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11 浏览次数:17 类型:期末考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艺术的重要门类,中国古代雕塑与传统书画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传统书画对古代雕塑的审美取向有着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与中国古代雕塑具有塑容绘质的特征相关。与西方绘画脱胎于雕塑但最终各行其道的情况不同,中国古代的雕塑与绘画始终保持着互通互融的关系。在早期的雕塑实践者中,有一部分人恰是闻名于世的画家。如东晋时的戴逵“工书画”,同时他“既巧思,又善铸佛像及雕刻”;盛唐时,“塑圣”杨惠之与吴道子同为画友,他的雕塑作品被认为“夺得僧繇神笔路”。这些画家在进行雕塑时,不可避免地将绘画中的审美观照渗透其中。中国古代的雕塑与绘画二者之间的互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者都追求线条的审美表现;二是中国古代雕塑在色彩方面深受绘画影响,形成“装銮”传统。自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开始,至兵马俑、汉俑和唐三彩等皆是融汇色彩因素的雕塑作品。可见,中国古代雕塑与绘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让传统书画能够对雕塑产生影响,进而让传统美学的意象精神在古代雕塑上有所体现。 

     中国古代雕塑大致可以分为尚“意”和重“象”这两类。两汉六朝时期的雕塑在审美取向上尚“意”,而唐宋时期的雕塑则重“象”。自汉代开始,雕塑的整体面貌逐渐放弃追求形貌上的肖似,呈现出明显尚“意”的倾向。至六朝时期,中国艺术领域出现审美自觉,雕塑对“意”的表现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这种尚“意”的主体意识与汉代哲学中的形神关系有密切联系。《淮南子》有言:“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这说明汉代人在评论人物绘画时已经认为展现人物的神采比外形的肖似更为重要。在形神关系上,汉代的雕塑已把握得十分独到,如霍去病墓前的系列石刻并未精雕细琢,但表现出对神韵的有意展现。其中《卧马》《伏虎》等雕塑在仅仅表达物象整体轮廓的情形下,通过对头部和身体的简单刻画便生动表现出对象在某一状态下的韵味。总而言之,两汉六朝的雕塑在造型上崇尚淳朴自然,并不热衷于对物象外形的细致描摹,更注重对神韵的表达。 

     

     自唐代开始,雕塑的重心再次向“象”转变。这一时期出现了肖像类雕塑,并且流行于社会各阶层,这类肖像雕塑的肖似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的面容,二是人物的外形轮廓。唐朝画家杨惠之曾于京兆府画优人留杯亭像,“像成之日,惠之亦手装染之,遂于市会中面墙而置之,京兆人视其背皆曰:‘此留杯亭也。’”杨惠之仅通过塑像的外形轮廓便准确把握了留杯亭的特征。由此可见,唐代的绘画与雕塑对人物形貌的描摹已达到相当的程度。这种重“象”的雕塑风潮延续至宋代,并达到了高峰。在雕塑领域,宋朝时期的人物雕塑既具有肖像性质的面容,在举手投足的造型上又最为生动传神,尤其是对衣饰在体与面上的塑造及其装銮日益精美。重观宋明时期雕塑的意象结构,其表现为重“象”却未轻“意”,“意”沉浸于“象”之中。 

     

     二十世纪,西方美术的引进使中国古代雕塑的传统一度失去话语权,意象结构的内核被逐渐遗忘。面对西方传统的写实雕塑和令人眼花缭乱的现当代雕塑,部分雕塑实践者们沉醉于观念和媒材的更新,造成了创作目的与手段之间的断裂。不过,好在中国古代雕塑的传统基因并未因此而断裂。早在二十世纪初,一些留学海外的雕塑家便在中西艺术的比较学习中。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更具美学价值。改革开放之后,在对“文化认同”“民族身份”的反思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雕塑家在作品中注入传统“意”“象”的美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可见,雕塑的传承和弘扬,不仅需要在造型语言上向传统追本溯源,而且需要继承传统美学的血脉,使中国写意精神在全球化时代和跨文化语境中更具适应力和生命力。 

