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8-16 浏览次数:2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如此丰富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就是“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基于事物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造就整体性和共同性,产生新事物的力量。“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将不同的东西加以调和并使之平衡,才能致“和”而“共同”。“共同”与“同”内涵有别。“共同”是多因素的“和”的化合,而“同”只是单一事物的叠加。“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而不同,才能万物并育、大道并行。

    “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特质,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和谐发展。“和”的方式,是一分为二基础上的合二为一,和而不同基础上的求同存异,良性竞争基础上的奋进创新,我为人人基础上的人人为我。“和”的哲学,是“会通”,既有包容,更有择优;既有融合,更有贯通;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是一以贯之、食而化之、从善如流、美而趋之。“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和而不同乃万物之道。

    和而不同这个哲学概念十分深刻又随处可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古写的篆文“比”字,象形两个人完全一样,只跟与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不是君子。中华文化是君子文化,提倡“君子坦荡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人类现代化呼唤的时代精神,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这种重铸,既应该突出主导、主流,也应该强调和谐、合作,应该“和而不同”,避免“同则不继”;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现实往往是“江南三月,杂花生树”,并非谁最美,谁就居于“至善至美”之不二法门;并非谁最“精”,其他的就皆在“去粗”之列;并非谁最有影响,谁就不断膨胀,甚至走向极端;并非谁最霸道,谁就可以确立和裁定“基于规则的世界秩序”的“规则”。人类文明的交汇已走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新时代对人本主义的呼唤,需要对传统人本精神的继承吸收,发扬其积极成果,又革故鼎新。西方近代人本主义多强调作为个体的自由与权利,尊重人的本能欲望,虽然催生了迅猛发展的经济,但也造就了极端膨胀的个人。当西方文明以霸权的形式推行其价值观的时候,我们需要新型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当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导致生态危机的时候,我们需要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当西方文明过分强调物质、商业和市场利益的时候,我们需要新型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新型关系的潮流,就是新文明复兴;这种新型关系的旗帜,就是新人文主义;这种新型关系的哲学,就是和而不同。

    (摘编自叶小文《和而不同:天下大道的文化底蕴》)

    材料二: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胸怀天下”“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并将其作为一种深厚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基因赓续传承,与时俱进。《尚书·尧典》所载,尧治理国家时,“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对内“以亲九族”,对外“协和万邦”。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存斗争中,养成了以和为贵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经过贤者智者的总结,创造出协和万邦的理念和政策。

    “协者,和合而服也。”以和合的心态和原则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可以相敬相安;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和谐顺畅;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按照自然的规律,循变协时,与时俱进;处理国与国的关系,可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左传·隐公六年》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协和万邦所体现的和合文化,是由一系列文化因子如亲、敬、柔、善、中、德、仁、爱所构成的。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将“贵和”与“尚中”密切联系。“德不孤,必有邻”里所谓的“邻”,不只是比邻而居,更是指向地缘政治上的安抚远人的相邻之国。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孔子关于“和而不同”的论断是和合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论,不仅揭示了和合文化的本质,而且展示了协和万邦的外交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与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

    自古迄今,国际关系都是最为复杂的关系,不是一厢情愿的“和”所能解决的。但是中国的古圣先贤提出的“协和万邦”,表现了解决矛盾、贯彻合作的政策导向和基本原则,是主动示好与寻求契合的善意,它为人类和平相处提供了文化上的支撑和道义上的驱动,也凝聚了对于世界秩序前景的共同认识。

    (摘编自张晋藩《“胸怀天下”“协和万邦”的历史与法文化解读》)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天下为公等思想体现着中国人民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这些观念是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起来的。 B . 多因素的“和”的化合是“共同”,单一事物的叠加是“同”。将不同的东西加以调和并到达平衡,才能致“和”而“共同”。 C . 当今世界,时代呼唤和谐、合作,不是谁最霸道,谁就可以确立和裁定“基于规则的世界秩序”的“规则”。 D . 西方文明以霸权的形式推行其价值观,过分强调物质、商业和市场利益,已不能推动经济发展。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和”有互相包容、求同存异等特质,有以对话求理解等途径,有一分为二基础上的合二为一等方式。 B . 文中以“比”字的篆文为例,论证“和而不同”的哲学概念虽然十分深刻,但还没有被大多数人接受。 C . 人类现代化呼唤的时代精神,只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才能得以重铸。 D . “德不孤,必有邻”里所谓的“邻”,不是比邻而居,而是地缘政治上的安抚远人的相邻之国。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季氏将伐颛臾》:“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 . 《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对商汤伐桀、武王诛纣态度是“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C . 《庄子·内篇·齐物论》中有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D . 《淮南子》:“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
    4. (4) 费孝通先生曾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请谈谈这16个字在材料一中的体现。
    5. (5) 对于世界秩序,中国传统文化贡献了怎样的智慧?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 2. 现代文阅读

