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联考...

更新时间:2023-08-16 浏览次数:2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小徐村西,齐国故城小城西门的外建筑基址群,近日正式被确认为稷下学宫遗址。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的高等学府,东周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盛景就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

    关于稷下学宫的位置,多部历史文献都指向齐故城西门外,不过没有言明究竞是在齐故城大城西门外还是小城西门外。另有说法认为,稷下学宫在小城南门外,或稷山之下。但中国历史上所办官学,都附属于政治中心,往往处于国家中枢的西侧,因此稷下学宫不会建在荒郊的稷山下,只会处于齐故城附近。而通过考古勘探和发掘,除了齐故城小城西门外这处建筑基址群,其余文献言及的地方,均已排除。

    稷下学宫位置示意图

    考古发现,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紧贴小城而筑,小城城壕直接把其圈护在内,可见两者是一体规划、一体建设的。(如图所示)田氏代齐后,把宫城从大城内迁到小城,同时决定兴建黎下学宫。如此,既把官学置于肘腋之处,便于利用和控制;也将之与中枢相隔,内外判然有别。从这样的设置中可以看到,田氏代齐迁都与建设稷下学宫并举,争霸天下的雄心昭然若揭。

    (摘编自蒋肖斌《稷下学宫遗址确认,那是中国“最早的大学”》)

    材料二:

    为什么是在稷下学宫发生了百家争鸣?除了稷下学宫为学者们提供了优厚的待遇,还和当时的历史条件、学术思想发展的状况密切相关。

    先泰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创时期,其标志就是先后出现了老子、孔子和墨子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以及他们创立的学派:道家、儒家和墨家。第二个阶段是战国中期到战国末期,这是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以百家争鸣为主要标志。

    这两个阶段是前后衔接的,没有中断过。如果更加具体、细致地考察,就会发现学术思想在先秦时期并非匀速发展,而是越到后期发展越快。在前一阶段,学派数目还不多,主要是儒、道、墨三家,而且都处于各自独立发展的阶段,彼此之间交流较少。到了第二个阶段,百家争鸣才真正展开,并迅速达到了高潮。

    前一阶段学术思想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缺少交流条件。首先是交通不便,列国之间都是山川阻隔,以古代的交通条件,即便坐车也要很久才能到另外一个国家。更亚要的是,学者们分散而居,彼此隔绝。学术思想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各种思想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促进。战国中期以前,一直缺少一个固定的场所,以便学术思想的交流、争辩。齐桓公田午创立稷下学宫,使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这个平台极大地方便了学者们交流,一百多年间容纳了当时几乎所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古代学术思想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因此,进入稷下学宫时期,严格意义的百家争呜才真正开始,可以说,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百家争鸣主要就是在稷下学宫中进行的。

    (摘编自朱子钰等《没有稷下学宫,就没有“百家争鸣”》)

    材料三:

    稷下学宫历经150余年,与古希腊的雅典学园几乎同时出现,堪称世界上最早的“高等大学堂”之一,在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稷下学宫所处的时代背景广阔而复杂,发展历程艰难曲折,所涉史实多、容量大,取舍难度也非常大,此前缺少地下文物和文献资料的支撑。将这一重要的历史题材制作成一部高品质的纪录片,十分考验创作者。

    《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以5集的体量探寻稷下之学,通过多种视听语言较好实现了古今对话,展现出历史文化的广度、深度和高度。创作者将思想的定力,转化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觉和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自信。

    纪录片在娓娓叙事中生动再现历史、还原场景,将两千多年前稷下学宫的漫长历史与丰富内涵展示出来,让人们在真实、具体、美好的体验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该片以稷下学宫发展史及影响轨迹为主线并贯穿始终,重大事件标注公元纪年,以增强历史感和清晰度。时间上,由战国时期延展到汉武帝时期;空间上,由齐都临淄而至秦汉都城,真实展现了稷下学宫如文化大树一般的巍峨雄姿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同时,围绕重点人物讲故事,通过具体鲜活的历史人物故事,最大限度展示历史场景,还原稷下之学的重大事件和思想内涵,以人物之间的师承关系和相互影响来串按史实、丰富主线,使所有人物和故事紧紧围绕极下学宫展开,鲜活生动、引人入胜。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也是该片的追求。专家讲解和经典文献的阐释,贯穿在重要历史节点和历史人物命运的转折处,观众可跟随专家的讲述,加深对稷下学宫历史及其深层次文化肌理的认知。该片还以点睛之笔,将一些与稷下学宫相关的成语典故,如“一鸣惊人”“门庭若市”“孙庞斗智”“滥竽充数”等,融入故事中,既突显主题,又增强了可看性。这些精心的构思和丰富的呈现穿插交织,较好地实现了历史题材的创造性转化,让观众获得酣畅淋漓的视听感受。

