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西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学业水平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3-07-23 浏览次数:2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中述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并说:成都华阴两县,被驱掠八十人, 其中有杂剧丈夫两人。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载之始。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三年,其时已是唐代晚期。文中所说“ 杂剧丈夫两人” ,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伎工, 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

    北宋开封习于浅斟低唱。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一时风气实是如此,杂剧也就不能不受影响。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继续发展 杂剧。南宋周密所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官本杂剧段数》多至280 种,可见一代盛况。临安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流传久远,临安其时也不能不受到波及。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以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前人似未多所道及。

    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流行于中都的杂剧转而流行于大都。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杂剧名家辈 出,不断汇集于大都,极一时之盛。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载。

    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因此杂剧由开封传来,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据说当时用的是七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这样虽合乎北方人的口味,却为南人所不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婉转,以箫笛伴奏,合于南人口味。这样柔缓婉转的声调,自然和北方的遒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融合。 但无论北曲或南曲,都未逸出杂剧的范畴。

    元明之际有了传奇。传奇也属于杂剧,但它虽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之处。

    杂剧皆为四折,出场人物虽不一,主唱却只有一个人。传奇则不限折数,也不限于一人唱。早期传奇的作家就已不少,高明就是其中一位。高明于元时已有文名,明太祖很许其书,他的《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传奇 仍在旧都继续传播演出,似未稍止。汤显祖的“ 临川四梦” ,名震海内,南京也应该不会无人演出。传奇以南曲为主,也参用了一些北曲,因而也在当时的都城演出, 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明清之际改朝换代,而传奇并未因此而产生差异。传奇的盛行时期大致是明嘉靖年间到清乾隆年间。清康熙时,洪昇撰《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齐名, 当时有“ 南洪北孔” 之称。《长生殿》曾在北京演出,据说轰动一时,这样的演出 固然是由于洪昇的文名震世,但也显示出都城中人对传奇的爱好。

    (摘编自史念海 《古代音乐戏曲杂耍与古都文化》)

    材料二:传播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文化发展高峰,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创新。这既是传统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被重新发现、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传播渠道、形式、方法不断创新的结果。每当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广泛接受之时,就是文化繁荣兴盛之日,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充分拓展之际。每个文化发展高潮的来临,常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为理念 引导,凭借传播形式、方法和渠道的创新而彰显。

    以元杂剧创作为例,它既传承了儒、释、道的历史精髓,又融入多元文化,最终形成了集念、唱、做、打以及故事、舞蹈、美术、服装于一体的全新的文艺样式。 当时大都(今北京)聚集着最优秀的编剧、表演艺术家、演出经营者以及懂得欣赏艺术的广大市民观众,创作、演出、戏曲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给这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带来空前声誉,将这个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兼贸易之城提 升为全国文化中心。

    (摘编自傅秋爽《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

    1. (1) 下列有关杂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杂剧的发展状况在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周密《武林旧事》和钟嗣成《录鬼簿》中皆有所记载。 B . 南曲产生于临安,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婉转,合于南人口味。 C . 杂剧是一种集文学、音乐、歌舞、杂技等艺术为一体,既有历史传承,又融入了多元文化的综合性戏曲形式。 D . 元杂剧是传统文化传播创新的一个典型例子,列举这一例子论证的是文化传播

      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

    2. (2) 下列对材料一论述方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宋时开封的杂剧有浅斟低唱的风气,文中引用柳永《鹤冲天》的词句对此进行了说明。 B . 文中对杂剧的整体介绍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层次清楚,使读者对杂剧的发展脉络非常明晰。 C . 文中由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一事,非常武断地推断出它也应该在南京演出过。 D . 本文的结论是:统治者的倡导、民众的喜好及南北的文化交流等都对杂剧的发展有影响。
    3. (3) 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概括元杂剧繁荣兴盛的原因。
  • 2. 现代文阅读Ⅱ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屋做着仓廒,上有官司封记。四下里都是马草堆, 中间两座草厅。到那厅里,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老军收拾行李,临了说道:“ 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 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 来。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 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向了一回火, 觉得身上寒冷,寻思:“ 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 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 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 怎地好?” 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 又没打火处, 怎生安排?” 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 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 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 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 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 这条计好么?” 一个应道“ 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 一个道:“ 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 然好了!” 又一个道“ 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 ,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 今完备了!” 又一个道:“ 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 那一个道:“ 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 又听得一个道:“ 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 又一个道“ 我们回城里去罢。” 一个道:“ 再看一看,拾 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自思道:“ 天可怜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 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 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 泼贼那里去!” 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拨。陆虞候叫声:“ 饶命!” 吓得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翻身回来, 陆虞候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 奸贼!你待那里去!” 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阁着,喝道“: 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 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 陆虞候告道:“ 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 林冲骂道:“ 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 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 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 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第2段描写林冲盖炭火、拽门、上锁、拿钥匙等动作,表现林冲尽职尽忠,处处谨慎仔细,但又对仇敌丧失应有的警惕。 B . 林冲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这些细节描写暗示草料场起火另有原因,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C . 进了山神庙,林冲“把门掩上”“拨将(一块大石头)过来靠了门”,这些动作为陆虞候等人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埋下伏笔。 D . 林冲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份,表现他内心深处勇武好斗的性格,又与痛杀仇人的情节相照应。
    2. (2) 草屋崩坏后林冲为何不在仓廒借宿一晚而要到半里外的古庙?这表现了林冲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3. (3) 选文文题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文章是如何侧面描写“风雪”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 能行古道,作《师说》 以贻之。

