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亳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01 浏览次数:17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在生态保护红线方面,要建立严格的管控体系,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在环境质量底线方面,将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底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对生态破坏严重、环境质量恶化的区域必须严肃问责。在资源利用上限方面,不仅要考虑人类和当代的需要,也要考虑大自然和后人的需要,把握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度,不要突破自然资源承载能力。

    (节选自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

    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

    高质量发展涉及方方面面,从资源环境的角度看,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好工业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由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单目标,向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转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要想保持战略定力,必须强化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制度,警惕“两高一低”项目卷土重来,在服务和保障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守好生态环境底线。

    客观来看,我国在持续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压力与挑战:一方面,从资源环境承载力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和攻坚期,对标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差距明显,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仍将处于高位,局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依然处于上限;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环境的压力客观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总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在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尚未完全形成的前提下,对资源能耗的客观需求、对生态环境的新增压力仍不容小觑。同时,还要注意到,一些部门和地方上马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冲动依然存在。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生态环境问题中,仍有个别省区存在违规上马“两高”项目,污染型产业、企业向其他地区转移等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环评制度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环境管理制度,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它以环境可恢复、资源可支撑为依据,判断某项开发活动是否打破了生态系统平衡,从而寻求最优解决、发展方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够从源头上预防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因此,当前强化环评制度,是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来之不易的成果、减缓和避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新资源环境问题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采取事前预防,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重要约束,推动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严密防控环境风险,源头控制无疑是成本最低的污染治理措施。唯有进一步强化环评制度,提升源头预防效能,才能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李海生《强化环评制度 提升源头预防效能》2023年3月25日《光明日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B . 突破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的粗放增长模式,是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必须坚决制止。 C . 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需要我们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推动。 D . 今后我们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向降碳、减污、扩绿转变,而不能去追求经济增长目标。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明确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材料二主张高质量发展理念是对材料一的响应。 B . 材料一“必须”“绝对”“严守”等用词,表达了党和国家对于环保的坚定决心。 C . 两则材料都主张处理好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关系,不能为了经济而牺牲环境。 D . 材料二认为要约束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始终把自然的承载能力放在首位。
    3. (3) 下列选项,不属于“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举措的一项是( )
      A . 对“煤改气”提供补贴政策和价格支持,加大燃煤小锅炉淘汰力度,暂停部分污染重的煤电机组。 B . 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大科技投入,促进技术创新,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C . 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推广垃圾分类,坚决遏制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利用和处理处置。 D . 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比重,完善废旧地膜回收处理制度。
    4. (4) 结合材料来看,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5. (5)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红旗谱(节选)

    梁斌

    严老祥想到这里,从小碌碡上站起来。这时千里堤的大杨树上,老鸦呱啦呱啦地叫起来。他一个人,拎着烟袋走上千里堤,走走转转,想到:当他还在壮年的时候,那时他们还住在滹沱河的下梢里。在连年荒涝的年月,把最后一间房子、一亩地卖净吃光,推着一辆虎头小车,带上老婆孩子和全部家财——一条破棉被和一口破铁锅,沿着滹沱河的堤岸,走到大严村,投靠了严老尚。严老尚看他身子骨儿结实,又着实能做活,就把他收留下。他会收拾梨树,给严家扛个长工,后来志和也在严家帮工。冬天严家给几件破烂衣震,青黄不接的季节,给点糠糠菜菜,给个一升半碗的粮食。一家人苦做活,过了多少穷愁日子,才在村前盖了三间小屋。后来又在村南要了二亩地,好不容易安下家来。如今看看年纪老了,要离开可爱的家乡,闯到边远的关东去。他心上热火撩乱,他的一颗心像在沸水里煮着。咳呀!难呀,难呀,穷家难舍,熟土难离呀!

    他站在堤坝高处,看着低矮的家屋,比河里的水浪还低。只要河水向外一溢,就要把所有的家屋树林冲掉。他积攒了二十年的工钱要的二亩地,就得淹进深深的河水。想着,眼泪汪满了眼眶,禁不住夺眶而出,滴在衣襟上。

    咳!老朋友不在了,他觉得孤独,觉得寂寞,眼看秋天快要过去,田地里是水,街道上空空的,满目荒凉空旷……一忽儿,又觉得他的心像是悬在缥渺的半空中。他下定决心,要离开老婆孩子,离开他用血汗建立起来的家园……一想到离开家乡,他心上又热烘起来。

    他独自一人在堤上站着,看看太阳快晌午了,走回家去,跟老伴要了一双布袜子。又走出来,坐在门前井池旁洗了洗脚,把袜子穿上,又把严志和跟孙子运涛叫到跟前,说:“儿呀!我扛了二十年的长工,流了二十年血汗,盖上这几间土坯房子,要了这二亩地,算是给你们成家立业。”说着,他流下眼泪来,说:“你老巩叔叔死了,到如今老霸道还是无事生非,动不动就找咱的茬儿,欺侮咱。我要是不离开这块地方,怕是早晚落不了囫囵尸壳。我要闯关东,去受苦啊!”

