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七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07-28 浏览次数:17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一部挽歌式的文学巨著,《红楼梦》无疑是表现悲剧主题的小说。然而,就小说本身提供给我们的情节、人物、场景以及语言描写等来看,却又蕴藏着许许多多的喜剧因素。喜剧因素,也是这部小说完成悲剧创造的重要手段。

    不管作者在创作这部挽歌式杰作时是否具备喜剧性创作的轻松态度与批判精神,也不论作者在美学追求上是否自觉地运用了幽默与讽刺等手法,但小说中的众多喜剧描写和小说所展示的喜剧性审美效果是真实存在的。

    喜剧是美学上的审美范畴,也是艺术上的表现形式或手法,这两个不同的喜剧概念之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红楼梦》中的喜剧描写与艺术构成正是包括了这两个喜剧概念的内涵,即在悲剧人生的艺术表现中,运用喜剧化的艺术手法创造出喜剧性的审美效果,进而以喜衬悲,在繁复谨严而又自然天成的艺术运作中,创造了令人喟叹、发人深思的艺术世界。

    王国维在论及《红楼梦》的美学价值时,曾很有见地地指出,代表中国人之精神的戏曲小说,传统上无不追求大团圆的结局,只有《红楼梦》与一切喜剧相反,是彻头彻尾之悲剧。

    在这里,王国维对悲剧精神的强调,只是指出了《红楼梦》与传统中国戏曲小说之“异”,却忽略了《红楼梦》与传统中国戏曲小说之“同”,以及这种异同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王国维的看法是不全面的。《红楼梦》在美学上的价值,不只是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从而摆脱了“大团圆”的审美定势,还在于它对中国传统小说描写艺术比如喜剧手法运用的“继承”。它通过对社会与人生喜剧性的描写,来再现封建末世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悲哀,乃至抒发对人间世事变幻无常的幽怨,这些社会与人生的重重悲剧,才是《红楼梦》有别于历来的小说创作并最终构成自身独特艺术品格和审美价值之所在。

    《红楼梦》所具有的悲剧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封建贵族家庭的败亡及传统道德秩序衰微没落的悲凉,一是宝黛爱情及宝玉纯真自由的人性追求遭到扼杀的悲哀。那个社会所有的丑恶与美好,在无法调和的矛盾冲突中同归于尽。《红楼梦》不同于中国传统小说那种单纯的喜剧描写,而是通过喜剧手法进行悲剧的创造,并且使悲剧情味更加浓烈和深重。

    小说在艺术创造上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了不同审美效应的处理:对“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第四回)等章节的内容进行了否定性的喜剧描写,即通过对“丑”的内容的揭示,指出其中的虛伪、荒唐、堕落与可笑,撕下那些堂而皇之的丑恶面具,展露悲剧的根源,达到讽刺与揭露的批判目的;而对“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第八回)等章节的内容却进行了肯定性的喜剧描写,即通过种种轻松谐趣、机敏幽默以及雅拙可笑的情节描写,展示宝黛恋情的美好与纯真,表现宝玉对自由人生的理想追求和执着;至于介乎否定性喜剧的讽刺描写与肯定性喜剧描写之间较“中性”的滑稽描写,如“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第三十九至四十一回)等章节的内容,则在小说中有另一种意味,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反映人情世态的无限悲凉,进一步升华小说的悲剧主题,有着极为难得的艺术审美效果。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充满悲剧意味的小说,作者在具体创作中通过闹剧、戏谑、讽刺、幽默、滑稽等喜剧性的艺术手法,来展开故事情节,塑造典型人物,创造出喜剧性的审美效果,进而深化了悲剧的主题。

    (摘编自《论〈红楼梦〉的喜剧描写》)

    材料二

    悲剧的故事情节是戏剧的重要部分,悲剧之美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与悲观、悲凉、消沉等完全不同。作为一个深刻的美学范畴,悲剧经常以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的心灵,引起人们的崇高感和自豪感。

