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铁岭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22 浏览次数:2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人的异化是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人本质的改变和扭曲。卡夫卡和蒲松龄为达到写作目的,都不惜采用荒诞的写作手法将现实夸张变形。在《聊斋志异》和卡夫卡的作品中有许多异化的主题,主要体现为人不再是人,而是以动物的状态出现,或者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异化为动物或植物。罗杰·加洛蒂曾这么评价卡夫卡的作品“卡夫卡的王国是异化和异化意识的王国”,认为“卡夫卡作品的本质与风格在于人的自我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蒲松龄写《聊斋志异》与当时“淄川的文人雅士聚首时谈狐说鬼,似为时尚”的时代背景有关,他在《聊斋自志》中也明确地表达出他对怪异事物的爱好“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从这点来看,两位作家都喜欢用荒诞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异化主题,这点是最值得探究的相通之处。

    卡夫卡所读过的《聊斋志异》的德译本中有《阿宝》、《竹青》、《香玉》和《莲花公主》这几篇是明显带有异化色彩的。如《阿宝》中的孙子楚性情憨厚,不善说话,喜欢上了本地大商人的女儿阿宝,因她一句玩笑话而自断了六个手指。碍于无法在一起,他郁郁寡欢,一病不起,后来灵魂化为一只鹦鹉飞到阿宝的住处,日日夜夜陪在她身边。孙子楚的真心诚意打动了阿宝,鹦鹉变回了人形,造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上面故事中的主人公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因为种种客观或主观的原因异化成了动物。而卡夫卡作品中的异化相比较《聊斋志异》中的异化而言则更加荒诞和怪异,这类异化很少有前因后果,多表现为突变。如《变形记》中的格雷戈尔某天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硕大的虫子……”。显然,这是一种异化的手法,与《聊斋志异》中人化为动物或植物的变形有几分相似。但相比之下又有着不同,这段异化出现在故事的开头,而在整个故事中卡夫卡始终没有交代格雷戈尔变成甲虫的原因,只是在描述他变成甲虫之后的事情,该小说不具备完整的故事情节,更像是一个故事的片段。而蒲松龄笔下的故事则情节完整,前因后果也交代清晰。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聊斋志异》中主人公的异化和变形往往带有一定的目的,如孙子楚是为了陪在阿宝身边所以化成鹦鹉。如果有可能,这些异化的人在达成自己的目标之后还要变回人形。在蒲松龄这里,人的肉体和灵魂的分裂是迫不得已的,暂时的分裂是为了最终的统一。这样看来,《变形记》中的异化显得突然,这与卡夫卡的写作目的有关,卡夫卡想要用这种荒诞的手法来突出现实生活中人的并化,来表现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漠然的关系,他企图从异化的角度来观察社会和批判社会。

    细读《变形记》可以发现,该小说着重描写的是格雷戈尔变成甲虫之后,家人对他态度的转变。在变形之前,虽然格雷戈尔作为公司的代理挣钱不多,但整个家庭依靠其工资尚能生活,所以一家人表面上显得很和睦,对待他的态度也比较友好。但看到他变成甲虫后,父亲对他的态度始终很恶劣、甚至“从后面重重地给了他解脱性的一脚,他被踢到房间中间,身上流着血”。在格雷戈尔又一次把母亲吓晕之后,父亲对他更是暴力相加,“把碗柜上水果盘里的苹果装在口袋中,一个接一个地扔出去……一个简直就嵌入他的背里去了”,可见他的父亲完全不顾亲情,想要置他于死地。正是人情的冷漠把格雷戈尔逼上了死路。

    因此,当我们从卡夫卡写《变形记》的主旨来看,就能明白小说为什么不变代格雷戈尔变形的原因。因为外形的变化并不是卡夫卡描写的重点,内心的变形和异化才是他想要表达的主题,在卡夫卡的笔下,心里“变态”是一种常态,卡夫卡试图用这种怪异的常态来揭露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漠然,社会的冷酷无情。在卡夫卡眼里,异化不再是一个主观的心理问题,更像是普遍的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体现的是不可缓解的社会矛盾。正是基于这一观点,卡夫卡经常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突然变成其他动物,或者干脆就以变形后的样子出场。

