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小升初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2023年小升初语文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31 浏览次数:47 类型:小升初真题
一、积累与运用
  • 1. 【节日文化廊】

    中华传统文化 yuán yuǎn liú cháng ____、bó dà jīng shēn ____。当传统节日遇上经典诗词,定能激起人们共同的情感与记忆。月明的夜里,yòu zhì ____的我yī wēi ____在母亲的怀里,通过诗词去感受古人或làng màn ____或yōu shāng ____、或rè qíng ____、或chén yù ____的情绪。我们读着王建的诗句“____,____”,品味诗人在中秋节望月怀远的情思;读着杜牧的诗句“____,____”,感受清明节的天气及行人的哀伤;读着韩翃的诗句“____,____”,领略寒食节长安城的美好春景;读着王维的诗句“____,____”,体会诗人在阳佳节对亲人的烈思念。

    1. (1) 结合语境,填写正确的词语或诗句。
    2. (2) 加点字正确的读音是( )
      A . huái chóng qiáng B . hái zhòng jiàng C . huán chóng qiǎng
    3. (3) 文段中的传统节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
      A . 清明 寒食 中秋 重阳 B . 寒食 清明 中秋 重阳 C . 中秋 清明 寒食 重阳
  • 2. 下列节日习俗的寓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过年的时候吃鱼:年年有余 B . 元宵节吃元宵:团团圆圆 C . 过年时发压岁钱:财源滚滚
  • 3. 贴春联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下列春联符合赵孟頫楷书特点的是( )
    A . B . C .
  • 4. 下面语段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端午日,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A . 端午日人们比赛龙舟的情形 B . 端午日人们看龙舟比赛的情形 C . .端午日人们出城游玩的情形
  • 5. 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词语全部和戏曲有关的一项是( )
    A . 亮相 行当 跑龙套 粉墨登场 B . 压轴 叫板 领头雁 有板有眼 C . 捧场 行头 唱白脸 妙笔生花
  • 6. 将词语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正确的一项是(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____、____的担当意识,____、____的爱国情怀,____、____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

    A . 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精忠报国、振兴中华 B . 精忠报国、振兴中华 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精忠报国、振兴中华 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 7. 下列古诗关于情感表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江上渔者》赞颂了鲈鱼味道的鲜美及渔民们的勇敢。 B . 《春夜喜雨》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春雨的喜爱。 C . 《游园不值》抒发了诗人看不到大好春光的惋惜之情。
  • 8. 下面词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虽与之学/声泪 B . 孰为汝多乎/见微 C . 国之善弈者也/博学多
  • 9. 郑小文想倡议大家共同传承传统文化,以下内容不合适的是( )
    A . 要养成孝老敬亲、礼貌待人、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等传统美德。 B . 要多了解历史人物、传统节日、节气与风俗、发明与发现等。 C . 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主要在课堂上,生活中无需特别关注。
  • 10. 语言表达
    1. (1) 将下面这句话转述给郑小文。

      王老师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你们学生做起。”

    2. (2) 仿写句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像一本巨大的史书 , 悠长而璀璨。

二、阅读
  • 11. 【饮食文化阁】

    “民以食为天。”中国美食享誉天下。我们的传统食物及餐具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材料:

    母亲的“土月饼”

    黄建如

    ①又是一年中秋时,单位发了两盒月饼,包装____,八个月饼,八种口味,有肉松的、豆沙的、火腿的、莲蓉的……尝了一下,觉得味道很一般。这不禁让我怀念起小时候母亲做的“土月饼”。

    ②在那物资kuì乏的年代,我们是很盼望中秋节的。因为中秋节的到来,就意味着我们能吃上母亲做的月饼。

    ③那时候的月饼包装很简单,月饼用油纸包裹着,剥开油纸,就能看到黄澄澄、油亮亮的月饼了,上面还沾满香喷喷的芝麻。掰开月饼冬瓜条、花生仁、核桃仁等馅儿就露了出来,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咬一口,甜甜的、香香的、酥酥的。吃的时候,一只小手小心地在下巴下托着,吃完了再把掉到手心里的渣一点点舔掉。但是,那个时候家里穷,能吃这样的一个月饼是很____的。

