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3-10-18 浏览次数:20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登泰山记》)这篇游记散文是写实,但经过了作者精心的艺术处理和加工。文章的艺术特色,很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作者紧紧围绕着“寒冬”来描绘,并且贯穿始终。开始时,自京都乘风雪,点出了“风雪”二字,接着便步步深化。登山时“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到达山顶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观日出时“大风扬积雪击面”;游览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雪与人膝齐”。这些文字直接描写风雪,用来显示时令的特征,从艺术处理的角度看,这并不困难。精妙的是,作者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例如日出前,山峰“白若樗蒱”,山本来是青色的,现在却白如樗蒱,当然是积雪覆盖所致,于是,严冬的特征被点染出来了。“绛皓驳色”,山峰蒙雪,当然是白的了,这样,时令的特征又被点染出来了。在文章中,不仅有时令特征,而且有地点特征。作者所写的树木、石头等,都很切合泰山的景物特征,至于泰山日出,就更有特点了,这是在别的地方所不能见到的。 

     其次,繁简得宜,详略得当。出京都的一路风雪,一笔带过,然后,马上深入到文章的中心。观日出,是重点,因而笔重墨多,其余的,就稍作勾勒和点染;写泰山的树木、石头,用墨更少,两三字就交代完毕,只要说明清楚就行,没有枝蔓。作者既做到有繁有简,更做到繁中有简、详中有略。例如写日出的情景是详细的,但是,具体的每一句,又是简明的,只用几个字就描述了某一具体的形象。在繁复中求简略,又在简略中求生动,这是姚鼐散文的风格,也反映出桐城派这个文学流派的风格特征。 

     ——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登泰山记》 

     材料二: 

     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这固然不错,桐城派向以文章著称,素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美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不尽然。桐城派从清初产生,延续有清一代,至民国依然余波不断,这三百年基业,显然不是单凭文章就可以支撑。如果深入了解桐城派,不难发现,它并非单纯的文派,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皆成就斐然。 

     纵观桐城派三百年发展历程,不仅诞生了方苞、方观承、陈用光、邓廷桢、姚莹、曾国藩、郭嵩焘等朝廷大员,在禁烟、禁酒、治河、戍边、保疆、治军、通商、洋务等各个方面卓有建树;也涌现出郭嵩焘、黎庶昌和薛福成等出使欧洲的一流外交家,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并孕育出姚鼐、吴德旋、曾国藩、祁寯藻、张裕钊等人的书法碑帖艺术,与桐城文章交相辉映。同时,桐城派人物几乎都有丰富的教育经历,从翰林院教习,到省级学政,再到书院山长,可谓人才辈出,泽被深远。有鉴于此,桐城派实际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流派。在众多流派成员之间,虽然跨越地域时空限制,但都遵循着大致相近的学术理念、价值追求与精神祈向,彼此声气相通,薪火相传,形成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从桐城派的生成历史来看,三百年一以贯之的是古文辞章与经世济民,而连接辞章与经世的理念是义法。义法最早是经史之学的通行概念,后来方苞把它引入辞章,开创古文义法。简单地讲,“义法”,“义”就是言有物,“法”就是言有序,两者相合而成文。其所言之物,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源自现实,寄托经世济民之宏愿;所序之文,也并非辞藻堆砌,而是字里行间流贯生命之气。义法既是格律与神气之统一,也是德行与辞章之统一,还是立言与立功之统一。后来刘大櫆发展了义法理论,强调文人之能事,通过字句、音节来体悟文章的神气,在吟咏唱叹之间荡涤灵府,在吞吐俯仰之际贯通古今。姚鼐在方、刘基础上,吸收乾嘉汉学考据之法,与义理、辞章相融合,义理以尽性,考据以穷理,辞章发其奥蕴,最终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此三合一之论,既欲合真善美而为一,又欲合儒林、道学与文苑而为一,体现了姚鼐“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曾国藩绍述姚氏,在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增加了经济之学,经济在孔门乃政事之科。在四者之中,曾国藩虽重义理,坚守桐城派一贯之立场,但更强调经世济民才是思想的基础,如此一来,曾国藩挈揽众长,其文经史百家,其学思辨融通,其事经国济民,通达宏阔,中兴桐城,开辟新境。晚清民国,严复、林纾以桐城之文,翻译西文、西学,启蒙民智,他们与无数仁人志士合力,共同促进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现代的转化。可以说,桐城派三百年历史,延续几代人,弟子门人逾千,大体都遵循相近的价值理念,把辞章学术与立身相结合,把个体命运与时代家国相联结,与时俱进,淑世牖民。 