    文本一:

    鼓书艺人(节选)

    老舍

    宝庆唱的是压轴戏。

    他的桌围子是红哔叽的,没绣花,用黑缎子贴了三个大字:方宝庆。桌围子刚一绑上,园子后面的门就开了,人开始往外涌。一听过那个穿高跟鞋的娘们,谁还要再听一个男人家唱?只有少数人没走,他们也腻歪了,不过总得有点礼貌。

    门帘一掀,汽灯的亮光,照得宝庆那油光锃亮的秃脑门,闪出绿幽幽的光。他走上台来的工夫,对观众的掌声,不断报以微笑,同时不住地点着头,他穿着一件宽大的海蓝色绸长衫,千层底的黑缎子鞋。他上场时总是穿得恰如其分。

    他沉着地走向鼓架,听众好奇地瞧着,他才不在乎那些弃他而去的人呢,那不过是些无知的人,他对自己的玩艺儿是有把握的。那些熟座儿会欣赏他的演唱。走几个年青人没什么要紧。他们到书场里来,也不过就为的是看看女角儿。

    他的鼓点很简单,跟秀莲敲得相仿。不过他敲得重点儿,从鼓中间敲出洪亮悦耳的鼓点来。他的眼睛盯着鼓面,有板有眼地敲着。鼓到了他手里,就变得十分驯服。他的鼓点支配着小刘的弦子,他这时已经弹得十分和谐动听。

    唱完小段,宝庆说了两句,感谢听众光临指教。今儿是开锣第一天,有什么招待不周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他说,要不了几天,就能把场子收拾利落了。他本想把这番话说得又流利又大方,可是到了时候,本来已经准备好了的话,一下子又说不上来了。他一结巴,就笑起来,听众也就原谅了他。他们衷心地鼓掌,叫他看着高兴。

    他介绍了他要说的节目——三国故事《长坂坡》。他还没开口,听众就鸦雀无声了。他们感觉得出来,他是个角儿,像那么回子事。宝庆忽然换了一副神态。他表情肃穆,双眉紧蹙,两眼望着鼓中间。

    他以高昂的唱腔,迸出了第一句:“古道荒山苦相争,黎民涂炭血飞红……”听众都出了神,肃然凝听,大气儿也不敢出。宝庆的声音如波涛汹涌,浑厚有力,每一个字儿都充满激情。他缓缓地唱,韵味无穷。忽而柔情万缕,忽而慷慨激昂,忽而低沉,忽而轻快,每个字都恰到好处。

    宝庆的表演,把说、唱、做配合得尽善尽美。他边做边唱:“忠义名标千古重,壮哉身死一毛轻。”他也能凄婉悲恸,摧人肺腑:“糜夫人怀抱幼主,凄风残月把泪洒……”只有功夫到家的人,唱起来才能这样地扣人心弦。

    宝庆一边唱,一边做。他的鼓楗子是根会变化的魔棍,演什么就是什么。平举着,是把明晃晃的宝剑;竖拿着,是支闪闪发光的丈八长矛;在空中一晃,就是千军万马大战方酣。他一弯腰,就算走出了门;一抬脚,又上了马。

    秀莲和琴珠唱的时候,也带做功。可是,秀莲没有宝庆那样善于表演,琴珠又往往过了头。宝庆的技艺最老练。他的手势不光是有助于说明情节,而且还加强了音乐的效果。

    猛的,他在鼓上用力一击,弦子打住了,全场一片寂静,他一口气像说话似的说上十几句韵白。再猛击一下鼓,弦子又有板有眼地弹了起来。

    这段书说的是糜夫人自尽,赵子龙怀抱阿斗,杀出重围。他唱书的时候,听众都觉得听见了杂沓的马蹄声和追兵厮杀时的喊叫。

    最后,宝庆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忠义勇敢的赵子龙名垂千古。他说这段书的时候,时而激昂慷慨,时而缠绵悱恻,那一份爱国的心劲儿,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然后,他一躬到地,走进了下场门。演出结束,一片叫好声,掌声雷动。

    宝庆擦着脑门上的汗珠,走到台前来谢幕。又是一片叫好声。他说了点什么,可是听不见。大家都叫:“好哇!好哇!”

