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8-08 浏览次数:18 类型:期末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和“不自见”、“不自是”、 “不自伐”、“不自矜”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里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 

     材料二: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但两汉魏晋以来,儒、道、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更欣赏和满足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 

     如钱穆所说:“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中去领悟。”中国文化重直觉感悟、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的讲比较冷静、沉稳,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其短处则在于由于轻逻辑思维,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确性,不容易形成科学的观念,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知。 

     (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 

     材料三: 

     道与器的相互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一个“道”字和一个“器”字,对宇宙万物的生发及其关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展现了中华文化卓越的思维魅力。 

     一方面,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是宇宙的总根源,或一切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另一方面与无形的道相对的是有形的器。在道与器的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以道取器、重道轻器,由此形成传统文化特别注重探究道理、道路、方向、原则等重大问题的特点,但也具有忽视科技等器的因素的一面。究其原因,问题不在于道,而在我们未能摆正道与器的关系,只看到道高于器、统御器的一面,没有充分重视道生于器、寓于器、依赖于器的一面。所以,正确的做法应是以道御器、道器并重。以道御器就是在充满竞争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取器物之用,引导人类役物而非役于物;道器并重就是道与器协力,使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形成互补互进的良性状态,促进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等更好更快发展。 

     (摘编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子学派崇尚“坐忘”“吾丧我”的精神,追求自我陶醉,完全是一种消极无为的行为。 B . 正确理解并吸收老子无为思想,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体现了顺自然、因物性的道家主张。 C . 中国人用活的直接的亲身体验把握世界,缺少探索精神,所以对宇宙的认识模糊而又笼统。 D . 西方人习惯用偏于抽象的逻辑观念向外看,在应对历史灾难上经验不足,不及东方人更从容。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文化重直觉轻逻辑这一思维的特点,使墨家和名家发展的理性逻辑思维没能成为中国文化主流。 B . 儒道两家思想水火相立,在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主张上却相生相成,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 C . 道作为最高哲学范畴,是形而上者,体现了中国主流文化认识宇宙万物关系时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 D . 实现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道和器的优势,既要以道御器也要道器并重,才能形成互补互进的良性状态。
    3. (3) 下列选项,体现材料一儒家无为思想的一项是( ) 
      A .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B .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C . 数詈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D .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4. (4) 请用材料二横线上的句子分析下面这首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 (5) 结合材料,谈谈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黎明的河边(节选) 

     峻青 

     有一个时期,人们曾把我当成了英雄,说我在坚持昌潍平原的敌后斗争中打开了新的局面,表现得非常勇敢、顽强;可我清楚地知道:任何新的局面,都不是任何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够打开的。所以,每到人们要我讲斗争事迹的时候,我第一个提起来的就是小陈一家人。 

     好,现在我就开始来讲述这个故事。 

     那是一九四七年的秋天。清晨的河岸并不宁静。 

     陈家庄那边,突然响起了一阵嘡嘡的钟声,紧接着一村连着一村,都响起了火急的钟声…… 

     于是,我说:“小陈,你会凫水,现在趁敌人还没有冲上来,快下河去吧!” 

     小陈吃惊地看了看我,眉头紧了一下说:“怎么,姚队长,你又说这样的话?” 

     “你懂不懂服从命令!”我大声地说,真有些火了。 

     “懂得,”他说了,声音很低,但立即转回头来,定定地看着我,一字一句地说:“我服从的是把你送过河去的命令,而不是丢下你,我自己逃跑的命令。” 

     我半天说不出话来,心里不禁一阵阵地感动。我回头向大河里望了一下,老杨已经上了东堤,陈老头已经开始向回凫了。这时南、北、西三面都响起枪声来了。 

     “好吧,”我说,“那咱们就准备战斗吧!” 

     西边的敌人已迂回到了果树林的边沿,伏在一条沙丘后面向我们射击。我们沉着地不还一枪,等待着敌人更靠前一些。可是,敌人很狡猾,他们始终不肯离开那条沙丘。突然,他们停止射击了,一个匪徒从沙丘后面探出头来,挥舞着一块红布,喊道:“别打枪,别打枪。”“小陈,你来看看,这是谁?” 