     ——节选自任雪山《作为传统文化共同体的桐城派》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登泰山记》最精妙之处在于全文紧扣“寒冬”,不仅直接描写风雪,还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 B . 姚鼐散文的风格是在繁复中求简略,又在简略中求生动,这也是桐城派中许多作家的风格特征。 C . 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从历史发展过程看,桐城派形成了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 D . 姚鼐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曾国藩强调经世济民,严复、林纾启蒙民智,表现了文化人的担当。
    2. (2) 根据材料,下列对姚鼐文章成就及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登泰山记》是姚鼐的代表作品,也是最能代表桐城派语言简洁风格的作品之一。 B . 姚鼐不仅在散文创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书法碑帖艺术上也是卓有成就。 C . 姚鼐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体现其“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 D . 曾国藩深受姚鼐思想的影响,所以坚守桐城派立场,最终中兴桐城,开辟新境。
    3. (3) 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 曾国藩把桐城派推向全国,曾门弟子又承续大业,延展铺扬,声势赫奕。 B . 邓廷桢任安徽巡抚时,援引梅曾亮、管同、宋翔凤等桐城派成员入幕府,参赞政务。 C . 姚鼐强调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实质是让传统古文更有效地为封建统治者服务。 D . 姚鼐接续前贤,培育弟子门人,编纂《古文辞类纂》,为桐城派开疆辟土。
    4. (4) “义理、考据与辞章”中的“考据”(客观考证)是如何在《登泰山记》中得到体现的? 
    5. (5) 姚鼐被认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其理由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岭记(节选) 

     贾平凹 

     草花山的顶上是片草甸子,有两个碗大的泉,日夜发着噗噗声,积怨宿愤似的往外吐水泡。①两个泉也就相距几十丈,却一个泉的水往南流下山,流往长江流域,一个泉的水往北流下山,流往黄河流域。草甸子上还有四间房的一个屋院,从中分开了,各有各门,住着姓钟和姓段两家人。其实这是同母异父的两兄弟,姓钟的年纪轻,有媳妇,也生了儿子,姓段的已经四十五岁了,还是一人。 

     四十年前,五岁的段凯随娘改嫁来的钟家,他坚持了生父的姓。那时钟家在山下的村子,继父在草甸子上放牛,常常太晚了,或者刮风下雨,就住在草甸子搭就的草棚里。为了一家人能在一起,继父把他和他娘也接了来。过了十二年,娘就在草棚子里生下了钟铭。后来,他们把草棚盖成了四间瓦房,再不养牛了,开垦荒地,就一直住下来。 

     段凯皮肤黑,长了个圆头,因为家里没个女人,便不注意收检,喜欢蜷脚,随时随地就躺在地上,不避肮脏污垢。但他会做各种农活,舍得出力,一天到黑都忙在地里。而钟铭一对小眼睛总是眨巴,耽于想象,自作聪明,孩子才周岁,就跟了山下村子里的一些人到城市务工。他是出去三个月就回来一次,回来了带着收音机呀、手电筒呀,或是手摇压面机和缝纫机。第三年秋天,回来自己掏钱从山下村里往草甸子上拉电线,家里有了电灯,就买了电视机。他给段凯也接上电线,段凯不要。 

