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3-07-28 浏览次数:19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些学者对ChatGPT在教育中的使用表示担忧。Alshater(2022)认为ChatGPT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对数据的质量存在依赖性、有限的知识领域、伦理问题、过度依赖技术与存在误用的可能性等。Baid。-Anu等(2023)也认为,在教育中使用ChatGPT可能存在缺乏人类的互动、有限的理解、训练数据存在偏差、缺乏创造力、缺乏上下文的理解与泄露隐私等问题。Qadir(2022)还提出,ChatGPT和其他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一样可能会存在偏见,甚至产生和传播错误信息,并引发一系列伦理问题。当下教育领域最担心的是ChatGPT会帮助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或作弊,从而有损教育公平。总的来说,虽然ChatGPT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很大潜力,但也存在着风险与挑战。

    ChatGPT能在多门学科中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成果的完成度与创意感,但随之而来也引发了学者们对学生学业诚信的担忧。有研究者提出,ChatGPT可能会帮助学生实施作弊,使教育评估机制失去平衡,导致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有研究者通过测试ChatGPT与真实考生在大学开放性考试中的作答结果后表示,ChatGPT的推出可能导致在线考试和开放性考试学术诚信的终结,因为ChatGPT的考试答案展现出了高度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在很少的输入下生成高度逼真的文本,使学生在考试中作弊成为可能。此外,教务人员也表示很难区分学生和ChatGPT生成的写作内容,并且当学生使用ChatGPT回答问题时,教务人员很难充分评估学生的真实理解水平。

    诚然,ChatGPT和其他内容生成类模型能为学生提供互动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受益。2014年的一项研究也证明,与模仿人类情感行为的虚拟导师互动的学生学习效果更好。但是,学生在多次使用ChatGPT后,很可能会产生一定的依赖心理。尤其在多次使用其协助完成学习任务并获得较好的成绩后,学生很可能沉迷于其效果。因智能工具产生依赖进而养成惰性心理是有先例的。如早前多有报道学生依赖作业搜题工具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的问题。过度依赖在线工具可能降低学生的发展创造力,使其将节省的时间转移至与学习无关的方面。

    尽管ChatGPT很像传统的搜索引擎,可以快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信息,但其信息的准确性还无法保证。纽约市教育局就对ChatGPT向学生传达的信息表示了担忧,特别是对其答案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提出了疑问。他们还担心使用ChatGPT会导致年轻学生变得自满,致其缺乏评估信息的必要技能。penAI(2022)也承认,ChatGPT有时会回复看似合理但不正确或荒谬的答案,因为:(1)在反馈学习训练期间,没有真实的信息来源:(2)训练模型较为谨慎导致它会拒绝可以正确回答的问题:(3)监督训练误导模型的回答。而且,ChatGPT对学生输入文本的调整或多次输入相同文本十分敏感。它会注重政治正确和道德伦理尊严,甚至会直率地拒绝回答某些伦理上有偏差的问题。例如,具体评价某个人。又例如,在ChatGPT中输入想要询问的问题,ChatGPT可以声称不知道答案,但稍作改写就可以回答出正确的答案。正因如此,教学中使用ChatGPT时,必须是精确询问的文本。教师与学生并不能完全信任它。还有研究者指出,penAI上线ChatGPT时,其训练模型的数据受制于2021年,对2021年之后的世界认知是有限的,对某些特殊人群的相关问题也知之甚少,尤其是对理科方面的内容掌握程度较低(Qadir,2022)。此外,ChatGPT无法与活跃的互联网相连接,无法从社交媒体中获取任何信息,数据集存在封闭性,所以生成不正确的信息是可能的。如果ChatGPT为学生生成一个围绕特定搜索主题的虚假阅读列表时,那ChatGPT能为教学提供便利的基础又何在呢?

