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开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17 浏览次数:40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trong>35</strong><strong>分)</strong>
  • 1.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之情形,气候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知识、技术巧拙之了解等复杂情况总影响所产生。一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遗传和后天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数千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己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己及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

    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如郎世宁辈在圆明园建造西洋楼等事为先驱,于是“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如雨后春笋,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香港、上海、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种艺术。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中升到“士大夫”手中之始;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现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旧房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

    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的构架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的。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我们若是回顾到我们古代遗物,它们的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竟融洽相类似,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

    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他们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望的。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希望》)

    材料二: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根据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然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枝,则真是问题了。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今后为适应科学动向,我们在建筑上虽仍同样的必须采用西洋方法,但一切为自觉的建设。

    世界建筑工程对于钢铁及化学材料之结构愈有彻底的了解,近来应用愈趋简洁。形式为部署逻辑,部署又为实际问题最美最善的答案,已为建筑艺术的抽象理想。今后我们自不能同这理想背道而驰。我们还要进一步重新检讨过去建筑结构上的逻辑:如同致力于新文学的人还要明了文言的结构文法一样。表现中国精神的途径尚有许多,“宫殿式”只是其中之一。

    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络,常是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廓的钝锐,彩画雕饰,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这些工程上及美术上措施常表现着中国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研究。许多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园,都是我们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剖视。我们有传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程度、工作、游憩,以及烹饪、缝纫、室内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与西人相同。这一切表现的总表现曾是我们的建筑。现在我们不必削足就履,将生活未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

    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道的树阴,街署的前庭,或优美的牌坊,比较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合乎中国的身份,壮美得多。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因为一切有传统的精神,欧美街心伟大石造的纪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腊而罗马而文艺复兴延续下来的血统,魄力极为雄厚,造诣极高,不是我们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项背的。我们的建筑师在这方面所需要的是参考我们自己艺术藏库中的遗宝。我们应该研究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幢、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桥、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聪明的应用。

    艺术研究可以培养美感,用此驾驭材料,不论是木材、石块、化学混合物,或钢铁,都同样的可能创造有特殊富于风格趣味的建筑。世界各国在最新法结构原则下造成所谓“国际式”建筑,但每个国家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现。英、美、苏、法、荷、比、北欧或日本都曾造成他们本国特殊作风,适宜于他们个别的环境及意趣。以我国艺术背景的丰富,当然有更多可以发展的方面。新中国建筑及城市设计不但可能产生,且当有惊人的成绩。

    (摘编自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代序)》)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几千年来,中国匠师们秉承一贯的建筑基本方法和原则,使中国建筑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B . 中国文化受西方思潮影响,加上帝王的骄奢好奇,致使“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大量涌现。 C . 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与中国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建筑的基本原则是一样的。 D . 南北朝佛教雕刻、唐宋寺塔都体现了传统的中国建筑理念,呈现出中国特有的建筑风格。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传统建筑理念对今后中国建筑发展有重要影响,脱离传统基础的建筑创造是不存在的。 B . 中国建筑师自觉摒弃传统建筑理念,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新技术,融入世界建筑发展中。 C . 一个国家如果在建筑上完全失掉民族的艺术特性,就必然导致文化的衰落和社会发展的停滞。 D . 我国许多建筑师模仿“国际式”新建筑,说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已经落伍于世界。
    3. (3) 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理由来支撑结尾画线句这一结论的一项是( )
      A . 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中国出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建筑思潮。 B . 中国新建筑师产生了,他们知道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对于自己及作品都有一种自觉。 C . 中国曾有过接受崭新的形式而仍能表现本国精神的成功范例,如碑亭、泮池、影壁等。 D . 我们的艺术藏库中有大量的遗宝,并且艺术背景丰富,可以在诸多方面进行艺术研究。
    4. (4) “国际式新建筑”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 (5) 作者认为中国建筑应该如何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2. 现代文阅读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地,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梁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做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那人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了把战友的档案和受伤战友的消息及时送给部队,八路军战士伍原虽然在行进途中迷路了,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 B . 伍原看到一个老乡,迫不及待地想伸手拉住,老乡却“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这使小说的情节有了波澜,引发读者兴趣。 C . 伍原靠近灯光发现了老乡,认为能顺利完成任务,却发现老乡听不见也不会说,这让伍原感到绝望,泪水不由自主地奔涌而出。 D . 当伍原苦于没有方法让哑老乡明白自己身份,不知如何摆脱窘境时,老乡用手摸他的头、帽子,确认了他的身份,最终帮他指路。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的环境描写,烘托出伍原迷茫无助的心情,也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背景。 B . 对牺牲的小榕的铭记,对负伤战友的思念,行军迷路后的孤独等,伍原的这些心理,表现他对战友的深情和对革命的忠诚。 C . 小说中几次写到伍原的“泪水”,既真实地写出了伍原从脆弱到坚强的转变过程,又把小说前后的故事情节串联起来,结构严谨。 D . 本文与《百合花》一样都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如写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以此揭示人物精神品格。
    3. (3) 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豆子似的光,分别表现了伍原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4. (4) 茹志鹃的短篇小说擅长于微小之处反映战争,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strong><strong>35</strong><strong>分)</strong>
  • 3.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臣闻求木之长 , 必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二: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 , 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周既克A殷B务弘C仁义D秦既得E志F专行G诈力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固,指使之稳固,与“固不在战矣”(《六国论》)两句中的“固”字意思不同。 B . 休,指喜庆、福禄,与成语“休戚相关”中的“休”字意思相同。 C . 危,指危险,与“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中的“危”字意思相同。 D . 微,指衰弱,与“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的“微”字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征先用比喻论述木之长与根之固、流之远与泉之浚的关系,进而指出国安与德义之间的联系,最后水到渠成地向唐太宗提出“十思”的建议。 B . 魏征总结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情况,引出“取之易而守之难”的问题,分析君主“竭诚”与“傲物”的不同结果,规谏君主竭诚待下。 C . 这篇文章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的阶段,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深刻揭示君为舟民为水的关系,劝诫唐太宗要居安思危,善始慎终。 D . 虽然魏征的谏诤切中时弊又直接凌厉,但其为唐太宗勾画了明君贤臣协力同心的美好政治前景,因而深深打动了唐太宗。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②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