     段凯给锻头新安了镢把,用瓷片倒刮过无数遍了,坐在院门口吃烟,双手还是在镢把上来回地搓。他就爱他的那些农具,锄、锹、耙子、砍刀,甚至管篮、簸箕、土筐子,每次用过了就擦拭,件件光滑锃亮。钟铭走过去,说:哥,你还是不拉电灯?段凯说:天一晚就睡了,睡就睡在黑里么。钟铭说:那你要看电视了,就到我那儿去。段凯说:我不看,也看不懂。钟铭说:你得把你生活搞好。段凯说:好着哩,有米有面的。钟铭说:不光是米面,要吃些肉呀菜呀水果,再回来我给你捎些麦乳精和蛋白粉。段凯说:不捎,吃啥还不是拉一泡屎。钟铭不知道再说什么,段凯却说:你那块红冀地也该翻蔓子拔草了。 

     钟铭又一次回来,买了烧水壶、洗衣机,这一天,坐在院子里喝茶,突然看看房子想,这梁上搭椽,分两边流水,最早是咋设计出来的呢?门是两扇,上下有轴,一推就开,一合就闭,门闩子上就能挂锁?有门了还要有窗,厢房里是方窗,门脑上是斜窗,山墙上还是吉字窗?窗上为什么有棂有格,还刀刻了图案?刀是谁第一个做出来的?那柜子、箱子、桌子、桌子上的茶壶,哦,有了茶壶又有了茶盘、茶杯、茶盅?还有茶,咋种的?有茶了煮茶,那灶、风箱、水桶、火钳,灶台的锅盆碗盏、勺子、铲子以及孩子吹的气球,媳妇的发卡,手指上的顶针,爹留下来的烟袋、掏耳勺、老花镜,世上的东西太多了,不说城市里的,就仅家里这一切,都是如何发明的?钟铭就觉得自己一直生活在了别人的创造中,竟在这以前浑然不觉,习以为常。 

     太阳把院墙的影子挪了位,钟铭被晒着,他端了凳子又移坐到树荫下,院外是一阵一阵鸟叫和虫鸣,烦嚣像空中起了风波。 

     ②他脑袋嗡嗡的。 

     他开始琢磨自己也应该给这世上添些什么呀!比如,把擀面杖插在土里能不能开花呢?在枕头上铺一张纸,会不会就印出梦呢?到山坡上的田地里去送粪,到后山林子里去采蘑菇,或者去山下的村子,路太远了,能不能呼来一朵云,坐在云上,说去就去了呢? 

     钟铭兴奋起来了,浑身膨胀,大声地叫他媳妇。他媳妇在厨房的案板上切南瓜,刀和案板碰得咣咣响,没有回应。他便想,有什么办法我不张口,心里的意思她就知道呢?媳妇切完了南瓜却走出来,说:你在院里发啥呆的?我熬南瓜呀,瓮里没水了,你到泉里担水去。钟铭说:又让担水,泉那么远的。哎,几时我买些皮管子,把水从泉里接过来。媳妇说:这顿饭就没水。钟铭说:南瓜不熬了,咱炒着吃。媳妇说:你就是懒!钟铭还说着:③懒人才创造呀!媳妇把两只空桶咚地放在了他面前。 

     这时候的段凯正在地里挖土豆。今年的雨水厚,土豆结得特别多,每棵蔓子下都是三四个,有拳头大的,甚至还有碗大的。他早晨起来没有洗脸,因为那个搪瓷脸盆底烂了,盛不成水,现在挖了半畦土豆,一身的汗,手在脸上搓痒,搓出了垢甲。那不是垢甲,是土撮撮。人是土变的么,越搓土撮撮越多。肚子咕咕叫起来,是饭时了,想着回家也是一个人做饭,不如就在地里烧土豆吃吧。他放下镢头,在地塄上掏出一土洞,把地头的柴草塞进去点着,火燃红了,再放进去五个土豆,土豆上又再塞上柴草,然后就把土坷垃垒上。让土豆慢慢去煨熟吧,他将挖出来的土豆堆在一起,就坐土豆堆跟前吃烟。 

     地头上壅了一行葱,葱长势好。那三排用竹棍儿撑着的西红柿枝上,结着的柿子还没有红,却一颗上面有了虫眼。④他便自言自语起做了个梦,自己也是个蛀虫,竟然钻在了一个苹果里,但他见过苹果并没有吃过苹果,怎么就梦苹果呢? 