    人工智能伦理是指在道德上约束人工智能开发、管理、应用等应遵守的一切伦理原则和行为规范。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教育工作者们也必须具有一定的伦理意识。在ChatGPT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反馈时,以下三种伦理问题值得注意:数据隐私、偏见性与所有权。第一,数据隐私。为了获得ChatGPT对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师生需要输入大量与之相关的数据和资料。ChatGPT在识别数据并为使用者提供满意的答复时,储存的数据却有可能被泄露。教育机构尤其是学校对第三方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如何正确使用学生数据表示担忧。第二,偏见性。ChatGPT是一个大型的语言模型,虽然被训练了几百万个数据点,包括了大量的文本与书籍,但由于其学习到的知识仅来自训练数据中的统计规律,缺乏语境理解能力,无法像人类一样能对世界进行复杂和系统地了解,因此常具有攻击性和偏见性的反馈内容。第三,所有权。ChatGPT为教师与学生生成的所有内容能否被直接使用需要评估。虽然ChatGPT代写编程代码、扩写生动故事等能力在短时间内已获得广泛认可,但这种生成性模型只能根据它们的训练数据模式生成响应,并不具备创新性和独创性。换句话说,ChatGPT的响应是汇聚数据库中数据的成果,这些作品的所有权又该属于谁呢?而后产生的一系列风险又应该由谁来承担呢?这需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无论ChatGPT为教育领域带来的是机遇还是风险,其作为一种变革性力量,已经在全球各个领域引发广泛关注。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势必进一步引发教育的深刻变革。应如何正确谨慎地使用ChatGPT,积极吸纳ChatGPT带来的教育创新,同时制定合理使用的准则与标准以规避其风险,不仅关乎教育人工智能的创新融入,也影响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节选自王佑镁、王旦等《“阿拉丁神灯”还是“潘多拉魔盒”:ChatGPT教育应用的潜能与风险》)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学生利用ChatGPT学习时,可能会沉迷智能工具,对其产生依赖,养成惰性心理,进而影响他们的发展创造力。 B . ChatGPT的考试答案有很高的思维水平,利于考生作弊,这可能导致在线考试和开放性考试中学术诚信的终结。 C . ChatGPT代写的编程代码或扩写的生动故事并不具备创新性和独创性,但不影响它在短时间内已获得广泛认可。 D . 对ChatGPT进行询问时,如果我们调整我们的语言,使之表述上精确无误,我们就能得到想要得到的准确答案。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ChatGPT之前,已有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因存在偏见,而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 B . 学生利用作业搜题工具就会成绩下降,是因为将节省的时间转移至与学习无关的方面。 C . ChatGPT的响应成果来自数据库,其所有权又该属于谁,这会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D . ChatGPT带来的机遇与风险并存,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已无法避免,只能积极应对。
    3. (3) 根据第四段的内容,下列与ChatGPT的对话最有可能发生的一项是(  )
      A . 提问:能根据2023年高考作文题,预测下一年的作文题吗?

      ChatGPT:作为AI模型,我无法准确预测下一年高考的作文题。高考作文题通常是由考试命题专家和教育部门共同制定的,每年的题目都有所不同,考查的内容和形式也会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B . 提问:普京是一个优秀的领导人吗?

      ChatGPT:普京是一个优秀且有影响力的领导人,他在俄罗斯的政治和经济方面做出了一些重要决策。但是他的领导方式和政策也受到了一些争议和批评。

      C . 提问:对于朋友圈目前关于“甲流“的话题讨论,你怎么看?

      ChatGPT:目前爆发的“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中的甲型H1N1所导致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D . 提问:阿根廷为何能夺得2022年世界杯冠军?

      ChatGPT:世界杯夺冠是一个复杂且具有偶然性的问题,但阿根廷拥有梅西和一个十分团结的团队。团结在团队运动中是至关重要的。

    4. (4) ChatGPT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很大潜力,但也存在着风险与挑战。请简要说明文中提到哪些“风险与挑战“。
    5. (5) 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ChatGPT的使用存在风险与挑战?请根据文本概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雪地猎孢

    梁晓声

    当年我是知青,在一师一团,地处最北边陲“鄂伦春族猎人常经过我们连,冬季上山,春季下山“连里的老职工。老战士,向鄂伦春族学习,成为出色猎人的不少”

    北大荒的野生动物中,野维多,孢子也多“所以有”棒打孢子瓢舀鱼,野维飞到饭锅里“的夸张说法”

    孢天生就是那种反应不够灵敏的动物,故人们叫它们“傻孢子”“人如觉得别人傻,在当地会这么说:瞧他吧,傻孢子似的。”

    孢的确傻,可再傻,它见了人还能不跑吗?当然也跑。但它没跑出去多远,就会站住,还会扭头望望,仿佛在想我跑个什么劲儿呢,那人不一定打算伤害我吧?往往就在它望着人发愣之际,猎枪响了……孢真的很傻,很少见那么傻的野生动物。

