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更新时间:2023-07-31 浏览次数:38 类型:期末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讲究“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它原是诗歌创作的要求,但“兴寄”的深浅有无,古人不仅常用于诗歌评论,且注重“兴寄”的诗,作者往往有意让它的意味“使人思而得之”,或“以俟人之自得”,而不正言直述。所谓“兴”,原是赋比兴的“兴”。“兴”的写法就是“托事于物”,或“托物兴词”。寄托于某种事物以表达感情的“兴”,也就是“兴寄”。“兴”字的含意是“起”,诗人所兴起的是情,所以,《文心雕龙·比兴篇》说:“兴者,起也。起情,故兴体以立。”只是这种情是诗人触发外物而兴起,又寄托于物而表达出来的。由此可见,古典诗歌的所谓“兴寄”,主要就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唐代,“兴寄”逐渐形成和“彩丽竞繁”“其体华艳”相对的概念,用以指诗歌应具有充实而有意义的思想内容的要求。如白居易《与元九书》所论:“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过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从白居易在同文中称自己有关“美刺兴比”的诗为“新乐府”,元稹在《进诗状》中称自己的乐府诗“稍存寄兴”,可知“比兴”和“兴寄”的要求是相近的。这种“比兴”或“兴寄”,就是要求诗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了。用这样的要求来衡量齐梁时期的诗作,自然是“兴寄都绝”。

    唐宋以后,诗词的“兴寄”受到诗人们更大的重视。明人胡应麟、许学夷等多次用“兴寄”的深浅来评论诗歌优劣,到了清代,甚至认为“文无比兴,非诗之体也”(冯班《钝吟杂录》);“伊古词章,不外比兴”(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自序》)。没有比兴就不成其为诗,以至一切文学作品,无不是用比兴写成的,这就把比兴的地位提得更高了。

    (摘编自世金《什么是古诗中的“兴寄”》)

    材料二:

    兴象是唐代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与批评时的一个重要范畴。兴象说的提出,标志着古典诗歌艺术的成熟。兴象之美,是唐诗经典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

    兴象之兴,也是源出“六义”中的“比兴”之兴。由“兴”字派生的诗学范畴有不少,如兴寄、兴趣、兴属、兴味等,其用意都在于揭示诗歌艺术的某种特征。兴象则重在象,是兴与物象的结合。齐梁诗歌多咏物之作、山水之词,应该说是具备物象的,但重在形似写物、属词比事,缺少兴寄的精神,所以说它缺乏兴象。

    在另一方面,兴象也是与直叙相对而言,是指那种融寄着丰富的美感效果的写景咏物之词。大凡诗之赋咏事物,常有两类,一为叙述,一为造境,前者为赋事,后者则近于兴象。试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为例:“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首尾两联,都是叙事之语,中间两联则为写景咏物之语,也即兴象之语。

    “兴象”诗学范畴的出现,与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发展历史有关。我国的古代诗歌,在晋宋以前,以抒写情事为主,物象浑然于其中。晋宋之后,山水与咏物之风兴起,写景艺术越来越发达,物象成了诗歌的主要表现内容。但六朝的山水诗,多为纯粹地描摹景物,古人称为摹山范水,缺乏主观情感的融入。咏物也是这样,多形似写物,着重于纯客观的再现。与此相反,兴象之作,则是情景交融,能够表现出丰富的、多层次的景象、物象、事物。以唐宋诗而论,唐诗重在意兴,宋诗长于词理。唐诗比宋诗更多地体现兴象之美。但是宋诗也并非缺乏形象思维,宋代诗人于兴象之美的创造规律仍是很重视的。只是唐诗兴象多为景与情会,宋诗兴象之妙,多在景与意融。

    (摘编自钱志熙、刘青海《诗词写作常识》)

    材料三:

    “兴”这一术语到了宋代,获得新的表达。宋代理学家倡导平淡入兴,而反对六朝与唐代以怨起兴的诗学精神。程颐《秋日偶成》:“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宋代强调以渊博深邃的人文修养来为诗,以才学议论、明理尽性来填充诗髓,从而使宋诗呈现出与唐诗不同的以思理清峻见长的风貌。在比兴的运用上,唐诗重兴象,而宋诗尚义理,传统的比兴手法受到冷落。清代吴乔曾指出:“唐诗有意,而托比兴以杂出之。其词婉而微如人而衣冠。宋诗亦有意,惟赋而少比兴,其词径以直,如人而赤体。”吴乔用“人而赤体”来比喻宋诗的直露,是很生动的说明。南宋末年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江西诗派进行了批评,提出了以“盛唐为法”的主张,批评的主要武器,则是“兴趣”与“意兴”。汉魏六朝之“兴”与唐人之“兴”中的昂扬向上、浑然天成的诗歌精神再度得到弘扬,从而使“兴”的美学生命力再度得到传承与弘扬。

