 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赅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本指诸侯王封地,这里属郡一级的行政单位,经常作为地名或人的郡望。 B . 形骸,指人的形体,与《兰亭集序》中“放浪形骸之外”的“形骸”意思相同。 C . 善,这里是善待的意思,与《归去来兮辞》中“善万物之得时”的字意思相同。 D . 东市,这里指刑场,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判死刑犯,后以“东市”泛指刑场。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嵇康常常研究调养性情、服食丹药之类的事情,平时喜欢弹琴咏诗,常与阮籍、山涛等七人在竹林进行聚会宴游,是“竹林七贤”之一。 B . 山涛将要去选拔官员时,向朝廷推举了自己的好友嵇康代自己的职务,嵇康不想被官场束缚,竟然给山涛写信宣布绝交,以示自己的清白。 C . 钟会向晋文帝进谗言,说嵇康和吕安言谈放纵,毁谤社会公德和国家政策,应当乘机除掉,晋文帝听信了他话后,就把两人一起杀了。 D . 嵇康临行前弹奏了一曲《广陵散》,非常后悔自己以前总是吝惜固执,不肯教袁孝尼学习《广陵散》,现在却要为《广陵散》的失传抱憾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

      ②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

    5. (5)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在嵇康身上有哪些具体表现?
  • 4. 古代诗歌阅读

    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 , 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本词为宋代文学家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所作。②华颠:花白的头颅。③戏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刘裕北征,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首。④两谢:即谢瞻和谢灵运。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阕前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极写自己被贬环境的恶劣,让人不堪其苦。 B . 上阕后三句点明本词作于重阳佳节,恰逢雨过天晴,这将词人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 C . 下阕前三句词人在自己头上插菊花,以应重阳节习俗,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之感。 D . 下阕后三句运用典故,高度赞扬两谢的才情,说他们能文能武,风采可以比肩古人。
    2. (2) 有人说这首词在情感抒发是“一抑三扬”。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回忆祖母的文字令人动容,其中“”和“”两个手部动作,饱含了祖母对孙子的呵护、勉励之情。
    2. (2) 李白《蜀道难》中描写入蜀途中树木丛生,飞鸟哀鸣,入眼入耳都是一番悲凉景象的句子是“”。
    3. (3) 纵马驰骋是古代战争常见的场景,战马这一意象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strong><strong>20</strong><strong>分)</strong>
  • 6. 语言文字运用

    《红楼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古典名著,而是经典。经典之作和一般名著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它不但具有丰富的思想深度和意蕴,具有难以穷尽的艺术魅力和多向阐释潜力。世界上许多____的传世之作都曾多次被改编成为话剧、戏曲、电影和电视剧。

    二十世纪《红楼梦》曾多次被改编。1986年播映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是一部难得的优秀之作,如果考虑到当时还处于中国电视连续剧制作的初期,那么它在对作品的理解和表现上的许多探索就显得____。

    新编电视《红楼梦》如果想要在较大程度上超越已经取得显著成绩的越剧、电影和电视剧,最重要的是要捋出一条真正能够体现出曹雪芹创作意图和《红楼梦》艺术精髓的思路,这是实现超越之本。如果时隔三十年而不能让广大观众有____之感,只有很小的一点进步,那么观众就会感到极大的不满足,新片就会在观众的评头品足中被打入冷宫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划波浪线句子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这秃儿拿着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的“哭丧棒”走过来了。(《阿Q正传》) B . 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大堰河——我的保姆》) C .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秦腔》) D . 阿Q见识高,本来几乎算是一个“完人”。(《阿Q正传》)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做修改。可以改变句子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

    常言说“____”,是说写文章体现人的修养,要有认真的态度,不能自欺欺人。“修辞立其诚”,从写作要求看,是指语言表达既要有文采,更应当求“真”,说真话,抒真情。有真诚的态度和情感,文章的技巧文采才有价值。

    作文是富有灵性的思维活动,最能体现人的情感与个性。人们热爱经典作品,不仅希望获得启示,也希望通过阅读发现并孕育美好情感,从而成为健全的人。李密《陈情表》陈说的窘迫境况,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对亲情、爱情的记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____,无不是真情实录,历经千百年,人们仍然能感受到作者的真诚。

    当然,抒发真情,说真话,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在不同情境下,____,有时需要含蓄委婉。“说真话,抒真情”,主要讲的是情感和态度,至于文学意义上的合理虚构,体现的是“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也是一种真实,和胡编滥造绝非一回事。

    1. (1)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的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鲁迅先生在《什么是“讽刺”》一文中说到:“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请你结合以上语段中的观点,以读过的文学作品为例,谈谈对鲁迅先生这句话的理解。
四、写作(</strong><strong>60</strong><strong>分)</strong>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救既败之事者,如驭临崖之马,休轻策一鞭;图垂成之功者,如挽上滩之舟,莫少停一棹。”败象已显,无数心血付诸东流,人容易因留恋而一错再错;大功将成,慎终如始亦难,人容易因懈怠而功亏一篑。这时的一鞭一棹,一举一动,成败攸关。这样的关键一步在历史和生活中比比皆是。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走好这“关键一步”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