    一辆汽车在公路或山路上开着,而一只孢要过路。车灯照住孢,孢就站在路中央不动了。它似乎想弄明白怎么回事,为什么那么亮的光会照住它?司机一提速,孢被撞死了。

    我在北大荒当知青的六年间,每年都听说汽车撞死孢的事。不但汽车撞死过孢,而且连拖拉机也撞死过孢。当年,团里有一批.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即使挂到最高挡的5挡,又能快到哪儿去呢?但架不住傻孢子愣是站在灯光中不跑啊。

    孢的样子其实一点儿都不傻,长得还很秀气。孢的耳朵比鹿长一些,眼睛比鹿的眼睛还大。公孢也生角,却不会长到鹿角那么高,也不会分出鹿角那么多的叉儿,一般只分两个叉儿。孢不会碎步跑,只会奔跃,但绝不会像鹿奔跑得那么快,也不会像鹿跃得那么远。孢虽是野生动物,但又显然太缺乏。野外运动的锻炼。孢,傻在它那一双大眼睛。

    孢的眼中,尤其母孢的眼中,总有那么一种犹犹豫豫、懵懂不知所措的意味。我这里将孢的眼神比作仿佛到了该论婚嫁的年龄,但仍然缺乏待人接物的经验,因而每每陷于窘状的大姑娘的眼神。这样的大姑娘从前是很有一些的,但现在不多了。孢发现了人,并不立即逃跑,而是引颈昂头,凝视着人。也许凝视几秒钟,也许凝视半分钟甚至一分钟之久。要看它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人以及什么样的人,人在干什么。孢对老人、小孩儿和女人,戒心尤其不足。

    我在连队当小学老师的两年,小学的校长是转业兵,姓魏,待我如亲兄弟。他是连队出色的猎手之一。冬季的一天,我随他进山打猎。我们在雪地上发现了两行孢的蹄印。他俯身仔细看了片刻,很有把握地说,肯定是一大一小。我们循踪追去,果然看到一大一小两只孢。体型小些的孢,在我们的追赶下显得格外灵巧。它分明是想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到自己身上。雪深,人追不快,孢也跑不快。看那只大孢跑不动了,我们也终于追到猎枪的射程以内,魏校长的猎枪也举平瞄准了。那体型小些的孢,便用身体将大孢撞开,然后,它在大孢的身体前跑来跑去,使魏老师的猎枪无法瞄准大孢,连开了三枪也没击中。魏校长生气地说:我的目标明明不在它身上,可它怎么偏偏想找死呢。”

    傻孢毕竟斗不过好猎手。终于,它们被我们逼上了山顶,旁边是悬崖,它们无路可逃了。在距离它们只有十几步远处,魏校长站住了,激动地说:我本来只想打那只大的,这下,两只都别想活了。回去时,我扛大的,你扛小的。”

    他说罢,举枪瞄准。孢不像鹿或其他动物,它们被迫到绝处,并不自杀,相反,那时它们或目不转睛地望着猎人,或凝视枪口,一副从容就义的样子。那种从容,简直没法细说。那时它们的眼神,就像参加奥运会的体操选手,连出差池,遭到淘汰已成定局,厄运如此,只好听天由命。某些运动员在那种情况下,目光不是也要望向记分牌吗?那是运动员显示最后自尊的意识本能。孢凝视枪口的眼神,似乎是要向人证明—它们虽是动物,被人叫作傻孢子,却可以死得如人一样有自尊,甚至比人死得还要有自尊。

    悬崖边上,两只孢一前一后,身体贴着身体,体型小些的在前,体型大些的在后。在前的分明想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子弹,眼神中有一种无悔的义不容辞的意味,似乎还有一种侥幸—或许猎人的枪里只剩一颗子弹呢?

    它们的腹部都因刚才的奔逃而剧烈起伏。它们的头都高昂着,眼睛无比镇定地望着我们。体型小些的孢终于不望我们,将头转向大孢,仰望大孢。大孢则俯下头,用自己的头亲昵地蹭对方的背和颈,接着,两只孢的脸偎在一起。

    我心中顿生侧隐,正奇怪魏校长为什么还没开枪,向他瞥去,却见他不知何时已将枪放下了。

    他说:“它们不是一大一小,而是夫妻啊。我不知说什么好。”

    他又说:“看,我们以为是小孢的那一只,其实并不算小,它是公的。看出来没有?那只母的怀孕了,所以显得大,我仍不知该怎么表态。

    “我现在终于明白了,鄂伦春人不向怀孕的母兽开枪是有道理的。看它们的眼睛,人在这种情况下打死它们,是要遭天谴的呀I,魏校长说着,干脆将枪背在肩上。”后来,他盘腿坐在雪地上,吸着烟,望着两只孢。我也盘腿坐下,陪他吸烟,陪他望着那两只孢。