     摘编自(吴昌明《对传统美学与写意雕塑的认识》)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方绘画脱胎于雕塑艺术,中国古代雕塑也与绘画相关,有些雕塑者也是著名的画家。 B . 受彩陶艺术的影响,匠人们在制作兵马俑、汉俑和唐三彩时,喜欢使用艳丽的色彩。 C . 自中国艺术领域从汉朝开始出现审美自觉之后,雕塑作品在造型上更重视展现神韵。 D . 中西方雕塑各具特点,西方雕塑重“象”轻“意”,中国雕塑则重“意”轻“象”。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段从线条和色彩两方面论述了古代雕塑与绘画互通性的表现,其中色彩更具代表性。 B . 文章所引用的《淮南子》中的内容,证明了汉代雕塑开始从尚“意”向重“象”转变。 C . 从第三段举的唐朝画家杨惠之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唐朝肖像画更追求人物面容上的肖似。 D . 文章结尾论及了西方美术的引进对中国雕塑的消极影响,并提出雕塑艺术应重视传统。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霍去病墓前的石刻不追求外形肖似,雕刻者通过对石刻造型的整体把握展现了雕塑神韵。 B . 唐代绘画和雕塑都重视对人物形貌的描摹,其中人物形貌包括人物的面容和外形轮廓等。 C . 虽然重“象”的雕塑风潮在宋代达到高峰,但其人物雕塑依然崇尚淳朴和简约的风格。 D . 唐昭陵六骏石刻以肖似的外形来展现战马形象,这应该与唐代重“象”的创作倾向有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细菌的衣食住行 

     高士其 

     衣食住行是人生的四件大事,不但人类如此,就是细菌也是如此,只不过没有人类这样讲究罢了。 

     细菌是极微极小的生物,是生物中的“小宝宝”。这个“小宝宝”穿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住在哪里?怎样行动?我们不妨见识一下。 

     好哇,请细菌出来让我们瞧一瞧! 

     不行,细菌是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它只有我们眼珠的二万分之一大小。好在几百年前终于有人发现了它们,这个人就是来自荷兰的列文·虎克。列文·虎克一生的嗜好就是磨镜片,在他屋子里存着好几百架自制的显微镜,他天天在镜头下观察各种微小东西的形状。有一天他研究自己的齿垢,忽然看见好些微小的生物在唾液中游来游去,好像鱼在大海中游泳一般。这些微小的生物就是我们现在所要介绍的细菌。 

     我们起初以为细菌没有“衣服”,后来经过仔细观察,才晓得它们个个都穿着一层薄薄的“衣服”,科学的名词叫作“英膜”。这种衣服的成分是“蜡”,要把它染成紫色或红色才看得清楚。细菌很怕热,若将它们抹在玻璃片上,放在热气上烘,顷刻间这层蜡衣就融化了。细菌又很爱体面,当它们来到人类或动物的体内游历,或在牛奶瓶中游弋之时,穿得格外整齐,这层蜡衣也就显得格外分明。细菌的种族很多,其中以“英膜杆菌”“结核杆菌”及“肺炎球菌”三族的衣服穿得特别厚,穿得特别讲究,特别容易为我们所认识。 

     细菌的吃最为奇特而复杂,我们若将它们详详细细地分析一下,也可以写成一部食经。在这里不便将它们的全部秘密泄露,只略选其大概而已。细菌是贪吃的小孩子,它们一见了可吃的东西便抢着吃,吃个不休,直到吃得精光为止。它们中有吃荤的,也有吃素的,但大多数的细菌都是荤素兼吃的,也有的细菌荤素都不吃而去吃空气中的氮,或无机化合物如硝酸盐、亚硝酸盐、一氧化碳等。更有专吃死肉不吃活肉的腐菌和专吃活肉不吃死肉的病菌。一些平常住在水里或土壤里的细菌,到了人或动物的身上就容易被饿死。结核杆菌及鼠疫杆菌等这些穷凶极恶的病菌就很调皮,它们离开寄主之后,又能暂吃别的东西以维持生存。在吃的方面,细菌还有一种和人类差不多的脾性,就是太酸的不吃,太咸的不吃,太干的不吃,太淡而无味的也不吃,大凡合人类胃口的也就合细菌的胃口。所以人类正吃得有滋有味的时候,想不到它们也在那里不露声色地偷着吃。 