    1. (1) 下列关于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B .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

      解。《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C . 四书五经六艺,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书》《礼》《乐》《春秋》,六艺指六经,即《易》《书》《诗》《礼》《乐》 《春秋》。 D . 古道,本意是古旧的道路,后用来泛指古代的制度、学术、思想、风尚等;也指源于古代的信实淳厚的道德风尚、民间百工之事。本文中的“古道”指的是古代从 师读书的风尚。
    2.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1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 . 作者认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并不能称之为老师。 C . 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 . 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却不如这些人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3.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 (4) 韩愈提倡的从师之道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标题中的“送”字,统领了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所有情感。 B .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既点出告别的地点,又饱含着绵绵的离情。 C . “挥手自兹去”写的是既然离别已成定局,那就用潇洒一挥手来面对吧。 D . 诗写得新颖别致,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斑斓。
    2. (2) 这首诗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马”这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 请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赤壁赋》中“”两句,传达了客人希望与神仙相交、同明月永存的美好愿望。
    2. (2) 《劝学》中,蚯蚓能在地下来去自如,是因为它“”,而螃蟹“”,是因为它用心浮躁,这表明了专心的重要性。
    3. (3) “雁”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常用来表达离别思念、孤寂落寞、忠贞不渝等情感,比如诗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2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 月 31 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虎年春晚。舞者以绚烂之身,勾勒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将中国古典式传奇娓娓道来。许多网友 刷屏直呼:“ 美哭了!太震撼!”

    《只此青绿》编导周莉亚、韩真介绍,创作灵感来源于《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在 18 岁时用半年时间画成的传世名画,绚丽的青绿色调交织描绘着千里江山的恢宏气象,主创团队从《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历经千年,即使在幽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这一细节处提炼 出“ 青绿” 的意象。

    春晚里的片段是将《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设色抽离出来,抽象成一位女性人物形象,这一段群舞是在表达群山层峦耸翠的概念。舞者的头饰像是《千里江山图中的石;女主开篇第一个造型双袖下垂,像是山的纹理,也似是山间瀑布;舞者们集 体慢慢转身时,仿佛一座山峰迎面而来;当她们缓慢出脚重心下移,仿佛山峦在动……该选段为观众呈上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的同时,让观众了解《千里江山图》, 展现出作品追寻中华文明根脉的意义。

    1. (1)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3. (3) 请将这三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20字。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甄士隐与贾雨村是作为“ 对立幻象” 存在于《红楼梦》全书的叙事之中的。甄士隐是人世间与太虚幻境的连接点,   , 他们两人又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印证了太虚幻境与贾府是虚实相映的。看似虚幻莫测,   , 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真实感与情感体验。而作为“ 对立” 呈现的形象,   , 一种是以甄士隐为代表的超然出世的人物,一种是以贾雨村为代表的热衷名利的人物。

    后者在前者的眼里是虚无,前者在后者的眼里是疯癫,二人最后在觉迷渡口相遇,如同开头在葫芦庙比邻而居的情况一般。二人所经历过的世间纷扰都像是南柯 一梦,梦醒之后的再次相遇则暗示着一切都仿佛回到了原点:甄士隐已悟道成仙,冷眼旁观世间百态;贾雨村却因贪赃枉法,终被削籍为民。这时已然超脱的甄士隐以“ 老仙长” 的身份出现,并作为精神导师来对贾雨村进行点化,体悟人生真谛, 从而使得二者又在对立中回归了统一。

    1. (1)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20个字。
    2. (2) 下图是根据上文制作的内容结构图,请将空白处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7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记住!他是“糖丸爷爷”》来纪念“人民科学家”顾方舟(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的诞辰。

    1955年,中国被小儿麻痹症带来的恐慌笼罩着,顾方舟开始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究。在临床试验阶段,顾方舟以身试药证实了疫苗的可行性。随着研究的深入,顾方舟又从孩子爱吃的糖果中找到了灵感,研制了“糖丸版”的中国疫苗。1960 年底,首批500万人份疫苗生产成功,被送往全国11个城市。2000年“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举行,当时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郑重签下了自 己的名字。

    要求:顾方舟的事迹对当代青年的成长有很多启示,选择恰当的角度,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7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