    (摘编自《从〈聊斋志异〉对卡夫卡的影响角度再读卡夫卡的作品》)

    材料二:

    人工智能是一种尚未成熟的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它在深刻改变和塑造人与社会的同时,也在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外在的异己力量。作为整个社会的基本技术支撑,智能科技构成了对人公开的或隐蔽的宰制,人正在沦为高速运转的智能社会系统的“附庸”和“奴隶”;各种智能系统不断取代人工作,“数字穷人”逐渐丧失劳动的机会和价值,被全球化的经济和社会体系排斥在外,存在变得虚无和荒谬化;智能机器人的快速发展模糊了人机界限,对人的本质、人的主体地位等形成强烈的冲击,令“人是什么”和人机关系凸显为挑战哲学常识的时代难题。我们必须正视已经或者正在到来的异化风险,拓展理论视野,创新智能时代的异化理论,从理想社会建构和“人”自身的进化两个方面采取建设性的行动,构造人与智能机器协同演化、共同成长的生态系统,在智能社会、智能文明的建设中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摘编自《人工智能与人的“新异化”》)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的异化指人本质的改变和扭曲,蒲松龄和卡夫卡都利用这一现象达到写作目的。 B . 蒲松龄写《聊斋志异》与他喜欢搜神谈鬼的故事以及当地“谈狐说鬼”的时尚相关。 C . 《聊斋志异》中主人公往往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异化和变形,达成目标后都变回人形。 D . 家人曾经对格雷戈尔态度比较友好是因为他挣钱不多但还能保障整个家庭的生活。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人的异化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和目的并不相同。 B . 引用罗杰·加洛蒂的评价意在阐明卡夫卡作品的异化特征,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C . 蒲松醉笔下的故事情节完整,但这并不能说明其作品比卡夫卡的作品好或不好。 D . 当构造出人与智能机器协同演化、共同成长的生态系统时人类就能避免被异化。
    3. (3) 下列异化现象中,不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范畴的一项是( )
      A . 在资本逻辑下,身处于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世界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攀比”“虚荣”“炫窝”“摆阔”等心理正建构新的精神追求。 B . 即使在社会主义国家,阶级被消灭,但阶层并未消灭。人与人的关系愈发紧张,不同阶层、不同阶级的人群之间充斥着误会、隔阂、蔑视,难以消除。 C . 苏秦佩带六国相印途经洛阳,气派比得上帝王,苏秦的家人匍匐在地不敢仰视。苏秦感慨“一人之身,高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 D . 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原始的人文关怀,脱离了人的情感、道德、理想等因素。人与人的关系成为简单的资源共享、相互利用、利益结合等手段和形式。
    4. (4) 面对人类的“异化”风险,如何保有“人的本质”?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 (5) 请结合材料一概括下面节选自《促织》的片段的写作特点。

      ……咸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儿涕而出。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急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蟋蟀笼虚,顾之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儿。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收之。将献公堂……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冬日絮语

    冯骥才

    每每到了冬日,才能实实在在触摸到岁月。

    年是冬日中间的分界。有了这分界,便在年前感到岁月一天天变短,直到残剩无多!过了年忽然又有大把的日子,成了时光的富翁,一下子真的大有可为了。

    岁月是用时光来计算的。那么时光又在哪里?在钟表上,日历上,还是行走在窗前的阳光里?

    窗户是房屋最迷人的镜框。节候变换着镜框里的风景。冬意最浓的那些天,屋里的热气和窗外的阳光一起努力,将冻结在玻璃上的冰雪融化;它总是先从中间化开,向四边蔓延。透过这美妙的冰洞,我发现原来严冬的世界才是最明亮的。那一如人的青春的盛夏,总有荫影遮翳,葱茏却幽暗。小树林又何曾有这般光明?我忽然对老人这个概念生了敬意。只有阅尽人生,脱净了生命年华的叶子,才会有眼前这小树林一般的明澈。只有这彻底的通彻,才能有此无边的安宁。

    安宁不是安寐,而是一种博大而丰实的自享。世中唯有创造者所拥有的自享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朋友送来一盆“香棒”,放在我的窗台上,说:“看吧,多漂亮的大叶子!”