     钟铭到底还是担了桶往泉里去,他的儿子撵着他,手里拿着一嘟噜气球,媳妇在喊:拿好拿好,小心飞了。钟铭却对儿子说:给我两个,系在桶梁上,或者担着轻。他和儿子经过那片土豆地,地塄上有烟,闻见了一股土豆煨熟的香气,却见段凯靠着土豆堆,嘴里还噙着烟锅子,睡着了。睡着了的段凯头和土豆一个颜色,那头就是一个大土豆。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随娘改嫁的段凯“坚持了生父的姓”,这一做法表明他从小就是一个性格倔强、不愿接受别人帮助的人。 B . 段凯独身一人,会做各种农活,可是因为家里没个女人,所以生活邋遢,家中物品也脏乱得不成样子。 C . “擀面杖开花”“机头铺纸印梦”“坐在云朵上来去”这些奇思妙想,写出了钟铭对创造发明的种种幻想。 D . “刀和案板碰得咣咣响”“咚地放在了他面前”,表现了娘妇对钟铭在院里发呆和没去接皮管子的不满。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交代了两个泉虽然相邻,却流入了不同的水域,暗示了同母异父两兄弟的不同性格和不同命运。 B . 句子②钟铭“脑袋嗡嗡的”,既是受到“一阵一阵鸟叫和虫鸣”的影响,也与他想了太多的问题有一定的关系。 C . 句子③虽然是钟凯对媳妇说他懒的辩解,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也确实揭示出一种被人们普遍认可的事实。 D . 句子④写了梦里变虫钻到苹果里的荒诞梦境,表明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段凯似乎有了想吃苹果的想法。
    3. (3) 小说第十段详细描述段凯烧土豆的过程,其用意是什么? 
    4. (4) 作者对待段凯和钟铭各是什么态度?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张仪为秦连横说齐王曰:“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无过齐者。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说而不顾万世之利。夫从人朋党比周,莫不以从为可。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胜名而有亡之实,是何故也?齐大而鲁小。大王不事秦,秦驱韩、魏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涉河关指博关虽欲侍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孰计之!” 

     齐王曰:“齐僻陋隐居,托于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今大客幸而教之,请奉社稷以事秦。”献鱼盐之地三百里于秦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改) 

     文本二: 

     张仪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张仪闻之,谓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之王。”王曰:“奈何?”曰:“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今齐王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而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而伐之。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 , 入三川,出共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曰:“善。”乃革车三十 , 纳之梁。 

     齐果举兵伐之。梁王大恐。张仪曰:“王勿患,请令罢齐兵。”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藉使之齐。齐、楚之事已毕,因谓齐王:“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齐王曰:“寡人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何以托仪也?”对曰:“是乃王之托仪也。仪之出秦,因与秦王约曰:‘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伐梁。’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孤,而信仪于秦王也。此臣之所谓托仪也。”王曰:“善。”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二》,有删改) 

     【注释】①在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决定迁都,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东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从此以后,魏国也被称为梁国。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水笔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悉A赵B兵C涉D河E关F指G博H关I虽J欲K侍L秦M不N可O得P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连横,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也作连衡。它是苏秦提出的外交策略,张仪常用来游说各国,也用来泛指结盟。 B . 社稷,代指国家或朝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C . “乃具革车”的“具”是“置办,准备”的意思,与《鸿门宴》中“具告以事”的“具”意思不同。 D . 乘,古代称四马一车的兵车为一乘,三十乘即三十辆兵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仪劝说齐宜王,认为天下的强国没有超过齐国的,但为大王谋划的人,都空谈一时的安定,并未从长远角度为齐国谋划出长治久安的政策。 B . 张仪劝说齐王与秦国联盟,齐王认为齐国地理位置偏僻,东临大海,没有考虑社稷的长远计划,所幸现在有张仪这样的贵客前来指教。 C . 武王的左右近臣厌恶张仪,因此张仪献计武王,愿意前往梁国,利用齐王对自己的仇恨,让齐梁两国交战,秦国趁此机会入侵三川之地。 D . 张仪的舍人冯喜先到齐国,再找个借口出使楚国。在齐、楚之事处理完毕后,冯喜对齐王说,大王憎恨张仪,秦王却厚待抬举张仪。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 

