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联考...

更新时间:2023-07-27 浏览次数:19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中国传统博物学和西方自然志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之一是观察和研究的内容有重叠,都包含人类未加干预的自然事物,因此都含有自然知识。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讲到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便直白阐明了“多识”的判断标准中就包含鸟兽草木等自然知识。联系之二是研究的方式方法基本都是观察、记录等经验式的。中国传统博物学自不待言;而西方自然志在西方的知识体系中,是与自然哲学相对的知识类型,“这种知识类型注重对具体的事物的具体考察,而不是研究事物的一般本质。作为唯象研究,着眼于采集、命名、分类工作,而非观念演绎”,可见西方自然志也是经验式的。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自然志之间的区别,则主要体现在观察研究对象的范围、目的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首先,中国传统博物学的研究对象为“物”,既可以是自然物,亦可以是人工物,包括了世间万物,甚至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在内,而西方的自然志只记录描述自然物。其次,中国传统博物学内含的思想和价值判断与儒家理念相一致,而西方自然志专以认识自然为目的。同时,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自然志在目标和主旨意趣方面的差异也十分显明。

    (摘编自王莹《文明互鉴视域下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自然志的差异》)

    材料二:

    近年来,博物书写越来越受读者欢迎,这类作品以非虚构写作的形式,科普自然知识,传播生态理念,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咏物抒怀类博物写作的作者一般是作家、诗人,他们拥有较深文学功底和丰富写作经验,善于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对万物生灵、一枝一叶的描写,用通感、拟人等手法写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蕴。另一方面,他们不断拓展视野,钻研博物学经典著作,在写作对象、创作手法上吸收博物学记录描摹、对比说明、汇总整理自然万物的方式,为作品增添知识含量。阿来在散文集《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中,对植物学知识信手拈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娓娓道来。每一章主写一种花木,间或有闲笔。比如贴梗海棠一章,记录了初春不同颜色的海棠:“树树怒放的红海棠间,却相间着一丛丛白海棠。红海棠树形高大,花开热烈;白海棠只是低矮浑圆的一丛,捧出一朵朵娴静清雅的白色花。”短短几句,用拟人手法写出红白海棠的独特气质,用颜色对比寓意热情与娴静的性格,灵动可爱。科普类博物书写则将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表达。作者大多具有相关学术背景,他们用严谨科学的语言和以小见大的写法,将看似枯燥的自然知识饶有趣味地介绍给读者。这类写作并不容易,往往凝聚着作者多年科学研究的经验,还要用浅白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真正的厚积薄发。比如付新华的《萤火虫在中国》,记述作者在天台山、西双版纳、海南等地寻找、研究萤火虫的半富经历,通过朴实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使读者能够领略小小萤火虫的有趣知识。不同于既往生态文学“代自然立言”,博物书写更强调让大自然“说话”,呈现自然之美,让读者发自内心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博物书写在记录自然之美、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生态保护意识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艾莲《博物书写,让大自然“说话”》)

    材料三:

    博物书写从中国文学传统来看有其深厚的洲源。有的明清小说就涉及了当时钞关货币、丝织品、食品水果、车马船交通工具等。《红楼梦》则成为博物书写的顶峰,红学研究也有从人物到博物的趋向,饮食、中药、建筑、器皿等物都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博物概念的再度兴起,与生态主义、环境意识的觉醒有关。作家关注自然中各种植物、动物,是对生态的回归,很多博物书写都在表达这样的生态思维。还有一些物的书写是对现代文明的深度反思,这些书写在介绍新鲜事物的时候,更多的带有一层焦虑和担忧,是现代性反思的延伸。博物书写还具有一种参照价值,物往往具有恒常性,见证着人的变迁。王安忆的《天香》中关于物的书写就有此意味。物同时是人的廷伸,是人的情感的寄托与归宿。当然,物极必反。有些作家存在对物过分崇拜的心态,由“物”滑向一种“物欲”。诸如《小时代》一类的青春写作等,充斥着对物的大量细致的描绘。与此同时,博物书写的泛化和滥用也需引起重视。在文本中罗列知识,容易变成一种堆砌,长此以往,文学写作就成为一种百科词条。知识填塞进文本,却表达不了文学的意义。最后,还要警惕那种机械性的重复书写。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太过容易,数据库、信息库无限开放,包括文学传统也是绝对开放的,各种关于“物”的知识进入文本太过容易。