    这叶子像一只只绿色光亮的大手,伸出来,叫人欣赏。逆光中,它的叶筋舒展着舒畅又潇洒的线条。一种奇特的感觉出现了!严寒占据窗外,丰腴的春天却在我的房中怡然自得。

    自从有了这盆“香棒”,我才发现我的书房竟有如此灿烂的阳光。阳光照进并充满每一片叶子和每一根叶梗,把它们变得像碧玉一样纯净、通亮、墨洁。我还看见绿色的汁液在透明的叶子里流动。这汁液就是血液。人的血液是鲜红的,植物的血液是碧绿的,心灵的血液是透明的,因为世界的纯洁来自心灵的透明。

    但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说自己纯洁,而整个世界却仍旧一片混沌呢?

    我还发现,这光亮的叶子并不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存在,而是为了证实阳光的明媚、阳光的魅力、阳光的神奇。任何事物都同时证实着另一个事物的存在。伟大的出现说明庸人的无所不在;小人的恶言恶语不恰好表达你的高不可攀和无法企及吗?而骗子无法从你身上骗走的,正是你那无比珍贵的单纯。老人的生命愈来愈短,还是他生命的道路愈来愈长?生命的计量,在于它的长度,还是宽度与深度?

    冬日里,太阳环绕地球的轨道变得又斜又低。夏天里,阳光的双足最多只是站在我的窗台上,现在却长驱直入,直射在我北面的墙壁上。一尊唐代的木佛一直伫立在阴影里沉思,此刻迎着一束光芒无声地微笑了。

    阳光还要充满我的世界,它化为闪闪烁烁的光雾,朝着四周的阴暗的地方浸染。阴影又执着又调皮,阳光照到哪里,它就立刻躲到光的背后。而愈是幽暗的地方,愈能看见被阳光照得晶里晶发光的游动的尘埃。这令我十分迷惑:黑暗与光明的界限究竟在哪里?黑夜与晨曦的界限呢?来自早醒的鸟儿第一声的啼叫吗……这叫声由于被晨露滋润而异样地清亮。

    但是,有一种光可以透入幽闭的暗处,那便是从音箱里散发出来的闪光的琴音。鲁宾斯坦的手不是在弹琴,而是在摸索你的心灵;他还用手思索,用手感应,用手触动色彩,用手试探生命世界最敏感的悟性……琴音是不同的亮色,它们像明明灭灭、强强弱弱的光束,散布在空间里。那些旋律片段好似一些金色的鸟,扇着翅膀,飞进布满阴影的地方,有时,它会在一阵轰响里,创造出一个辉煌夺目的太阳。

    冬日里最令人费解的还是天空。盛夏里,有时乌云四合,那即将被峥嵘的云吞没的最后一块蓝天,好似天空的一个洞,无穷地深远。而现在整个天空全成了这样,在你头顶上无边无际地展开,空阔、高远、清澈、庄严。除去少有的飘雪的日子,大多数时间连一点点云丝也没有,鸟儿也不敢飞上去,这不仅由于它冷冽寥廓,而是因为它大……大得叫你一仰起头就感到自己的渺小。只有在夜间,寒空中才有星星闪烁。这星星是宇宙间点灯的驿站。万古以来,是谁不停歇地从一个驿站奔向下一个驿站?为谁送信?为了宇宙间那一桩永恒的爱吗?