     多数细菌的住是和食通在一起的,吃到哪里就住到哪里,在哪里住就吃哪里的东西,它们吃的范围越广,它们住的区域也就越大。而且有些细菌可以随风飘游,这样,它们的子孙便散布于各地了(从前德国有一位科学家曾特意坐气球到天空去寻找空中的细菌,他发现离地面4000米之高还有好多细菌在那里徘徊)。大部分的细菌都是将土壤作为归宿,而以粪土中所住的细菌为最多,大约每一克重的粪土中住有近1亿个细菌。由土壤而入于水,便以水为家,到了人及动植物身上,便以人及动植物的身体为家。还有一种细菌叫作“爱热菌”,在温泉里也可以存活。 

     好多种细菌身上都有一根或多根活泼而轻松的鞭毛。这鞭毛鼓舞起来,它们便可在水中飞奔,伤寒杆菌能于1小时之内渡过4毫米长的路程。这一点路在细菌看来实在远得很,因为它们的身长尚不及2微米,而4毫米是2微米的2000倍。霍乱弧菌飞奔得更快,它们可于1小时之内走过18厘米长的路程,这一路程比它们的身体长9万倍,别的生物都不能跑得这样快。然而细菌若专靠它们自己的鞭毛游动毕竟走得不远。它们是喜欢旅行,喜欢搬家的,于是不得不利用别的法子。它们发现苍蝇附在马尾能日行千里,老鼠伏在船舱里犹能从欧洲搬到亚洲,心想何不就附在苍蝇和老鼠身上,这样不是也可以游历天下吗?于是蚊子苍蝇就成了它们的飞机,臭虫跳虱就成了它们的火车,鱼蟹蚝蛤就成了它们的轮船,它们便自由自在地到处观光。不仅如此,它们还会把人作为交通工具,从这个人跳到另外一个人身上。你看,在电车上,在戏院里,在一切公共的场所,这个人吐了一口痰,那个人说话口沫四溅,都是它们旅行的好机会呀。 

     (摘编自《细菌世界历险记》)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细菌体积非常小,我们难以用肉眼直接看到,直到列文·虎克通过显微镜才发现了它。 B . 细菌的表面有一层蜡制的“荚膜”,“荚膜”在被染成紫色或红色后更易被看清楚。 C . 住在土壤里的细菌非常挑食,它们到了其他地方后,就会因缺少适合的食物而饿死。 D . 有些细菌尽管身上长着有助于它们飞奔的鞭毛,但仍需借助外力才能进行长途旅行。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同种类的细菌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点不尽相同,例如病菌和腐菌有不同的食物喜好,病菌喜欢吃活肉,腐菌喜欢吃死肉。 B . 科学家发现爱热菌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它不仅能够在肮脏的粪土中生存,还可以在氧气稀薄的高空和温度较高的热水中生存。 C . 许多细菌的住是和吃联系在一起的,水中如果有食物,它们能够以水为家,动植物身上有食物,它们也能够以动植物身体为家。 D . 文章以总分式结构展开,开篇提到细菌和人类一样也有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接着分别对这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逻辑清晰。
    3. (3) 一篇好的科普文的用语在追求严谨准确的同时,还应以读者为中心,既要让读者易于理解也要让读者产生兴趣。本文是如何体现科普文这一用语特点的?请结合文本最后一段的内容,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蔡文姬 

