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07-27 浏览次数:1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打卡”博物馆、美术馆,到公共图书馆感受书香,参与社区组织的文艺活动……炎炎夏日,很多居民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资源,丰富了文化生活。蓬勃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正在不断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向社会成员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包含了更多文化期待。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农家书屋、电子阅报栏等来到群众身边,正在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当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设施建起来之后,提升使用效率的问题便摆在了人们面前。有群众反映,一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农家书屋“只见房子不见读者”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存在。究其原因,是由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文化的需求日渐呈现出差异化、多样化趋势,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位”。改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等现象,关键要在供给侧发力,找准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需要改变此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内容单一、供给缺乏弹性等问题,更好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对接。现实中,我国农村人口结构不断变化,相关需求也日益多元。在这种背景下,围绕公共文化的投入不能是一次性的,应当在内容资源上不断进行更新。同时在载体上也应与时俱进,更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人们更便捷地获取知识和信息。比如,现在不管城市还是农村,父母都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儿童图书馆经常人满为患,儿童图书的借阅量占不少图书馆外借图书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理应加大儿童图书的采购量、扩大儿童阅览室的面积。让服务内容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才能缩小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差距。

    我国文化资源日益丰富,群众的文化选择空前广泛,欣赏水平也日渐提升。如果公共文化供给更新缓慢、不对群众胃口,自然会导致吸引力不足。需要看到,我国的公共文化需求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当群众呼唤动态的、社交化的文化服务时,公共文化服务就不能全都是静态的、非社交化的读书、看报、看电影;当群众习惯于从移动互联网上获取资讯和娱乐时,公共文化服务就不能仅停留在物理空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就必须重视群众在文化需求方面发生的变化,掌握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润物无声的文化事业,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让文化之风充盈社会空间,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比如,一些地方探索以“智慧”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打造社区“智慧书房”;一些地方突破传统服务界限,充分呼应群众所需,为放学后无人看管的孩子开办“四点半课堂”;还有地方挖掘本地戏曲、民乐的优势,构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等。事实证明,立足本地特点,贴近群众需求,才能有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人。

    (摘编自张贺《公共文化服务需要“精准供给”》)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资源,正不断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B .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率都不高,原因在于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供需错位”。 C . 围绕公共文化的投入不能是一次性的,应当在内容上不新更新,在载体上与时俱进。 D . 群众文化选择广泛,公共文化供给就应及时更新,政府应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二段展示公共文化设施多样,群众文化生活丰富的现状,与后文提出的问题构成鲜明对比。 B . 文章第三段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分析问题,重点分析了一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的原因。 C . 文章重点在于解决问题,提出以改变单一内容、提升效能、贴近需求的方式来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人。 D . 文章的论证结合现实,所举的事例切合当下城乡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也因此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投入加大,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等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全面覆盖城乡。 B . 只要找准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就能改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的现象。 C . 无论城乡,只有让服务内容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才能缩小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差距。 D . 打造社区“智慧书房”,开办“四点半课堂”,这些做法突破了传统公共服务界限,惠及更多群众。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吃一口在太空中孕育出来的食物早就是一件离普通人很近的事了。我们在餐桌上最常吃到的黄瓜、大豆、玉米等多种作物,很多就有可能是太空来物。人们可能也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何最近吃到的甜瓜更甜更脆了,吃到的黄瓜更大更嫩了?这背后的技术就是已经深入到大众生活中却不为人所熟知的“航天育种”。

    实际上,一粒种子从上天到入地再到结出果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选种。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搭载上天,要经过多重筛选,搭载种子在纯度、净度、发芽率上必须符合国家作物种子质量标准,种子的相对含水量应控制在13——14%。每份搭载种子数量,小粒作物一般应在3000粒以上,大粒作物一般应在1000粒以上。搭载资源非常有限,每次都是两三公斤的量,每次一百种左右。