    严志和一听,觉得爹爹象是到了秋天树叶黄的年岁,还要走关东去受苦,眼泪刷地流下来,说:“爹!甭走啊,你一辈子不是容易,咱也有了家屋住处,有了孩子们,这还不好吗?”

    老祥大娘也说:“你心里想的什么哟?今年年景不好,还有来年。田地上长不出东西,咱养梨树。梨树上长不出东西,咱学治渔……你想的是什么哟!”说着,挥泪大哭了一场。

    运涛那时还不到十岁,听说爷爷要离开他闯到关东去,趴在爷爷的腿上不起来。

    严志和说不转严老祥,转身找了老驴头来。老驴头那时还年轻,跺跶着两只脚,说:“老祥叔!你要下关东?不行!谁要叫我去,叫我离开这家,我说什么也不干。我老爷爷生长在这儿,我爷爷生长在这儿,我爹也生长在这儿,一辈辈地都埋葬在这儿,叫我离开这儿,说什么也不行,打死我也不行。”他一面说,一面比划着,心上满带火气,急得直跺脚。

    正说着,老套子背着筐走过来,在一边听着。听清了是严老祥要出外,笑眯糊糊地说:“咳呀!出什么外呀,外头给你攥着金子哩?撂着银子哩?即便撂着金子银子,金窝银窝不如咱自己的穷窝儿呀。大伯!别走啊,看着咱孩子们面上,也不能扔下他们不管。”老驴头嘴唇厚,也说不清楚话,急得跺脚连声地说:“不能走,你就是不能走!”

    时间不长,集了一堆人,绵言细语,你说一个道理,他说一个道理,谁也说不转严老祥。他觉得他们没有多少人生的经验,他们的话,听不听两可。那天晚上,朱全富打了四两酒,把严老祥请到家里,叫老伴用打浆糊勺子炒了两个鸡蛋,两个人就着炕沿喝着酒。说来说去,严老祥还是要闯关东。

    第二天,老祥大娘到邻家借了半斤面来,给他做了一顿饭吃,为了使他回心转意,守着老婆孩子把日子过下去。可是说什么也不灵,他下定决心要闯关东。

    严老祥吃过早饭,硬叫老伴给他打叠铺盖衣服,对着一家人说:“好,我要走了!这二亩地,只许你们种着吃穿,不许去卖。久后一日我还要回来,要是闹好了,没有话说。要是闹不好,这还是咱全家的饭碗。你看咱在下梢里的时候,把土地卖净吃光,直到如今回不去老家。咱穷人家,土地就是根本,没有土地就站不住脚跟呀!”严志和听了老人的话,直到如今,不管手头上有多么急窄,不肯舍弃这二亩土地。这就是他家的宝地,每年打下不少粮食。

    老人家说了一阵话,不管老祥大娘哭得死去活来,背上铺盖卷就要走。严志和掉下两点眼泪,说:“爹,页走啊!”又指着运涛和涛他娘,说:“也看着咱这大人孩子们!”老人家摆了一下头说:“人多累多,我要闯关东!”一家大小送他上了千里堤,严志和背上行李,沿着大堤走到锁井村南。严老祥在河神庙前上了船,他要坐船到天津,下关东去。

    那年雨水连天,河水涨发,严志和立在河神庙前头大青石头上望着那条小船顺着大河飘飘悠悠去远了。

    一去十几年没有音讯……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节选的部分,叙写了农民严老祥因为洪涝灾害,农田被淹,而生活无着,不得不舍妻抛子,远走他乡的悲惨故事。 B . 严老祥年轻时流落他乡,吃尽辛苦,才挣下了二亩地,盖起了三间房,所以当他离开家乡时内心倍受煎熬,万分不舍。 C . 尽管子、儿子和乡邻苦苦劝阻,但都没有能够动摇他下关东的决心,表现了严老祥的执拗、倔强和对家人冷漠无情。 D . “土地就是根本,没有土地就站不住脚跟”说明严老祥把土地看得像命根子,表现了旧中国农民身上落后的乡土意识。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节选中的前三段既写了严老祥的内心活动,又交待了严老祥的经历,以及下关东的前因,丰富并推动了小说的情节。 B . 写严老祥的内心“像在沸水里煮着”又“像是悬在缥渺的半空中”,将抽象的人物内心感受,表现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C . 小说在叙事与描写中渗入了作者较强的主观情感,这虽然不利于作品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但是可以鲜明地表达作品的主题。 D . 身子骨儿、囫囵尸壳、甭、闹好了、急窄……这些方言词汇的穿插使用,使作品富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3. (3) 小说写一堆人“绵言细语,你说一个道理,他说一个道理,谁也说不转严老祥”,虽都是劝阻严老祥的话,但他们讲的道理各不相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 (4) 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严老祥的形象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昭王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王曰:“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 , 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民之死者厚葬伤者厚养饮食相馈以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勠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王曰:“寡人既以兴师矣。”乃使五大夫王陵将而伐赵。陵战失利,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称疾不行 , 责之曰:“楚地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其庙,楚人震思,东而不敢西向。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武安君曰:“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发梁焚舟以专民,以掠于郊野,以足军食。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斗志。是以能有功也。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力不同,是以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故能立功。皆计利形势,自然之理,何神之有哉!”