    “谢谢诸位!谢谢诸位!”他笑容满面,不住地道谢。“明儿见!请多多光顾,玩艺儿还多着呢!务请光临指教。”说着话,他抻了抻海蓝的绸大褂儿,褂子已被汗湿透,紧紧地贴在脊梁骨上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在小说《鼓书艺人》中,老舍从主人公方宝庆一家离开武汉赴重庆的船上写起,到1945年秋抗战胜利之后,方家一家人又告别重庆、乘船返回“下江”止,一共写了七年,几乎像编年史一般写了他们这些年的遭遇。王瑶先生曾经评价老舍先生说:“我们在老舍先生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看见了作者本人。在外部世界的客观描写下,奔涌着作者或迷惘、忧郁,或愤激、爱恋的情感。他的艺术世界是一个主客观交融的世界。”方宝庆一家的遭遇,某种程度上是老舍先生的真实经历。1938年7月,武汉告急,老舍一行乘一艘破船仓皇流亡重庆,一路历经坎坷。在重庆期间,老舍和著名鼓书艺人富少舫、富淑媛父女来往颇多,他们便是方宝庆父女的原型。

    (摘编自韩宇瑄《论〈鼓书艺人〉在老舍创作道路中的“变轨”意义》)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中方宝庆的登台亮相与《红楼梦》中王熙凤初次出场的方式相似,都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B . 演出一开始,就有人向外涌;结束后现场一片叫好、掌声雷动。前后形成对比,突出方宝庆以精湛、投入表演,彻底征服了观众。 C . 作者在文中以听众反应衬托说书人技艺精湛,这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的表现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D . 老舍是运用语言的大师,他通过动作化、个性化的语言,长短、整散结合的句式,将方宝庆的表演描绘得精彩纷呈。
    2. (2)  下列关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方宝庆运用鼓楗子这个“道具”极为娴熟,挥洒自如,这为他的说书表演增色不少。 B . “平举”“竖拿”“一晃”这些舞台动作导致宝庆汗流浃背,主要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 C . 方宝庆表演时将“鼓楗子”舞作“宝剑”“丈八长矛”状,契合了说书的情节内容。 D . “他一弯腰,就算走出了门”中的“算”有“当作”之意,体现了舞台动作的虚拟性。
    3. (3) 小说中方宝庆表演《长坂坡》部分,作者如何表现方宝庆精湛的表演技艺?请结合文本分析。
    4. (4) 文艺评论中有一个观点“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请结合两个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贞观元年,闰三月,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 ,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

    贞观四年,七月,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 , 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曰《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且曰:“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又曰:“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 , 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然比之尽美尽善,固多愧矣。汝无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贵,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且成迟败速者,国也;失易得难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改动)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今诏敕A行B下有未便者C皆应D执奏E毋得阿F从G不H尽己意。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更,文中指轮流,与《庖丁解牛》中“良庖岁更刀”的“更”字意思不同。 B . 日昃,指太阳偏西的时候。“昃”与成语“昃食宵衣”中的“昃”意思相同。 C . 中,文中指合乎、符合。与《促织》中“劣弱不中于款”的“中”字意思相同。 D . 致,文中是罗致、招致之意。与《过秦论》中“以致天下之士”的“致”字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太宗从工匠对良弓的解释中认识到了自己对良弓认识的不足,并由此推想到对国家事务认识的不足,从而加大了问政于臣的力度。 B . 唐太宗与隋文帝在治国方略上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用人方面:隋文帝虽然勤勉,但万事皆自行决定,不信任群臣;唐太宗则知人善任,赏罚分明。 C . 唐太宗将修身治国之道,总结为十二篇文章,这是他一生统治一个泱泱大国的切身体会,他将其赐予太子,要求太子不要避讳,遵照执行。 D . 唐太宗告诫太子要多学习以前贤明的君主,并且设身处地地分析了太子和自己的不同境遇,告诫太子戒奢为善,谨慎治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②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

    5. (5)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请结合材料,具体说说唐太宗是如何厚德治国的?
  • 4.  

