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黄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22 浏览次数:4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乐感文化”是李泽厚提出的,在其看来,中国的“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模式。《论语》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有四重内涵。

    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人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乐生”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为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论语》中“慎终,追远”(《学而》)的生命关怀也是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中国人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要“慎终追远”。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乐感文化”是一种立足于此世间的文化。

    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为此中国人重视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强调人际和谐。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我们要“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我们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

    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这种坚信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梁漱溟先生将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概括为“孔子生活之乐”,并对之阐释说:“一个人不过几十年顶多一百年的活头,眼看要老了!要死了!还不赶快乐一乐么?”

    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乐感文化”的导向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是寻求“人道”的不断完成,是在音乐和艺术的熏陶下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因之,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答出“莫春者,吞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先进》)的“曾点气象”。此一“乐感”的人性追寻,最终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总之,“乐感文化”包含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乐感文化”的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摘编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

    材料二:

    “忧患意识”说是徐复观提出的,牟宗三曾予阐释。他们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躁动于殷周之际,其基本动力便是忧患意识。周人从商革夏命和周革殷命的历史嬗变中,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有密切关系,及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的责任,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道德意识,是人确立其主体性之始,它引起人自身的发现,人自身的把握以及人自身的升进。

    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在于一种居安思危的理性精神,诗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点全在一个“如”字上,未临深渊而如临,未履薄冰而如履,这才叫忧患意识;真的临深而履薄了,斯时需要的便不再是忧患意识,而恰恰是它的对立面——临危不惧、履险如夷、乐以忘忧之类的理智、情感和意志了。忧患并不在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临近了。

    儒家所津津乐道的,是理性的快乐,《论语》以乐开篇。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远来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便都是理性之乐。《孟子》有所谓君子的三乐,其“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即后来称之为天伦之乐者,是宗法制度所规范的乐。而最要紧的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之乐,这种与道合一、与天地同体的超越之乐便是他们的极乐。这种乐当然也不应独享,但又不是凡民可得与共,所以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那也是一乐,为同登乐土而服务的乐。进而言之,这种得道之乐,也正就是那念念不忘的修德之忧。

    (摘编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乐生”是基于对此世间无比眷恋与喜爱,从而尊重他人生命价值,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重视“慎终追远”的生命精神。 B . “乐群”是基于“一个世界”的预设而强调人人“共在”的“主体间性”,重视彼此相互扶持、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 C . “乐观”是基于没有上帝、天主可依赖的观念和人生有限的事实,从而坚信“人能弘道”、对生活不悲观失望的人生态度。 D . “乐感”是在音乐和艺术熏陶下实现人的主体性的进步与满足,进而完成“人道”,最终成为理想型“君子”的人性追寻。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本论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对“乐感文化”四重内涵进行阐释,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B . 材料一谈“乐感文化”,材料二谈“忧患意识”,但两则材料对忧乐关系都有关涉。 C . 材料二先追溯“忧患意识”的形成,然后着重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 D . 两则材料都注重引述文献来阐释、佐证观点,但二者对文献的分析有粗疏与细致之别。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汉乐府《薤露》) B .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C .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 D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 (4) 材料二摘编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题目中“忧乐圆融”的内涵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5. (5) 互联网时代,部分青年人休闲娱乐除了酒吧、歌厅以外,就是抱着手机打游戏、看视频、聊八卦等等。有人认为这种娱乐至上、追求快感的泛娱乐化也是“乐感文化”的体现。你认同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 2. 现代文阅读

    为奴隶的母亲

    柔石

    她的丈夫是一个皮贩,就是收集乡间各猎户的兽皮和牛皮,贩到大埠上出卖的人。然而境况是不佳,债是年年积起来了。他大约就因为境况的不佳,烟也吸了,酒也喝了,钱也赌起来了。这样,竟使他变做一个非常凶狠而暴躁的男子,但也就更贫穷下去。在穷的结果得病以后,全身便变成枯黄色,连眼白也黄了。

    有一天,他向他的妻说:“再也没有办法了。我想,还是从你的身上设法罢。你跟着我挨饿,有什么办法呢?”