    虽然悲剧人物在冲突中遭到失败、毁灭,但欣赏者所看到的是人的生命的顽强、精神的坚毅和力量的强大。悲剧在描写人的渺小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的伟大和崇高,因此悲剧能提升人的品格,激发人的意志,促进人的行动。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悲剧的客观社会根源,从人类历史辩证发展的客观过程中阐述了悲剧的本质,指出悲剧是一种社会冲突。人们的合理要求和社会理想,因现实社会各种阻力的强大而不能实现。比如《红楼梦》中的悲剧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反对科举功名,反对礼教纲常,追求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体现了抗争精神,代表了时代潮流,但是由于旧势力的强大而未能实现,从而产生了悲剧。《哈姆莱特》鲜明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民主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的萌芽,并与封建思想发生冲突而造成了悲剧,但我们不难从中看出抗争精神。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对悲剧的内容做了很好的概括;悲剧往往和崇高美、理想美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瑞文网)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是表现悲剧主题的小说,但喜剧因素是《红楼梦》完成悲剧创造的重要手段。 B . 作为审美范畴的喜剧与作为艺术表现形式或手法的喜剧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C . 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与一切喜剧相反的彻头彻尾之悲剧,作者并不完全认同其看法。 D . 《红楼梦》中,封建贵族家庭走向没落、败亡是重要的情节内容,其悲凉最具悲剧力量。
    2. (2) 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中的喜剧描写和小说所展示的喜剧性审美效果是真实存在的,作者在创作《红楼梦》时自觉地运用了幽默与讽刺等手法。 B . 《红楼梦》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从而摆脱了“大团圆”的审美定势,这就是《红楼梦》在美学上的价值所在。 C . 悲剧与悲观不同,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悲剧经常以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们的心灵,引起人们的崇高感和自豪感。 D .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悲剧是一种社会冲突。《哈姆莱特》中,民主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作为冲突的一方,是旧势力的代表。
    3. (3) 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判断,下列各项中没有运用“喜剧性艺术手法”的一项是( )
      A . 贾雨村断案时,嘴上说门子的办法不妥,而实际上就是按照门子的办法做的,而门子却未料到自己被贾雨村“寻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 B . 刘姥姥挨着贾母吃饭,刘姥姥伸箸夹鸽子蛋,满碗里闹了好一阵,好不容易夹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又滑下来滚到地上了。 C . 探春发起诗社,大家分别给自己取了别号,薛宝钗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给贾宝玉起了两个别号——“无事忙”和“富贵闲人”。 D . 贾宝玉非常叛逆,反对科举功名,反对礼教纲常,追求男女平等,虽然代表了时代潮流,但是由于旧势力的强大,其理想未能实现。
    4. (4) 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红楼梦》这部悲剧小说的喜剧因素。
    5. (5) 简要分析两则材料的行文脉络。(选择其中一则材料作答)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生活在天上

    毕飞宇

    ①蚕婆婆在这个悲伤的夜间开始追忆断桥镇养蚕的日子。成千上万的桑蚕交相辉映,洋溢着星空一般的灿烂荧光。它们弯起背脊,又伸长了身体,一起涌向了蚕婆婆。它们的身体像梦的指头,抚摩着蚕婆婆。每一个蚕季最后的几天总是难熬的,一到夜深人静,这个世界上最喧闹的只剩下桑蚕啃噬桑叶的沙沙声了。蚕婆婆像给爱蹬被单的婴孩盖棉被一样整夜为它们铺桑叶,往往是最后一张蚕床刚刚铺完,第一张蚕床上的桑叶就只剩下光秃秃的叶茎了。然后,某一个午夜就这样来临了,孩子们开始向麦秸秆或菜籽秆上爬去。蚕婆婆在这样的时候就会抓起一把桑蚕,把它们放在自己的胳膊上。它们会昂起头,像一个个光着屁股的孩子,既像晓通人事,又像懵懂无知,以一种似是而非的神情与你对视。蚕婆婆每一次都要被这样的对视所感动,被爬行的感触是那样地切肤,附带滋生出一种很异样的温存。

