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15 浏览次数:67 类型:期末考试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7小题,14分)</strong>
  • 1.  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笑(shěn) 赏(miù) 便(pì) 无音讯(yǎo) B . (qiān) 错(kān) 迂(nà) 前合后(yǎn) C . (dàng) 不(chì) 消(qiǎn) 战战兢(jīn) D . 发(jī) 红(yān) 狡(kuài) 烟视行(mèi)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近日召开的联合国安理会高级别会议上,中方深刻阐明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这一主张切中肯綮 , 为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提供了良方。 B . 只要发现蛛丝马迹,就要缘木求鱼 , 做到一网打尽,坚决不能在抓住一只“大鱼”的时候,还留下几块“腐肉”祸害一方。 C . 给学生减负当然存在种种困难,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畏葸不前 , 关键是学校、家长和培训机构等各方都要办好自己的事,久久为功,必有收获。 D . 深厚的历史底蕴造就了河南的文化底气,也提供了可以容纳各类文化进行创新尝试的土壤。水下洛神、龙门金刚,这些不落窠臼的文化创新尝试才得以实现。
  •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而议事不合(常常) 强之(坚持)

    于寡妻(用刑) 强公室,私门(堵塞)

    B . 其西封(肆意) 此惟救死而恐不(足)

    之以饥谨(接续) 舍瑟而(起身)

    C . 嬴而不助五国也(亲近) 辟邪说,壬人(排斥)

    之以严刑(督察) 迹披求(追随)

    D . 廊腰回(萦绕) 杀人如不能(完、尽)

    官知止而神欲行(器官知觉) 牧以谗诛(最终)

  • 4.  下列各组中的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 . 中国而抚四夷也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 . 汝可以模拟得之  而气候不齐 C . 聪明之耳目 操童子 D .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 5.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能独 ②却宾客以诸侯

    ③越国以鄙 ④庠序之教

    ⑤良庖更刀 ⑥旬余,至百

    ⑦李牧连之 ⑧复道行空,不霁何

    A . ①④/②⑦/③/⑤/⑥⑧ B . ①②⑦/③/④/⑤/⑥⑧ C . ①⑧/②④/⑦/③⑤/⑥ D . ①⑧/②⑦/③④/⑤/⑥
  • 6.  下列各组中文言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 . 赵尝五战于秦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B . 终必不蒙见察 吾属今为之虏矣 C . 是乃仁术也 视为止,行为迟 D . 夫晋,何厌之有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 7.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窦娥、鲁侍萍与哈姆莱特三者家庭背景、人生经历、当下处境不同,性格、想法与选择也不一样,但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悲剧人物身上“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过程。 B .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演说》一文中,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及成因,透彻剖析了当时的社会问题,文章善用比喻和典故,语言表达鲜活生动。 C . 《祝福》体现了鲁迅小说“为人生”的宗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与《呐喊》时期的作品相比,《祝福》中的“我”对思想文化启蒙和社会改革的前景更加坚定。 D . 《鸿门宴》叙事详备而扣人心弦,不仅备述宴会的前因,更精细地描写了宴会上各人的表现,使其跃然纸上。相比于叙事简洁的《左传》,《史记》内容更为丰富,细节更多。
二、古诗文阅读(39分)</strong>
  • 8.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西入秦,求为秦相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得说秦王。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 , 斯皆有力焉。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 , 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日‘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始皇三十七年,行出游。至沙丘,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于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轻财重士,辩于心而诎于口,尽礼敬士,秦之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为嗣。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候,世世称孤。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常侍中用事。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二世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贵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 , 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 B . 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 C . 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 D . 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四夷”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亦泛指外族、外国。 B . “尚”指娶公主为妻,说明李斯在帮助秦始皇--统天下的过程中立了大功,秦始皇对他极为信任。 C . “为寿”指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与《鸿门宴》中的“若入前为寿”中的“为寿”意义相同。 D . “狱”意为监狱,与“囹圄”同义,“二世使高案丞相狱”即二世派遣赵高考察丞相李斯的监狱。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 李斯学成帝王之术,弃六国而入秦,得到吕不韦和秦王赏识,其官位也由郎而逐步升至丞相。秦国能够一统天下,李斯功不可没。 B . 李斯位高权重,但缺乏清醒的危机意识,在文武百官给他敬酒祝福之时,他却踌躇满志,对老师“物禁大盛”的教诲不以为然。 C . 李斯与赵高合谋矫诏,其实心有不甘,他仰天长叹,挥泪道:“偏偏遭遇乱世,既然已经不能以死尽忠,将向何处寄托我的命运呢!” D . 李斯被诬谋反,最终被判腰斩,跟他的中子一同被押解时,他感叹自己不能再牵着黄狗和中子出去打猎了,这让他和中子悲痛万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