    (摘编自刘小波《文学是“人”学,也是“物”学》)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科普类博物书写十分不易,因为它往往需要作者进行多年科学研究,还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B . 《萤火虫在中国》运用通感、拟人等手法生动讲述知识,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精心的描述。 C .   博物写作不同于既往的生态文学;前者强调让大自然本身“说话”,后者则更强调“代自然立言”。 D . 古代小说家在写作中也会有博物书写的内容,如当时钞关货币、丝织品、食品水果、车马船交通工具等。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将中国传统博物学和西方自然志进行比较,分析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条理清晰。 B . 材料二通过正面论述,从不同书写类型,用具体实例,论述博物书写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C . 材料二论证了博物写作的具体表现形式,材料三从反面论证了博物书写的创作原则,两则材料关系密切。 D . 材料三中的反面论述,批评了文学作品中博物书写的不良写作倾向,是对作家们的善意警醒。
    3. (3) 下列选项,不属于“博物书写”的一项是( )
      A . 法布尔的《昆虫记》用动物学家的知、文学家的思,为一百多种昆虫书写了“十卷大部头的书”。 B . 沈从文的《边城》中写到茶峒方言、碾坊、龙舟、渡船、虎耳草、吊脚楼等湘西特色的内容。 C . 林棹的《潮汐图》中普及了很多岭南的方言、地方风物、动植物乃至欧洲博物馆学等知识。 D . 茹志鹃的《百合花》以百合花被子、毛竹、野菊花、秋庄稼等展示富有地域特征的农村风貌。
    4. (4) 博物书写的价值与隐忧分别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三进行概括。
  • 2. 现代文阅读Ⅱ

    大医

    马伯庸

    张竹君伸出右手,从布鞘里取出一把薄如柳叶的手术刀。

    五根修长的手指轻轻一握,便和刀柄上的波浪纹完全贴合。这个动作她已做过不知多少次了,几乎已成为一种本能。

    这把刀是她从夏葛女医学堂毕业时,院长富玛利亲自所赠,用来表彰其优异的成绩与勇气。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这把手术刀伴随着她从广东到上海,又从上海来了武昌,早已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每次握紧它,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总会浮现在张竹君的脑海里:"Dedication is our specialty."——奉献乃吾侪之任也。

    张竹君握紧了刀,看向眼前的伤员。

    这是个民军的伤兵,左肩中了一枪,子弹卡在了肩胛骨与锁骨之间,很简单的小手术。唯一的问题是,她太累了。

    此时已经是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汉阳失守的第三天。大量败兵拥入武昌城中,伤员数量激增,这让红十字会与赤十字会的医护人员疲于奔命。张竹君今天已经做了九台手术,这是第十台。她握着刀,明显感觉到有些眼花。

    张竹君从口袋里掏出一小瓶嗅盐,放在鼻下深吸一口。一股强烈的氨气味道像长矛一样刺入鼻腔,刺激得整个人一激灵。趁着这股劲,张竹君迅速拿起手术刀忙活起来。

    从手术一开始,病人便不住地颤抖,没办法,止痛药物在数天之前便已用罄,医师们只能靠一点点烧酒来做麻醉。为了让手术顺利进行,张竹君不得不找来方三响,让他用一双大手死死按住对方,以确保不会干扰手术。

    手术刀巧妙地避开肩胛背动脉,游走于肌肉与神经之间,不一时便剥出了弹头位置。张竹君暗自松了一口气,正准备放下刀换镊子将弹头夹出来,却不防一声惊雷般的爆炸从外面响起。

    这是来自清军的炮击,他们自从占领汉阳之后,拉了数门大炮到龟山上,每天居高临下朝武昌城里不断轰击。那个伤员正疼得死去活来,骤闻爆炸声,吓得迸出一股绝力,竟挣脱了方三响的压制,身体向前顶去。偏偏张竹君因为过于疲惫,注意力有些涣散,一下子被伤员撞歪了身体,手术刀“当哪”一声落在了地上。