    ②一到夜间蚕婆婆就会坐在床沿,眺望窗外的夜。蚕婆婆看久了就会感受到一种揪心的空洞,一种无从说起的空洞。这种空洞被夜的黑色放大了,有点漫无边际。星星在天上闪烁,泪水涌起的时候满天的星斗像爬满夜空的蚕。

    ③日子一过了谷雨连着下了几天的小雨,水汽大了,站在二十九层的阳台上,就像是在天上,再也看不见地面了。站了一阵子,感觉到大楼在不停地往天上钻,真的是云里雾里。蚕婆婆对自己说:“一定得回乡下,和天上的云活在一起总不是事。”蚕婆婆望着窗外,心里全是茶色的雾,全是大捆大捆的乱云在迅速地飘移。

    ④蚕婆婆也没有料到儿子给她带回来两盒东西。蚕婆婆定了定神,发现盒底黑糊糊的,像爬了一层蚂蚁。她发现那些黑色小颗粒一个个蠕动起来了,有了爬行的迹象。它们是蚕,是黑色的蚕苗。蚕婆婆的胸口咕嘟一声就跳出了一颗大太阳。另一只盒子里塞满了桑叶芽。蚕婆婆捧过来,吸了一口,二十九层高楼上立即吹拂起一阵断桥镇的风,轻柔、圆润、濡湿,夹杂了柳絮、桑叶、水、蜜蜂和燕子窝的气味。蚕婆婆捧着两只纸盒,眼里汪着泪,嗫嗫嚅嚅地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⑤蚕婆婆在新时代大厦的第二十九层开始了养蚕生活,就此生龙活虎了起来。她拉上窗帘,在阳台上架起了篾匾,一副回到断桥镇的样子。

    ⑥蚕婆婆在新时代大厦的二十九层开始了与桑蚕的共同生活。她抚弄着蚕,和它们拉家常,说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的家乡话。蚕婆婆的唠叨涉及了她这一辈子的全部内容,没有时间顺序,没有逻辑关联,只是一个又一个愉快,一个又一个伤心。

    ⑦蚕仔的身体一转白就开始飞快地成长了。所用的蔑匾一天比一天多,所占的面积一天比一天大。阳台和整个客厅差不多都占满了。

    ⑧离春蚕上山还有四五天了,大儿子突然要飞一趟东北。蚕婆婆一个人在家,心情很不错。她打开了一扇窗,在窗户底下仔细慈爱地打量她的蚕宝宝。快上山的蚕身子开始笨重了,显得又大又长。蚕婆婆从蚕床上挑了五只最大的桑蚕,让它们爬在自己的胳膊上。蚕婆婆指着它们,自语说:“你是老大,你是老二....”蚕婆婆逗弄着桑蚕,把自己的五个儿子重新怀了一遍,重新分娩了一遍,重新哺育了一遍。仿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五个儿子又回到了眼前。

    ⑨意外事件说发生就发生了,谁也没有料到蚕婆婆会把自己锁在门外了。蚕婆婆突然听见“轰”的一声,一阵风过,门被风关上了。关死了。蚕婆婆握着钱包,十分慌乱地扒在门上,拍了十几下,蚕婆婆失声叫道:“儿,儿,给你妈开开门!”

    ⑩三天之后的清晨,儿子提了密码箱走出了电梯,一拐弯就看见自己的母亲睡在了过道上,身边堆的全是打蔫的桑叶和康师傅方便面。母亲面色如土,头发散乱。

    ⑪儿子打开门,蚕婆婆随即就跟过来了。蚕婆婆走到蚕床边,蚕婆婆惊奇地发现所有的蚕床都空空荡荡,所有的桑蚕都不翼而飞。

    ⑫蚕婆婆喘着大气,在二十九层楼的高空神经质地呼喊:“蚕!我的蚕呢!”