     小陈的脸色一下子就变得雪一样的苍白。站在沙丘上的原来是一个老大娘和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孩子。啊!不用说,我就猜到了这是小陈的娘和他的弟弟小佳。老大娘背绑着双手,满脸血迹,披头散发地站在沙丘上,河里的大风,把她的散发高高地扬起,把她吹得摇摇晃晃,但她用力地挺直了身子,仰着头,向着我们这边张望。小佳没有绑,但被折磨得面色苍白。他一只手柱着木棍子,一只手扶着妈妈,也向着我这面张望。有一个又黑又胖的匪徒,紧挨着老大娘身边,站了起来。这时候那个挥红布的匪徒喊道: 

     “小陈,好好地听着,五爷要和你说话。” 

     “小陈,”那黑胖子的声音像只公鸭子,“小陈,你看见了没有?眼前有两条路:第一条,和你娘你兄弟一起死在这里!第二条,放下枪和你娘回家去过日子,你带的那几个八路,我们也保证宽大他们。好吧,给你讲清楚了,两条大路任你拣,要死要活一句话。” 

     我一听这话,气得头上直冒火星。我看看小陈,小陈的苍白的脸色,突然变得火红,忽地端起枪来,就向着陈老五瞄准。可是,他的全身都在发抖,枪口在蓬蒿间闪闪地跳动,怎么也瞄不准。我拉了拉他的胳膊,低声地说: 

     “小陈,冷静点。不要放枪,别打着你娘。” 

     他叹了一口气,眼里涌出了两汪泪水,狠狠地用手背擦了擦,重又端起枪来。 

     正在这时,老大娘突然提高了声音说,“打!不要听老五这老狗的话,打死这些强盗,打吧!孩子,朝我这里开枪!” 

     “哥哥,打呀!打呀!快打呀!”小佳也急促地喊起来了。 

     沙丘上一阵混乱,匪徒们都兔子似的缩到沙丘后面去了。就在这时,小陈的冲锋枪响了。 

     那个挥红布的匪徒,没有来得及缩回去,就应着枪声,跌倒在老大娘的脚下了。 

     突然沙丘后面响了一枪,老大娘痛叫了一声,身子晃了一下,接着,就慢慢地、慢慢地向前扑倒下来了…… 

     “娘啊!”小陈大叫了一声。 

     我的全身一阵颤抖,眼泪热辣辣地顺着脸颊直淌下来。我端起了枪,然而,沙丘上已经一个人影也没有了,匪徒们都缩在沙丘的后面,连小佳也被他们拉下去了。我看看小陈,小陈的嘴唇都咬破了,眼里冒着火一样的光,一动不动地望着躺在沙丘上的母亲。 

     “别打枪!别打枪!” 

     随着喊声,小佳又被推出了沙丘。接着,四五个匪徒,一个紧挨一个地尾随在小佳的身后,用小佳的身体挡着自己,飞快地向着堤下冲来。河岸上突然变得惊人的静寂,双方的枪都不响了,听得见小佳的急促的呼吸声,听得见隐在小佳身后的匪徒们越来越近的脚步声,听得见河里的波浪的呼啸声……突然,在这紧张的寂静中,响起了一个孩子的清脆而坚决的喊声: 

     “哥哥!你怎么停着?打呀!打呀!快朝着我打呀!” 

     我的全身一震,血液沸腾起来了。 

     小陈的呼吸也急促起来了,他端起了枪。但是,我拉了他一把:“别打!” 

     “打!打!”小佳急速地喊道,“打!给娘……” 

     小佳的话突然停住了,一转身扑在匪徒身上,夺下了一个手榴弹,高高地擎在头上,拉开了弦。 

     我的心狂跳起来了,用力地闭上了眼睛。 

     手榴弹轰然一声炸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们把“我”当成英雄,愿意听“我”讲述战斗故事,而“我”愿意第一个提小陈,可以看出小陈一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B . 老大娘被风吹得摇摇晃晃,依然用力地挺直了身子,仰着头,表现出了坚定勇毅的革命精神。 C . 文中写到小陈和小佳的脸色时都用了“苍白”一词,但原因却不相同,前者是因为恐惧害怕,后者则是因为被折磨。 D . 小说讲述了小陈一家奉献牺牲的故事,形象说明了人民群众与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之间的血肉联系,揭示革命胜利的原因。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通过最激烈的冲突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了小陈及其一家人崇高而又壮烈的英雄形象。 B . “清晨的河岸并不宁静”的环境描写,为情节的发展营造氛围,并为小陈家人的牺牲埋下伏笔。 C . 作者把小陈放在生与死、同志与亲人的严峻考验时刻,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写出了他情感世界的丰富性。 D . 这篇小说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凝练,口语化明显,整体上具有朴素之美,同时洋溢着炽热的情感,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 (3)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回忆小陈一家的事迹,这种叙事方式有什么效果? 
    4. (4) 悲壮的格调和理想化的色彩是峻青描写革命历史斗争题材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请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一特点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特,巴西宕渠人,其先廪君之苗裔也。秦并天下,以为黔中郡。及魏武克汉中,特祖武将五百余家归之,魏武拜为将军,北土复号之为巴氏。特少仕州郡,见异当时。元康中,特随流人如将入于蜀,至剑阁 , 箕踞太息,顾眄险阻曰:“刘禅有如此之地而面缚于人,岂非庸才邪?”同移者咸叹异之。 