    第二阶段是诱导。利用卫星和飞船等太空飞行器将植物种子带上太空,再利用其特有的太空环境条件,如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弱磁场等因素使植物产生各种基因变异。一般来说,种子搭乘卫星上太空转一圈,便能诱导其“变”出更优良的品质,比如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实、更美的花朵。

    第三阶段为选育。种子随着搭载的航天器返回地球后,随即要进行地面选育工作,包括地面种植、观察、突变体筛选、遗传稳定性鉴定等工作。因为种子的变化是分子层面的,想分清哪些是我们需要的,必须要将这些种子全部种下去,繁殖三四代后,才有可能获得性状稳定的优良突变系。这个过程很漫长,每次太空遨游过的种子都要经过连续几年的筛选鉴定,其中的优系再经过考验和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才能称其为真正的“太空种子”。

    对于“航天育种”这一新事物,人们还存在很多知识上的困惑。比如,航天育种是不是转基因?有很多人疑惑于这个问题。科学工作者做出了这样的解释:转基因是外源基因的导入,而航天育种是植物自己的基因在变化。即使没有上太空,种子的基因在地球上也会有变化。航天工程育种是一种物理诱变育种手段,没有外来基因的导入,因而它不是转基因。科学工作者研究显示,即使是太空飞行回来的当代种子,也没有增加任何放射性。

    材料二

    自1987年以来,在“国家863高科技计划”的推动下,我国先后13次利用返回式卫星和5次利用飞船及多次高空气球搭载了70多种植物的2000多种品种的种子,涉及到粮、棉、油、蔬菜、花卉、牧草及中药材等多个方面。

    比如说,经卫星搭载处理后获得的博优721亚种间杂交水稻新组合,大面积亩产量达700多公斤,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15%以上;优质、高产的水稻华航1号、芝麻新品种航芝1号、食用菌太空金针菇等受到农业生产者的普遍欢迎。同时,利用航天诱变技术创造了一批目前利用传统育种手段难以获得的罕见材料,如特早熟小麦、特大粒莲子太空莲3号、特大粒红小豆突变系等,将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等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改良产生重大影响。

    航天育种是个接地气的行业,已经有多个地区利用这一技术实现了收益。早在1994年,广昌县白莲科学研究所就与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将白莲种子送上太空,以提高白莲的产量。2002年、2004年又先后开展了第二、第三次航天搭载,先后选育出太空莲36号、星空牡丹、太空娇容等一批白莲新品种。自此,广昌白莲具有了生育期长、花多、蓬大、结实率高、颗粒大等特点,其中太空莲36号亩产量提高到80-100公斤,比常规品种高出一倍多,使莲农经济效益增长了一倍以上,目前已成为我国白莲产区的主栽品种。

    可见,航天育种的研发与应用,有很大的空间。就社会经济效益而言,航天育种业在我国具有巨大的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材料三:

    航天育种是带有公益性质的事业,不可能一投资就赚钱。也正是因为如此,航天育种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并不容乐观。

    从航天育种的发展历史来看,航天育种一直不是航天飞行的主要任务,而是在保证其它任务成功的前提下,“顺便”搭载一下航天育种材料,我国仅在2006年发射了世界上唯一一颗专门用于航天育种的卫星“实践八号”。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航天育种空间搭载机制。

    目前我国航天育种缺乏龙头企业,大部分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有的企业或者研究机构不管有没有力量和条件,“赶时髦”进行航天搭载,低估了航天育种工作的难度,选择搭载的农作物品种和材料素质不够高,导致经卫星搭载诱变后,又经历4~5年定向选择后育成的品种在产量、品质和抗性上缺乏竞争力,选育不出好的种质材料,在生产上难以推广,大大浪费了资源。

    航天育种品牌自身的保护力度也不够,目前社会上存在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航天育种企业,仔细探究发现,其中部分企业打着“航天育种”的幌子进行炒作,他们从国内外找来一些与众不同的品种,贴上“航天育种”的标签,利用老百姓对“航天品质”的信赖,从中获利,这些企业严重影响了航天育种的声誉。