    (摘编自王志民《用影像展现稷下学宫的历史内涵》)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田氏代齐后,将稷下学雷内迁至小城肘版处,这种做法便于田氏加强对官学的利用和管控。 B . 先秦学术思想的发展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在战国中后期以百家争鸣为标志达到高潮。 C . 稷下学宫的创立改变了列国之间山川阻隔、交通不便的状况;为古代学术思想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D . 稷下学宫中学者们的争鸣方式,与《人应当坚持正义》所体现的古希腊的问答,辩论传统相似。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将稷下学宫称为中国“最早的大学”,在还原其考古勘探和发掘过程时辅以图片说明,较材料二、三更加直观。 B . 材料二开篇点题,以设问方式引出话题,认为若没有齐桓公田午创立的稷下学宫,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百家争鸣就可能不会出现。 C . 材料三认为《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的创作者克服了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为历史纪录片高质量影视再现开拓了创新路径。 D . 三则材料以稷下学宫为中心话题,分别介绍了稷下学宫的遗址所在、学术意义和影视呈现,它们、之间在逻辑上是递进关系。
    3. (3) 下列选项,有助于确认“稷下学宫遗址”实际位置的一项是( )
      A . 西汉刘向《别录》记载:“齐有稷门,齐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其下。” B . 东汉徐干《中论》有云:“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 C .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叹曰:“故稷下扇其清风,兰陵郁其茂俗。” D . 北宋司马光在《稷下赋》写到:“高门横闭,夏屋长檐,樽密明洁,几杖清严。”
    4. (4) 一部纪录片如何才能做到对复杂而庞大的历史题材进行创造性转化!请结合材料三简要说明。(4分)
    5. (5) 《孟子》记载孟子与告子二人曾在稷下学宫围绕“人的本性”多次论辩。请根据材料二相关内容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犯倔

    陆涛声

    他原是教师进修学校高级讲师,也是杂文家,年已古稀,依旧写作。他脾气有点倔,这回遇上了一点麻烦,又发倔劲。

    是为一件小事:即主卧室门锁故障,内把手掉下来了。他自动手装上用螺丝刀把它拧紧,可是依旧会掉。老伴很急,催着他去找工匠来修,因为前年他家失窃过一次,正就是他主卧室柜里,被偷走三千元现金、四件金首饰和一只翡翠玉镯,好在后来公安部门破了案,大部分追回了。无论老伴还是他自己,从此谨慎小心了许多,每天晚上,不光是大门上的锁上保险,卧室门上的锁也必把保险拧上,才能安心睡觉。

    小区附近没有专门修锁的店,在离他家约一公里处找到一家五金店,兼卖锁,店主头有些秃顶。他问店主能不能修锁,店主说会,跟着来家里一看,却说坏得该报废了,得买新的,他店里有,买他家锁,他负责换装。其实锁才换了两年,不算旧,他真想另找个专业修锁的来看看。可是老伴怕拖误而来不及当天修好,说还是干脆换新的吧。店主推荐了一款好的,一百八十元。有点超过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只好心一横买了。

    店主来给换装了。

    没想到,新锁第二天就发生故障——钥匙转不动。这让他心里直犯毛,只好赶到店里去叫秃顶店主来修。店主却说今天有事忙,明天上午去。

    这一夜卧室门不能锁,只能勉强关上。他和老伴都睡得不踏实。

    第二天从上午一直盼到傍晚都没有来。傍晚他再去找店主,店主又说今天太晚了,明天上午一定去。得又一夜房门不能锁,晚上又只能像昨夜一样随手把卧室门推上,心又悬了一宵。

    没想到,第二天早上起身,那锁竟锁死,房门怎么也打不开,他与老伴无法出卧室,急得团团转。于是给儿子打了电话,儿子找了个做钳工的朋友赶来。可是,大门防盗锁上了保险,即使有钥匙也不能打开。好在住的是一楼,钳工从卧室窗户爬了进来,却因钥匙插在房门外的锁孔里挂着,必须到卧室外开,也出不去。门上有个气窗,因受层高限制,银了块固定玻璃,不能开与关,钳工不得不把玻璃拆下,“气窗”口子高不到三十厘米高,爬过去真是艰难啊……