     郭沫若 

     ①(南匈奴,左贤王的穹庐、仲春的早晨。穹庐设在舞台一侧,门外张彩棚,下铺地毯,设各种必要用具。四周有障屏竖立,间隔成一区域,当隅处每有缺口,与外通。背景可适当布置胡中景物。时闻马嘶声。) 

     (蔡文姬,胡装,其装束如维吾尔族。独自一人在彩棚下徘徊,形容憔悴。一时又高兴,一时又有愁思不决之状。事实上她已三天三夜不睡觉。) 

     蔡文姬:怎么办呢?到底是回去,还是不回去? 

     ②(胡儿伊屠知牙师,佩弓,腰悬箭束,自穹庐对侧跑出。) 

     胡儿:妈!(向文姬跑去) 

     蔡文姬:(停步)呵,伊屠知牙师,你一早到什么地方去来? 

     胡儿:我去打兔子来,我听见好些人在说,妈,你就要回汉朝去了,是真的吗? 

     ③(蔡文姬迟疑,叹气,掩泪……) 

     胡儿:(拥抱其母)妈,你在哭吗?你为什么要哭呢?回汉朝去不是好事吗?你不是经常说,要带我们回去吗?我是很高兴的啦! 

     蔡文姬:(索性哭出声来了)伊屠知牙师!我的儿!(抚抱胡儿,泣不成声。有一会,才哽咽着说)娘这几天一直没有告诉你。汉朝的曹丞相派遣了专使来,要把娘接回去,送来了很多的黄金玉器、锦缎绫罗。单于呼厨泉大人已经答应了。我已经考虑了三天,今天已经是第四天了,娘就要做最后的决定啦。 

     胡儿:妈,你还没有决定吗?你决定了吧,带我们一道回去,把爹爹,把四姨婆也一道带回去! 

     蔡文姬:娘是很想回去的。我告诉过你“狐死首丘”的故事,一个人到死都是怀念自己的乡土的。你外公、外婆的坟墓在长安,娘只是十二年前,在来匈奴的途中去扫过一次。娘也很想回去扫墓。特别是你外公有不少的著作,经过战乱遗失了,回去我想总也可以收集得一些。娘十二年来都这样想,可是总得不到回去的机会。现在机会来了,娘当然是喜出望外的! 

     胡儿:那么,你为什么不赶快做出决定,把我们一道带回去呢?我多么想去看看万里长城,看看黄河,看看长江,看看东岳泰山呵! 

     蔡文姬:(徐缓地)能够回去,我是很高兴的。十二年来,我认为无望的希望竟公然达到了。但是,儿呵,娘要回去,……(欲言又止,终于决绝地说出)却又不得不丢掉你们! 

     胡儿:(惊愕)怎么?妈,你说什么? 

     蔡文姬:(悲痛)娘要回去,就不能不留你们在这儿,留下你和你的妹妹。 

     胡儿:那怎么行呢?妈,难道你不要我们了吗? 

     蔡文姬:不,不是!是你父亲不放你们走,他甚至于不想让我走。 

     胡儿:那怎么行呢?我要和爹爹闹。 

     蔡文姬:我已经和你爹爹谈了三天了。我说,儿女让我带回去,没有母亲的儿女是很可怜的。他说,不行,你是汉人,我可以让步,让你走;儿女是匈奴人,我不能让步你不能带走。 

     胡儿:(愤愤然,又含着眼泪地)爹爹这样不讲道理吗?匈奴人和汉人不是一家人? 

     蔡文姬:儿呵,你还小。你爹爹是爱你们的,他不放你们走,你也不能怪他。 

     胡儿:哼!我是妈妈的儿,那我要跟着妈妈!我要跟着妈妈!…… 

     (赵四娘抱着胡女由穹庐中走出。) 

     胡儿:(回头向赵四娘纠缠)四姨婆,你知道吗?妈妈要回汉朝去了,爹爹不让我们一道去! 