    方三响急忙松开病人,要过去搀扶张校长,却发现她的右手血流如注,从虎口到手腕内侧被刀割出一条血口子。

    方三响见状大惊,这刀身上的血污尚没清洗,极容易造成感染。张竹君却先抬起左手,强忍剧痛道:“我的手不成了,先叫孙希来给病人做完手术。”

    自从武昌变成前线之后,红十字会和赤十字会不得不联起手来,在蛇山脚下的一处英商别墅内设立了临时医院。此时孙希、峨利生和其他几位红会医师就在不远处忙碌着,与这边只隔一道布帘。

    听到方三响的召唤,孙希急忙赶过来,也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他连忙接过手术,继续帮伤员拔弹头。

    方三响则把张竹君搀到旁边的藤椅上,抓起旁边的烧酒壶直接淋上去。红会储备的酒精一早便用尽了,只能靠当地酒坊捐的十几坛樊口春烧酒支撑。对酒徒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佳酿,至于消毒效果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这个刀口狭长而深,边缘平直,可见刀刃之锋锐。不幸中的万幸是,总算没伤到神经与肌腱,但短时间内绝不可能再执刀了。

    张竹君全程神色淡然,任凭方三响拿开水烫过的棉布条做包扎,半点仪态不失。直到姚英子也闻讯跑过来,从地上捡起手术刀,她才有些心疼地问道:“刀口有没有损伤?”姚英子举起刀刃端详片刻,摇摇头。张竹君这才松了一口气,抬起手掌,自嘲道:“我小时候听阿妈讲古,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可见名剑须用血祭。这刀跟随我这么多年,到今天我才想起血祭,真是屈就它啦。"

    姚英子心疼道:“您快别讲话了——方三响,你包扎之前,数抗毒粉了没有?”方三响两手一摊:“没有,硼酸早用光了,只有烧酒。”姚英子大急,伤口不敷硼酸,极容易导致化脓,怎么可以不敷?

    张竹君抬手劝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别责怪三响,要骂也是骂沈敦和。讲那么多大话,怎么物资却送不上来?”

    对于这种日常嘲讽,姚英子和方三响装作没听见,好说歹说把她哄去后屋休息。从后屋出来以后,姚英子小声抱怨道:“唉,张校长真是的,这个事情怎么好怪到沈会董头上,还不是因为军政府那些人乱来?”

    从汉阳撤退之后,战时总司令官黄兴主动请辞,宣布返回上海,再图北伐云云。结果没过两天,大都督黎元洪也离开武昌,跑到下游九十里外的葛店,如今城里只剩一个蒋翊武主持大局。这一系列变动,导致武昌城内人心惶惶。

    方三响归队之后一直郁郁寡欢,此时听到抱怨,眉宇间的郁结更深了。姚英子懊悔地拍了一下脑袋,正想着怎么转移话题,方三响却主动开口道:“今天军政府的公告说,江浙沪联军已占领了南京,整个江南尽归义军所有。英子,你不必气恼,各省援军正纷纷赶来,武昌只要自己多撑一撑,便不会垮掉。”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对张竹君的手术刀描写详细,让读者意识到手术刀对医生的重要性,这与后文担心手术刀受损的情节相吻合。 B . 文中直接引用了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英文原句真实呈现了人物忠于所学,翻译句又进行了强调。 C . 敷毒粉、硼酸等医药用品的描写,武昌、汉阳、黎元洪、黄兴等真实名字的呈现,表明本文实乃对真实历史的记录。 D . 本文情节从张竹君医生做手术到她误伤自己,接着孙希前来救急,最后张医生伤无大碍,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2. (2) 文章末尾,作者通过人物对话简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医生责怪沈敦和只知说大话,未及时输送物资,表明战时后勤人员低效。 B . 姚英子认为物资匮乏另有原因,表明医疗人员对时局的认知不尽相同。 C . 战时总司令黄兴返回上海,大都督黎元洪离开武昌,证明军政府工作较为混乱。 D . 方三响分析了义军的作战形势,开导英子不必气恼,这仿佛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3. (3) 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大医”之“大”体现在何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48分)
  • 3.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母志   夺:改变        门衰薄     祚:福分 B . 亦遂增   胜:美          有神护者   殆:等到 C . 可乐也   信:实在        其一也     致:情趣 D . 名我当   固:确实        余韵徐     歇:消失
  •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 况臣孤苦,犹蒙育           愿陛下愍愚诚 B .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契      固知死生为虚诞 C . 其培欲平,其土欲           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D . 所以游目骋怀          此世所以不传也
  • 5. 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无期功强近之亲②臣具以表垣墙周庭④客逾庖而