    钳工查出了故障的原因,是店主把锁心装反了。原来店主连装新锁都外行,说明修锁更一窍不通,却只想赚钱糊弄顾客。请来救急的若不是儿子的朋友,而是请工匠,会愿意从“气窗”硬挤爬过去吗?即使肯,又该付出多少费用?如采他住的是三层以上,那麻烦就大了。

    钳工又查看了原先换下的锁,说其实并没有坏,只是有颗小螺丝滑牙。被店主欺骗买新的,多费了一百八十元,连赶了三四趟来回十来公里路,还被锁在房里,多冤啊。他怨愤得胸口直发胀,一口气咽不下,决定去找区消费者协会维权,便请钳工把新锁拆下,重找个小螺丝把旧锁装上。

    早饭后他要赶到区消协,乘公交得八站路,转两回车。老伴劝阻他说:“锁已经弄好,就算了吧,赶那么远的路,还得费口舌,这么大年纪了,不赚烦心不赚累吗?去找店主把新锁退了就算了。”他说:“走了这么多趟路,儿子请了人家钳工还得对人家有交代,费这大劲,两夜提心吊胆,还遭受了这么多麻烦,可不能让店家这种欺骗行为合理化;再说,这种赖皮店主,未必肯收回新锁退还钱。”其实他正在赶编一本将要送出版社的杂文集书稿,时间宝音着呢.可是他不管,一咬牙,还是坚持去了。

    区消协接待他的是姓周的秘书长,女的,四十多岁,随即给店主打电话,叫过来协商处理。店主来了。他提出,一是退回新锁,退还一百八十元;二是给他造成麻烦和精神负担,还有交通费,还浪费了他写作时间,得象征性赔偿三十元;三是请了钳工来爬窗开锁、纠错,得赔工钱五十元。消协认为他的要求合理,动员店主履行。

    店主却一条都不肯答应,还推说店里有急事离开了。隔了一天,消协召集双方进行第二次调解,店主又借口有事没到场。他问周秘书长怎么办?

    周秘书长说我们只能调解,你可以打市长热线投诉,给唐王加加压。

    他就打了市长热线。第二天上午十点多,他接到了周秘书长的电话,说市长热线又把这事交给消协办理。消协警告了店主,如果再不改正,就要把这次不诚信经营行为录入监管系统,到互联网上公示曝光;店主终于答应主动上门解决。他接完电话不到半小时,秃顶店主果然上门来了,送来一百八十元锁钱加三十元赔偿和五十元钳工工钱。

    可是,他并不满意,认为店主还应该受到处罚,下午又要去消协。老伴说:“人家改正了你干吗还要去找人家麻烦?”他回老伴:“你不懂。”老伴没好气地说:“又犯倔!”

    他赶到消协。周秘书长也跟他老伴观点一样,说:“老先生你的要求都满足了,你的权益得到维护了,怎么还不完呀?”

    他说:“我个人的权益得到维护了,该谢谢市长热线谢谢消协。不过,我请他修锁,他就跟着上我家,还说锁坏得不能修了,说明他已涉及修锁业务,按理修锁之类要有公安部门备案,你们还得查查他是否有合法手续?如果没有,是否违法违规?要不要处罚?对顾客是不是欺骗,又该不该惩戒?”周秘书长两眼睁大发怔地看看他,那眼神也似在说:你老先生有点倔。

    他又接着说:“维权不应只是为我个人权益不受侵犯,更应为杜绝今后侵权行为发生,为法规的权威、整个消费环境改善尽一份力,让别人也少受损失少遭麻烦。这也是为你们维权部门树立权威出力。不是吗?”