    因此,就航天育种业的未来而言,中国的发展之路还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通过长期不断地努力,让科研成果更好地为百姓生活、社会发展服务。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多国丽《一粒种子的太空之旅》)

    1. (1) 下列关于航天育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们现在吃到的优质蔬菜瓜果全都是航天育种的产物。 B . 航天育种对搭载上天的种子数量、质量都有严格要求。 C . 太空环境的主要作用是促使植物种子产生基因变异。 D . 航天育种并不能保证所有的种子都生成优质的基因。
    2. (2) 下列关于中国航天育种事业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着重于将改良品种应用于农业生产。 B . 得到国家有规模、有计划的大力推动。 C . 在育种和实践应用方面都看到了成效。 D . 以花卉、药材的品种改良为主要方向。
    3. (3) 根据上述三个材料,中国航天育种事业在未来发展中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提琴

    阿城

    老侯是手艺人。老侯原来在乡下学木匠,开始的时候锛檩锛椽子。

    锛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站在原木上,用锛像用镐,一下一下把木头锛出形来,弄不好就锛到自己的脚上。老侯一次也没有锛到自己脚上。

    老侯对没有锛伤自己很得意,说,师傅瞧我还行,就让我煞大锯。

    煞大锯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先将原木架起来,一个人在上,一个人在下,一上一下地拉一张大锯。大锯有齿的一边是弧形的,锯齿有大拇指大。干别的活可以喊号子,煞大锯却只能咬着牙,一声不吭,锯完才算。

    老侯的腰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后来老侯学细木工,手下稳,别人都很佩服,其实老侯靠的是腰。

    老侯学了细木工,有的时候别人会求他干一些很奇怪的活儿。老侯记得有人拿来过一只不太大的架子,料子是黄花梨,缺了一个小枨,老侯琢磨着给配上了。

    人家来取活的时候,老侯问,这是个什么?来人说,不知道。老侯心里说,我才不信不知道呢。

    不过老侯到底也不知道那个架子是干什么的,这件事一直是老侯的一块心病。

    老侯的家在河北,早年间地方上有许多教堂,教堂办学校,学校上音乐课,用木风琴,弹起来呜呜的很好听。老侯常常要修这木风琴。修好了,神父坐下来弹,老侯就站在旁边听。

    有一次神父弹着弹着,忽然说,侯木匠,你会不会修另外一种琴?老侯问,什么琴?神父说,提琴。老侯不知道,嘴上说试试吧。神父就把提琴拿来让老侯试试,是把意大利琴。

    老侯把琴拿回家琢磨了很久。粗看这把琴很复杂,到处都是弧,没有直的地方。看久了,道理却简单,就是一个有窟窿的木盒。明白了道理,老侯就做了许多模具,蒸了鱼膘胶,把提琴重新粘起来。神父看到修好的琴,很惊奇。神父于是介绍老侯到北京去,因为教会的关系,老侯就常修些教堂的精细什物,四城的人都叫老侯“洋木匠”。

    老侯因为修过洋乐器,所以渐渐有人来找老侯修各种乐器,老侯都能对付。这以后,老侯就做了乐器厂的师傅,专门修洋乐器。

    一天有个干部模样的人拿来一把提琴,请老侯修。老侯一眼就认出是神父那把提琴,老侯没有吭声。老侯知道,跟教会沾关系,是麻烦。因为是修过的东西。所以做起来很快。干部来取琴的时候,老侯忍不住说,您的这琴是把好琴。干部说,不是我的,是单位上的。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

    一九六六年夏天,到处抄家砸东西,老侯忽然想起那把琴。厂里不开工,老侯凭记忆寻到那个单位去。

    老侯在这个单位里东瞧瞧,西看看。单位里人来人往,大字报贴得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加了碱的面浆糊味儿。老侯后来笑自己,这是干吗呢?人家单位的东西,自己找个什么呢?怎么找得到呢?于是就往外走。

