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11 浏览次数:2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文学诸体咸备,斗丽争妍,其中有无数精品。我们所说的古典文学,就指这些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那么,这些精品对于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人民究竟有何意义呢? 

     显然,杰出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可贵,在于它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作用。但这一切只是一种“潜能”,必须通过读者的熟读深思、审美涵泳,进而开拓视野、提高精神境界才能实现。历代杰出作家都是民族精英,以经邦济世为己任;其不同作品的不同主题,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近代以来我国许多杰出人文学者乃至自然科学家,从童年开始就熟读好书,许多古典名篇都能熟读成诵,伴随而来的首先是识解的高远和德操的默化,其次是对各种文体的娴熟和运用。因此,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就是中华先进文化的载体。古典文学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巨大作用,于此可见。 

     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提倡“诗教”,即以诗歌为教材来教育人。《论语》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确,“兴观群怨”说对诗歌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观”,从诗歌中观察人生、社会、政教等,是讲诗歌的智育作用。三千多年的中华诗歌,既是三千多年的诗史,又是中华民族的社会史、文化史、心灵史。系统研读其中的精品,有助于认识中华历史、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从而继往开来。“兴”“群”“怨”,是讲诗歌的美育、德育作用。熟读历代诗歌名篇,可以使人感发兴起,昂扬奋进;敬业乐群,团结互助;褒善抑恶,弘扬正气。 

     文学活动系统由生活、作家、作品、读者四个要素组成。从文学表现社会生活并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全过程来看,表现生活是通过作家的艺术创造完成的,反作用于社会生活是通过读者的阅读、理解、鉴赏从而受其感染获其教益完成的。因此,古典文学的价值和功用必须通过读者的研读、领悟,方可实现和发挥。 

     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高科技,一打就垮;没有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不打自垮。可见在综合国力中,国民素质起决定作用。素质教育需从多方面进行,而通过研读古典文学提高国民素质,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摘编自霍松林《古典文学与素质教育》) 

     材料二: 

     政治理想是李白文化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非常向往儒家的社会理想,“扶老携幼,尊尊亲亲,千载百年,再复鲁道”,也常以法家人物自况,“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道家与纵横家的思想也时时占据他的心灵,“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吾亦坦荡人,拂衣可同调”。这些理想表现出他意欲大显身手的心境,同时也是特定时代个体积极性被普遍唤醒的结果。唐朝寒族地主得到广泛擢拔,科考也由重德重经转向重才重文辞……所有这些都为个人意志实现提供了相对平等的机会,使个体可能成为个体行为的主宰者。但考察这些政治理想,我们便会发现其虽丰富却缺乏系统性。 

     李白政治理想的第二个特点是扬厉有余而合理性不足。如在《明堂赋》中他描绘了一幅弃末反本的理想政治图景:“下明诏,颁旧章,振穷乏,散熬仓。毁玉沉珠,卑宫颓墙……帝躬于天田,后亲于郊桑。”对一个秩序化国家的建设而言,李白这种主张,不仅不是什么高明方略,反而表现出倒退的历史观、政治观。结合盛唐时期“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四方丰稔,百姓殷富”的社会发展状况来看,李白的这些政治理想很不合适宜,是作者依上古老庄思想,以个人想象建构的空中楼阁。可见,李白是用个人思想来假定现实政治。 

     然而这种政治空想,一旦作为美学对象进入诗境,便会生成全新的意义世界。事实上空想也是一种理想。一个能产生并容纳空想的时代,往往是一个蕴藏巨大潜能、孕育更大理想的时代。春秋战国百家蜂起,其中不乏怀抱空想欲济天下的名士,可谁又能否认潜埋在空想之下那丰厚的思想资源呢?中国政治与文化的原发理想正是在春秋战国纷繁多样思想的冲撞中才得以逐渐形成。所以,就时代思想潜能、意识形态多元化而言,理想的多样性与空想性具有重要的美学与文化价值——空想性因其非现实色彩,多样性因其对终极至尊的消解,共同给生活在有限时空的人们阐明了一种可能性,而可能性的美学意义就在于昭示出一个时时浮现于日常生活中的无限远景——一个更完整的世界,一个更有生命力的“我”。所以,与其说李白是在陈述理想,不如说他在不自觉地展示着一个丰富多彩、兼容并蓄的精神世界;与其说李白充满空想,不如说他在急切诉说对现实的超越心情。 