     水雨将降,年谷未登,流人无以为行资,遂相与诣特。特乃结大营于绵竹 , 以处流人。时益州刺史罗尚贪残,为百姓患,而特与蜀人约法三章,施舍振贷,礼贤拔滞,军政肃然。百姓为之谣曰:“李特尚可,罗尚杀我。”尚频为特所败,乃阻长围,水作营,自都安至犍为七百里,与特相距。 

     太安元年,特自称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诸军事,改年建初,赦其境内。于是进攻张征。征依高据险,与特相持连日。时特与荡分为二营,征候特营空虚,遭步兵循山攻之,特逆战不利,山险窘逼,众不知所为。罗准、任道皆劝引退,特量荡必来,故不许。征众至稍多,山道至狭,唯可一二人行,荡军不得前,谓其司马王辛曰:“父在深寇之中,是我死日也。”乃衣重铠持长矛大呼直前推锋必死杀十余人众来相救荡军皆殊死战征军遂溃特议欲释征还涪,荡与王辛进曰:“征军连战,士卒伤残;智勇俱竭,宜因其弊遂擒之。若舍而宽之,征养病收亡,余众更合,图之未易也。”特从之,复进攻征,征溃围走。生擒征子存,以征丧还之。 

     二年,建平太守孙阜已次德阳、特遣荡距阜。罗尚遣大众奄袭特营,连战二日,众少不敌,特军大败,收合余卒,引趣新繁。尚军引还,特复追之,转战三十余里,尚出大军逆战,特军败绩,斩特及李辅、李远,传首洛阳。在位二年。 

     (节选自《晋书·李特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乃衣重铠/持长矛/大呼直前/推锋必死/杀十余人/征众来相救/荡军皆殊死战/征军遂溃/ B . 乃衣重铠/持长矛/大呼直前/推锋必死/杀十余人/征众来相救荡军/皆殊死战/征军遂溃/ C . 乃衣重铠/持长矛/大呼直前推锋/必死杀十余人/征众来相救荡军/皆殊死/战征/军遂溃/ D . 乃衣重铠/持长矛/大呼直前推锋/必死杀十余人/征众来相救/荡军皆殊死战/征军遂溃/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剑阁,位于四川省北部,是蜀地的门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B . “流人无以为行资”与“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两句中的“无以”含义相同。 C . “特乃结大营于绵竹”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十二章》)两句的句式不同。 D . “缘水作营”与“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两句中的“缘”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特见识非凡,异于常人。他年轻时在州郡为官,当时的人都称其与众不同,后经过剑阁时,同行的人更为他的非凡见识而感叹。 B . 李特赈济施舍,关心百姓。将到雨水季节,谷物还未成熟的时候,流民无法筹集路费,就相互结伴到李特那里去,李特安置了他们。 C . 李特沉毅果决,颇有见识。先前与罗尚对阵多次击败对方;与张征相持数日凶险异常,部下劝其退位,李特不答应,后果然打败张征的军队。 D . 李特治军严整,但寡不敌众。其部队受到百姓的拥护,他自领益州牧第二年,罗尚率大军来袭,并击败李特的军队,最终李特兵败被杀。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魏武克汉中,特祖武将五百余家归之,魏武拜为将军,北土复号之为巴氏。 

       ②若舍而宽之,征养病收亡,余众更合,图之未易也。 

    5. (5) 百姓为之谣曰:“李特尚可,罗尚杀我。”罗尚和李特采用的治民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nbsp;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致酒行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①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②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③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④,谁念幽寒坐呜呃⑤? 