    我从大地注视着这冬天的脚步,看看它究竟怎样一步步、沿着哪个方向一直走到春天。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在第二段以自己对“年是冬日中间的分界”的理解,既解释了为什么冬日才能实在地触摸岁月的原因,又引出下文时光在哪里的发问。 B . 窗户上的冰总是先从四边化开,而作者透过窗户认识了严冬中最明亮的世界,进而联想到人生的四季,并引发对真正的幸福人生的思考。 C . 透过朋友送的“香棒”,作者不仅在严冬感觉到了屋内丰腴的春天,还发现了房间内灿烂的阳光,以及这光亮对叶子生存的重要价值。 D . 作者自喻为一尊唐代的木佛,由它在阴影中沉思到迎着一束光芒微笑,情感变化之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冬日阳光给他的重要启迪。
    2. (2) 关于文中写“琴音”的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段首句承上转折,强调了“闪光的琴音”可以透入幽闭的暗处,引出下文对琴音的细腻描写。 B . 本段写琴音和朱自清《荷塘月色》写荷塘光影都运用了通感修辞,本文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后者则相反。 C . “摸索”“思索”“感应”“触动”“试探”等一系列动词,层层深入,刻画出鲁宾斯坦弹琴技艺的高超。 D . 作者认为鲁宾斯坦的琴音就像冬日阳光一样能给人带来温暖、希望,清除心灵阴暗,深化文章意蕴。
    3. (3) “絮语”指絮絮叨叨地说或指絮叨的话,本文的题目为“冬日絮语”,为什么全文读来却极有层次,毫无絮叨之感?
    4. (4) 本文看似作者信手写出,但富含人生哲理。请根据某一文段概括出一条人生哲理,并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前代,谗佞之徒,皆国之蟊贼也。或巧言令色,朋党比周。若暗主席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此事著于史籍,不能具道。至如齐、隋间谗谐事,耳目所接者,略与公等言之……又隋太子勇抚军监国,二十年间,固亦早有定分。杨素欺主罔上,贼害良善,使父子之道一朝灭于天性,逆乱之源,自此开矣。隋文既混淆嫡庶,竟祸及其身,社稷寻亦覆败。古人云‘世乱则谗胜’,诚非妄言。朕每防微杜渐,用绝谗构之端,犹恐心力所不至,或不能觉悟。”

    魏征曰:“《礼》云:‘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诗》云‘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 , 交乱四国。’又孔子曰:‘恶利口之覆邦家’,盖为此也。愿陛下深慎之!”

    贞观七年,太宗幸蒲州。刺史赵元楷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谒路左盛饰廨宇修营楼雉以求媚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太宗知,召而数之曰:“腾巡省河、洛、经历数州,凡有所须,皆资官物。卿为饲羊养鱼,雕饰院宇,此乃亡隋弊俗,今不可复行。当识朕心,改旧态也。”元楷在隋邪侫,故太宗发此言以戒之。元楷惭惧,数日不食卒。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知起居,比来记我行事善恶?”遂良曰:“史官之设,君举必书。善既必书,过亦无隐。”太宗曰:“朕今勤行三事,亦望史官不书吾恶。一则鉴前代成败事,以为元龟①;二则进用善人,共成政道;三则斥弃群小,不听谗言。吾能守之,终不转也。”

    (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注释】①恺悌:平易近人。②罔极:不中正。③市朝霜露:人众会聚的闹市变得霜披露凝、冷落无人了,文中形容国破家亡。④元龟:比喻可资借鉴的往事。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刺史赵元楷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谒路左/盛饰廨宇/修营楼雉以求媚/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 B . 刺史赵元楷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谒/路左盛饰廊廨宇/修营楼雉以求媚/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 C . 刺史赵元楷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谒/路左盛饰廨宇/修营楼雉以求媚/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 D . 刺史赵元楷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谒路左/盛饰廨宇/修营楼雉以求媚/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凡二十年间”与“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并序》)两句中“凡”字的意思相同。 B . 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先的庙宇,也用来指代朝廷或国家政权。 C . “以元楷在隋邪佞”与“秦以攻取之外”(《六国论》)两句中“以”字的意思不同。 D . “数日不食而卒”与“而翁归,自与汝覆算”(《促织》)两句中“而”字的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自己历览前代历史,发现凡是阿谀逢迎、搬弄是非的人,都是危害国家的败类。 B . 唐太宗列举杨素谗言祸国的事例,表达了要防微杜渐、杜绝谗言的观点,并表示自己仍担心不能察觉问题。 C . 魏征引经据典,引用了《礼记》《诗经》中的句子以及孔子的话来提醒唐太宗要对谗言保持谨慎。 D . 蒲州刺史赵元楷本来想献媚、讨好唐太宗,还准备送羊、鱼给皇亲国戚,结果唐太宗知道后将他打入大牢。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

      ②隋文既混淆嫡庶,竟祸及其身,社稷寻亦覆败。

    5. (5)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告诉褚遂良,他正在做哪三件事来行善避恶?请简要分析。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杜甫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巴卒。