    周秘书长终于敬佩地说,“老先生您说得对,觉悟真高,谢谢!我会按程序上报给我们分局的,也会督促分局对卖锁店进行检查,并且通报公安部门。”

    他离开消协回到家,对老伴说,过几天如果消协不给他反馈,他还要去。

    老伴没好气地说:“你这么发倔劲,赶西赶东费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 编杂文书稿都耽误了,值吗?"

    他反问她:“那你说说,我写杂文又是为了什么呀!”

    (选自.《喜剧世界》,2021年第8期,有删改)

    1. (1) 关于小说中有关周秘书长的片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面对“他”的维权,周秘书长先是给店主打电话,后又建议“他”打市长热线,说明周秘书长有严重的推诿心理。 B . 周秘书长认为“他”在权益维护之后就不要再继续追究了,说明她的思想意识还没有上升到维护法规威严的高度。 C . 周秘书长从“两眼睁大发怔地看看他”到“终于敬佩”,说明她的思想已经有了较大的转变,认可了“他”的观点。 D . 周秘书长最初称“他”为“你”,最后称呼“您”,这不仅仅是出于礼貌,更是从思想意识层面认可“他”的标志。
    2. (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用朴实的语调将一件件小事如行云流水般娓娓道来,但小事中又隐含着诸多社会问题。 B . 小说中的“他”的老伴虽是次要人物,但也性格鲜明,在一定程度上反衬出“他”的倔脾气。 C . “店主给换装了”独立成段,意在突出换锁之迅速,同时也与后文的“故障”形成鲜明对比。 D . 小说很有现实针对性,意在提醒各级消费者协会要强化监督管理职能,切实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3. (3) 小说三次提及“他”写杂文的相关经历,你认为有什么作用?(6分)
    4. (4) 杨晓敏在《以丰富阅历写世道人心——陆涛声小小说简论》一文中认为陆涛声的小说“始终秉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从认知生活的角度来反映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力求作品有穿透事物本质的力量”。请根据本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43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子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父子、君臣,不可斯须而废也。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又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然则言而不行,言不信也;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国,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所不为也。

    王道休明,十有余载,威加海外,万国来廷,仓廪日积,土地日广。然而道德未益厚,仁义未益博者,何哉?由乎待下之情未尽于诚信,虽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终之美故也。其所由来者渐,非一朝一夕之故。昔贞观之始,闻善若惊,暨五六年间,犹悦以从谏。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时有所容,非复曩时之豁如也。且君子小人,貌同心异。君子掩人之恶扬人之善、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唯利之所在,危人以自安。

    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或不通。是誉毁在于小人,刑罚加于君子,实兴丧所在,亦安危所系,可不慎哉?夫中智之人,岂无小慧?然才非经国,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于倾败。况内怀奸利.承颜顺旨者,其为患祸,不亦深乎?故孔子曰:“君子或有不仁者焉未见小人而仁者。”然则君子不能无小恶,恶不积,无妨于正道;小人或时有小善,善不积,不足以立忠。今谓之善人矣,复虑其有不信,何异夫立直木而疑其影之不直乎?虽竭精神,劳思虑,其不可亦已明矣。

    (《旧唐书·魏征传》)

    【注】①格:来,至。意谓信服,归顺。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 B . 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 C . 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 D . 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令,上级对下级发出指示,如“令而不从”;或者指古代官名,如“令尹”之令。 B . 王道,本指让百姓有恒产、受教化、知孝悌的统治之道,文中是执行王道的意思。 C . 君子,原指位高的人,后通常指德行修养高的人,儒家以君子之道作为行为规范。 D . 刑罚,刑是用刑,如肉刑、死刑,罚指以钱赎罪。“刑于寡妻”之“刑”即为此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认为德礼、诚信是国家的大纲,德礼是国家之本,诚信是君子之本,诚信立则臣无二心,德礼形成则远人归顺。 B . 魏征奉劝君主要远离小人,因为小人内心藏奸,善于迎合奉承,不讲仁义;要任用善人,信任他们,不能敬而远之。 C . 孔子认为一国之君要以礼对待臣子,臣示便会以忠侍奉国君 反之,如果百姓不信任国君,那么国家就无法存立。 D . 国君要正确对待君子与小人,一方面,君子和小人貌同而心异;另一方面,小人爱做不义之事,易害他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君子掩人之恶,扬人之善,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