     总之,李白颇带空想色彩的政治理想已经外化成一个比现实更美更自由的“未来现实”,它揭示出主体对理想主义对美的无限境界的强烈向往。人自己把一个永远无法与之同一的美作为完整而更有价值的自我设置于未来,这种美是高于自己的自己,在审美的无限境界与有限的人生现状之间,存在着一段可以无限逼近却永远无法消除的距离,由此推动人永远走在自我追求的途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李白的政治理想虽不是盛唐现实的直接反映,却是更具形而上色彩的盛唐之音,他的诗也因此包含着深刻的理想主义美学意蕴。 

     (摘编自康震《论李白文化人格的美学境界》)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典文学作品极具价值,但只有在读者熟读之后,才可能丰富个人见识,提高精神境界。 B . 我国近代许多杰出人物深受古典文学的影响,这是他们获得各自领域成就的重要因素。 C . 寒族得到更多机会,才华在科考中更受重视,促使李白产生一心渴望大显身手的情感。 D . 政治空想蕴藏丰厚的思想资源,多种政治空想碰撞,可能孕育出一个时代更大的理想。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有助于增加读者对人生、社会的各种认识,认识受益就是诗歌智育方面的作用。 B . 文学活动系统中,作家和读者可以共同丰富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C . 李白政治理想的多样性与空想性,对国家建设而言既不够高明,还表现出观念的落后。 D . 李白文化人格体现了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色彩的美学境界,且与盛唐的关联非常密切。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认真研读我国先秦诸子散文,并表示孔子和孟子对他影响很大。 B . 学者叶嘉莹表示,自己历经苦难却一直保持乐观的态度,源于对我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C . 《2023中国诗词大会》再掀热潮,数据显示,它备受年轻的高学历观众的钟爱。 D . 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把中小学生全面发展高质量素质的培养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4. (4)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古诗文必背篇目,你认为此意图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 
    5. (5) 阅读李白诗歌中诸如“直挂云帆济沧海”“大鹏一日同风起”这些诗句,带给你哪些收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苍山烟雨图 

     聂鑫森 

     向来心宽体胖、气定神闲的“古真斋”古董店老板申屠实,居然临近子夜,还无半点睡意。他呆坐在书房的长案前,死死地盯着一小块宣纸和一根五两重的金条。小块宣纸上钤着一方朱文印,印文是五个篆字“皇甫丰珍藏”。印的一侧,用小楷写了一行字:“北京清秘阁八宝印泥。皇甫丰命笔于一九四三年秋。” 

     申屠实狠狠地揪了揪下巴上的一绺花白胡子,说:“怎么会在这个地方出错?这个皇甫丰是个人精!” 

     皇甫丰年届不惑,父亲是湘潭古镇最有实力的粮商。皇甫丰读过私塾也上过洋学堂,在辅助父亲的生意之余,痴迷于字画的收藏。他的藏品不少,只要是好玩意儿,就舍得出大价钱。他的父亲虽痛惜钱财,但面对独生子的执拗,也只能背后跌足叹息。 

     两天前的午后,申屠实打电话约皇甫丰来家,看他新收的一幅黄公望的《苍山烟雨图》,并说让皇甫丰先过眼,还有人等着要看哩。 

     皇甫丰雷急火急地来了,戴上白绢手套,弓腰俯看案上展开的《苍山烟雨图》,每个细节都看个清楚,然后从口袋里掏出金条,往案上一搁,打着哈哈把画拎走了。 

     想不到今夜皇甫丰又翩然而至! 