      ②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

    5. (5) 李斯为什么同意与赵高合谋,伪造诏书立胡亥为太子?请简要分析。
  • 9.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

    陈与义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锦锦。

    草木相连南服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注】①南服:南方较偏远地区。②乾坤万事:指天下事,暗指“靖康之变”,即靖康二年(1126)春,金兵掳徽、钦二帝,北宋灭亡。③陈与义1124年被贬为陈留酒监,靖康之变后流落洞庭。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

    1. (1) 下面对两首诗歌内容与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诗首联写早闻洞庭盛名,但暮年才实现览湖愿望,故既有初登的喜悦,又有人世沧桑的伤感,可谓百感交集。 B . 杜诗颔联的妙处在“坼”“浮”两字,一“坼”一“浮”,以动写静,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 C . 陈诗写诗人登高远眺,但见江堤曲折,草木连绵,江湖异态,风高浪急,虽有万千感慨,但却茫然无语。 D . 陈诗融登楼、观景、抒情为一体,先景后情,以哀景衬哀情,雄浑悲壮,沉郁蕴藉,接近杜甫七律风格。
    2. (2)  杜诗的“涕泗流”和陈诗的“心茫然”各蕴含哪些情感?二者有何相通之处?请简要概括。
  • 10.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亭·游园》)
    2. (2) 《阿房宫赋》的“”两句中用夸张的手法想象宫女泼弃脂水竟使河水上涨,极言阿房宫中的美女之多。
    3. (3)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曾皙用“”三句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好景象,得到了孔子的认同。
    4. (4) 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的“”两句话指出,治国不可使贫富悬殊,民心不安。
    5. (5)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两句用对比手法说明善始善终坚持如一的人不多。
三、现代文阅读(25分)</strong>
  • 11.  

    【材料一】

    透过《红楼梦》中的饮食活动,我们不仅可以窥探到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欲望和疾病、了解到贾府“忽喇喇似大厦倾”的内因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还能把握到从后台走到前台来的隐含着的作者的脉动。与其他如《儒林外史》等小说详细到将食物的制作过程也完美呈现出来的手法相比,《红楼梦》的作者从来没把食物本身作为讲述的重心,相反,小说中的饮食的隐喻更为深厚与丰富。

    黛玉死亡的命运在小说创作之初便基本确定了,因此黛玉从一出场,就一再强调药在她的食中所占的比例:“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而后在小说总共提到的15次黛玉吃进的东西中,有7次只有药,别的一概不提。剩下的饮食便是“平素十顿饭只好吃五顿”,不仅不能保证一日三餐的正常进餐频率,每餐的份量也非常少,动辄便是“喝了两口稀粥”就算是一餐饭了。到了第六十二回,索性连茶也不能多吃了。吃得越来越少,是作者对黛玉之死的伏笔之一。习惯的改变和情志的失衡是她殒命的重要原因。对饮食的需要和欲求的不断膨胀,暗示着贾府倾斜失衡的道德天平。“从旧年一立厨房以来”,大观园中主子奴才在吃上产生的纷争更是不可胜数。贾府之人,从上到下,都在“为了吃”和“如何吃”上不断地打破规矩、僭越、毁坏礼教。他们并没有明确地与制度、习俗和律法作对,但为了吃饱、为了吃得有身份体面、为了获得更好的食物供给所体现出来的各种私欲的不断膨胀与无法收敛的可怕状况,充分证明了这个家族在道德上的彻底失衡和无力回天的悲哀。