    “我的身上?……”

    他的妻自坐在灶后,怀里抱着刚满五岁的小男孩——她讷讷地低声问。

    “你,是呀,”她的丈夫病后无力的声音,“我已经将你出典了……”

    “什么呀?”他的妻子几乎昏去似的。

    屋内稍稍静寂了一息。他气喘着说:“有一个秀才,没有儿子,年纪已五十岁了,想买一个妾;又因他的大妻不允许,只准他典一个,典三年或五年,肯出八十元或一百元的身价……昨天,沈家婆到过秀才底家里,他说秀才很高兴,秀才娘子也喜欢,钱是一百元,年数呢,假如三年养不出儿子,是五年。”

    说到这里,他垂下头,声音很低弱。他的妻简直痴似的,话一句没有。又静寂了一息,他继续说:“沈家婆并将日子也拣定了——本月十五,五天后。今天,她写典契去了。”

    这时,他的妻简直连腑脏都颤抖,吞吐着问:

    “你也想到过春宝吗?没有娘,他怎么好呢?”

    “我领他便了,本来是断了奶的孩子。”

    他似乎渐渐发怒走出门外去。她呜呜咽咽地哭起来。

    这一天,春雨竟滴滴淅淅地落着。妇人一夜不曾睡。她先将春宝的几件破衣服都修补好,连孩子冬天用的破烂棉袄都拿出来,移交给他的父亲——他已经在床上睡去了。以后,她坐在他的旁边,想对他说几句话,可是一句也没有。

    两村相隔有三十里路,轿夫第二次将轿子放下肩,就到了。一个两眼很有心计的约摸五十来岁的老妇人来迎她,她想这是大娘了。接着长长瘦瘦的秀才从房里走出来……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春宝的哭声有时在她的耳朵边响,梦中,她也几次遇到过他。可是梦一个比一个缥缈,眼前的事务一天比一天繁多。她知道这个老妇人是猜忌多心的,外表虽则对她还算大方,可是她的嫉妒的心是和侦探一样,监视着秀才对她的一举一动。

    次年秋的这一天,全家人都到了希望的最高潮,屋里的空气完全地骚动起来。这样的情形一直继续到黄昏,婴儿落地了,是一个男孩。秀才坐在屋角,几乎快乐到流出泪来。

    关于孩子的名字,秀才煞费苦心地想着,但总想不出一个相当的字来。婴儿的母亲呆地坐在房内的一边,忽然开口说:“叫他‘秋宝’罢。”屋内人们的几对眼睛都转向她,注意地静听着:“他不是生在秋天吗?秋天的宝贝。”

    秀才立刻接着说道:“是呀。我年过半百,实在到了人生的秋期;孩子也正养在秋天。秋宝,实在是很好的名字呀!”接着又称赞了一通婴儿的母亲,说得这妇人连坐着都觉着局促不安,垂下头,苦笑又含泪地想:“我不过因春宝想到罢了。”

    秋宝是天天成长地离不开他的母亲了。可是他执住他的母亲愈紧,他母亲离开这家的日子也愈近了。

    而妇人的心却正矛盾着这两种冲突:一边,她的脑里老是有“三年”这两个字,三年是容易过去的,而且想象中的春宝,也同眼前的秋宝一样活泼可爱,她既不舍秋宝,怎么就能舍得掉春宝呢?可是另一边,她实在愿意永远在这新家里住下去。有时,她倦坐在房外的沿廊下,初夏的阳光,异常地能令人昏朦地幻想,觉得仿佛春宝同时也站在她的旁边,她伸出手去也想将春宝抱进来,她还要对他们兄弟两人说几句话,可是身边是空空的。

    妇人一天天地黄瘦了。没有精采的光芒在她的眼睛里起来,而讥笑与冷骂的声音又充塞在她的耳内了。“她哪里愿意在这里呢?她是极想早些飞回去的。”

    冬末了,催离别的小鸟,已经到她的窗前不住地叫了。先是孩子断了奶,又叫道士们来给孩子度了一个关,于是孩子和他亲生的母亲的别离——永远的别离的运命就被决定了。

    这天早晨当她给秋宝穿衣服的时候,她的泪如溪水地流下,孩子向她叫:“婶婶,婶婶”——因为老妇人要他叫自己是“妈妈”,只准叫她是“婶婶”——她向他咽咽地答应。她很想对他说几句话,可是她无论怎样也说不出。她也知道一岁半的孩子是不会了解的。

    她离开大门时,听见秋宝的哭声;远远地走了三里路,还听见秋宝的哭声……

    妇人回来了,在灰暗的屋内坐了许久许久,她和她的丈夫都没有一句话。

    她唤着“春宝”去抚摸他的时候,他躲闪开了。男子加上说:

    “会生疏得那么快,一顿打呢!”