     “皇甫小友,快请坐,我叫人沏茶来。” 

     “我还有事,不坐了。上次你卖给我的《苍山烟雨图》,请再给我弄一张来,我还是付五两黄金。”说毕,皇甫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白纸包,轻轻解开宣纸,露出一根金条,再一起放到八仙桌上。然后,他朝申屠实抱拳揖别,飘然而去…… 

     申屠实家确实有《苍山烟雨图》的真迹,但他从未对人说过。他找外地的临写高手依原图另做一幅,再经水渍、烟熏、生霉等手段处理,确认无误了,才将赝品卖给了皇甫丰。没想到皇甫丰居然从印泥上看出了破绽。黄公望是明代人,而“八宝印泥”是清代才面世并传到如今的。研发出“八宝印泥”的有两处,一是清康熙年间福建漳州的丽华斋,二是北京的清秘阁。 

     鸡叫三更时,申屠实决定过几天后,亲自把《苍山烟雨图》送到皇甫丰家去…… 

     几个月过去了。 

     蓄着仁丹胡的“富士山洋行”经理藤田一郎,抱着一个大包袱,走进了平政街“古真斋”。 

     品过头泡茶,申屠实开始看藤田一郎带来的字画,第一幅展开的竟是《苍山烟雨图》。 

     “藤田先生,这些年你买了不少好东西啊。” 

     “惭愧惭愧。这幅黄公望的,给皇甫丰先生讲了多少好话,他才肯出手。还有好几幅也是从他那儿买来的,据说也都是从贵店流转出去的。” 

     藤田一郎来湘潭开洋行,已有五六个年头了。可他的心思并不在此,倒是常在古玩圈里转,见到好玩意儿眼睛就发绿,恨不得通通收入囊中。古董商和收藏家都心照不宣,高品位的古玩绝不让藤田沾边儿,可皇甫丰怎么忘记了这个规矩了? 

     当申屠实细看《苍山烟雨图》时,不由得暗吃一惊,这正是他出手卖给皇甫丰的那幅赝品!又看了明、清几位书画大家的作品,真迹是由他出手卖给皇甫丰的,但这些都是赝品。要命的是皇甫丰称这些真迹都来自他这里,他能说是假的吗?藤田是有背景的,那样会让皇甫丰遭逢不测。他只能说这些皆为真品、上品、绝品,那么他和皇甫丰都将变成众矢之的,被斥为见利忘义的小人。 

     “这幅黄公望的,我花了十五两黄金,值不值?” 

     申屠实说:“当然值。其他的你不用报价了,都值,你的眼力太好了。”藤田嗬嗬地笑起来:“我要告诉世人,皇甫丰先生和你是我大大的好朋友。” 

     申屠实也笑了,这皇甫丰好手段! 

     自藤田一郎来过后,“古真斋”突然变得冷冷清清、门可罗雀。申屠实在街上碰到同行或熟人,刚想礼貌地打个招呼,人家脸一别,匆匆而过。活到这一大把年纪,他真正体会到了苍凉的况味…… 

     当日军攻克长沙,锋芒直逼湘潭时,申屠实和家中老少十几口人,带着些紧要物件,分乘几辆大马车出城,驶向百里外的老家大云山。让申屠实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多日不见的皇甫丰,竟然在途中的一处僻静的驿馆候着他。 

     夕阳红如血。 

     “申屠先生,我是坐汽车来的,一直不远不近地跟在你们后面,快到这驿馆时,我们才抢先而至。我带了几个保镖,他们都带着枪,为的是护送你们。” 

     申屠实老泪纵横,哽哽咽咽说不出话来。 

     “我在此专候,其一是表示歉意,我卖假画给藤田,把你牵扯进来,让你受了不少冤屈,祈谅。不过,相信你能理解。其二,我有几十件极珍贵的古字画,如《苍山烟雨图》,拜托你带回老家保管。当寇氛消尽,我们一起来筹备个展览,以还我俩清名!” 