    《红楼梦》中写了很多次宴请和聚餐,作者利用了中国人用来制造和谐的宴饮场面,来凸显的却是不可阻挡、不可遏制、不能冰释、不可调和的各种人际关系中的复杂矛盾和冲突。宴会本来是“求同”,是希望亲友和谐相聚,但在关系复杂的大家世族中,每一次聚餐都要面临性格的冲突、行为的错落和矛盾的集聚与爆发。作者将几乎每一次重要的宴会都设置成故事发展的高潮点,集中揭示家庭内部人事关系的复杂和家族事务的繁杂及不利处境。《红楼梦》中唯一一次分食的宴会恰好在贾母宴请刘姥姥的时候,这或许是作者有意识的安排。他可能无法想象或者忍受刘姥姥、板儿和贾府的贵族们在一个盘子中平等取食的场面,也不想描绘一个不可能存在的阶级融合的场面。

    作者对饮食描写的选择没有停留在名称和色香味的表面,而是从这个关乎人类生存的行为上发现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

    (摘编自夏薇《<红楼梦>饮食中的隐喻》)

    【材料二】

    情节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对人们日常生活事件的进一步加工。以此视角为衡量基准来检视《红楼梦》,我们发现,《红楼梦》中的日常饮食具有重要的叙事结构意义。

    曹雪芹除了利用谶语、判词等常用的手法预示小说中的人物结局外,《红楼梦》中的日常饮食情节描写也同样具有叙事中的预示功能,这种描写能为后文情节作铺垫和预示,埋下伏笔,与文本内容前后呼应和对照。如第七十五回贾母吃饭的情形,贾母留尤氏在房中进膳,探春也在房中,贾母便命探春与自己和宝琴一起吃。只因多了一位姑娘,老太太的饭便“短了些”,贾府中最尊贵的老太太的饭桌供应尚且如此紧张,充分显现出贾府富贵的时代已过。在《红楼梦》中,某一段情节的进展往往是有线索的,常以某样食品牵扯出一个事件,起到推动情节发展,暗示后文结局,使其充当情节发展过程中的脉络和线索的作用。曹雪芹能利用文章中所有用到的要素服务作品,饮食描写便是其中极其关键的要素之一。

    《红楼梦》的日常饮食描写还具有在活动中描写人物、塑造人物性格的功能。通过饮食描写中的正面、侧面或间接描写,塑造出一个或多个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林黛玉刚进贾府时,第一餐是不熟悉贾府规矩的,但却能跟着别人有样学样,没闹出笑话,体现出她谨小慎微、聪颖敏感的性格。《红楼梦》还描写了宴饮上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如行酒令、讲笑话、演戏等,这些活动不仅活跃了宴席上的气氛,丰富了故事的情节,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及遭遇,人物形象也更加真实立体,同时还预示了个人和家族难以避免的悲剧性结局。

    《红楼梦》虽然不是一部饮食专著,但因其中描写了种类繁多的食物和丰富多彩的饮食活动,使得其对中国18世纪中叶以前的封建社会传统饮食文化和家族文化的描写有着很高研究价值,具有重要的文化表现功能。许多描绘在文化功能方面传达出了中国饮食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信息,引得饮食文化研究者去考证,厨艺家们亦照书试做,其中的文化信息值得进一步研究。

    (摘编自董宇婷《饮食文化视域下的<红楼梦>叙事及表现功能》)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的作者将贾府衰败的原因、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创作意图全都寄托在了书中对种类繁多的食物和丰富多彩的饮食活动的描写中。 B . 林黛玉进贾府后进食越来越少,甚至连茶都不能多吃,而贾府上下对饮食的需要和欲求却在膨胀,这种失衡是她殒命的重要原因。 C . 《红楼梦》中几乎每一次重要宴会的描写,都没展现和谐相聚场面,而是凸显各种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集中揭示不同阶级矛盾的复杂和不可调和。 D . 与《儒林外史》等小说不同,《红楼梦》的饮食描写不重名色香味等方面,而重在挖掘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具有深远的研究价值和文化意义。
    2. (2) 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第十六回中王熙凤热情地对丈夫的奶娘赵嬷嬷说:“妈妈,你尝一尝你儿子带来的惠泉酒”。展现了王熙凤在家庭生活中也有温柔和顺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B . 第二十八回中冯紫英宴请贾宝玉、蒋玉菡等人,蒋玉菡的酒令是“花气袭人知昼暖”,提及了袭人,又经薛蟠打趣,这与后文情节的发展及蒋玉菡、袭人的命运相呼应。 C . 《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绛洞花主·小引》) D . “雪芹在他的小说中写及饮食,正如他写及音乐、书画、诗词、服饰等等一样,只是为了给人物、情节‘设色’,并借以表达他的美学观而已。”(周汝昌《红楼饮馔谈》)
    3. (3)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红楼梦》中饮食描写的作用。
  • 12.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

