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江门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调研测试(二...

更新时间:2023-07-20 浏览次数:4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事实上,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这个艺术风格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首先,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中国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所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从而,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可以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在这里,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突然一下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对环境的和谐。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随着晚期封建社会中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动更多的想像和情感,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虚实”的种种方式、技巧,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一个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但在中国古代文艺中,浪漫主义始终没有太多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在建筑中,它们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线索,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如何寻找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点,立足于现代时空,用当代建筑的眼光不断地体会传统建筑的精神,是我们当代处于“文化十字路口”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国际建筑界重点研究的课题。埃及建筑师哈桑·法赛认为只有植根于本土地理、文化环境的本土建筑,才是一个社会建筑的真实表达。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认为,对传统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眼睛看得见的,如建筑的样式、外观、装饰等;另一种是眼睛看不见的,如建筑中的中轴线,以故宫建筑群的中轴线为例;又如,北京四合院中封闭与开放不断变化的空间序列也是含蓄的。而这种中轴线和空间序列恰恰体现了一种特殊的传统。此外人们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习俗等,也都是无形的传统,必须在建筑中有所体现。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大体上延续了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体现了一贯的实践理性精神的审美追求。 B . 中国建筑在艺术特征方面,重视以平面铺开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让人引发人间的联想。 C . 就中国建筑群整体而言,其结构方正,逶迤交错,平衡了严格对称与多样变化,在制约配合中不失气势灵动。 D . 以当代建筑的眼光审视传统建筑,就是要聚焦本土地理、文化环境的建筑,兼顾重视有形的和无形的传统。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则材料都论及了中国建筑的传统“民族形式”,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 . 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化瞬间把握为历时漫游,表现出明显的实用、入世倾向。 C .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宫殿建筑的对称结构被打破,在理性精神的表达上出现动摇。 D . 基于民族传统的稳定性和外射力,我们不能把某一时代的某种建筑形式视为永恒的美。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四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 《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 B . 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谈道:“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C . 屈原在《湘夫人》中写道:“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D . 《尔雅·释宫》曰:“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宧,东南隅谓之窔”。
    4. (4) 材料一在语言运用方面很有特点,请以第二段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5. (5) 材料二中画横线处指出“这种中轴线和空间序列恰恰体现了一种特殊的传统”,其中所说的“特殊的传统”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进行概括与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有滋有味

    朱士元

    村庄后边那个大汪塘已有百年历史了,它的面积跟两个篮球场差不多大,中间的水深点,两头浅些,塘里的水在干旱年份也没断过。这个塘还和其他的塘不一样,里边没有生长芦苇,倒是四周长了一围子柳树。春天发芽时,柳枝在阳光下随风飘拂,酷似一幅画。到了夏天,树荫蔽日,分外凉爽,知了在树上一个劲儿地唱着歌,给村上的人带来一片欢乐。

    每到端午节前后,这个塘里的水几乎接近干涸,村上的人就会选个日子一起跑来逮鱼。所选的日子,一定是太阳暖烘烘的,人们可以脱掉身上的衣服,只穿个裤衩就可下水了,那样一点儿也不会感觉水有多凉。

    “下塘逮鱼了!下塘逮鱼了!”刚吃过午饭,有人开始吆喝起来。听到喊声,跟着嚷起来的人越来越多。声音,很快传遍整个村子。有人还没吃完饭,就放下碗筷赶过来了。

    沒有逮鱼的网,有的拿着柳筐,有的拿着提篮,有的拿着笆斗,有的拿着木桶,有的拿着脸盆,一起向大汪塘涌来。孩子们拼命地跟在大人后边跑,嘴里发出的笑声似银铃般响成

    大强子第一个冲进水里,他跑到最深的地方试了一下,也就大腿深,正是逮鱼的好时机。他招了招手,示意大家赶快下来。看到他招手示意,三牛子、二毛子、小狗子和大人们争先恐后地跳进水里,一起用力在水里搅了起来。每个人都知道,只有水搅混了,鱼儿没法呼吸,就会把头抬到水面上,那可就好逮了。

    将柳筐埋进水里的大强子,当鱼儿游到他的柳筐上面时,他把筐向上一抬,三条鲢鱼一起落进了他的筐里。鱼儿在筐里跳来跳去,已无回天之力。大强子笑着用手划着水往塘边走,大强子的老婆忙着用手去接鱼筐,一不小心滑到水里,笑得岸上的人前仰后合。

