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小升初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3-07-29 浏览次数:19 类型:小升初真题
一、积累与运用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qián) 息(qī) 坚(jìng) 而不舍(qiè) B . 饭(mèn) 急(jù) 酸(jiǎn) 千里迢(tiáo) C . (mán) 乐(yú) 子(xiē) 轻于鸿毛(hóng) D . 栏(zhà) 陷(āo) 账簿(bù) 虚无缥(miǎo)
  • 2.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染缸 荒凉 寄拖 万像更新 B . 凄凉 泡末 艰硬 不可思议 C . 抵抗 严峻 唯恐 心平气和 D . 觉查 辟静 文献 重见天日
  • 3. 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若之矣 自愧 B . 通国之弈者也 多多益 C . 虽与之学 声泪 D . 及其日中如探 赴蹈火
  • 4. 下列词语填入句子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2022年第二十四届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代表队____,位列所有参赛国家与代表队的第三名。 

    A . 喜获金牌 B . 斩获佳绩 C . 摘得桂冠 D . 拔得头筹
  • 5. 下列诗句中,表达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B .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 .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D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6.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坚持及时反省,不断革新,让自己天天都有新的进步。下列句子中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B .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C .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D .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7. 下列句子不能很好地用来表现人物内心感受的一项是( ) 
    A .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B . 一只翠鸟从柳树间飞出,掠过水面往另一个树丛飞去了。 C . 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D . 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
  • 8. 想要说明“玩也能玩出名堂”这一观点,下列事例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列文虎克利用空闲时间玩镜片,做成了简单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B . 富尔顿划船在海上游玩时,把脚伸入海水中不停戏耍,推动船在水中“航行”,后来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 C . 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先后做了八千多次失败的实验,最终获得了成功。 D . 达尔文从小热爱自然,经常搜集各种昆虫、贝壳等,后来提出了进化论。
  • 9. 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交流平台”都有相应的方法总结,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评价人物时角度不能太单一。 B . 边读书边思考,用旁批或笔记把心得写下来,会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C . 读文章的时候,不用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D . 我们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 10. 《弟子规》中教导我们:“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____”,横线处应填( ) 
    A . 成何人 B . 愈思勉 C . 奚可焉 D . 坏心志
  • 11. 看拼音,写词语。 

     小学生活就像一本色彩斑斓的画册:这里有míng mèi 的阳光,这里有老师给予的kuān wèi ,这里还有同学的互相yī wēi ,我们与shū jí  

     为伴,每一天都过得很有yì yì 。 

  • 12. 根据课文内容或平时的积累填空。 
    1. (1) 警句在耳,蕴藏人生哲理。“,通则久”说明在面临不断发展的局面时,必须改变现状,进行变革;“,日久见人心”告诉我们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 
    2. (2) 诗词犹唱,歌颂人生真情。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一首离歌,“水是眼波横,”表达出对朋友的不舍与祝福;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是一首思念之歌,“今夜月明人尽望,”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达得含蓄委婉;苏轼的《浣溪沙》是一首乐观豁达之歌,“?门前流水尚能西!”表达出要珍惜时间的人生态度。 
    3. (3) 文章妙思,彰显表达智慧。巧妙关联,层层递进,表达观点: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 有缺点,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巧妙发问,启发读者,引人深思:《匆匆》这样问——在 的日子里,在 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 的痕迹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 啊?《学弈》这样问——?曰:非然也。《两小儿辩日》又这样问——两小儿笑曰:“?” 
  • 13. 词句段运用。 
     例: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判断句子的修辞手法,请从气愤”“盼望中选择一种情境,发挥想象,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 14. 快乐读书吧。 
    请向你的朋友推荐名著《鲁滨逊漂流记》,写出你的推荐理由。 
二、阅读 
  • 15. 课内:阅读《北京的春节(节选)》和课后阅读链接《除夕(节选)》,完成题。 

     北京的春节(节选) 

     ①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②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③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除夕(节选) 

     ①我于是猛地想起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记忆中这个日子在老外婆手里是从凌晨三点开始的。凌晨三点外婆就赤着脚下床,然后开始佝偻着腰紧张而麻利地忙着。 

     ②今天是腊月二十九。是围炉的日子,迎新送旧的日子。 

     ③在闽南老家,这一天是大忙特忙的日子。要擦桌擦床擦门洗地板,要蒸桌面那样大的白糖年糕、红糖年糕、咸味年糕,要炸成缸的“炸枣”,做整盆的五香肠,还要换上新浆洗的窗帘床单,铺上雪白的台布。然后,要开始热气腾腾地忙围炉的年饭。 