    ⑤群毕至⑥彭殇为妄作⑦虽大风浪不能也⑧事不

    A . ①③/②⑦/④/⑤/⑥/⑧ B . ①⑧/②/③⑦/④/⑤⑥ C . ①③/②⑦/④/⑤⑥/⑧ D . ①⑧/②⑦/③④/⑤/⑥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昆阳之战

    三月,王凤与太常、偏将军刘秀等徇昆阳、定陵、郾,皆下之。

    王莽乃遣司空王邑驰传 , 与司徒王寻发兵平定山东。州郡各选精兵牧守自将定会者四十二万人号直万余在道者旌旗辐重千里不绝

    诸将见寻、邑兵盛,皆反走入昆阳,惶怖,忧念妻孥,欲散归诸城。刘秀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昆阳即拔,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秀复为图画成败,诸将皆曰:“诺。”时城中唯有八九千人,秀使王凤与廷尉、大将军王常守昆阳,夜与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骑出城南门,收兵于外。

    时莽兵到城下者且十万,秀等几不得出。寻、邑纵兵围昆阳,遂围之数十重,列营百数,钲鼓之声闻数十里。或为地道、冲朝撞城,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六月已卯朔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锌,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秀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易之,自将万余人行陈,敕诸营皆按部毋得动,独迎与汉兵战,不利,大军不敢擅相救。寻、邑陈乱,汉兵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尽获其军实辎重,不可胜算,举之连月不尽,或燔烧共余。于是海内豪桀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用汉年号,以待诏命。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光武中兴》,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州郡各选精兵/牧守自将/定会者四十二万人号百万/余在道者/旌旗辎重/千里不绝/ B . 州郡各选精兵/牧守/自将定会者四十二万人/号百万/余在道者/旌旗辎重/千里不绝/ C . 州郡各选精兵/牧守自将/定会者四十二万人/号百万/余在道者/旌旗/辎重/千里不绝/ D . 州郡各选精兵/牧守/自将定会者四十二万人/号百万/余在道者/旌旗/辎重/千里不绝/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驰传,指驾驭驿站车马快速行驶。传是设于驿站的房舍,也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 B . 钲鼓,指钲和鼓,钲鼓是我国古代行军或歌舞时用以指挥进退、动静的两种乐器。 C . 己卯朔,是古代的干支纪日法。“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后来也引申出“初始”等义。 D . 海内,指国境之内,即全国。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临东、南、西、北海,故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凤和刘秀等将领率领汉军攻克了昆阳及附近的定陵、郾城等,王莽得知这个消息,派司空王邑火速率领号称百万的大军前去平定。 B . 面对王邑统领的大军络绎不绝到来,城里的汉军将领惊惶不安,想分散逃跑保命;刘秀给他们剖析形势,最终达成守卫昆阳的共识。 C . 当时来到昆阳城下的王莽军近十万,把昆阳包围了几十重,刘秀带领十三人骑马冲出重围,到定陵、郾城,调发各营军队援救昆阳。 D . 刘秀率军冲向敌军斩杀几十人,将领们受到鼓舞都以一当百冲向敌人;王寻因轻敌而被杀,城里的军队也冲杀出来,敌军最终崩溃。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

