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07-20 浏览次数:15 类型:期末考试
一、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 流 放

    鲁  敏

    租屋这间八九平米的暗厅,还兼作玄关、餐厅以及穆先生坐着胡思乱想的地方,现在已塞满水果、靠垫、雨伞、购物袋、外套、鞋盒、接线板等各种杂物。穆先生孤坐其中,感到空寂、荒无人烟,和奇特的背井离乡之感。

    “老妈,明天要交120块,听力模拟光盘。”

    “一张小光盘要上百块?几个同学合买了轮流听听好了。”

    妻儿的对话,雨丝一样飘落到穆先生身上,却如小铁钉般扎疼,把他带回到真实中的小客厅。晚饭已经摆上桌子,升腾的水汽带着软绵绵的欺骗性——饭桌是房东的铝合金折叠桌,台面数处驳落,如烫伤的皮肤;餐具是几任租客的组合,粉红卡通加青花瓷加纺木纹;头顶上吸顶灯少了一只灯泡,亮的那只灰尘很厚。

    之所以租房,是为了儿子初三这一年的中考冲刺,这里可节省上学放学路上的时间。本可租一个比这大一些、各方面条件好得多的房子,他们完全承担得起。

    可妻子的理由似也不好反驳:"你以为是来度假?就是住到皇宫,这一年也过不了安生日子!我倒是希望能更苦一点!越吃苦越好,那样咱儿子就会—— ”妻子猛地咽下后半句,好像这是她与老天爷之间的一个重大交易,不可说破。

    妻子这近乎愚昧的逻辑就此形成了一个道德基调,决定了他们租房生活因陋就简的清贫气息:一切的娱乐与消遣皆取消。钟点工辞了,晚报不订了,网络和有线都掐了,原来家养的两只龟、一缸锦鲤以及君子兰什么的,通通寄放到朋友家。妻子的衣着也一下倒退二十年,穆先生同样放弃了他的普洱、音响、按摩椅等。妻子还严格推行“禁声”政策,基本不与穆先生谈家常,就连拖地、洗衣、上厕所什么的她都蹑手蹑脚,像一个走在别人家的小偷——穆先生迷惑地观察她,她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外面楼道及隔壁的动静可都不小,狗叫、男人吐痰、哪家的孩子练长笛。可是他慢慢看出,这些夸张的克制与收敛,是妻子所努力的一部分,她正全力以赴地使整个租屋生活足够压抑足够沉闷,以便跟老天爷谈条件。

    当然,真正的苦行僧是十四岁的儿子:iPad、 篮球、滑板等碰也不碰,放学回来,除了吃饭,便自觉回房坐牢,勾着头苦干,连早上喝牛奶时也在记单词。妻子每见此景,既心疼,又像是赚了儿子一笔,暗中冲穆先生直努嘴,反让穆先生心里一阵别扭。

    总之,在租屋,一家三口都只保有最低级的生活功能:吃喝、洗漱、睡觉。任何的情调或享乐,都乃滔天之罪。

    这样,下班回家的穆先生,没抓没落的简直像是与世隔绝了,又像是处于某种战乱或离奔,穆先生有些自恨,他赌气般地枯坐,像只空口袋,懈怠地听凭时间一秒一秒如蚂蚁排着队从皮肤上爬过……要这样一直爬到明年六月吗。真安静哪,什么都停止了似的。夫妻关系、父子关系、母子关系,俭朴极了,像凑巧挤在同一屋檐下的一窝鸡。

    小客厅依旧光线昏暗、孤独得像大海深处。妻子推搡他的肩膀,压抑着声调,对着他耳朵嘶叫:"嗳,碗没涮,芹菜也没拣,衣服也没收!我和儿子在外面跑了两个地方上了四小时课。你下午都干吗了?”

    “是吗?时间这么快。”

    妻子重新开口,又回到老话题:“我现在都怕照镜子了,头发掉了好多。我真担心,儿子万一上不了重点,那我们这一年、儿子这一年,不,他这一辈子,一步落,步步落啊。”

    这天夜里,穆先生看看房门底,隔着两道关不严的门缝,折射进来一片微如薄纸的光, 他想,儿子也许又趴在作业上睡着了。他突然想起要回原来的房子——去替儿子找上一学期的物理书。

    月光下踏入楼道,一派岑寂空荡,碰不到任何邻居,无人向他表达最低程度的欢迎。穆先生三步两步跨到自家门口。自己的家呀,他呻吟一声。家什都保持原样,只是积灰触目。推开厨房移门,门上贴着的红色福字掉色得厉害,好像风吹雨打了几个世纪。冰箱里空空如也。

    穆先生渐渐感到脖子发硬。他回到客厅,吸口气,闭上眼,重新睁开,满怀期望地再次环顾——红木小把件,相框,墙上从西班牙带回来的彩瓷挂盘,角落的白色油汀,这些年一样一样贪婪添置起来的,拥有它们就像拥有了存在的证据和细节。此刻,所有这些东西都在,哑巴一样忠实地呈现出死亡般的宁静。穆先生逐一打量,目光如衰老的猫那样胆怯地移动。多么古怪啊,他所看到的,竞像是租屋:积灰如盖,窗帘半掩,柜门洞开,墙上的斑点与挂钩,壁橱的旧报与蒸笼,它们飘浮重叠,遮蔽替代。在画面的边缘,穆先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神色凄惶、忽坐忽行,身影拖沓如浓墨滴落。 