     赵四娘:你也知道了吗?你妈和我这几天正为这件事伤心啦。 

     胡儿:四姨婆是不是也要回去呢? 

     赵四娘:我吗,我是想回去的。伊屠知牙师呀,你长大了就会知道。一个人谁也要思念自己的故土。……但是,我已经想了三天,昨天晚上我同你妈妈讲明白了,我要留下来。我留下来照顾你们兄妹俩,让你们的妈妈好安心地回去。 

     (胡儿放声大哭,叫嚷着要跟妈妈一道回去。文姬、赵四娘也眼泪涔涔。) 

     蔡文姬:四姨娘,我,我,我不想回去了。我们一道都留在这儿。 

     赵四娘:(苦笑)那,那,那你就太溺爱了!文姬!你应该安心回去。你的儿女,由我在这儿抚养,我保管把他们抚养成人,并且要教他们学好。有我在这儿,你安心,就和你自己在这儿是一样。 

     胡儿:我要跟着妈回去,四姨婆你也一同回去!(啰唣) 

     赵四娘:这是没办法的,你爹爹左贤王执意不肯让你们走。他甚至于还这样说,如果要把你们带走,连你妈妈他也要让她活不下去! 

     胡儿:什么,他要杀妈妈? 

     赵四娘:他是那样说的。他说,你妈妈是汉人,一定要走,他没有办法;你们是匈奴人,断然不能带走。如果把你们带走,那他就要把你们统统杀掉! 

     胡儿:(愤恨)什么,他要把我们统统杀掉!哼!我要去和他闹!(作势欲下) 

     蔡文姬:(一手挽住他)伊屠知牙师,你不能那样,你怎能和你爹爹闹呢?他不肯放你们走,也是由于爱你们。……他虽然那样说,但他对我们是好心好意的。 

     胡儿:那么,他为什么不让我们回去呢? 

     蔡文姬:你还小,你还不懂,你爹也上年纪了。他说过,如果让你们也走,他会活不下去。 

     胡儿:我们劝他一道走嘛! 

     蔡文姬:(不禁苦笑)不行的,那是办不到的事呀! 

     赵四娘:(插话)伊屠知牙师,你要知道,就跟你妈妈想回汉朝一样,你爹爹是不想离开匈奴。这是一样的道理。 

     胡儿:四姨婆,那你为什么不回去? 

     赵四娘:我不是说过了吗?我是爱你们,也是爱你们的妈妈。我要让你们妈妈把我爱故乡的情感承担回去,我要让我自己把你们妈妈爱儿女的情感承担下来。我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年纪已经老了,我如果能够把你们抚养成人,在我就心满意足了。 

     蔡文姬:四姨娘,二十年来我们形影不相离,你比我亲生的母亲还要疼我,我怎么能够再把做母亲的责任加在你的身上?唉!我回去又能够做些什么呢? 

     赵四娘:(含谴责意)你总爱那样说!以你的才华,能做的事情多着呢!你难道还不相信我吗?呵,我告诉你,我虽然已经六十岁,但我至少还想再活十五年,我一定要把你的儿女抚养成人,由他们的一代,来代替他们父亲的一代,一定要看到匈奴和汉朝真正成为一家。 

     (节选自同名话剧第一幕,有改动) 

     文本二: 