    可巧就让老侯瞧见了那把琴。琴面板已经没有了,所以像一把大勺,一个戴红袖箍的人也正拿它当勺盛着浆糊刷大字报。

    老侯就站在那里看那个人刷大字报。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前半部分花了不少笔墨写老侯学木匠活,这既是对人物身份的初步交代,也为下文情节发展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B . 小说中神父、干部模样的人、刷大字报的人等,身份地位各不相同,但处在特定的时代,其命运及行为都受到时代的影响。 C . 本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意旨丰富,提琴最后被当勺盛着裰糊,暗示了提琴的主人——神父被迫害的结局。 D . 小说语言极具特色,多用短句,如“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护着吧。是把好琴”,具有鲜明的节奏感。
    2. (2) 小说主人公老侯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 (3) 小说为何以“提琴”为题,试作简要探究。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初,冯谖闻孟尝君好客,蹑草履而见之。孟尝君置传舍十日,问传舍长曰:“客何所为?”答曰:“冯先生甚贫,犹有一剑耳。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迁之幸舍,食有鱼矣。五日,又问传舍长。答曰:“客复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舆’。”孟尝君迁之代舍,出入乘舆车矣。五日,孟尝君复问传舍长。舍长答曰:“先生又尝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不悦。

    居期年,冯谖无所言。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孟尝君忧之,乃进冯谖而请之曰:“宾客不知文不肖,幸临文者三千余人,入不足以奉宾客,故出息钱于薛岁不入,民颇不与其息。今客食恐不给,愿先生责之。”冯谖曰:“诺。”辞行,至薛,具牛酒,召取孟尝君钱者皆会,皆持取钱之券书合之,能与息者,与为期;贫不能与息者,取其券而烧之。曰:“孟尝君所以货钱者,为民之无者以为本业也。所以求息者,为无以奉客也。今富给者以要期,贫穷者燔券书以捐之。诸君强饮食。有君如此,岂可负哉?”坐者皆起,再拜。

    孟尝君闻冯谖烧券书,怒而使使召谖。至,孟尝君曰:“文食客三千人,故贷钱于薛,请先生收责之。闻先生得钱,即以多具牛酒而烧券书,何?”冯谖曰:“然。不多具牛酒即不能毕会,无以知其有余不足。有余者,为要期。不足者,虽守而责之十年,息愈多,急,即以逃亡自捐之。若急,终无以偿。焚无用虚债之券,令薛民亲君而彰君之善声也,君有何疑焉?”孟尝君乃拊手而谢之。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B . 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C . 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D . 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传舍,一般指古代所设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文中指战国时安置食客的房舍。 B . 舆,本义为车厢,后泛指车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出入乘车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C . 券书,即契约文书。为了防止伪造,古代的契约大多一剖为二,当事双方各持一半。 D . 再拜,古代礼仪,再次下拜,表示恭敬之意。也在书信中用为对尊长或朋友的敬语。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冯谖积极主动,改变命运。他听说孟尝君礼贤下士,就主动投奔;得不到理想的待遇,就不断积极争取。 B . 冯谖知恩图报,不避使命。在得到孟尝君的礼遇之后,他对于孟尝君交给自己的收债重任,爽快接受。 C . 冯谖体恤百姓,深谋远虑。他到达薛地之后,设宴招待借钱的百姓以了解民情,并烧毁了不能偿付的债券。 D . 孟尝君宽宏大度,择善而从。他面对冯暖的不断索取,尽量积极满足;对于冯谖焚毁债券,从一开始就大加赞赏。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宾客不知文不肖,幸临文者三千余人,邑入不足以奉宾客,故出息钱于薛。