     ④夜幕降临时,大家便团团围坐在圆桌前。外婆开始祷告,舅舅们开始祝酒,小孩子们开始整段整段地往嘴里塞五香肠。 

     ⑤妈妈和老外公开始悠悠扬扬地哼起乡剧来。 

     ⑥于是,除夕噼里啪啦大笑着走来,又噼里啪啦大笑着离去。 

    1. (1) 上面两篇选文分别描写了哪个地方的春节习俗?除夕这天各有什么习俗呢?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呢?请根据选文内容完成表格填空。                                                                                                                        
       

       时间 

       
       

       地方 

       
       

       习俗(每个地方至少写出四种习俗) 

       
       

       表达情感 

       
       

       除夕 

       
       

        

       
       

        

       
       

        

       
       

        

       
       

        

       
       

        

       
    2. (2) 《北京的春节(节选)》中作者详细写了 (填时间)和 (填时间)的习俗,略写了 这段时间的习俗,这样写的好处是 。 
    3. (3) 《北京的春节(节选)》中的第③自然段和《除夕(节选)》中的第③自然段,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 。请用上这样的构段方式,写一写你家乡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不少于50字。 
  • 16. 课外:阅读《放下手机,为生活照进一缕阳光》,完成题。 

     放下手机,为生活照进一缕阳光 

     ①“饭菜烧好了,可以吃饭了。”老母亲蹒跚着走到我面前,说了一句。 

     ②“早着呢!待会儿吧。”我瞥了一眼手机屏幕右上角,只有十一点半,自己的文章还只写到一半,肚子也没叫嚷,妈妈什么意思嘛。 

     ③“我是告诉你饭菜好了。”老母亲噘着嘴,又说了一句。那神情仿佛还有后半句:你什么时候吃随便呀。 

     ④我双眼紧盯着手机,手指不断划动着。一上午就坐沙发上了。我习惯这样写作,几次老母亲要和我说话,我埋首手机,仿佛老僧入定,没搭理母亲。老母亲在我面前来回走过几次,想和我说什么,看我忙着,不吱声地离开了。 

     ⑤直到饭菜烧好,她告知我,仿佛是没话找话。这个点,离平时午间开饭,确实还有半个小时。 

     ⑥儿子来了,坐到了餐桌上。老母亲和他絮叨了几句,准备开饭,我便放下了手机,坐到了桌旁。儿子不常准时回家吃饭,这是难得的美妙时光。 

     ⑦我关切地问候了儿子。他嗯了一声,头也没抬,目光紧紧咬住手机,玩得挺投入。 

     ⑧我扒拉着饭菜,总想和儿子再聊些什么。看了儿子一眼,说了一句,儿子没动静。又提高声音说了一句,儿子才嗯了一声,也不多说,继续玩他的手机。 

     ⑨看着儿子若无其事的面容,我心里有点堵。 

     ⑩眼睛的余光里,我感觉老母亲正注视着自己。转脸望去,老母亲若无其事地避开了。 

     ⑪我忽然想起,一上午,自己也只顾在手机上写作,母亲几次与我说话,我就像儿子此刻的模样,不多加理会。我在心里叹了口气。 

     ⑫是的,放下一会儿手机,面对自己的亲人,就这么难吗? 

     ⑬饭桌上,我先把手机放在一边,边吃边与母亲絮叨着。渐渐地,儿子也放下了手机,目光与目光时不时地对接,也交谈了起来。一缕阳光照射进来,照得人身上暖暖的。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 (1) 简要概选文的主要内容。 
    2. (2)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完成填空。 

       “若无其事”这个词语在选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的“若无其事”是指 ;第二次的“若无其事”是指 。儿子的“若无其事”与老母亲的“若无其事”相对比,你从中感受到 。 

    3. (3) 关注人物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①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对“儿子”的 和 描写,此处描写的作用是 。 

       ②结合人物言行,说一说选文中的“老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4. (4) 找出选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抄下来,并说明它的作用。 

       句子: 

       作用: 

    5. (5) 结合选文,谈谈为什么“我”和“儿子”都放下了手机。 
    6. (6) 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已成为生活的必需品。那么,“小学生该不该使用手机”,围绕这个话题,我们来进行一次辩论,请你作为反方辩手,根据提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正方:小学生应该使用手机。手机可以促进学习,我们可以利用手机上网课、查找资料,也可以利用手机的拍照、录音等功能来记录学习过程,方便课下复习,学习累的时候还可以用手机来听音乐、看视频,放松心情。 

       反方:小学生不应该使用手机。  

三、写作题 
  • 17. 习作表达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哼唱着《送别》,我们即将告别六年的小学生活。回想这六年,不论是在校园里还是在生活中,一定发生过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情,有的让你高兴,有的使你难过有的叫你激动,有的令你惭愧……请选择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写下来。 

     要求:⑴想清楚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典型材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⑵按照一定顺序写,结构完整,详略得当,重点部分有细腻、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语言通顺流畅;⑶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提示性信息;⑷题目自拟,不少于 45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