    她眼睁睁地睡在一张龌龊的狭板床上;春宝陌生似地睡在她的身边。在她的已经麻木的脑内,仿佛秋宝肥白可爱地在她身边挣动着,她伸出两手想去抱,可是身边是春宝。寂静而寒冷的死一般的长夜,似无限地拖延着,拖延着……

    (本文有删改1930年1月20日)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时间为序,展现了妇人悲苦的命运,题目“奴隶”一词寄寓着作者对妇人的同情。 B . 小说运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讲述旧中国农村典妻的故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妇人悲剧的根源。 C . 小说中多次出现“静寂”“话一句没有”等词句,为人物的命运涂抹上阴冷压抑的色彩。 D . 小说语言耐人咀嚼,文章结尾的句子既写出了夜的漫长,也表现出人物苟延残喘的悲苦生命状态。
    2. (2) 下列对文本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妻子得知丈夫把自己“出典”后,几乎昏过去,尽管因为很穷妻子愿意离开这个家,但是她不愿离开春宝。 B . 听到丈夫要在她身上挣钱的时候,她“讷讷”“吞吐”询问,一个没有地位、逆来顺受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C . 典妻并不是丈夫的本意,只是因为受到沈家婆的劝说诱导,这里的沈家婆形象类似于鲁迅笔下的卫老婆子。 D . “春雨竟滴滴淅淅”,丝丝春雨,无声无息,渲染了离别的气氛,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 (3) 小说中的妇人与《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有相似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本篇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生存的悲惨境况,请对此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strong>
  • 3. 文言文阅读

    文段一:

    ①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何也?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以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②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面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弩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然后知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

    ③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白:“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王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④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王安石《材论》,有删改)

    【注】①諰諰然:担心害怕貌。②蔑:不明。

    文段二: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谏太宗十思疏》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涂黑。

      后之在位者A盖未尝求其说B而试之C以实也D而坐曰E天下果无材F亦未之思而G已矣。

    2. (2) 下列对材料中出现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驽骥杂处”一句中“驽”是劣马之意;后文中“驽骀”是同样的意思,也可以用来比喻庸才。 B . “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一句中“夷路”是平坦的路,与成语“夷为平地”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 . 材料一第2段“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中“徒”的用法和意义与第4段中“而筹划战斗之徒起”中的“徒”相同。 D . “鸣琴垂拱”一句中“垂拱”是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之意,魏征在这里是劝唐太宗要亲力亲为方可达到政治清明,天下安定。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在本文中论述了人才的重要性和选拔、使用人才的方法,第一段指出上层社会不重视人才的三个原因。 B . 有才能的人外表上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他遇到事情能够办好,出谋划策和治理国家都超出一般的人。 C . 作者认为本身有特殊才能的人,自然就会表现出他的才能来,因此有真实才能而没被发现的人是不会有的。 D . 天下那么大,说没有人才,作者是不相信的,他觉得人才是有的,关键在于上层的人的寻求和使用。
    4. (4) 翻译文中第四段画线的句子。

      ①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

      ②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

    5. (5) 分析第②段画线处比喻论证的作用。
  • 4. 古代诗歌阅读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唐)韦应物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唐)孟浩然