     “皇甫小友,我即便丢了老命,也不会丢失这些宝贝。日军意欲攻陷湘潭,你和尊父也要赶快携家撤离。” 

     “我们一时还走不了,仓库的粮食正向安全的地方转移。如日军破城,撤不走的粮食会浇上汽油焚毁,一粒粮食也不留给这些禽兽!” 

     “好!” 

     皇甫丰挥了挥手,转过身去,和几条汉子走向停在不远处的黑色轿车。申屠实肃立目送,凝视着他们高大的背影,和红红的夕光相贴相融……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申屠实约皇甫丰来家里看画,强调说“还有人等着要看哩”,可见他深谙对方痴迷收藏、急于求购的心理。 B . 皇甫丰再次登门并留下五两黄金,表明他对《苍山烟雨图》志在必得,而申屠实卖真画完全是迫于无奈。 C . 藤田一郎来过后,申屠实的生意冷冷清清,同行和熟人也不再理他,对此,他虽感“苍凉”但也有所预料。 D . 皇甫丰愿意把古字画托付给申屠实,是因为申屠实在日本人面前没有出卖他,没让真画落到日本人手里。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申屠实卖假画而被皇甫丰识破的矛盾冲突开篇,既介绍核心人物,又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小说的叙述人称虽然采用了第三人称,但其叙述故事主要是从申屠实的视角展开,让读者的阅读感受更真实。 C . 小说围绕“苍山烟雨图”这条物线展开,集中以一组矛盾冲突贯穿始终,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非常明显。 D . 小说以抗战时期湘潭古镇为背景,讲述两个小人物守护古字画的故事,借此表现深远的主题,可谓以小见大。
    3. (3) 皇甫丰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有评论家将聂鑫森的小说定义为具有浓重古典主义人文情怀的“文化小说”,请分析这一特点在文中的表现。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四十七年,秦攻赵于长平。赵使廉颇将。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文本二: 

     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赵王使平阳君媾秦,发郑朱入秦,秦之。虞卿曰:“王必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郑朱,赵之贵人也,而入于秦,秦王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赵不得媾,军果大败。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文本三: 

     秦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齐王终不听。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二》)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军A详败B而C走D张E二奇兵F以劫G之H赵军I逐胜J追K造L秦壁。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阴”,指暗中、私下里,与《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阴”字含义相同。 B . “内”,同“纳”,指接纳,与《屈原列传》“亡走赵,赵不内”中的“内”字含义相同。 C . 文本一“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与文本二“赵卒不得媾”两句中,两个“卒”字的含义相同。 D . “隐蔽”,文中指屏障,现在则多表示借旁的事物来遮掩或被别的事物遮住不易被发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四十七年,秦赵长平之战,廉颇是赵国的主将,由于作战多次失败,将士伤亡很重,加上他采取坚壁不出、拒绝迎战的策略,招致赵王的不满与愤怒。 B . 赵括是马服君之子,他到达长平战场后便命令赵军出兵攻打秦军,可是出师不利,最终被秦军围困,且被切断了粮道。赵军只能坚守阵地,等待援兵。 C . 为求突围,赵国士兵分为四队,轮番进攻,最终均以失败告终。主帅赵括派遣精锐士卒出城与秦军搏斗,他于城内指挥,但不幸被秦军射杀,赵国大败。 D . 苏秦以唇亡齿寒的比喻劝说齐王答应赵国的请求,他认为如果不帮助赵国,赵国被灭的话,那么会使齐国直接面对秦国,齐国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②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 