      ②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

    5. (5) 面对诸将惶恐逃离的心态,刘秀是怎样说服他们团结一致抵挡敌人的?
  • 7. 古代诗歌阅读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熙宁九年(1076年)暮春,苏轼在密州任上,寒食节后,他登上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片点明了春将尽而未尽的季节特征,春柳、春水、春花、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由异乡之景写到思乡之情。 B . “烟雨暗千家”中的“暗”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作者登台眺望,居高临下,勾画出千家万户笼罩在迷蒙春雨中的暗淡、朦胧意境。 C . “咨嗟”是赞叹之意,由赞叹眼前之景触动对“故国”——故乡的思归欲望,此处“故国”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故国”含义不同。 D . 下片两个七字句,“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在字面和辞义方面都对仗工整,这组对句道出了全词的中心意思。
    2. (2) 当代评家论及此词时说:“词间有淡淡的惆怅,更多的是一股卓立于人间的‘超然’”。请结合全词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 8.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黄庭坚《登快阁》中“   ”两句,借用伯牙捧琴谢知音和阮籍善为青白眼的典故,写尽诗人的无可奈何、孤独无聊。
    2. (2)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他植者对自己植的树爱得太深,其具体表现是:  。
    3. (3) 柳永《望海潮》中,“  ”两句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莲的歌声。
    4. (4) 《石钟山记》中,作者和苏迈夜里乘船到绝壁之下后,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鹳鹤奇异叫声的句子是“ ”。
    5. (5) 在《陈情表》中,作者用“    ”八个字精练、形象地将自己孤独无助的窘况表达出来。
三、语言文字应用(17分)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李白的想象力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他能够重重突破现实的束缚,从独到的角度欣赏景色,产生全新的观点见解。诗歌也体现出变幻莫测、丰富多彩的特征,富含新奇的、独一无二的审美观念。例如,他笔下的月亮变化多端,在不同的情境中,呈现出的特征大相径庭,有时是一位可靠的朋友,有时成为促膝长谈的知己,有时又成了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理想的象征。《月下独酌》中,他将明月、影子拟人化,直接邀请它们同自己一起饮酒作乐;《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将湖中月亮拟人化,化身依依不舍地送别自己的朋友;( )。又如,李白在《劳劳亭》中写道:“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柳色返青,意味着折柳惜别。李白诗歌中的意象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千变万化的。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他在《古朗月行》中,又怀疑月亮是来自瑶台的镜子,甚至对它的来历进行多方猜测。 B . 《古朗月行》中,他又怀疑月亮是来自瑶台的镜子,甚至对它的来历进行多方猜测。 C . 《古朗月行》中,他又对月亮的来历进行多方猜测,甚至怀疑它是来自瑶台的镜子。 D . 他在《古朗月行》中,又对月亮的来历进行多方猜测,甚至怀疑它是来自瑶台的镜子。
    2. (2)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B .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C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D .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日前,神舟十六号腾飞,神舟十五号凯旋,中国空间站闪耀太空,新时代的中国在浩瀚宇宙书写了航天梦托举中国梦的壮丽篇章。人们观看航天员在空间站的生活视频时,惊喜地发现,中国空间站所有操作界面采用的都是汉字。

    这自信建立在中国文化的 ___上。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_______写入了各种文化典籍中。火星探测器“天问”,其名称来自诗人屈原的长诗名;火星车“祝融”、月球探测器“嫦娥”、中继卫星“鹊桥”、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这些名称( );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其名称出自中国古代观星术;量子卫星命名“墨子”,取用了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名字。

    中国航天人探索宇宙,以“嫦娥”问月、以“北斗”指路、以“祝融”踏火,一步步把典籍中的神话照进太空中的现实。有的航天强国曾企图通过技术封锁阻挠中国人探索星辰大海的步伐。但是,中国航天事业发源于有_______传统的“两弹一星”,自主创新的基因早已刻入骨髓,自然不惧怕任何技术封锁。这些年来,中国航天科技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进。探月工程、探火工程,载人航天各大项目连获成功,喜讯频传。①据美联社报道显示,②中国一直以稳健的方式推进航天项目,③反应出8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实现了巨大增长

    过去,人们习惯于太空中出现英语、俄语等拼音文字。现在,( ),是中华民族崛起的象征,更是古老的东方文明走出地球、走向新天地的展示。

    中文,正成为新兴的国际太空语言。汉字,正在将中国自信写入浩瀚太空!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源远流长  奇思妙想   自力更生  踏踏实实 B . 源远流长  奇谈怪论   自给自足  循规蹈矩 C . 博大精深  奇思妙想   自力更生  循规蹈矩 D . 博大精深  奇谈怪论   自给自足  踏踏实实
    2. (2) 请在文段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
四、写作(60分)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国小说家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写道:“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

    以上材料对“梦想与现实”的论述,给你带来哪些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