    ④母亲为了省钱,每逢中秋节,她都自己做月饼给我们解馋。中秋前夕,母亲从集市买来糯米,经过淘洗、晾干,然后拿到磨坊去磨成米粉。回家后,母亲先把米粉倒进锅里用小火炒好,然后按一定比例掺进点油和水,再慢怪____成长条,像做馒头一样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用擀面杖擀成圆圆的饼,再裹进豆沙、碎花生、核桃仁、桂花干、白糖、荷等馅科,然后轻轻把包着馅料米饼的边缘紧紧捏在一起,月饼的雏形就出来了。

    ⑤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打了。月饼模子是木质的,一个模子上有五个凹进去的圆形图案,图案大都是一些花朵或者“福禄寿”字样,边上还有一圈齿状花边。我们洗净双手,小心地往月饼模子里放面团,边放边轻轻挤压,等到月饼从模子里出来的时候,那份满足和幸福溢满了我们的笑脸,清脆的笑声也在屋子里久久 ____。

    ⑥最后一道工序是蒸烤。母亲在土灶上放好蒸笼,我们坐在灶下,不时地添加柴火。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曲曲欢快的舞蹈,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渐渐地,丝丝缕缕的香气开始在厨房里萦绕,钻进了我的五脏六腑,把我的馋虫全都勾出来了。我咽着口水,恨不得马上将月饼吃到嘴里。

    ⑦好不容易等到月饼出锅,看着冒着热气的月饼,我急不可耐,趁母亲不注意就抓一个,一口咬下去,满嘴的桂花香,着豆沙的甜润,再加上薄荷的清凉,真是无比的美味!

    ⑧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好了,月饼再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了,而且品种繁多、口味各异,价格也越来越贵,可吃在嘴里,总感觉没有母亲做的“土月饼”那么有味。想起母亲的“土月饼”,我的眼睛忍不住又湿润了……

    (选自《山西经济日报》)

    1. (1) 这篇短文拟题的方法是( )
      A . 以人物命题 B . 以事物命题 C . 以事件命题
    2. (2) 文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 bó mú huó B . báo mó hé C . bò mú hè
    3. (3) 结合文意,在文中横线内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 精美 奢侈 揉搓 飘荡 B . 精致 贵重 揉搓 漂浮 C . 精致 奢侈 挤压 飘荡
    4. (4) “在那物资kuì乏的年代”,根据字典解释,“kuì”字应是( )
      A . 匮 kuì 缺乏(~乏)。(古)又同“柜”(guì) B . 馈 kuì 赠,赠送。 C . 愦 kuì 昏乱,糊涂(昏~)
    5. (5) 第③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下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那时候的月饼的馅料和口味 B . 那时候的月饼包装很简单 C . 那时候留下的吃月饼的记忆
    6. (6) 母亲做“土月饼”需要哪些工序?请将图补充完整。

      买糯米→淘洗糯米→晾干糯米→→做米饼→→捏雏形→

    7. (7) 短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土月饼”的制作过程,请以第⑥自然段为例,结合具体语句(至少一处)加以分析。
    8. (8) 短文写的是母亲的“土月饼”,而第①自然段和第③自然段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单位发的月饼与“那时候的月饼”,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9. (9) 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0. (10) 读完短文,回想课文《腊八粥》。《腊八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和 两件事。其中,写得详细,写得简略。通过比较阅读,我发现《母亲的“土月饼”》这篇短文主要回忆了 和 这两件事。其中,写得详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
  • 12. 材料:

    筷子小传

    施芳

    ①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迄今至少使用了3000多年。《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意思是说商纣王挥霍无度,大臣箕子为之恐惧。“纣为象箸”便典出于此。这说明,在商纣王时,已经有筷子的存在了。河南安阳殷墟1005号墓中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

    ②作为传统餐具,筷子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到了明代得名“筷”。在古代,筷子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它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这是中国人对自然最朴素的理解。在许多地方,筷子可作为新婚礼物,寓意成双成对。中国筷子还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许多来我国旅游观光的外国人总愿带回几把中国筷子作为纪念。比起其他旅游纪念品,筷子既经济实惠,又蕴含中国传统文化。