    5. (5) 尚书右仆射和唐太宗对国运长短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4. 古代诗歌阅读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望岳》以“望”字统摄全篇,诗人虽未登山,但泰山的高大巍峨、神奇秀丽如在眼前。 B . 《望岳》中“决眦”两字写诗人眼眶好似决裂,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C . 洞庭湖好像在吴、楚两国之间划出一道大裂缝,日月星辰也似乎在湖水中飘浮隐现。 D . 两首诗都是以无限辽阔的背景来凸显诗人的渺小孤独,以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 (2) 两首诗的尾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问志时,采用温和自谦的话“”为弟子们营造了平等轻松的氛围。
    2.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对秦统治者搜刮百姓的行为和奢靡的生活进行了质问。
    3. (3)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用天上的北斗尽情地取西江水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strong><strong>20</strong><strong>分)</strong>
  • 6. 语言文字运用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传递一方缝乡音,不仅是地域风物的承载,更体现着传统文化的赓续。方言在于交流,方言的根基是普通老百姓的使用。可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而今,能够真正熟悉方言的年轻人已是____,更不要说口耳相传了。

    2021年底,首部人工智能方言文化公益微电影《姑苏琐记·金缕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推动方言回归,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已创作完成。这部作品与前作可谓____,在影像上同样体现了古代姑苏的独特韵味,作品上线后就轰动一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由此看来,当下的方言保护更应该采用年轻人熟悉的网络形式,用智能手段转变语言文化传播____的态势,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让方言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 7. 语言文字运用

    眠是人体恢复大脑皮质功能和更新人体免疫系统不可缺少的生理需要。在睡眠过程中,人体各种能量物质得到充分储备,同时生长激素也进入脉冲性分泌高峰阶段,这对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很重要。____,就会导致人体的疲劳积累起来,影响体质和健康,尤其会对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通常说来,年龄越小,____,睡眠次数也越多,同时进食次数越多,活动时间也相应越少。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的时间和次数就会逐渐减少。高质量的睡眠不仅可以维持身心健康,还可以缓解压力,维持体内激素的正常分泌。一旦睡眠严重不足,各种问题就随之而来。研究表明,____,会增加肥胖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微生物感染、皮肤疾病的发病风险。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strong><strong>60</strong><strong>分)</strong>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项阅读调查显示,有相当比例的成年人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也有不少成年人则倾向于电子阅读。对此,有人认为“读屏”意味着碎片化的浅阅读,有人则不以为然,认为两种阅读方式可以共存融合,相得益彰。请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