    (摘编自袁济喜《兴,文学生命力的彰显》)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注重“兴寄”的诗,并不把它所要表现的情绪直接告诉读者,而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让读者自己获得。 B . 齐梁间的一些山水诗,具备了物象,但它重在描摹山水形态,没有兴寄的精神,因此这些山水诗没有兴象。 C . 具有兴象特点的诗,注重营造意境,融寄着丰富的美感效果,宋诗中夹杂叙事成分,就削弱了兴象特点。 D . 材料一所谈唐诗的“兴寄”和材料二所论唐诗的“兴象”完全是一回事,即都是就其具有现实意义而言的。
    2. (2)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代和清代一些学者对古诗中的“兴寄”手法极力推崇,他们认为诗中若无“兴寄”就不是好诗,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B . 唐诗以营造意境为主,宋诗以思理清峻见长,但这种说法仅仅体现了唐诗和宋诗的主流,并不能涵盖所有唐宋诗。 C . 诗人如果只是一味地摹山范水,如照相机一样对客观事物进行再现,缺乏主观情感的融入,写出的诗就不算好诗。 D . 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兴趣”与“意兴”为武器对江西诗派进行了批评来看,江西诗派的作品缺乏兴象。
    3. (3)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的内容,下面所选宋诗中有“兴寄”特点的一项是( )
      A .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王禹偁《畲田词》) B .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鸟》) C .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杨万里《新柳》) D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4. (4) 三则材料中都引用了古代文献上的言论,这种引证法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5. (5) 试举一例,谈谈你对古诗中“兴”的理解。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感悟春天

    朱国良

    ①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的,“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上了名诗之页的。数落我经历的几十个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要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色也往往只能在雨中窥视,总在不经意中,只一眨眼,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了,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②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着,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没有严寒,谁去仰视乔木的耸立?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

    ③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欣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翻翻一部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对春的感慨。摆着道学面孔的人物,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选本《千家诗》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唱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干红总是春”的《春日》诗。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凡心”。宋朝的志南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从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来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④品味春色、目送春鸟、沐浴春风,可以感召人性、感受浮生、感叹世事、感谢生活。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果说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从一缕春色中感悟到人伦之乐才是大乐,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是出奇,甘愿被春天俘虏。这先生长期在哈佛教书,50岁那年,春日的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到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向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⑤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英国诗人拜伦有一年春天看见一位盲人在沿街乞讨,旁边还有一个牌子写着八个字:“自幼失明,沿街乞讨。”但盆中只有稀稀落落几个钱。拜伦同情之下,马上给他改了八个字:“春天来了,我看不见!”哪里还有比看不见春天更痛苦的呢!路人一见之下,纷纷给予施舍。这是文字的力量,更是春天的魅力!难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此行江南去,千万和春住”。居住在大观园中的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1.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春光很金贵”是因为春“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要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 B . “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是因为在春天的怀抱里,不论什么样的身份和地位,人人都能尽享春天带来的欢乐。 C . “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中的“这”是指品味春色、目送春鸟、沐浴春风,可以感召人性、感受浮生、感叹世事、感谢生活。 D . 第④段中所引诗句中的“悔”字表现了怀春思夫的女子内心的压抑和无奈,段尾的“冲”字则充分显示出了桑塔耶那的草率与放荡不羁。
    2.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开篇作者引用“杏花春雨江南”的诗句,把读者带入江南春天蒙蒙细雨,缕缕花香的美妙意境之中,为后文的抒情议论做好铺垫。 B . 第②段“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一句,“那”指代对冬天“有比较、有鉴别”的哲理的分析,对事物“反衬和折射”出的品质。 C . 第②段中的三个反问句,运用了反衬和比喻的手法,突出春天到来之不易。 D . 作者在文中引用大量事例,从古今中外不同角度,揭示春天的品质内涵,激励人们在人生岁月里永远珍爱美好的春天。
    3. (3) 作者引用大量诗句丰富思想内容,第③段中这一特点尤为突出,请概括说明本段大量引用诗句的作用。
    4. (4) 结合全文内容,概括说明作者从春天那里获得的感悟。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熊浃,字悦之,南昌人。正德九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宁王宸濠将为变,浃与同邑御史熊兰草奏,授御史萧淮上之。濠仓卒举事,卒败,本两人早发之力。出核松潘边饷。副总兵张杰倚江彬势,赃累巨万,诱杀熟番上功启边衅,棰死千户以下至五百人。又尝率家众遮击副使胡澧。抚、按莫敢言。浃至,尽发其状,杰遂褫职。嘉靖初,由右给事中出为河南参议。外艰归。六年,服阕,召修《明伦大典》。超擢右佥都御史,协理院事。明年四月迁大理寺卿,俄迁右副都御史。《大典》成,转左。八年二月遂擢右都御史,掌院事。京师民张福诉里人张柱杀其母,东厂以闻,刑部坐柱死。不服,福姊亦泣诉官,谓母福自杀之,其邻人之词亦然。诏郎中魏应召覆按,改坐福。东厂奏法司妄出人罪,帝怒,下应召诏狱。浃是应召议,执如初。帝愈怒,褫浃职。给事中陆粲、刘希简争之,帝大怒,并下两人诏狱。侍郎许赞等遂抵柱死,应召及邻人俱充军,杖福姊百,人以为冤。当是时,帝方深疾孝、武两后家,柱实武宗后家夏氏仆,故帝必欲杀之。浃家居十年。至帝幸承天与近臣论旧人,乃召为南京礼部尚书,改兵部 , 参赞机务。二十一年召为兵部尚书,掌都察院事。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二品六年满,加太子太保,坐事夺俸者再。浃知帝意终不释,遂称病乞休。帝大怒,褫职为民。又十年卒。浃少有志节,自守严。虽由议礼显,然不甚党比,尤爱护人才,故其去吏部也,善类多思之。隆庆初,复官,予祭葬,恭肃。