    吾宁舍一寝,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宴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靠征伐

    抚迷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注释】①公元755年,杜甫由长安前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妻儿,写下此诗。②杜甫时任右卫卒府兵曹参军,按规定享有豁免租税和兵役之权。③骚屑:纷扰动荡的样子。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至四句写家人寄居在奉先县,无依无傍,受冻挨饿,诗人前去探望,共担苦难。 B . 五至六句描绘了一幅悲惨的场景,诗人回家时听到了家人痛哭,看到了幼子夭折。 C . 诗人感慨“愧为人父”,也感慨在秋收还算不错的年岁而穷苦人家依然发生不幸。 D . 诗人按规定享有豁免租税和兵役之权,他建议穷苦之人应该应征去做戍边的士卒。
    2.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 5. 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让几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的志向的两句是“”。
    2. (2) 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告诫人们如果不以史为鉴,就会重蹈历史的覆辙。
    3. (3)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描写沦陷区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现状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逐鹿中原飞骏马,鸡鸣拂晓响黄钟。文工歌舞壮军旅,皓月晨光照雪枫。”      ①      这首诗里写的,是抗战时期彭雪枫将军的治军三宝:      ②      骑兵团、      ③      《拂晓报》和拂晓剧团。

    彭雪枫是我军文武兼备的名将。1944年9月,他不幸中流弹牺牲,时年37岁,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的共同挽词:“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____,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千万里山河破碎,正待从头收拾,____,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彭雪枫,因家学渊源,酷爱文墨,写得一手好文章。1938年秋,抗日烽火被遍燃中原,他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挺进豫东,创建豫东抗日根据地,同年又创造了《拂晓报》。创办之初,由于敌人的疯狂扫荡、封锁,各种物资奇缺。油墨用完了,彭雪极卖掉自己心爱的战马,为《拂晓报》买来新油墨。他认为:“一支笔胜过两千支毛瑟枪。”

    在战争期间,一群战士一手扛着枪      ④      一手握着笔,随着部队征战的脚步,辗转黄淮平原。在淮水两岸,在涡河之滨,他们凭着坚定信念、一腔热血,把一期又一期带着油墨香味的《拂晓报》送到广大军民手中。

    1. (1) 文中标序号部分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2) 文中画横线的挽词空缺部分语序已打乱,请按正确的顺序填写出来,只填序号即可。

      ①为国牺牲    ②英名永在    ③忍看功绩辉煌    ④孰料血花飞溅

      上联:    下联: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对于人类而言,“断食”这一概念      ①       ,“轻断食”却是最近10年才兴起的新生事物。“16+8”是一种限制进食时间的方式,“5+2”是间断采用极低能量饮食的方式,最终都是为了达到限制能量摄入的目的。同时因为进食节律的变化,会产生改变内分泌的作用。目前从实践来看,这两种方式是相对比较好实现的。对于肥胖人群,掌握好的话可以保证健康的体重匀速下降,有利于身体健康,还可以改善血糖血脂代谢。但任何一种饮食方式      ②       ,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在选择饮食方式时要避免盲目跟风。

    有些人则对“轻断食”持否定意见,因为这种模式      ③       , 一旦停止又很容易造成体重反弹,而且,断食常常会带来肌肉量减少、基础代谢下降、体脂率增加,还有营养不良及脱发、皮炎等其他症状,得不偿失。所以,这只是一个可以体验一下的选择,因为吃什么、怎么吃,归根到底是不同人不同阶段的一个综合想法,饮食是健康管理的一部分,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才是根本所在。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分别简要说说人们赞同和反对“轻断食”的原因。
四、写作(60分)
  • 8. 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魏征勇敢而有担当,他敢于犯颜直谏;苏洵有勇有谋,他通过探究六国破灭缘由来警示当朝;鲁迅一身勇气,为唤醒国民而呼号。

    “勇”字让我们想起了勇敢、勇武、勇气,“勇”字让我们想到了勇担责任、见义勇为、有勇有谋。“勇”,不是冲动的借口,不是莽撞的挡箭牌,更不是胡作非为的辩护词。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