    ……突然想起今夜此行之正事,如梦中之梦,穆先生忙驱动手脚,推开儿子的房门。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穆先生的视角展开,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环境的拥挤杂乱、妻子的升学逻辑使他倍感压抑和烦乱,以致他游离在想象与现实之间。 B . 妻儿关于“光盘”的对话,如雨丝飘落在身上,又如小铁钉般扎疼,这矛盾的感受,写出了穆先生在当下生活中尴尬又痛苦的心境。 C . 穆先生一家之所以选择这处简陋的租屋,坚持“清贫”的生活,是想以此教育儿子只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D . 小说写穆先生一家“像凑巧挤在同一屋檐下的一窝鸡”,形象地写出了他们失去了家人间的亲密关系,仿佛成了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2. (2) 简要分析“妻子”的形象特点。
    3. (3) 流放是古代将罪犯放逐到荒远地区的一种刑罚。小说以“小流放”为题,从多方面表现了穆先生的流放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子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父子、君臣,不可斯须而废也。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又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然则言而不行,言不信也;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国,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所不为也。

    王道休明,十有余载,威加海外,万国来廷,仓廪日积,土地日广。然而道德未益厚,仁义未益博者,何哉?由乎待下之情未尽于诚信,虽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终之美故也。其所由来者渐,非一朝一夕之故。昔贞观之始,闻善若惊,暨五六年间,犹悦以从谏。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时有所容,非复曩时之豁如也。且君子小人,貌同心异。君子掩人之恶,扬人之善,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唯利之所在,危人以自安。

    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或不通。是誉毁在于小人,刑罚加于君子,实兴丧所在,亦安危所系,可不慎哉?夫中智之人,岂无小慧?然才非经国,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于倾败。况内怀奸利、承颜顺旨者,其为患祸,不亦深乎?故孔子曰:“君子或有不仁者焉,未见小人而仁者。”然则君子不能无小恶,恶不积,无妨于正道;小人或时有小善,善不积,不足以立忠。今谓之善人矣,复虑其有不信,何异夫立直木而疑其影之不直乎?虽竭精神,劳思虑,其不可亦已明矣。

      (《旧唐书·魏征传》)

    【注】①格:来,至。意谓信服,归顺。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 B . 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 C . 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 D . 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令,上级对下级发出指示,如“令而不从”;或者指古代官名,如“令尹”之令。 B . 王道,本指让百姓有恒产、受教化、知孝悌的统治之道,文中是执行王道的意思。 C . 君子,原指位高的人,后通常指德行修养高的人,儒家以君子之道作为行为规范。 D . 刑罚,刑是用刑,如肉刑、死刑,罚指以钱赎罪。“刑于寡妻”之“刑”即为此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认为德礼、诚信是国家的大纲,德礼是国家之本,诚信是君子之本,诚信立则臣无二心,德礼形成则远人归顺。 B . 孔子认为一国之君要以礼对待臣子,臣子便会以忠侍奉国君;反之,如果百 

      姓不信任国君,那么国家就无法存立。

      C . 国君要正确对待君子与小人,一方面,君子和小人貌同而心异,不好区别;另一方面,小人爱做不义之事,易害他人。 D . 魏征奉劝君主要远离小人,因为小人内心藏奸,善于迎合奉承,不讲仁义;要任用善人,信任他们,不能敬而远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掩人之恶,扬人之善,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

      ②然才非经国,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于倾败。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 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秋登巴陵望洞庭

    李 白

    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
      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
      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
      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58岁的李白在流放途中获赦,遂东下,过洞庭。巴陵:指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巴丘山。徂年,指流年,光阴。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秋天的清晨,诗人登上巴陵,极目远眺,尽览周围景色;近观湖面,天光秋色倒映湖中。 B .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与“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两句静动结合,富有层次感。 C . 诗中写秋色时,先总写秋色苍然、际海明丽,再分写青山、绿水、船帆、飞鸟、清风等。 D . 写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是为了用哀婉凄切的歌声从正面烘托诗人的心情。
    2. (2) 通观全诗,诗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四、默写(6分)   
  • 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2.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占地之广,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3. (3) 苏洵在《六国论》的最后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五、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5. 语言文字运用I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      已经是幸福的了。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      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 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1. (1) 依次填入文段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即使  也  但是  都  而且    B . 虽然  但  然而  也  然而 C . 即使  也  虽然  都  然而    D . 虽然  却  不仅  也  而且
    2.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B .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C .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D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6. 语言文字运用Ⅱ

    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文学灌注了一种天下一统的宏伟气概。此后中国文学,不管什么题材,都或多或少地有所隐含,李白就说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不仅如此,        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 )我在世界上各个古文明的废墟间考察时,总会一次次想到秦始皇。因为那些文明的割裂、分散,      。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及时以强权统一文字,那么,中国文脉早就流逸不存了。

    由于秦始皇既统一了中国又统一了文字,今后两千多年,只要是中国文人,不管生长在如何偏僻的角落,一旦为文便是家国天下;不管面对着多么繁密的方言壁障,         。总之,统一中国和统一文字,为中国文脉提供了不可比拟的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秦代匆匆,无心文事,却为中华文明的格局进行了重大奠基。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极大的空间使文脉顺畅,文脉的顺畅又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 B . 这种顺畅,尤其是在极大空间中的顺畅,又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 C . 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又使中国文脉能够在极大的空间内保持顺畅。 D . 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使中国文学在极大的空间内保持了文脉的流泻顺畅。
    2. (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得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写作(4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站在一楼,有人指责我,我很生气;我站在十楼,有人指责我,我听不太清,以为他在和我打招呼;我站在一百楼,有人指责我,我听不见,眼里只有万里河山。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