    兴八首·其七

    杜甫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①为杜甫在夔州北望长安而作。②昆明池:当年汉武帝为拓疆训练水师而凿。池中有石刻的织女、牵牛和鲸鱼像。③菰米: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似芦苇,根茎可食。秋天结实,皮黑褐色,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由昆明池想到汉武之功,由武功之盛又想到当今国势,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B . 颔联写月夜下织女有机丝在杼,鳞甲耀动于秋风之中,体现出一派太平安乐气象。 C . 诗人远望长安却只见连天关塞,唯有鸟道可通,与“西当太白有鸟道”异曲同工。 D . 本诗把夔州与长安、汉帝与唐皇聚拢于一处,形成包举宇内囊括千古的深邃境界。
    2. (2)  整首诗无一语及情而又无处不在写情,请结合全诗具体赏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里用“”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襟怀坦白。
    2. (2) 在《陈情表》中,面对太守和刺史的举荐,李密的回应是“”。
    3. (3) “杜鹃”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往往与悲苦的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如李商隐的“”,白居易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竹简、扇子、竹伞……竹子常被加工制作成各种器物。日前,中国针对____的全球塑料污染治理问题,向世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小到一次性的饮料吸管,大到排水管道,在包装、建筑、运输、化工等众多领域,竹制品正在成为替代塑料制品的环保选择。

    能一举成为塑料替代品,竹子的这些特点____,生长快,分布广泛,规模可观,具备独特的物理力学特性,减碳固碳能力也远超普通林木。虽然竹制品的生产量逐年增加,但“以竹代塑”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认可度还有待提高,竹制品尚未成为塑料替代品的首选。工业制造保驾护航、科技创新点成金与市场政策的有形之手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助力以饮代塑的真正实现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也在中国被誉为“四君子”之一,千百年来,中国人始终对竹子____。而“以竹代塑”为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自然情怀增添了新的价值。不仅这种价值包含了促进动能转换、技术更迭、消费升级的智慧,用情怀助推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这种担当还能够推动全球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开辟环保新赛道,中国提出好“竹”意。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____。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国家整体现代化水平的提升,离不开青年群体提高本领、创新有为,发挥国家发展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是____,青年是共同富裕的受益者,共同富裕要求新时代青年践行初心使命,发扬优良传统,以自身的勤劳智慧更多惠及民生福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时代青年在享受优越物质条件的同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青年是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和引领者,是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人才库。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青年既胸怀祖国,____,日益成为沟通中外的友好使者,成为人类和平发展的推动者与捍卫者。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新时代中国青年应当将推进自身作为的现代化与投身国家现代化事业结合起来,在为社会贡献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造就适应国家现代化的精神品格与人格特质。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年选择》)

    1. (1) 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处的“人”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中国作协“扬帆计划”将建立文学译者资源库,以推动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落地。 B . 量子密钥分发基于量子不可测量性、不可克隆性,为量子通信上了一把“安全锁”。 C . 在古代,孔子所崇尚的“”,就是要求人们规范行为,做一个立志修养品德的人。 D . 新征程没有捷径可循,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在线票务平台数据显示,寺庙相关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10%;2月以来预订寺庙门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50%。相关监测数据也显示,2019年“寺庙”在社交平台上还处于籍籍无名的状态,4年时间过去,如今的搜索量增长了368倍。北京雍和宫限流了,杭州灵隐寺的十八籽手串限购了,西安广仁寺门口排出了一公里长队……

    “年轻人的寺庙热”逐渐成为一种新时代的社会现象,不少媒体调侃年轻人在“上班”与“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在“求人”与“求己”之间选择了“求佛”,更有甚者认为,“年轻人让风气逐渐垮掉”。也有人对此表示理解。

    对年轻人“寺庙游”现象,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针对这一现象,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学校和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