    ①薛姨妈又命凤姐儿布了菜。凤姐笑道:“姥姥要吃什么,说出名儿来,我搛”了喂你。”刘姥姥道:“我知什么名儿,样样都是好的。”贾母笑道:“你把茄鲞搛些喂他。”凤姐儿听说,依言搛些茄鲞送入刘姥姥口中,因笑道:“你们天天吃茄子,也尝尝我们的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刘姥姥笑道:“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众人笑道:“真是茄子,我们再不哄你。”刘姥姥诧异道:“真是茄子?我白吃了半日。姑奶奶再喂我些,这一口细嚼嚼。”凤姐儿果又搛了些放入口内。

    ②刘姥姥细嚼了半日,笑道:“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象是茄子。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㔐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一面说笑,一面慢慢的吃完了酒,还只管细玩那杯。

    ③凤姐笑道:“还是不足兴,再吃一杯罢。”刘姥姥忙道:“了不得,那就醉死了。我因为爱这样范,亏他怎么作了。”鸳鸯笑道:“酒吃完了,到底这杯子是什么木的?”刘姥姥天通:“怨不得姑娘不认得,你们在这金门绣户的,如何认得木头!我们成日家和树林子作街坊,困了枕着他睡,乏了靠着他坐,荒年间饿了还吃他,眼睛里天天见他,耳朵里天天听他,口儿里天天讲他,所以好歹真假,我是认得的。让我认一认。”一面说,一面细细端详了半日,道:“你们这样人家断没有那贱东西,那容易得的木头,你们也不收着了。我掂着这杯体重,断乎不是杨木”,这一定是黄松的。”众人听了,哄堂大笑起来。

    ④只见一个婆子走来请问贾母,说:“姑娘们都到了藕香榭,请示下,就演罢还是再等一会子?”贾母忙笑道:“可是倒忘了他们,就叫他们演罢。”那个婆子答应去了。不一时,只听得箫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

    ⑤宝玉先禁不住,拿起壶来斟了一杯,一口饮尽。复又斟上,才要饮,只见王夫人也要饮,命人换暖酒,宝玉连忙将自己的杯捧了过来,送到王夫人口边,王夫人便就他手内吃了两口。一时暖酒来了,宝玉仍归旧坐,王夫人提了暖壶下席来,众人皆都出了席,薛姨妈也立起来,贾母忙命李、凤二人接过壶来:“让你姨妈坐了,大家才便。”王夫人见如此说,方将壶递与凤姐,自己归坐。贾母笑道:“大家吃上两杯,今日着实有趣。”说着擎杯让薛姨妈,又向湘云宝钗道:"你姐妹两个也吃一杯。你妹妹虽不大会吃,也别饶他。”说着自己已干了。湘云、宝钗、黛玉也都干了。当下刘姥姥听见这般音乐,且又有了酒,越发喜的手舞足蹈起来。宝玉因下席过来向黛玉笑道:“你瞧刘姥姥的样子。”黛玉笑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众姐妹都笑了。

    ⑥须臾乐止,薛姨妈出席笑道:“大家的酒想也都有了,且出去散散再坐罢。”贾母也正要散散,于是大家出席,都随着贾母游玩。贾母因要带着刘姥姥散闷,遂携了刘姥姥至山前树下盘桓了半晌,又说与他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石,这是什么花。刘姥姥一一的领会,又向贾母道:“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众人不解,因问什么雀儿变俊了,会讲话。刘姥姥道:“那廊下金架子。上站的绿毛红嘴是鹦哥儿,我是认得的。那笼子里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众人听了都笑将起来。

    ⑦一时只见丫鬟们来请用点心。贾母道:“吃了两杯酒,倒也不饿。也罢,就拿了这。里来,大家随便吃些罢。”丫鬟便去抬了两张几来,又端了两个小捧盒。揭开看时,每个盒内两样:这盒内一样是藕粉桂糖糕,一样是松穰鹄油卷。那盒内一样是一寸来大的小饺儿。贾母因问什么馅儿,婆子们忙回是螃蟹的。贾母听了,皱眉说:“这油腻腻的,谁吃这个!”那一样是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也不喜欢。因让薛姨妈吃,薛姨妈只拣了一块糕,贾母拣了一个卷子,只尝了一尝,剩的半个递与丫鬟了。

