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东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查...

更新时间:2023-07-24 浏览次数:15 类型:期末考试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基于中国国情、中国现实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发展方向,是对全球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不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不是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不是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化,也与苏联等传统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有所区别。中国式现代化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创新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出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中国式现代化是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西方发达国家用了近30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之路也被一些人认为是通往现代化的唯一道路。但实际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之路,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不同,现代化之路也会不同,因而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对现代化实践、价值、制度的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一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类文明实践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通过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形态已然形成。二是创造了独特的人类文明价值新形态。西方式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着不同的价值体系和价值形态。三是创造了富有生机的人类文明制度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

    (摘自肖贵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

    材料二:

    《参考消息》:中国式现代化有五个重要特征——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它们如何与中国的总体国情联系在一起?

    陈科:对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来说,不管是发展经济,还是发展其他方面都非常具有挑战性。中国能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发展文化,这是令人钦佩的。

    《参考消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是共同富裕。您认为中国在这方面作出了哪些贡献?

    陈科:我觉得“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相当大的联系。中国在过去40年里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增速领先于世界很多国家。但我要说的是,市场机制的副作用之一是收入差距变大,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要通过西部大开发、提供更多社会保险等方式来缩小这种差距。

    《参考消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您认为中国在践行这一理念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陈科:中国已经作出减排承诺,到2030年,中国的碳排放将达到峰值,之后每年的碳排放将持续减少,直至2060年实现碳中和。

    《参考消息》:您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有何不同?

    陈科:西方拥有实现现代化的优越条件,中国是白手起家。中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实现了飞速发展是因为政府的高效治理。

    《参考消息》:中国是一个人口数量超过14亿的国家。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实现现代化意味着什么?这对中国乃至世界又意味着什么?

    陈科:发展模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比如,中国也采用市场经济,也借鉴西方的一些经验,也大力发展科技,基础设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鉴于印尼有这么多岛屿,我们必须把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只有夯实基础设施,我们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印尼本届政府真正把建设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纳入了考虑范围,这说明我们确实在向中国学习。

    (摘自孙磊《中国式现代化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注:陈科,印度尼西亚德里亚尔卡拉哲学大学学者。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推动作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B . 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进本质体现在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C .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新形态体现在实践、价值、制度三个方面。 D . 过去四十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速居于世界前列,同时市场机制也使国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可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更加科学先进。 B . 举世瞩目的人类文明实践新形态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得益于党中央推行的一系列战略性举措。 C . 中国关于“碳达峰” “碳中和”的承诺,有力证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D . 中国也借鉴西方经验,采用市场经济,说明发展模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开放、多元的。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 . 吉鸿昌:“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C . 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D . 鲁迅《故乡》:“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 (4) 中国式现代化对其他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借鉴意义?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5. (5) 在班级时事分享会上,你将就“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作主题发言,请根据两则材料列出发言要点。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文本一:

    孙犁

    赵老金是个宽心人,看得广,可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比谁也愁眉不展。他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看看这些景致,能散散心。

    赵老金六十几岁了,家里有个好说道好心肠的老伴和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姑娘叫小菊,她有父亲一样的安静悠远,有母亲一样的热情伶俐,恰好生长在冀中的黄金时代。

    “五一事件”后,赵老金的家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莱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大娘!”

    “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河两边水浅的地方,果然已经结冰,中间的水流却更浑浊汹涌了。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

    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胜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有删改)

    文本二:

    《碑》中孙犁所谓的“黄金时代”,指的就是在侵华日军残暴侵略后唤起了冀中普通民众的抗战主体意识以及抗战必胜的信念,普通民众自此之后焕发出更广泛、更坚决、更彻底、更顽强的革命斗志,军民鱼水情深、和谐共生的时期。孙犁作为一名以笔抗战的文艺战士,他以文艺的方式与华北民众并肩作战,所持有的是战友和百姓相互依存、相互信任的立场,所采用的发现和挖掘民众参与战斗的革命热情和革命精神的视角。《碑》中所描述的“纪念碑”一头连着百姓,一头连着战士;既是有形之碑,也是无形之碑。

    (摘编自陈联记《论孙犁抗日小说的情感叙事》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八路军和工作人员常住在赵老金家,说明八路军与百姓关系融洽,后文写“李连长”等战士深夜来访就顺理成章了。 B . 听见李连长熟悉又亲热的声音,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女儿“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母女俩不同的动作显现出性格的不同。 C . 小说写到多种声音,“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表明两军力量悬殊,战士们虽身陷困境却不慌乱。 D . 赵老金每天到那两战士爬上岸的地方去撒网,一网又一网,目的是寻找、打捞或许仍然幸存的其他落水战士。
    2. (2) 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碑》展现出一种符合战争残酷性的凝重悲壮,与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相比,二者都是抗日题材,艺术风格也一致。 B . 小说在构思和表达上都有“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比如李连长只出场一次,他与赵老金一家的亲厚已然传递出来。 C . 小说独具匠心地运用了方言词语,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立时”等等,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D . 文本一是小说,注重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渲染、情节的铺展;文本二是评论,讲究论断的鲜明、用语的准确。
    3. (3) “河水”承载着故事人物的复杂情感,结合文本一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 (4) 文本二评论《碑》中的“纪念碑”“二头连着百姓,一头连着战士:既是有形之碑,也是无形之碑”。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这一观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饮泉亭记