    5. (5) 长平之战中赵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怅然有作因寄从弟纾 

     李嘉祐 

     南浦菰蒋覆白蘋,东吴黎庶逐黄巾。 

     野棠自发空临水,江燕初归不见人。 

     远岫依依如送客,平田渺渺独伤春。 

     那堪回首长洲苑 , 烽火年年报虏尘。 

     【注】①黄巾: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诗中泛指农民战争。②长洲苑:春秋时吴王所建大型苑囿,在今望亭镇境内,繁华热闹,屡遭战火劫难。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写春回大地,本应该是一片欣欣向荣,但战乱频仍,诗人眼前却是另一番景象。 B . “江燕初归”从燕的视角写但见屋宇不见人的凄凉,点出了题目中“怅然”的缘由。 C . “远岫依依如送客”以山喻人,似是在给诗人送行,实际是写诗人启程却无人相送。 D . 尾联望向一片烽烟战乱中的旧苑长洲,昔盛今衰,引起诗人的感喟,让人无法释怀。
    2. (2) 《唐诗笺要》评价本诗“满眼惨淡,含情最远”,请结合诗句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5. (2023高二下·张家口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屈原《离骚》多用美人香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评价:“。”
    2. (2) 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出了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3. (3) 李密《陈情表》中的“”两句构成对比,表达了自己先尽孝后尽忠的想法。
六、简答题组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新中国军工科技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我国著名预警机专家王小谟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筑梦苍穹——王小谟院士的科技报国之路》一书对王小谟传奇的人生经历分阶段进行了详尽的记述。 

     在王小谟的性格塑造上,本书本着“不虚美、不隐恶”为创作原则,利用丰富的资料,实事求是地对各方面的人物性格和盘托出。比如讲述王小谟的大学时代时,书中写道,“对‘喜欢’与‘不喜欢’的学科,态度 ①  , 造成学科成绩有高有低,高低成绩两相抵消,王小谟只能算是‘中等’的学生了”。并且,他不仅参加时髦的摩托车队,还是学校京剧团的骨干。书中还附上了王小谟当时的演出剧照。如此,一个大学时代充满活力、不循规蹈矩的鲜活形象 ② 。 

     本书注重将传主定位为传承中的个体来展开叙事。本书的每一章前,都摘录了一句王小谟的话(第一章摘录的是其父王宏谟的)。每一节前,都摘录有司马光、郑板桥、梁启超、李大钊、毛泽东等先贤的名言。这一设计意在凸显王小谟的精神、风骨与我国的先贤 ③  ,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七、选择 简答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竹秆坚、虚心有节,还是刚正不阿、虚怀若谷的象征。你有没有想过,修长坚韧、虚心有节又可成林的竹子,究竟是草还是树呢? 

     首先, ① 。树是一种木本植物,具有一个主干和多个分支,有完整的根系和茂密的叶子,能够生长到相当大的高度。而草则是一种短小的植物,一般没有主干,只有茎和叶,根系相对较浅,不像树那样能够生长得很高。从这个角度来看,竹子似乎更像树。它们通常长得非常高,具有粗壮的主干和茂密的枝叶,也具有深入地下的根系,能够吸收大量的水分和营养。另外,它们非常坚硬和耐用,这一特点跟具有实心茎的树类似。 

     然而,事实上,竹子更多的是被归类为草,这是因为竹子具有草的许多特征。首先,竹子的茎是空的,类似于草的茎, ② 。其次,竹子的叶子非常细长,像草一样,不像树那样具有比较大而厚实的叶子。此外,竹子的生长方式也更像草,它们通常是通过地下的根茎或者地上的匍匐茎生长,不像树那样直接从种子开始生长。因此, ③  , 但是它们更多地被视为草类植物。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韧”属于形声字,“韦”是其形旁,表示它的意义范畴。 B . “通常”与本段中的“一般”两词意义相同,可以互相替换。 C . “中”与《荀子·劝学》中“木直中绳”的“中”读音相同。 D . “大而厚实”是由两个形容词和一个虚词组成的并列短语。
八、材料作文 
  • 8. (2023高二下·张家口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花草树木刚刚凋零,下一代新芽就已经从根部长出;节气刚演变成寒冬季节,温暖的阳春就行将到来。这些现象蕴藏的智慧告诉我们:万物到了飘零枯萎的季节,要有眼光,因为一定会迎来生机;生机能萌于苦寒之时,必须要有非凡的胆量。只有眼光没有胆量,难免沦为假把式;只有胆量没有眼光,又不免空留余恨。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