      ②孟尝君所以贷钱者,为民之无者以为本业也。所以求息者,为无以奉客也。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韩潮州愈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②潮水:河流名,流经潮州。③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④城根:犹城脚。⑤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以回忆起笔,写诗人也曾和韩愈有过相同的经历,直达天南潮水的尽头,既表达了对韩愈遭斥逐的不平,也流露出深切的眷念。 B . 颔联直写别后情形,以“隔岭篇章”“出关书信”点出诗人与韩愈之间关山迢递、互通书信的真挚情谊。 C . 颈联“海浸城根老树秋”一句暗含“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透露诗人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D . 尾联宕开一笔,别开生面地设想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空,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祝福之意。
    2. (2) 请分析本诗的手法和情感。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归去来兮辞》中“”两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 (2) 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 , ”。
    3. (3) 《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以云鸟自喻,表现诗人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如鸟归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全面系统地挖掘、保护黄河历史文化遗产____。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黄河哺育了华夏民族,____出中华民族坚强的性格,见证了中华儿女改造自然、繁衍生息的奋斗历史,谱写了一部辉煌的黄河文化史。黄河多泥沙多灾害故事,既是一部人类与黄河同呼吸、共命运的故事,又是一部人类与黄河搏斗、认识黄河的故事。讲好“黄河故事”,就要对治黄历史全面建构,加深对历史上治黄工程成就和母亲河文化的____,从社会、经济、环境、科技、生产等不同角度解析黄河文化的内涵,深度挖掘黄河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展现母亲河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纽带的强大____,发挥黄河文化对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新时代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担起文脉传承的重任,(   )。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势在必行  培植  认识  凝聚力 B . 迫在眉睫  培植  认知  聚合 C . 势在必行  培育  认知  凝聚力 D . 迫在眉睫  培育  认识  聚合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黄河既是一部人类与黄河同呼吸、共命运的故事,多泥沙多灾害,又是一部人类与黄河搏斗、认识黄河的故事。 B . 黄河多泥沙多灾害,黄河故事既是一部人类与黄河同呼吸、共命运的故事,又是一部人类与黄河搏斗、认识黄河的故事。 C . 黄河多泥沙,是一部人类认识黄河、与黄河搏斗的故事:黄河多灾害,又是一部人类与黄河同呼吸、共命运的故事。 D . 黄河多泥沙多灾害,黄河故事既是一部人类认识黄河、与黄河搏斗的故事,又是一部人类与黄河同呼吸、共命运的故事。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文化遗产进一步传承,让中华记忆历久弥新 B . 让文化遗产传承不绝,让中华记忆历久弥新 C . 坚持传承文化遗产,不断刷新中华文化记忆 D . 让中华记忆在坚持文化遗产传承中历久弥新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如果把血管比作一条条的水管,①____,它可以随着血流流动,引起血管的堵塞。

    血栓可以伴随血液而全身“游走”,②____,或者当人体血液黏稠度变高或血流速度变慢,血栓就容易把血管堵住。

    血栓分为白色血栓和红色血栓。

    白色血栓简称“白血栓”,由血小板和白细胞组成,发生于血流较快的部位,由于血小板呈白色,故肉眼观察呈黄白色。白血栓发生于血流速度较快时,以动脉血栓为主,多见于动脉硬化斑块破裂时形成。

    红色血栓主要成分为纤维蛋白及红细胞,肉眼观察下呈红色,故称“红血栓”,③____,以静脉血栓为主,与白血栓相比,红血栓的体积较大,更容易造成更大范围的血管堵塞,也更危险。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结合上文,请用一个单句给“白血栓”下定义。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32年7月3日,《独立评论》第7号刊载了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先生的杂文《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其中写道:“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习近平总书记也说:“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可是现实生活中,总有人把“不必在我”与“必定有我”简单地割裂开来:有的人片面强调“不必在我”,认为既然我不一定能看到成功,那我的努力也就没有意义;有的人则歪曲理解“必定有我”,将“有我”放大为“唯我”。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认识?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