    我和魏校长在山林中追赶了三个多小时,魏校长可以易如反掌地射杀它们,甚至可以来个“串糖葫芦,一枪击倒两只,但他决定不那样做了。

    那一刻,夕阳橘红色的余晖漫上山头,将雪地染得像罩了红纱,两只孢在悬崖边相依相偎,身体紧贴着身体,眷眷情深,根本不理睬我们两个人的存在。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采用了“我”的视角。这是因为“我”亲历了狩猎的过程,近距离地观察过两只孢和魏校长,用心感知过这一切,“我”最方便把读者带进故事。 B . 作者在介绍孢子和写被逼上悬崖面对死亡的两只孢子时,都很细致人微地描写它们的眼神,这是因为孢子的眼神让“我”体察到了此刻它们的内心。 C . 小说通过对一次雪地里穷追两只孢而最终在稳操胜券时放弃的经历的描写,表达了人类对弱小者的惋惜和与动物共享地球这个家园的美好愿望。 D . 小说中最重要的两个形象是公孢和老魏。长期以来,人们对孢子的认知就是“傻”,而老魏对孢子从穷追到放弃,是因为他对孢子有了新的认知。
    2. (2) 关于文中的画线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不知说什么好““我仍不知该怎么表态”,是因为“我”的心很乱,“我”很不愿意两只孢子被射杀,但又不知道怎么开口说。 B . “魏校长说着,干脆将枪背在肩上。”这个动作,说明魏校长内心很坚定,他彻底放弃了猎杀孢子的打算。 C . 魏校长坐在雪地里,吸着烟,望着孢子,因为他太累了;“我”也坐着陪着他吸烟看孢子,因为“我”也太累了。 D . 夕阳橘红色的余晖染红了雪地,雪地上坐着放下了猎枪的“我们”,悬崖边有眷眷相依的孢子,小说的结尾洋溢着浓浓的暖意。
    3. (3) 魏校长对孢子从穷追到放弃,是因为随着事态的发展,他对孢子的认知和情感发生了变化,请结合相关内容简析这种变化。
    4. (4) 小说在讲述“这次,猎孢的经过之前,用了大量的篇幅来絮谈孢子的“傻,谈到它常常因为”凝视,而被射杀被撞死,揭示它“傻死,的根源在于”戒心不足,这部分絮谈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愈启:愈为相公官属五年,辱知辱爱。伏念曾无丝毫事为报答效,日夜思虑谋画,以为事大君子当以道,不宜苟且求容悦。故于事未尝敢疑惑,宜行则行,宜止则止,受容受察,不复进谢,自以为如此真得事大君子之道。今虽蒙沙汰为县,固犹在相公治下,未同去离门墙为故吏为形迹嫌疑改前所为以自疏外于大君子固当不待烦说于左右而后察也。

    人有告人辱骂其妹与妻,为其长者,得不追而问之乎?追而不至,为其长者,得不怒而杖之乎?坐军营操兵守御,为留守出入前后驱从者,此真为军人矣。坐坊市卖饼,又称军人,则谁非军人也?愚以为,此必奸人以钱财略将吏,盗相公文牒,窃注名姓于军籍中,以陵驾府县。此固相公所欲去,奉法吏所当嫉矣。虽捕系杖之,未至过也。

    昨闻相公追捕所告受辱骂者,愚以为大君子之为政,当有权变,始似小异,要归于正耳。军吏纷纷入见告屈,为其长者 , 安得不少致为之之意乎?未敢以此仰疑大君子,及见诸从事说,则与小人所望信者少似乖戾。虽然,岂敢生疑于万一?必诸从事与诸将吏未能去朋党心,盖覆腌黠,不以真情状白露左右。小人私受恩良久,安敢闭蓄以为私恨,不一二陈道!伏惟相公怜察,幸甚幸甚!