     【注释】①主父:即汉朝时的主父偃,久不得进,后终得汉武帝信任,官至齐相。②马周:唐朝人,西游长安时宿于新丰,被客店老板冷待,后因替他人上书陈事切中时弊,得到唐太宗赏识,拜为监察御史。③空:只。④拏ná云:凌云,比喻高昂的志趣。⑤呜呃:悲叹声。 

    1. (1) 下列对诗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零落栖迟”与“一杯酒”,写诗人于飘零落拓中,遇主人捧杯劝酒,受到祝福。 B . 诗人以主父偃自比,“困不归”中含辛酸之情;“家人折柳”,即想象家人的望眼欲穿。 C . “天荒地老无人识”以夸张手法表现马周有才华却“无人识”,最终冒犯皇帝的悲苦。 D . 全诗运用主客对话的方式:“吾闻”的“吾”指劝酒的主人,“我有”的“我”指诗人。
    2. (2) 此诗与李白的《将进酒》均为劝酒之作,都含有怀才不遇之愁。《致酒行》结尾划线句与《将进酒》结尾三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五、情景默写&nbsp;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1) 《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房室等日常事物,老子看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的结论。 
    2. (2) 《礼记·大学》中,用“”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3. (3)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用白描手法描写外貌,简约生动地勾勒出词人生活艰难、仕途坎坷、心力交瘁的形象特征的两句是:。 
六、选择&nbsp;简答&nbsp;
  • 6.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放鹤亭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山之巅,飞檐丹楹,____,为彭城隐士张天骥所建,放鹤亭南北长约10米左右,其名源于张山人养了两只仙鹤,在此朝放暮招,因而得名。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与其结为好友,苏轼常常带着宾客、僚史到放鹤亭来饮酒作赋,张山人“提壶劝酒”,也“惯作酒伴”,苏轼屡次大醉而归。苏张风雅和云龙山景相互映衬,____,对联“耸山颠、环烟霭,主读客饮东麓一亭翼;立坡田,翔云表,朝纵暮回西缺双鹤飞”可解其妙。 

     鹤,乃古代贤士也。古有林逋“梅妻鹤子”之美谈,再有张天骥隐居之不仕之名。苏轼曾写过一篇《放鹤亭记》,除描绘了云龙山____的迷人景色外,还呈现了张山人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____的隐士形象。因此文脍炙人口,被选入《古文观止》,云龙山和放鹤亭也因此闻名于世。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质朴优雅 相辅相成 变幻莫测 超世绝伦 B . 古朴幽雅 相得益彰 变幻莫测 超凡脱俗 C . 古朴幽雅 相得益彰 变换莫测 超世绝伦 D . 质朴优雅 相辅相成 变换莫测 超凡脱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放鹤亭南北长约10米左右,其名源于张山人养了两只仙鹤,在此朝放暮招。 B . 放鹤亭南北长约10米,其名源于张山人养了两只仙鹤,在此朝放暮招,因而得名。 C . 放鹤亭南北长约10米左右,张山人养了两只仙鹤,在此朝放暮招,因而得名。 D . 放鹤亭南北长10米左右,张山人养了两只仙鹤,在此朝放暮招,因而得名。
    3. (3)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对联的构成。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依我想来,人和书的关系,大抵可分为如下的四个阶段: ① 少年时看连环画的阶段, ②  , 中年时读书范围广泛的阶段。由此,以后成了一个终生具有读书习惯的人。 

     童年时不喜欢听故事的人极少。不喜欢听故事的儿童基本分为两类——一类不幸是先天的智障儿童;另一类属于天才儿童,自幼表现出对某方面事情异常强烈的兴趣,所以连对故事都不感兴趣了。 一个孩子成了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其阅读兴趣会大大提升。于是,连环画成为他们与书籍产生亲密关系的媒介。少男少女看连环画的兴趣,往往会持续到十八岁以后。青年们的阅读兴趣,会自然而然地转移向成人书籍。首先吸引他们的,大抵是文学书籍——诗集、散文集、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因人而异地受到他们的关注。青年是人生较长的年龄阶段。若他们在人生最宝贵的二十多年里,  ③  由文学而转向了哲学、史学、政治学或其他人文社会学方面,往往会成为那些方面的学者。即使后来成了政治人士或走上了科研道路、艺术道路,二十多年里对读书这件事的热爱,肯定会使他们的事业和人生受益无穷。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下列选项中,和文中所用的破折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他家还有别的亲人——我想是他的妹妹吧——在那儿扮演哑剧中的小鬼。 B . 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C . 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 D . 我们现在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七、材料作文&nbsp;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如果一个人只关注自己选择的领域,或者只关注使自己愉悦舒服的东西,久而久之,便会像蚕一样,将自己桎梏于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从而丧失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 

     ——《信息乌托邦》 

     材料二: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纷而散。荀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庄子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皆至言也。 

     ——《曾国藩家书》 

     上述材料能给发展中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