    (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

    【注】①昭王:秦昭王。②武安君:秦将白起的封号。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A民B之C死D者E厚F葬G伤H者I厚J养K饮L食M相N馈O以P靡Q其R财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寡人是春秋战国时君王的谦称,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若寡人者”的“寡人”相同。 B . 克的意思是攻克、战胜,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终者盖寡”中的“克”不同。 C . “不行”意思是不动身、不行动,与《六国论》中“刺客不行”中的“不行”相同。 D . “方”的意思是方圆,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方六七十”的“方”字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武安君分析了赵的现状,认为赵国不允许收殓战死的人,不允许疗治受伤的人,激发了国人的斗志和发展生产的决心,此时不宜攻打赵国。 B . 武安君曾率军与兵力多出己方一倍多的韩、魏两国军队在伊阙交战,斩杀敌人二十四万,大败韩、魏两国军队,建立不世功劳,闻名天下。 C . 武安君认为,打败楚国并非自己用兵如神,这是由于秦国士卒以军中为家,以将帅为父母,同心协力共赴事功,宁死也不后退,因而取得胜利。 D . 武安君认为,伊阙之战,韩国想保存实力,而魏国又想让韩国为前锋,二军协作不力,因此才有机可乘,各个击破,最终打败了韩魏联军。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拔鄢、郢,焚其庙,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

      ②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

    5. (5) 武安君认为楚国之所以败在自己手下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开门见山,写诗人登城访古,照应标题,“秋”字既交待季节,也蕴含着感情。 B . 颔联对仗工整,描写了诗人登高所见,用鸟别渚、归舟下,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 C . 颈联中的“萧萧"“惨惨”,运用叠字,将诗人的主观感受融入所写景物,情景交融。 D . 尾联中“故国”与“人心”对举,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
    2. (2) 王珪的这首诗与王安石的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同题,都描写了金陵秋景。请比较本诗与王安石词上片所写秋景的特点有何不同。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之所以“哂”子路的原因,是“”。
    2. (2) 《阿房宫赋》中,杜牧批评秦国人说,假如秦国人吞并六国之后能爱护六国百姓,“”?
    3. (3) “舟”是行驶于江河湖海的重要交通工具,古诗词中常常出现这个意象,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露营之旅是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需要我们了解一些户外露营知识,保有一颗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以确保自身安全、环境友好。

    露营之前,。比如,对于目的地是否处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野生动物活动区,是否属于防洪区等,要做到(A)。还要关注安全风险预警和提示信息,了解当地是否存在地质自然灾害隐患,做到(B),做好防雾、防雹等准备。 , 露营者要充分考察周边环境,宜选择适当的场地,最好是坚实平整的地面进行露营扎帐,如果不是专业级的露营爱好者,建议选择有经营主体、安全有保障的区域开展露营活动。还要主动了解当地户外用火、防火等方面的规定,谨慎使用大容量户外移动电源,按照操作规范安全使用电器设备。露营中, , 不采摘花草植物,不投喂野生动物。离开时,野外露营者应自觉带走自己制造的垃圾,并建议在(C)的情况下,将途中看到的遗留垃圾,也顺手带走,为更多人呵护、保留自然的美好。要努力做到只当自然的“过客”,“留下所发现的东西,带走所带来的东西”,实现“无痕露营”。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到了引号,其作用与下列各句中引号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这位鲤鱼“科学家”就会讲述一个真正令它们惊诧不已的传奇故事。 B . 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作“斗拱”。 C . 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D .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水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春分刚过,企盼已久的春意醒来,与人们撞个满怀。那一畦青绿,把“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春天迎进了小院。小院里过冬的香菜、苔菜、菠菜、蒜苗由黄转绿,韭菜的红芽尖探出绿脑袋,春意萌动了。太阳像一把剪刀,剪开灰黑色的夜幕,把孕育生命的阳光洒落大地,敞开新的一天。院南的连翘花丛里,成群的麻雀兴奋地飞来飞去,啼鸣声从一根枝条跳跃到另一根枝条。枝条被压弯,瞬即又柔软地回弹,指向辽远的天空。真是一派鸟语花香的热闹景致。

    我早早到种苗批发市场购买西红柿、辣椒和茄子苗,翻好了泥土,将菜畦修平整,再挖出苗坑,然后把秧苗固定住,浇上定苗水,黄昏时刻就栽好了。我喜欢在菜园劳动,或松土,或点种,或锄草,或间苗,或补苗,或浇水,或施肥,或捉虫……活动活动筋骨,享受自然幽雅、清新恬静的田园意境。贫瘠与肥沃,荒芜与繁茂,耕耘与收获,都攥在自己手掌里。耕种之间,情满园,春不老。

    1. (1) “那一畦青绿,把‘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春天迎进了小院”一句中引用了白居易的诗句,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 (2) 把文段中画横线的部分改写成整句。可以调整语序,增删个别词语,保持原意不变。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有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辩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

    ——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以上屠呦呦在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词中的这几句话,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