    (节选自《明史•熊浃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B . 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C . 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D . 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御史,古代监察官,历来负责纠察弹劾朝廷、诸侯官吏的失职和不法行为。 B . 东厂,即东缉事厂,明代设立的特权监察机构,由皇帝的亲信宦官担任首领。 C . 兵部,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 D . 谥,古代帝王、官员等死后,按其生平事迹给予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熊浃尽责尽力,忠于朝廷。宁王朱宸濠意图发动叛乱,担任礼科给事中的熊浃与同乡熊兰一起草拟奏章,通过御史萧淮上报朝廷。 B . 熊浃不畏权势,正直敢言。张杰依仗江彬势力,胡作非为,无人敢言,熊浃却将其抓捕革职;张柱案中,熊浃不惧冒犯龙颜,支持魏应召。 C . 熊浃坚守志节,仕途坎坷。熊浃年轻时候就有志节,自我要求严格,一生中不结党营私,不苟且违心,多次遭罚,最后被革职为民。 D . 熊浃富有才华,爱护人才,甚有口碑。熊浃一生在礼部、兵部、吏部等多部门任职,颇有建树,还曾编撰《明伦大典》。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东厂奏法司妄出人罪,帝怒,下应召诏狱。浃是应召议,执如初。

      ②虽由议礼显,然不甚党比,尤爱护人才,故其去吏部也,善类多思之。

    5. (5) 在张福状告张柱杀害了他的母亲案件中,魏应召重新审判,改判张福有罪,尊重了案件的事实,为什么魏应召却被抓进监狱,熊浃被夺去了官职?请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2019高二下·白城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

    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注】①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②九重,指朝廷。③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④东风,春风,此处有暗指君王意。⑤玉梅,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浔阳的环境特点相似。 B . 颔联写苏轼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新扫旧巢痕”点明他作“终老计”的原因。 C . 尾联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暗香先返”。 D . 这首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且寓意丰富,显得婉转含蓄、情意温厚。
    2. (2) 诗的颈联、尾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纠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 《荀子·劝学》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2. (2) 《荀子·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3. (3)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
    4. (4) 《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5. (5) 《短歌行》中比喻人生短促的句子:“”。
    6. (6) 《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子矜》,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
    7. (7) 《短歌行》中出自《管子·形解》,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句子:“”。
    8. (8) 《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句子:“”。
    9. (9) 《归园田居》中“”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10. (10) 在《沁园春 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怅寥廓,
六、选择 简答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颇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是雪月梅这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1. (1)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
      A . 比拟、比喻、夸张 B . 比拟、比喻、引用 C . 比喻、借代、排比 D . 比喻、比拟、借代
    2. (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白雨,加上一层背景,就十分悠闲了。”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七、语言表达
  • 7. 日常生活中,讲究措辞文雅和形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词语或句子。

    示例:比赛夺了冠军,可以直接说“夺冠”;文雅一点,可以说“折桂”、“夺魁”;如用四个字,可以说“成为擂主”、“传来捷报”;甚至还可用“雄壮的国歌声响起来了”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1. (1) 决赛输了,可以直接说“失利”;文雅一点,可以说“”(两个字);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甚至还可用“”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2. (2) 比赛平了,可以直接说“战平”;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互交白卷”、“”、“”、“”。
  • 8. 感情色彩变化。

    谤:古义为批评、指责过失,属于中性词;今义则有恶语中伤的意思,属于贬义词。

    心谤腹非:嘴里不说,却在心里反对。

    请仿此形式,另举一例。

八、材料作文
  • 9. (2020高一上·武清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百年前,我们的祖辈在《新青年》中呐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

    五十年前,我们的父辈在《青春万岁》中高歌:“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

    今天,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广大青年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