     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中的矛盾冲突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包括人物内心的矛盾。戏剧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能够突出展现这些矛盾冲突。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怎么办呢?到底是回去,还是不回去?”作为开场,既表现了蔡文姬当时矛盾的心理,同时又能很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 B . 胡儿有着好奇、多问的天性,他不停地向蔡文姬和赵四娘提出问题,故事情节也正是通过他的一个个问题,不断地向前发展。 C . 赵四娘年事已高且故乡没有亲人,而蔡文姬对她有恩,因此她决定留下来照顾蔡文姬的儿女,这样也能让自己将来老有所依。 D . 胡儿能说出“黄河”“长江”等中原地名,可以看出蔡文姬经常对他讲述起故土的故事,从侧面反映了蔡文姬对故土的思念。
    2. (2) 舞台说明是剧本不可缺少的内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画线的三处舞台说明的作用。 
    3. (3) 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谈谈你对文本二中内容的理解。 
四、文言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曰:“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及命表,又出意外。他日,则天以问循宪,以实对。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彩俊杰,则天甚之。因奏曰:“臣生于草莱,目不睹阙廷之事,陛下过听,引至天庭,此万代之一遇。然咫尺之间若披云雾臣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曰:“善。”遽命卷帘。翌日,拜监察御史。开元初,拜中书舍人,迁并州长史,天平军节度使。有告其反者,鞫之无状。玄宗将罪告事者,嘉贞谏曰:“准法,告事不实,虽有反坐,此则不然。天下无虞,重兵利器,皆委边将。若告事者一不 , 随而罪之,臣恐握兵者生心,为他日之患。且臣备陛下腹心,不宜为臣以绝言事之路。”玄宗大悦,许以衡轴处之。嘉贞因曰:“臣闻时难得而易失,及其过也,虽圣贤不能为时。昔马周起徒步谒圣主,血气方盛,太宗用之尽其才,才五十而终。向用稍晚,则弗及也。今臣幸少壮,陛下不以臣不肖,雅宜及时用之。他日衰老,何能为也!”玄宗曰:“卿第往太原,行当召卿。”卒用之为相。 

     (节选自《大唐新语·举贤第十三》) 

     文本二: 

     嘉贞与人不疑,内旷如也,或时以此失。有嗜进者,汲引之,能以恩终始。所荐中书舍人苗延嗣、吕太一,考功员外郎员嘉静,殿中侍御史崔训,皆位清要,日与议政事。故当时语曰:“令君四俊,苗、吕、崔、员。”其始为中书舍人,崔湜轻之,后与议事,正出其上。湜惊曰:“此终其坐。”后十年而为中书令。嘉贞虽贵,不立田园。有劝之者,答曰:“吾尝相国矣,岂有饥寒忧?若以谪去,虽富田产,犹不能有也。近世士大夫务广田宅,为不肖子酒色费,我无是也。”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二·张嘉贞传》,有删改) 

    1. (1)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 

       然A咫B尺C之D间E若F披G云H雾I臣J恐K君L臣M之N道O有P所Q未R尽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具以实对”与“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苏武传》)中的“具”含义相同。 B . “则天甚异之”中的“异”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的“奇”用法相同。 C . 衡轴,既可以指古代天文仪器中的转轴,也可以用来指代中枢要职,文中指后者。 D . “若告事者一不当”与“衡不慕当世”(《张衡传》)中的“当”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嘉贞尽管潦倒失意却胸怀大志,既不自大,也不自卑,张循宪咨询他一些积压多时的问题,他将其解答得清楚明白。 B . 武则天在询问张循宪之后,在内殿召见了张嘉贞,非常欣赏他。之后,张嘉贞担任监察御史一职,后又担任中书舍人。 C . 张嘉贞以马周的事例向玄宗表明,希望自己能在年轻时受重用,但玄宗并未同意他的请求,只希望他安心在太原任职。 D . 张嘉贞心胸宽广,待人没有猜疑之心,但有时候会因此出错;他向朝廷举荐的人才中,有一些人后来都担任了重要职位。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平乡尉免归乡里,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 