    ⑬大儿子仰起了头,雪白的墙面上正开始着许多秘密。墙体与墙体的拐角全部结上了蚕茧。不仅是墙,就连桌椅、百叶窗、排风扇、抽水马桶、影碟机与影碟、酒杯、茶具,一句话,只要有拐角或容积,可供结茧的地方全部结上了蚕茧。然而,毕竟少三四天的桑叶,毕竟还不到时候,桑蚕的丝很不充分,没有一个茧子是完成的、结实的,用指头一摁就是一个凹坑。这些茧半透明,透过茧子可以看见桑蚕们正在内部困苦地挣扎,它们蜷曲着,像忍受一种疼,像坚持着力不从心,像从事着一种注定了失败的努力....半透明,是一种没有温度的火,是一种迷蒙的燃烧和无法突破的包围....查婆婆合起双手,紧抿了双唇。蚕婆婆说:“罪过,罪过噢,还没有吃饱呢,——它们一个都没吃饱呢!”

    ⑭桑蚕们不再关心这些了。它们还在缓慢地吐。沿着半透明的蚕茧内侧一圈又一圈地包裹自己,围困自己。在变成昏睡的蚕蛹之前,它们唯一需要坚持并且需要完成的只有一件事:把自己吐干净,使内质完完全全地成为躯壳,然后,被自己束之高阁。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断桥镇是蚕婆婆昔日生活的地方,在断桥镇,蚕婆婆生活自在,养蚕得心应手,拉扯大了孩子。 B . 新时代大厦二十九楼是蚕婆婆现在生活的地方,在这里,蚕婆婆觉得自己是生活在天上,很不适应。 C . 小说善于描摹物象表现情境,文中的排风扇、抽水马桶、影碟机等物品构成了现代生活情境。 D . 蚕婆婆不适应现代生活,与社会发展变化太快和自己的文化水平有关系,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 (2) 下列对小说语言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②段中,“星星在天上闪烁,泪水涌起的时候满天的星斗像爬满夜空的蚕”一句中的“蚕”,寄托了蚕婆婆对断桥镇养蚕生活的割舍不断的深情。 B . 第③段中,“蚕婆婆望着窗外,心里全是茶色的雾,全是大捆大捆的乱云在迅速地飘移”一句中的“雾”和“云”形象地表现出蚕婆婆此时无法融入城市生活的状态。 C . 第⑥段中,“只是一个又一个愉快,一个又一个伤心”句,用愉快、伤心这两种情绪代表了蚕婆婆的生活内容,用词凝练,却也凸显了生活的滋味,让人唏嘘。 D . 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充满韵味,表现出断桥镇生活的充实、诗意和浪漫,让人不禁对断桥镇充满向往。
    3. (3) 文章一开始就用大量的笔墨来写蚕婆婆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 (4) 小说中“蚕”有怎样的寓意?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文本一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心术》曰: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且夫天下之变,常伏于安,田文所谓“子少国危,大臣未附”,当是之时,而无腹心之臣,可为寒心哉!昔者高祖之末,天下既定矣,而又以周勃遗孝惠、孝文;武帝之末,天下既治矣,而又以霍光遗孝昭、孝宣。盖天下虽有泰山之势,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故虽守成之世,而腹心之臣不可去也。宰相韩琦见其书,善之,奏于朝,召试舍人院,辞疾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卒。赐其家缣、银二百,子轼辞所赐,求赠官,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蜀。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节选自《宋史·苏洵传》,有删改)

    文本二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蠃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1. (1) 下列对文本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鸣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朱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 B . 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米也/吾米见机之可去也 C . 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 D . 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员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照然如太古之世/矣乎米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
    2.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与“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课逐客书》中“太山”的含 义相同。 B . “知理而后可以举兵”与“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谏太宗十思疏》)中“理”字的含义不同。 C . “宰相韩琦见其书善之”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中“善”字的含义相同。 D .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与“吾何爱一牛” (《齐桓晋文之事》》中“爱”字的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洵闭门苦读。苏洵二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发愤学习,后来几次考试,都没有考中,于是将家中的书全部焚烧,关门闭户勤奋苦读。 B . 苏洵受人赞赏。至和、嘉祐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同来到京师,他的二十二篇著述得到了翰林学士欧阳修的推荐。 C . 苏洵熟悉兵道。苏洵认为:用兵崇尚正义,不正义的,虽有利也不应发兵;善于用兵的将领,要使士兵无所顾忌,却要有所依恃。 D . 苏洵著作颇丰。苏洵著有《权书》《衡论》《机策》等文;与姚辟一起修礼书,编《太常因革礼》一百卷,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4. (4)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竟效苏氏为文章。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 (5) 苏洵去世后,皇帝为他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赠郑夫子鲂