    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1.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韦诗首联写出李主簿的居处环境,渡口本是过客往来的喧闹之地,但着一“古”字,气氛萧条落寞,暗示主人也非得志之人。 B . 孟诗前四句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样使用大量意象叠加,都以日暮夕阳之色来统摄整体,营构萧瑟之境,滋长情蕴。 C . 韦诗中的“寒山”切深秋时节,“独过雁”比况李主薄生活境遇,“远来舟”牵引下联的“逢归客”。细针密线、情景交融。 D . 两首诗的创作因诗人漂泊在外或忆友、或遇友而起,写景中都融入孤独惆怅的心绪,抒情上都有直接抒情的强烈表达。
    2. (2) “叶”与“树”是古诗的常见意象,有人认为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韦诗颔联中的“树”不能改为“叶”,否则诗意寡淡。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阿房宫赋》中用纷扰的云朵来写宫妃们在梳理晨妆时的发髻的诗句是:
    2. (2) 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3. (3) 古人登高,常有抒怀。比如“”就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千古传诵。
三、语言文字运用</strong>
  • 6. 语言文字运用I

    5月16日,《收获》庆典上,莫言说好几天写不出给余华的颁奖词,后来找了ChatGPT帮忙,瞬间生成莎士比亚风的千字赞语。

    ChatGPT是一种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它能够让撰写论文,创作诗歌、故事,甚至检查程序错误都变得____。不少跟它“聊过天”的网友感叹,“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办不成的”。它真的这么靠谱吗?带着好奇,我们会一会这位“全能网友”——

    问:你真有那么靠谱吗?

    ChatGPT:作为一个机器学习模型,我在培训数据的范围内,具有很高的准确率,但不能保证我的回答最终是100%正确。

    和它聊天,可以直奔主题,也能由浅入深。当被问到一些严肃性话题和解决方案,它的回答逻辑合理、用词到位,虽然没有提出老生常谈之外的观点,但清晰直观的表达方式和快速的反应过程令人____。

    它的迅速普及有可能颠覆许多行业。面对冲击,我们选择不同的方案去应对,结果会不同。当照相技术的普及给肖像画家造成巨大压力,有人选择____,有人选择坚守绘画阵地,结果是艺术流派百花齐放,艺术市场空前发展。些工作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关键在于人类所采取的积极态度。如果人们能利用好新技术、新工具,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毕竟,人工智能是人的延伸,社会真正的主角是你。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模拟人机对话的方式,这种语言形式有什么效果?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病句类型,并进行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

    (① )?这绝不是只有一种答案。读的方法可以因人因条件而异,不必拘于一途,你完全可以另辟蹊径,抵达书中绝妙深奥之处。但这不等于说,不需要听别人的指点。譬如登山,刚从山上下来的人或游过此山的人,他的指点切实可靠得多。

    就我多年的阅读经验而言,知人论世是读《红楼梦》的起点。曹雪芹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怎样的特点……不弄清这些问题,你可能无法理解作者、读懂作品。对一般的读者,要知人论世,读一些红学家的研究成果就可以了;(② ),那就必须读相关的原著,如《清史稿》《清实录》。

    读《红楼梦》,自然还应该认真地反复地读,浮光掠影地读一二遍,是不可能对此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苏东坡读书有“八面受敌法”,在他看来,每一书都要读之数遍,每次应精读一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击破,在读了若干遍后,方有其成。这样看起来似乎有点笨,耗时耗力,(③ ),读成之后就能经得住各方面的考验。这与不作深入钻研的读书方法比较起来,效果会更胜一筹。

    这样说来,读《红楼梦》又只能拘于一途,听人所指、融我所思,即能有所悟、有所得。

    1. (1) 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阅读下面《红楼梦》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宝玉便要了一壶暖酒,也从李婶、薛姨妈斟起,二人也让座。贾母便说:“他小,让他斟去,大家倒要干过这杯。”说着,便自己干了。邢、王二夫人也忙干了,让他二人。薛李也只得干了。贾母又命宝玉道:“连你姐姐妹妹一起斟上,不许乱斟,都要叫他干了。”宝玉听说,答应着,一一按次斟了。

      至黛玉前,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上边,宝玉一气饮干。黛玉笑说:“多谢。”宝玉替他斟上一杯。凤姐儿便笑道:“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得字,拉不得弓。

      你从以上文字中读出了哪些隐含信息?

四、写作</strong>
  • 8.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提到的“ChatGPT”近日风靡一时,当下诸如AI、大数据运用之类的新科技,使人工智能产业成为热点,科技创新成为热门话题,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也相应发生了重大改变。但美国物理学家费因曼曾指出,“真正危险的不是计算机开始像人那样去思考,而是人类开始像计算机一样思考。”

    请结合所给的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