       ②若以谪去,虽富田产,犹不能有也。 

五、古代诗歌阅读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雨后月出西湖作 

     周紫芝 

     落日在烟树,云水两空潆。淡霞消尽,何事依约有微红。湖上晚来风细,吹尽一天残雨,苍翠湿千峰。谁遣长空月,冷浸玉壶中。 

     问明月,应解笑,白头翁。不堪老去,依旧临水照衰容。良夜几横烟棹,独倚危樯西望,目断远山重。但恨故人远,此乐与谁同。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片前四句写树木被雾气笼罩,云水迷茫,晚霞消散之时,天空仍有一丝落日的余晖。 B . 远方的山峰郁郁葱葱,连绵无尽,因为刚刚经过雨水的洗礼,在微风中显得愈加苍翠。 C . 上片重在对雨后的西湖景色进行描写,其中“微红”“苍翠”等词语让画面更具美感。 D . 词人以湖为镜,照见的却是衰老的面容,于是担心自己等不到与他乡友人相逢的时日。
    2. (2) 有人认为本词上片与下片和谐统一且照应紧密。请结合全词,对此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三句借刘义隆出师伐北魏的典故,批判了宋文帝草率出兵北伐的行为。 
    2. (2)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三句,苏轼运用比喻的手法,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 
七、选择 简答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受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和城市中书店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影响,一些以城市为主阵地的书店开始将目光投向乡村大地。它们依托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出____的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和文化体验空间。这些书店或借助于“新华书店+农家书屋”的微改革,或尝试打造“书店+艺术展览”“书店+时尚服饰”等多样态模式,成为“高颜值”的乡村文化地标。众多游客____,掀起了去乡村书店打卡的热潮。城市书店不同,乡村书店扎根于乡村又反作用于乡村,与一方乡土紧密相连。 

     目前乡村书店大多还处在探索阶段,自然也有美中不足。比如,一些乡村书店在具体经营方式上还略显“水土不服”,在书店功能的打造和位置的选择上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乡村书店要想“脚”站得更稳,还需要各方面____,共同推动乡村书店的发展。一是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二是经营主体要做好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地方特色文化,提供多品质特色化产品和服务:三是职能单位要做好支持工作,明确职责,不要一遇事就“踢皮球”。期待更多的乡村书店能为每一位爱读书的人点亮那盏渴望知识的明灯 , 也能为重建乡村文化价值体系提供一条可借鉴的路径。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华书店+农家书屋”和“水土不服”的引号用法不同。 B . “与城市书店不同”中的“与”不能替换为“和”。 C . 最后一段中所出现的两处分号均应该改为逗号。 D . “那盏渴望知识的明灯”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3. (3) 请仿照下面解释俗语“打太极”的例子,联系上下文,解释“踢皮球”的含义。 

       “打太极”:原指像在练习太极中的推手一样,你推来我让去,常用来形容在生活中某些人遇事或交流时推来推去,不明确表态,含糊不说实话。 

       “踢皮球”: 

八、简答题组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生椰”是甜品中的“万金油”,管你是啥,都能拉来配一配。常见的有“生椰奶茶”“生椰拿铁”“生椰抹茶”,现在甚至还出现了“生椰柠檬茶”。这个超级火爆的“生椰”是来自椰子吗?它是我们平时喝的椰子水吗?____,但并不是我们平时喝的椰子水。这里的“生椰”指的是“椰奶”。椰子水和椰奶其实很好区分,____,而椰奶是人工制造出来的。一颗椰子,可以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液体胚乳和固体胚乳。其中液体胚乳就是清澈透明的椰子水,而固体胚乳就是肥厚的椰肉。椰肉是制作椰奶的主要原料。在正常情况下,椰子生长得越久,____,而固体胚乳部分则会逐渐增多,椰子也就从青椰变成了老椰。青椰通常直接可以喝,而老椰的椰肉厚实,就可以用来制作椰奶、椰浆、椰子奶粉等椰子制品的原料。椰奶通常呈乳白色,入口有浓浓的奶香味,口感柔滑而不厚重,也难怪它能成为甜品界的“万金油”了。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九、材料作文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人生而好奇,激发“求知欲”与保持“探索精神”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人的天性能得以“释放”。 

     也有人认为,人是唯一有欲望又能克制欲望的动物,“克制”是一种意志、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是人必需具备的品质。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