    ⑧刘姥姥因见那小面果子都玲珑剔透,便拣了一朵牡丹花样的笑道:“我们那里最巧的姐儿们,也不能铰出这么个纸的来。我又爱吃,又舍不得吃,包些家去给他们做花样子去倒好。”众人都笑了。贾母道:“家去我送你一瓷坛子。你先趁热吃这个罢。”别人不过拣各人爱吃的吃了一两点就罢了,刘姥姥原不曾吃过这些东西,且都作的小巧,不显盘堆的,他和板儿每样吃了些,就去了半盘子。剩的,凤姐又命攒了两盘并一个攒盘,与文官等吃去。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初版,1994年修订)

    【注】①搛(jiān):央持,此指用筷子央莱。②㔐(qiān):削。③木杯是用珍贵的黄杨根精雕的珍品。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姥姥把珍贵的黄杨根做的杯子认成廉价的黄松材质,由此可见其见识浅陋;“众人听了,哄堂大笑起来”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B . “王夫人提了暖壶下席来,众人皆都出了席,薛姨妈也立起来”,众人和薛姨妈的行为是遵从“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礼仪规则。 C . “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林黛玉此语不仅表示了对刘姥姥的鄙视,也体现了她性格中尖酸刻薄的-面。 D . 听到乐声,“宝玉先禁不住,拿起壶来斟了一杯,一口饮尽”。体现了宝玉敏锐的感受力、高雅的品位和率性爽直的真性情。
    2. (2) 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中写凤姐在贾母面前亲自搛茄鲞喂食刘姥姥的表情、语言、动作等细节,突出王熙凤善于逢场作戏、承欢邀宠的个性。 B . 第④段中写风清气爽的时节与“箫管悠扬,笙笛并发”的乐声,这些环境描写是以乐景衬乐情,烘托了人们怡然和悦的心情。 C . 第⑤段写宝玉亲捧酒杯送至王夫人口边,王夫人便就他手内吃了两口这一细节描写,展现了宝玉的感恩与王夫人对其的宠爱。 D . 第⑧段用对比手法叙写刘姥姥吃小面果子时与众不同的表现,突出这个乡下人对精美点心的垂涎,揭示其贪婪、虚伪的个性。
    3. (3) 《红楼梦》中的人物对话一直为人称道,它在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等方面具有诸多作用。茄鲞的制作很不容易,王熙凤却“笑道:‘这也不难’”,试分析她这么说的目的。
    4. (4) 从节选部分可以看出贾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四、整本书阅读(4分)</strong>
  • 13.  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指出所谓“滑稽”必须同时兼具四个条件:话语流利、巧于智计、人莫之害(不伤害别人)、以道之用(符合道义)。请任选两个方面,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简要谈谈刘姥姥的“滑稽”之处。
五、语言文字运用(8分)</strong>
  • 14. 下面是展光中学微信公众号的一则启事初稿,请认真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启事

    为活泼校园文化氛围,普及古典名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探究红楼奥秘,学校打算于6月1日至7日在学校大礼堂举办“共读《红楼梦》”系列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影视欣赏”“红楼论坛”“名家讲座”之类等。希望大家准时参与,踊跃撰写心得体会,届时小编将择优在校报上刊发。具体投稿等事宜,请查看附件。

    晨光中学

    2023年5月18日

    1. (1) 本则启事中有五处词或短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2. (2)  请从以下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句子,将本次活动的主题补充完整( )

      活动主题:“共读红楼百年梦,____”。

      A . 堪叹贾府不尽情 B . 再续大观一段缘

      C 谁怜钗黛千古恨D. 同唱古今石头歌

六、作文(60分)</strong>
  • 1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加来道雄青少年时的兴趣引导了他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道路。

    庖丁明了牛的骨骼经络,掌握了规律,方能游刃有余,轻松解牛。

    屠呦呦对世界人民的健康与医学发展的责任感促其发现了青蒿素。

    读了以上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从以上材料中至少选择两个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