    [明]刘基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 , 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贪。贪相承习为故,民无所归咎,而以泉之,怨而激者之云也。刺史此行,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与物皆受其赐。呜呼,伟哉!以时尚气节,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禄位者,多不与相得。予甚敬其有祖风也,是为记。

    (选自《诚意伯文集》卷六)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 B .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 C .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 D .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
    2. (2) 下列对本文与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出刺广州”与“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刺”含义不同。 B . 征士,指出征的士兵,也指学行并高、曾受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职的隐士,本文采用后一种释义。 C . “明而自信,笃也”与“则刘病日笃”(《陈情表》)两句中的“笃”含义相同。 D . “而以泉当之”与“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传》)两句中的“当”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晋朝终身廉者榜样在前,元代吴君钦慕在后,加之百姓对贪婪的官员怨恨激愤,可见传承廉洁的美德极为重要。 B . 作者假设有泉“饮之者死”,揭示出有人内心贪婪却归咎于环境的心理,这反衬了大丈夫胸怀仁义、正直廉洁。 C . 吴以时有气节,敢直言,有禄位者大多与之不投合,作者对此表示叹息,但更敬重他有祖先吴隐之的风骨。 D . 文章先叙述古事,主体部分阐发议论,后交代吴以时向“我”求取文章这一写作缘由,结尾照应前文,思路严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

      ②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

    5. (5) 作者用“伟哉”概括吴隐之饮“贪泉”之事,你认为其“伟”在何处?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致酒行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孥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①元和初年,李贺被剥夺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后写下此诗,记录朋友宴请自己喝酒一事。②主父偃擅长纵横术,游历入关后经人举荐,无果。③马周投宿新丰时被店家轻视,后替人上书言事,受唐太宗重用。④迷魂,此处指执迷不悟。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致酒行,即劝酒歌,作者用“宴序”“致酒”“答谢”三段来写。开头两句写客方对酒兴怀,主人奉酒为寿。 B . “主父”二句运用典故,想象家人折断门前柳,深切念及远人,主要是表达自己对远方亲人的绵长思念。 C . 本诗运用主客对答的形式,曲折变化,构思别致。“吾闻”以下四句是主人运用马周终获赏识的典故来开解诗人。 D . 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情感的变化,最后反问一句“谁念幽寒坐呜呃”来表达对旧我的批判。
    2. (2) “鸡”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请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与本诗中“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是如何借鸡鸣来表达感情的。
  • 5.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黄庭坚《登快阁》中写秋景而毫无萧索、感伤之气的两句是“”。
    2. (2) 王勃《滕王阁序》中有“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之句,意思是:虽然早年的时光已经逝去,但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为时不晚。《归去来兮辞》中表达相近意思的句子是“”。
    3. (3) “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重要的“意象”,承载着诗人对五味人生、百态世相的思考与感悟,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打开,光线和空气都有了。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就黑得像地洞里似的。于是乡下人在屋顶上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片;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感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活跃起来。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它让你看到的很少,却让你想到很多很多。

    1. (1) 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万婴之母”林巧稚接生过包括钟南山在内的很多孩子,却一直膝下无子,她将自己的一生都无私奉献给了中国的医疗事业。 B . 东莞多个生态农业园都出现“谷”“丰”“福”等巨幅稻田造型字画,这为东莞增添了美丽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打卡。 C . 民谣首句“黄旗山上挂灯笼”——原指黄旗山顶有棵千年古榕,萤火虫常聚居于此,夜间远看山顶如有灯笼,于是奇景被传开。 D . 美女,穿佛服,抄经,卖开光物品……这些被包装的佛媛,自认走上了很“妙”的生活路,实则附庸风雅,令人久看生厌。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你想象到这风雨雷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得多。”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第27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这届年轻人读书有多狠”被挂上了热搜。

    除了“更爱读书”的主观原因,____,比如疫情使得人们居家独处时间变长。此外,数字阅读、听书等新型阅读方式的兴起,也让读书变得更加便捷、自由。但这同时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____?比如说,用手机刷网文或者看漫画,算不算阅读?通过音视频节目“速读”一本名著,算不算把书给“读”了呢?

    很少有哪种日常行为能够像阅读一样,在古今中外都备受A____。这或许是因为,人类渴望脱离蒙睐,以智识推动进步,以经验丰富阅历,而阅读是获取新知、拓展生命广度较为便利的方式之一。又或者,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抵抗世俗的姿态,意味着不愿漏泥扬波、蹉跎时日,而是沉下心来思索和审视,以此陶冶情操、涵养心灵。____,“书籍是随身携带的精神圣殿”;而在瞬息万变的今天,阅读被许多人寄予了在信息洪流中摆脱焦虑、于B____中栖息身心的厚望。但不能忽视的是,当技术发展给阅读带来便利之余,也存在着与阅读原本承载的价值C____的隐患。

    1. (1) 请在文中空格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意思是,季文子办事,要反复考虑多次后才行动,孔子听到后认为他考虑得太多了。而苏轼在《拟进士对御试策》写道:“慎重则必成,轻发(轻举妄动)则多败。”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