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小升初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16 浏览次数:71 类型:小升初真题
一、积累与运用
  • 1. 李丽平常都会把自己作业中的错别字收集起来,归类整理。以下词语中都有错别字,请你帮她整理到本周的《错别字整理表》中。                                                                                                                                                                                                          

                                                                                                                                                                                                                 

    错别字整理表

    收集人:李丽  收集时间:2023年6月19﹣6月25日

    错别字分类

    错别字来源(填词语序号)

    错别字改正

    错字

    笔画缺失

    褐 

    笔画冗余

    笔画错误

    别字

    (应用此字而用彼字)

  • 2. 看一看,清一猜,再验证。                                                                                

    这是一家饭店的招牌。根据形声字构字规律,我可以结合偏旁“”猜“焖”字的含义,它可能是指一种 。而它的读音,可能与“”字相近。我可以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来验证猜测。

    这是一个路牌。根据形声字构字规律,我可以结合偏旁“”猜“浔”字的含义,它可能是一个和 有关的 。而它的读音,可能和“”字相近。如果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验证,这个字除去部首还有 画。

  • 3. 下面是张明准备送给同桌的毕业赠言,其中有四处不合适的地方。请用修改符号帮他修改一下。

    用智慧描会生命画板,用勤奋书写人生书卷;用汗水浸润旅途青春。相信你的明天一定会灿烂辉煌,却一定充实无悔。

  • 4. 抄写下面这段毛主席给青年人的寄语。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毛泽东

  • 5. 根据日常积累回答问题。
    1. (1) 古人热爱春天。爱那“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春草,也爱那“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春归之后,便是无尽惆怅,黄庭坚苦苦追问春归之处,希望“,换取归来同住”,却终究无可奈何。春归之后,若又恰逢送别之事,则更加惹人愁思,,王观送别鲍浩然时,便以春在浙东宽慰朋友,劝他“若到江南赶上春,”。
    2. (2) 面对时光的一去不回,朱自清|十分痛惜:“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汉乐府《长歌行》中,也这样叹息着:“百川东到海,?”苏轼却非常豁达,反其意而言:“谁道人生无再少?。”令人精神一振。
    3. (3) 我们可以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为了说明“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一观点,毛主席提出了以下事例:“‘’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为了说明“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这一观点,一小儿提出了“?”这一事例。
    4. (4) 古诗文中的景物像是文人间的密码,大家提及时,都心照不宣地传达着一种“象外之意”。杨柳往往意味着送别”。明月往往寄寓着思乡之情,如“”。
  • 6. 下列名言的出处正确的一项是( )
    A .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礼记》 B .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 C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D .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论语》
二、阅读与理解
  • 7.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㈠咏竹

    风来笑有声,雨过净如洗。

    有时明月来,弄影高窗里。

    ㈡咏竹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1. (1) 这两首诗都通过咏竹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志向。其中一首的作者,据传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我猜第 首是他的作品,因为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帝王的气魄。
    2. (2) 两首诗都表达了自己面对人生磨难的态度。其中第一首以“”和“”,第二首以“”来喻指人生中的磨难。面对这些挫折,第 首的作者表现出一种奋力反抗、绝不屈服的坚韧;第首的作者则将其作为修养自身的养料,十分乐观豁达。
  • 8.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麦收

    ①咕——咕——,每当村子周围传出布谷鸟叫声的时候,地里的麦子就开始变黄了,用不了几天,金黄的麦浪就在田野里汹涌澎湃了。

    ②要割麦子了,在外地工作的父亲除非万不得已 , 再忙也要赶回来。在农村,没有比农忙更大的事了。

    ③父亲是一个急性子,干活也是干净利落。下午刚一到家,立即就催着我跟他到地里去一趟。他在地头拽下一个麦穗,在宽大的掌心里一搓,饱满丰盈的麦粒便呈现在手里,捏起两粒放在嘴里嚼了嚼,大喊:“香呀!”麦子可以开始收割了!

    ④东方的天空,刚刚露出鱼肚白,风一吹,还很冷。野草上明显挂着露水,走过去能感觉到潮湿。不远的麦田里已有人影晃动,父亲带着我们来到了地头,“这麦子不等人,熟透了就要尽快割,不然风一大,互相一摩擦,麦粒会掉的。”

    父亲脱下外衣,放在一处空地,就开始割起麦子来。一人一垄,只见父亲弯着腰,弓着背,左手拢过一片麦子,右手挥镰搂住根部,用力一拉,“嚓”的一声,麦子应声而掉。接连两下,左手揽住的麦子全割下来了,顺势一放 , 它们便齐齐地平躺在麦茬上。不一会儿,父亲身后就铺开了一条长龙,我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⑥姐姐和母亲割得比我快一些。快到头的时候,父亲接着她们,顺便把我前面的也割了。割到一半的时候太阳出来了,,母亲回家做饭,小妹在地头玩耍,我们姐弟俩和父亲继续放倒剩下的小麦。

    ⑦朝阳初上,田野里亮堂起来。人们的脸上都闪着明光,近了就能看到流淌的汗水。

    ⑧这时候,小妹是最快乐的。她跟在父亲的身后去拾麦穗,又蹦又跳的,可没拾多会儿,就大喊起来:“我不干了,我不干了,我都赶不上您啦……您不会慢点儿嘛……”小妹的喊声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⑨母亲做好饭送来了,米汤、馒头、咸鸡蛋。很简单,但是我们吃得真香。

    ⑩午后,天正热的时候,我们要下地捆麦子了,没有闲人,小妹在前面隔不远撒一根草绳子,我和姐姐、母亲去搬麦子,把它们放在草绳子上,父亲两手各扯一头,用腿一挤麦秆,把草绳拧紧,一个大麦个子①就捆好了。捆好的麦个子,像一个个大胖子躺在黄灿灿的麦茬上睡觉,等着我们把它们拉走。

    ⑪日薄西山,远处的山坳里升起袅袅炊烟。一捆捆麦个子装满了整个拖拉机的车斗。父亲掌舵,满载着收获,驶向归途。落日的余晖洒在麦穗上,映射在一家人的身影上显得格外金黄。我们坐在麦个子上有说有笑,谈着劳作,谈着收获……

    【注】①麦个子:麦子割下后捆成的捆子。

    1. (1) 本文按照 顺序讲述了麦收时节,“我“和父亲、母亲、妹妹一起收割麦子的场景。按顺序把图补充完整。→东方的天空,刚刚露出鱼肚白→太阳出来了朝阳初上→
    2. (2) 联系上下文,说说对第②自然段中“万不得已”一词的理解。

      万不得已:

    3. (3) 短文第⑤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通过对父亲 的描写,突出了父亲 和 的品质。
    4. (4) 短文在第⑧自然段,对妹妹的言行进行了描写,作者这样写对表现父亲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5. (5) 第⑨自然段中简单描述了大家吃饭的情景。请你根据对文中父亲的认识,具体写一写他吃饭时的样子。
    6. (6) 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我”心情愉悦,短文的第⑪自然段也充满着喜悦和满足。可如果我正因为期末没考好而十分沮丧,第11自然段又该呈现怎样的面貌呢?试着改下一下
三、写作
  • 9. 按要求写作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的学校会变成什么样子?会使用哪些不可思议的科学技术?这些技术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奇特经历?请展开想象写一写吧!要求:想象丰富,生动有趣,含有一下科技元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