    ③古时候,筷子的使用很有讲究。朱熹的《童蒙须知》中有言,“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在现代,人们也都遵循着使用筷子的礼仪。

    ④使用筷子时,要牵动手指、手腕、手臂,甚至肩膀等30多个关节和50多处肌肉。由此可见,用筷子吃饭,不仅进食方便,还可以灵活手指、锻炼脑力,有益身心健康。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⑤走过漫长的岁月,如今我们使用的筷子花样繁多。就材质而言,除常见的竹筷子,还有木筷子、银筷子、瓷筷子、不锈钢筷子、塑料筷子。就造型而言,有素雅的原木筷,还有彩漆、雕花筷子,以及多种材质镶拼而成的筷子。为适应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一次性筷子应运而生。不同颜色的筷子则适合家庭成员间区分使用。一种配有筷子及勺子的便携餐盒既环保又卫生,深受年轻人喜爱。为推广分餐制,写有“公筷”的筷子正被越来越多的餐馆所接受。

    ⑥小小筷子,传递着中华传统文化,关联着社会文明健康。

    (选自《贵阳晚报》,有改动)

    1. (1) 短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悠久历史→→使用好处→

    2. (2) 结合短文内容,下列不是筷子别称的一项是( )
      A . B . C .
    3. (3) 下列说法与短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筷子为中国独创的餐具,它的使用历史悠久,直到明代才称之为“筷”。 B . 朱熹的话说明古人讲究筷子和勺子同时举起来使用,进食极为方便。 C . 一次性筷子、便携餐具、公筷的使用,都顺应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
    4. (4) 短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筷子。请结合具体语句(至少一处)分析其表达效果。
    5. (5) “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迄今至少使用了3000多年。”这句话中的“至少”能否删去?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6. (6) 郑小文六岁的弟弟总爱用勺子吃饭。请你结合短文内容,帮助郑小文劝说弟弟,让他愿意使用筷子。(至少写出两点理由)
  • 13. 【汉字文化舫】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要用好汉字,写好汉字,才能更好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一:

    怀素写字

    怀素①居零陵②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书不足,乃漆③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注释】①怀素:唐代大书法家。②零陵:今湖南零陵。③漆:把涂料涂在器物上。

    材料二: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当地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是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九州”“大地”“海内”“天涯”“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通过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材料三:

    随着电脑文字录入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书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没有完成识字任务的中小学生也加入了使用电脑进行文字处理的大军中。有关部门对不同人群进行测试,要求每人写出“我虽然工作在风光旖旎的地方,却很寂寞,所以我要跳槽”这句话。结果,写不出或写错“旖旎”两个字的占95%,“寂”字占54%,“寞”字占 65%“槽”字占70%;书写潦草的约占70%。上海的一份汉字书写调查显示,年轻人写钢笔字不规范的占70%~80%。北京的一份调查显示,41%的小学生汉字书写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规范、端正、整洁的要求。

    1. (1) 想要了解汉字的特点,需要重点阅读( )
      A . 材料一 B . 材料二 C . 材料三
    2. (2) 阅读材料一,下面加点的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贫无纸可(书籍) B . 蕉叶供挥洒(以为) C . 盘板穿(都)
    3. (3) 阅读材料三,这段话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A . 电脑文字录入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B . 许多小学生汉字书写达不到规定要求。 C . 人们书写汉字不规范的现象十分严重。
    4. (4) 下列说法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盘板皆穿”可以看出怀素练字十分刻苦勤奋。 B . 材料二中的“中华”“九州”“大地”都是“中国”的旧称。 C . 材料三说明了大多数的小学生汉字书写都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5. (5) 我们社区准备开展“汉字书写大赛”活动,请你帮忙写一条宣传标语。
三、写作题
  • 14. 【传统文化园】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已融入我们的生活。读经典诗文、学国画书法、过传统节日,参加民俗活动、欣赏民族建筑、弘扬中华美德……只要你留心生活,传统文化就在你身边。请结合你的经历,选择一项内容,写写你对传统文化最深刻的记忆吧。

    注意:①语句要通顺,内容要具体,写出自己的实际体验或感受。②题目自拟,文章不少于400字。文中不出现与你有关的真实人名 校名 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