       ②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 

    5. (5) 两则材料中,张仪、冯喜游说齐王都取得了成功。请简要分析他们是如何说服齐王的?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千里”和“十年”写出了生者与死者在空间与时间上的隔离,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能再相逢的遗憾。 B .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三句,把现实与梦幻混同起来,记述词人在对亡妻的哀思中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加深了这首词的内涵。 C . “小轩窗,正梳妆”句采用白描手法,刻画了亡妻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印象。这看似梦境记实,实则是夫妻二人生前甜蜜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D . 本词题为“记梦”,梦境在全篇中居主导地位。词人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语言朴素,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
    2. (2) 最后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耐人回味。请简要赏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追忆妻子嫁给自己后,带到项脊轩中来做的两件事是“”。 
    2. (2) 柳永《望海潮》中“”两句互义见义,写出了西湖上日夜飘荡着美妙的歌声、乐声。 
    3. (3) 瓜洲,位于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受世代诗人关注,并写入诗中,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笔下的土地上有着几千年来孩子、爸爸、爷爷分别在土里玩耍、干活和守望的平凡中国人的真实生活。 

     踏上乡村的土地,一条条迂回的羊肠小道,载着你轻快的步伐。田野间,不时传来布谷鸟悠闲的声音,偶尔也会有几声蛙叫,掺杂着①____的鸟声,似一曲田间交响;风吹麦浪,一颗颗饱满的穗头轻轻摇曳,黄昏的斜阳缓缓落下,挂在树梢间,又披在田野间,最后消失在远处的山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乡村人靠的是土地。土地给了他们依靠,给了他们温暖,更给了他们生命;对于一个世居乡村的人来说;土地是希望,是慰藉,更是情感的寄托。②____ ,日落而息,到了收获的季节,每一块田地里,到处可见收获的农人,金灿灿的麦子,象征着希望,被收割于刀下。而割倒一片片麦子之后,人们又会拾起掉在地里极少数的穂头,因为乡村人更加懂得,一饭一粥,当思③____ 。 

     黄土地不会辜负乡村人,就像乡村人不会亏待黄土地一样。人们将一颗颗、一粒粒的种子勤劳地播撒在土地上,用心血去经营,用汗水去浇灌:土地以根肥苗壮、麦饱果实报答着热爱它的乡村人。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黄土地”“乡村人”按照不同的次序出现了两次,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制作跳跳糖,首先要将糖果原料按照比例混合,在高温下熔化, ①  , 这些热糖浆如果直接冷却,就会成为普通的硬糖,而想要将糖浆制成跳跳糖 ,关键在于“高压环境”。热糖浆制成后,在尚未冷却之前,会被放入高压的二氧化碳环境里,其压强约为标准大气压的50倍。 

     接着,对热糖浆进行充分的搅拌,此时二氧化碳气泡就会嵌入糖浆中。搅拌完毕,将糖浆进行冷却固化,恢复到常压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气压和温度都逐渐降低, ②  , 冷却的糖就碎裂成许多小块,但每个小块中还有许多未破裂的小气泡,气泡中还封存着一些二氧化碳气体,而且气压还比标准大气压高。 

     当我们食用跳跳糖时,糖衣被唾液中的水分溶解,气泡结构的外壁被破坏,封存在里面的二氧化碳气体就会释放出来,气泡内部压力突然降低, ③  ,就会在口腔内产生“跳动感”。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 
    2. (2) 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述跳跳糖 “跳起来”的原因,要求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5字。 
四、作文 (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1年,皮耶尔·艾佛萨在人类心脏中发现心肌干细胞,轰动全球。由此他获奖无数,俨然成为心脏干细胞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直至 2018年,全球心脏领域的学者联合发表论文声明:根本不存在心脏干细胞,针对它的研究都是伪命题。 

     这不禁使人要问,为什么此骗局能持续17年之久?说到底,一是因为艾弗萨自视为权威,对不同于他的研究结论一味打压; 二是因为部分研究者对权威盲目崇拜,致使问题一直被隐藏。 

    上面的材料,让你产生了什么样的启发和思考?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