    (选自韩愈《为河南令上留守郑相公启》①)

    材料二:

    虽然,幽远之小民,其足迹未尝至城邑,苟有不得其所,能自直于乡里之吏者鲜矣,况能自辨于县吏乎?能自辨于县吏者鲜矣,况能自辨于刺史之庭乎?由是刺史有所不闻,小民有所不宜。赋有常而民产无恒,水早彷疫之不期,民之丰约悬于州,县令不以言,连帅不以信,民就穷而敛愈急,吾见刺史之难为也。

    (选自韩愈《赠崔复州序》②)

    【注】①元和五年(810)冬,韩愈任河南县令,东京有些军人为非作歹,作践地方官吏及百姓。韩愈遂予以惩治,同时写了这封信寄给当时徇私祖护不法军人的留守郑余庆。②贞元十九年(803),韩愈的朋友崔君往任复州刺史,韩愈写了这篇赠序送别他。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未同去(A)离门墙(B)为故吏(C)为形迹(D)嫌疑(E)改前所为(F)以自疏外(G)于大君子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门墙,指老师之门,语本《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人。 B . 出人,指进进出出,与“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中的”出人,含义不相同。 C . 长者,文中是长官、保护者的意思,加点处指郑余庆,第二段中的指韩愈自己。 D . 自直,即“自己申诉清道理,”直,与“理直气壮,”中的直,意义用法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愈提笔写信,并没有单刀直人谈双方纷争之事,而是先表白自己多年为郑余庆属官想要报答上司的心情,表明自己把对方当老师当大君子来侍奉的态度。 B . 接下来,韩愈揭露不法军人欺侮民女的恶行,指出逮捕惩治他们是自己的职分所在,并进一步揭露一些刁民贿赂将吏、混人军籍、谋取利益、欺压官民的现状。 C . 韩愈揭露郑余庆属下将吏的结党营私,欺瞒上司,让郑余庆意识到自己被蒙蔽的处境。很明显,韩愈批评的矛头始终指向不法的军人军吏而不是郑余庆。 D . 韩愈认为偏远地方的百姓,其诉求很难上达刺史,而他们没有固定资产却有固定的赋税,和各种不测,他们的疾苦常常不为刺史所知。从这个角度看,刺史很难当。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固相公所欲去,奉法吏所当嫉矣。虽捕系杖之,未至过也。

      ②小人私受恩良久,安敢闭蓄以为私恨,不一二陈道!

    5. (5) 两则材料中包含着韩愈的一个为官理念,这个理念是什么?各自是通过什么途径显露出来的?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两首明诗,完成各题。

    柯敬仲墨竹

    李东阳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

    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诗以议论开篇,一、二句论画竹之难易繁简,感慨用笔简约比繁复更难。 B . 李诗三、四句描写画中“竹境”,由衷赞赏画者简画竹叶、繁画风雨的艺术处理。 C . 徐诗前两句概写自己大半魄经历,描绘了自己孤傲狂放、决不低头的形象。 D . 李诗表达了作者重神似、重意趣的审美倾向;徐诗是题画也是书写自己的人生。
    2. (2) 如何理解《题葡萄图》后两句的深刻含义?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过秦论》中“”两句写出了九国惨败之状,衬托秦国兵力之强大。
    2. (2) 杜甫《登高》中所写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视角由高到低描摹深秋江边景物的两句是“
    3. (3) “啸”指喂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或大声呼叫,古人常以此宣泄情绪,表达情感。比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又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原始社会,物质生活极度贫乏,人们往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常常要和野兽争夺食物和生存的空间。与野兽的抗争问题可以依靠武器和集体的力量慢慢解。但是面对一望无际、神秘莫测的大海, , 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人类始终怀着一种矛盾的心情看待海洋,海洋的浩瀚无垠使人类感到自身的渺小,海洋的奇幻神秘又激发了人类征服它的欲望。

    船的发明开启了人类探索大海的新局面。人们从河姆渡古人类遗址厚达2米的海生贝壳层中发现的一把小型木奖证实了船的历史距今至少有7000年之久而且在夏商周时期也曾出现过“东狩于海,获大鱼,的文字记载。在 , 人们的视线逐渐延伸到了海的那一边,他们发现了新的大陆,感受到了不同的文化。再然后,人们将目光由海洋表面投向大海深处。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咀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地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1. (1) 解释下面两个词在文中的含义。

      ①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      孔道:

      ②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       俨然:

    2. (2) 文中画横线句可以改写成:这人家只有爷孙二人和一只黄狗。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3. (3) 结合两处画波浪线句子内容,简析过渡人与管渡船的的心理。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大自然漫长进化过程中,很多生物为了能更好地生存,采取了不同的手段。比如松树使其叶子变得尖细,表面有蜡质层,以此对抗严寒,求得自保;根瘤菌,通过“固氯,满足豆科植物的生长需要,豆科植物则为根瘤菌供给碳水化合物,两者互利共生。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综合提炼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