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六单元 /10 /10.1 劝学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十课《劝学》《师...

更新时间:2023-08-01 浏览次数:17 类型:同步测试
一、语言文字的运用与表达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每个家庭都把孩子的教育看得极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有甚者为了孩子舍弃工作,全身心地     于孩子成长上。我们     不问这些煞费苦心的家长战果如何,但每每总是有这样的声音:什么时候放假啊?学习太累了,啥时候能不学习呢?要是不学习该多好……面对如此情景,多数老师和家长总会以“学习是种快乐,不要当作负担”进行劝勉鼓励。但是,没有兴趣的学习真的不是快乐的,是枯燥乏味,并且会给孩子留下很多痛苦的记忆。所以,家长、老师要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才能使其持之以恒地学习下去。

    匠人们得以宣扬的“工匠精神”大体上就是“学不已”。他们虽然从事着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认为是低贱的的工作,但就是那份执着造成了他们的非凡。一个匠人若认为自己的技艺已经       , 那么他必定会成为可怜的井中蛙,曾经的谦逊好学变为现在的狂妄自大,曾经不断精进的手艺也会日渐退步。

    学不可以已。未来的学习不可停止,当下的学习亦不可以停止。若停下,则连贯不存,再想拿起来就难了。面对学习,我们看到太多的同学于初一高一认真学习,于初二高二懒散懈怠,成绩一落千丈,等到初三高三时,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和曾经的美好愿景才想要       , 但还没等第一步落下,脚又退了回去。于今再看“学不可以已”,若你还愿做一个“君子”——在社会上受人尊重而又泰然安之,那么请不要停止学习,更不能停止学习。青春一逝而不返,人生不停而珍贵。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致力     尚且     登堂入室     再接再厉 B . 效力     姑且     登堂入室     重整旗鼓 C . 效力     尚且     登峰造极     再接再厉 D . 致力     姑且     登峰造极     重整旗鼓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他们从事着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认为是低贱的的工作,但就是那份执着造成了他们的非凡。 B . 虽然他们从事着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认为是低贱的的工作,但就是那份执着成就了他们的非凡。 C . 虽然他们从事着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认为是低贱的的工作,但就是那份执着造成了他们的非凡。 D . 他们虽然从事着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认为是低贱的的工作,但就是那份执着成就了他们的非凡。
    3. (3)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君子”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 B . “我小时候非常非常怕黑,夜里睡觉需要一直开着灯——啊,那只大狗冲过来了!”他高声喊道。 C . 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 D . 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赢——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岳阳楼记》是古来一代代读书人用声音打磨得光洁莹润的文本。自宋以下,那些在历史中面目模糊或无趣或可憎的官员们,大多曾在私塾里 ① 地读过范文正公这一篇文字,或多或少都 ② 地幻想过“先忧后乐”的气概。今天持有这种忧乐观的文人依然不少,但确也有人忘了这个传统。我们要知道,这种高贵的精神曾经存在过,知道在自己鸡毛蒜皮的喜怒哀乐之外有更广阔的所在。每为一些小事烦闷时,我就常读这一篇。文辞也极好,星散的用韵。前面两段写景得体,不纤弱不粗糙,托得起最后一段的洪亮

    人说韩潮苏海,其实韩愈文字更多是陡峭、险峻,像奇峰而不凝滞,是“(    )”的奔走之势。一句话反复说,节节逼人, ③  , 无理说三分,有理就连说八遍。《讳辩》的结尾, ④  , 气势汹汹,简直要干架。《进学解》,拗口之至。韩愈的滋味正在于此。戏曲中有关于“宁可拗口也要表达本意”和“宁可把本意调整下也要让句子顺口”的争论,即音乐性和文学性的取舍问题,在韩愈这是不成问题的——他的拗口是故意的。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②       ③         ④              

    2. (2) 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黄河之水天上来 B . 群山万壑赴荆门 C .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D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配得上最后一段的豪情壮志”,与原文相比,哪一种表达更好?为什么?
二、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劝学(节选)

    荀子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①。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②。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是故无冥冥③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故君子结于一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 , 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④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注】①苇苕:芦苇的嫩条。②渐(jiān):浸。滫(xiǔ):臭水。服:佩带。③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这里有精诚专一,埋头苦干的意思。意义略同于下文的“惛惛”。④涂巷:道路,街坊。“涂巷之人”指最普通的人。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B .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C .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D .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教使之然也” 中“然”字与《劝学》中“使之然也” 中“然”字含义不同。 B . “游必就士”中“就”字 《劝学》中“金就砺则利” 中“就”字含义相同。 C . 跬步:本指半步,跨一脚,引申至举步、迈步,也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D . 桀纣: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是商代最后一位君主。相传都是暴君,后“桀纣”泛指暴君。
    3. (3) 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形象地说明了社会环境对道德观念的形成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B . 第二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滫”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 C . 荀子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 D . 荀子认为要全面地了解伦理规范与仁义之道,又完全地遵奉它,然后才是个真正的学者。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②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

    5. (5) 文章最后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请简要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