    孟郊

    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

    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

    宋玉逞大句,李白飞狂才。

    苟非圣贤心,孰与造化该。

    勉矣郑夫子,骊珠今始胎。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语出惊人,以“天地”“风雷”之意象,形象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感受。 B . 诗人用“大句"“狂才”之语,直接批评了宋玉、本白的恃才而狂放不羁。 C . 结尾表达了对郑鲂的鼓励,用骊珠形容他的文才,对其未来潜力充满期待。 D . 本诗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语言生动凝练,立意深远,见解富有启示性。
    2. (2) 作者在这首赠诗中谈了哪些创作经验?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学校组织登白云山,你登上山顶,滑到珠江像一条丝带环绕羊城,山下群峰林立,会想到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
    2. (2) 《阿房宫赋》中,杜牧运用排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来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 纵横的栏杆“”。
    3. (3) 杜甫《登岳阳楼》中,“”两句饱含诗人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祥林嫂是《祝福》里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封建社会勤劳能干的劳动妇女最后凄惨地死去的原因是由于黑暗的封建制度。她的人生悲剧给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思考。

    她的悲剧历程是从死了丈夫开始的,这次不幸成了她生命历程中屡次遭受打击的基础。

    虽初丧丈夫,但祥林嫂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自信。她不堪婆婆的虐待逃到鲁镇做工,被婆婆强行拖回,在____的打闹中嫁与贺老六为妻,不料贺老六得伤寒死了,儿子阿毛不幸被狼吃了。这些连续的不幸使祥林嫂____;她的大伯趁机收走了她的屋子,把她推向了命运的深渊,使得社会的打击成为可能。她二次到鲁镇,饱尝世人的冷嘲热讽、屈辱冷落。她听信了柳妈迷信的说道,去庙里捐了门槛,试图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鲁家祭祖时,她兴冲冲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的断喝又给予她精神上的重创,于是她从此变得精神萎靡,做事____,最终沦为乞丐,冻死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和香烟的鞭炮声中。

    祥林嫂是旧社会广大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她的悲惨命运是封建社会中缺乏反抗精神的下层劳动妇女共同命运的真实写照。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上山下乡”已经三十年,“老三届”们的记忆当然丰富千般风流万种惆怅喜怒悲忧都是刻骨铭心但是你去问吧问一千个“老三届” ,       你就会听见一千种心情会对“上山下乡”有一千种印象豪情与沮丧责任与失落苦难与磨炼忠勇与迷茫深切怀念与不堪回首悔与不悔....但历史大概不会记得那么详细历史只会记住那是一次在“我们“的旗帜下对个人选择的强制。

    并没有谁捆绑着我们去,但“我们“是一条更牢靠的绳子。既然一声令下,大家都去,我那时还来不及忧虑前途,便以为是一次壮大的旅游或者探险,有些兴奋。也有人确是满怀豪情,并且果然大有作为,但这就像包办婚姻,包办婚姻有时也能成全好事,但这种方法之下不顺心的人就多,我记得临行时车站上有很多哭声,绝非“满怀豪情可以概括。

    (选自史铁生《病隙碎笔》,有删改)

    1. (1)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画线句子中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句是哪一句?请结合其他句子简要分析。

      ①“女同志,你去借吧! ....老百姓死封建....”

      (茹志鹃《百合花》)

      ②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③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鲁迅《祝福》

    2. (2) 文段中用“包办婚姻”来形象地表达哲思,请分析其深刻内涵。
    3. (3) 请以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为例,分析史铁生散文语言“雅俗共融”风格的表现。
四、写作(60 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礼运》中“选贤与能”和《谏太宗十思疏》中“简能而任之”都强调了古代选拔人才的共同标准——能。 什么是“能”?不同的时代、不同社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又应该具有怎样的“能”?这都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以上论述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