      ②君子或有不仁者焉,未见小人而仁者。

  • 4. 下列加点字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共其乏困 ②食诸侯③不霁何④将有作则思知止以人⑤交戟之卫士欲不内

    ⑥称心意 ⑦秦楚⑧如会同,端章甫 ⑨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⑩良庖更刀

    A . ①⑨②⑧③⑩④⑤⑥⑦ B . ①⑧②⑩③⑨④⑤⑥⑦ C . ①⑨②⑩③⑧④⑥⑤⑦ D . ①③②③⑨⑩④⑥⑤⑦
  • 5. 下列选项中均为同一种句式的选项是( )
    A . 百姓乐用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 B . 民以殷盛 揉以尖草 以吾一日长乎尔 C . 斯以伐根以求木长也 是寡人治国也 夫子之谓也 D .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莫之能御也 沛公安在
  • 6.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不是都为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 依乎天理 B . 沛公居山东时 为之踌躇满志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 . 而听细说 故略上报 可怜焦土 D . 刺客不行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 7.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1.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中写道,从开冻变松的土壤中感觉到万物生长之气,老农夜间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 B . 颔联中“一尺”带有夸张意味,意在强调春日雨水充足,正是耕种的大好时机。 C . 颈联写妻子和孩子前来田中探望和取悦老农,直按展现了农家春耕的紧张忙碌。 D . 第六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格,描绘了乌鸦和老鹰飞上飞下、相互追随的画面,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做了铺垫。
    2.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1)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句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句,以比喻手法分别表现了江水和湖水之美。
    2.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两句突出秦朝统治者“爱纷奢”的表现,照应了前文的“朝歌夜弦”之语。
    3. (3)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句子是“。”
    4. (4) 苏洵《六国论》中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魏晋时期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形成了中国文化的超远之风,造就了魏晋独特的名士风度。其主流价值取向就是,以超然的精神追求取代现实的物质欲求,以个体的自由洒脱取代社会意志的规矩樊笼,以士人的道统良知取代皇权的势统控驭,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取代现实功利的人生态度。( ),其参照和借鉴价值还是____的。何晏王弼,言谈称奇;王谢大族,____;刘伶轻狂、阮籍醉酒,竹林名士放诞不拘;顾恺之写照传神,谢道韫巧对诗句,东晋名士大展才艺……这些____的魏晋人物故事,历代为人们青睐,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本就____。在今天,我们的生活环境与魏晋时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人们对魏晋风流向往的风湖和力度有增无减。这恰恰说明,我们在心灵深处与魏晋风流有共鸣。

    1. (1) 依次填入以下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言而喻 臣门如市 脍炙人口 习以为常 B . 不言而喻 簪缨不绝 脍炙人口 不足为奇 C . 不在话下 簪缨不绝 喜闻乐见 习以为常 D . 不在话下 臣门如市 喜闻乐见 不足为奇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些特征固然不应是人们所需全盘吸收和继承的品质,但它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中国古代士人曾经有过的骄傲 B . 它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中国古代士人曾经有过的骄傲,虽说不是人们所需全盘吸收和继承的品质 C . 这些特征固然不应是人们所需全盘吸收和继承的品质,但它作为中国古代士人曾经有过的骄傲,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 D . 它作为中国古代士人曾经有过的骄傲,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虽说不是人们所需全盘吸收和继承的品质
  • 10. 阅读下面内容,联系你读到的《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回答问题。

    在《红楼梦》第三回“宝黛初见”的情节中,宝玉听黛玉说没有通灵宝玉,登时发作,“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此情节不大符合一般人的初次见面礼仪,我们把情节改为“宝玉听了,连忙从脖子上取下玉来,送给黛玉”。这一改写合不合适?请比较“摔玉”与“送玉”两个情节的表达效果之不同,说说你的理由。(6分)

四、写作(60分)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配角综合征”反映的是一种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配角的心理。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2000人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48.4%的受访者有“配角综合征”。同时,50.4%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配角综合征”人群,其中9.5%的受访者坦言非常多。有人认为我们处于新时代,应当“争当主角”;有人认为“甘当配角”也是工作、生活中的一种正常选择。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以“配角·主角”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