    村里人都知道,大强子最怕老婆,老婆指东他不会往西,老婆指南他不会往北。他每天都要想着法儿讨好老婆,不然就要遭受老婆白眼。不过,他也有扬眉吐气的时候。

    大强子的老婆爱吃鱼,还能把鱼烧得有滋有味,不爱吃的人都能吃上几块。大强子老婆吃鱼时,大一点儿的被她吃得不剩一点儿肉,小一点儿的连刺都被她吃掉了。提起她的吃法,村上没人不佩服的。

    喜欢逮鱼但从不爱吃鱼的大强子,怕鱼刺扎在嗓子里拔不出来。他听说有人为拔一根鱼刺,到医院花了好几十块钱呢,不如不吃好。他乐意逮鱼给老婆吃,路过小沟小渠时,也能逮些鱼带回家。老婆见大强子逮了鱼回来,变得可听话了。大强子叫她倒茶,她赶紧去了。大强子叫她去舀水洗脸,她很快把水端了过来。大强子见人就说,众人听了只是笑了笑。

    “大强,大强,快过来,这里来了个浪头大的,肯定是条大鱼。快过来呀!”大强子的老婆大声叫道。

    听到老婆的喊声,大强子赶紧过来。他轻轻地跟着水浪,将筐埋进水里,用力一抬,然后往筐里一看,是只大蛤蟆,随之哈哈大笑起来说:“老婆,你看,你快看,是条大的呀!”

    老婆看了,边笑边骂道:“怎么逮个晦气东西!”

    那天,大强子家来了两位客人,是大强子老婆的闺蜜,过来想吃大强子老婆烧的鱼。已近中午了,到哪儿去买鱼呀?想了好大一会儿,大强子老婆突然想起让大强子去大汪塘里钓两条,肯定来得及。不过,瘸叔---

    “瘸叔哇,我来跟您协商个事,家里来了老婆的两个闺蜜,要吃她烧的鱼,现在到哪里去买呀,我想来这里钓两条,以了下她们的心愿。”

    “大强啦,你是我们本村人,这大汪塘也有你的份儿,钓两条鱼不碍事的。你是知道的,我也不拿大家三瓜两枣,我是自愿照看的,就是不让外人来插手。”瘸叔回答道。

    “正因为这样,我才不好意思来呀。感谢您哪,瘸叔!”

    “不用谢我的。”

    鱼拿到家里,把大强子的老婆高兴得不知说什么是好,不知不觉中亲了一下大强子的脸,说:“我老公不愧叫大强!”

    “那你也要听我的话呀,可不能再像皇帝似的。”大强子又亲了老婆一口。

    “你说的全是废话,你哪回逮到鱼,我不是任由你指挥呀!”

    “是!是!”

    看着他们的亲热劲儿,两位闺蜜都有点儿嫉妒了,忙说:“你们是在做示范还是在演戏呀?”

    哈哈哈,笑声弥漫了整个小院。

    “逮得差不多了,都上来吧,留点明年再逮呀!”瘸叔在岸上喊道。

    听到喊声,大家纷纷上了岸。那些小鱼儿直向汪塘四周边上快澄清的水中游去,越游越带劲儿。看着自己的收获,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好多人说:“今年逮的可比去年多多喽。”

    坐在岸上的瘸叔,一直是一动不动,他呆呆地看着大伙的高兴劲儿,嘴角不时流露出点点笑意。他们的高兴,也有自己的一份苦劳哇。

    看着瘸叔,大强子不声不响地走过来说:“瘸叔哇,这两条鱼是送给您的。”

    “不用,不用,我一个人哪吃得了这么多呀?”瘸叔赶紧站起来说。

    “吃得了,吃得了。要不是您照看,今年的鱼哪会比去年多呀!”

    “我没什么事,照看点儿我乐意。”

    随后,又有些人把鱼送到瘸叔面前,瘸叔没有推辞。晚上,他喊了好多人到他屋里吃鱼,还贴了两瓶酒。

    鱼,是大强子老婆烧的,满桌人吃得有滋有味。瘸叔说:“明年哪,还让大强第一个跳进水里,到时-----”

    “再来个有滋有味!”大伙儿的笑声,划破了夜空。

    (选自《安徽文学》2022年2期)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描写了大汪塘的周围环境在不同季节展现出的不同特点,目的是渲染大汪塘的优美景色,为下文书写逮鱼的欢乐气氛做铺垫。 B . 村里的人都知道大强子最怕老婆,他每次都要变着戏法讨好自己的老婆,可见当今时代的农村,男女地位也慢慢发生了转变。 C . 小说在叙写的过程中,一共出现了好几次“笑”或者“笑声”,整个故事一直都在笑声中进行,意在表现村民们的快乐。 D . 小说除了语言外,也善于用细节来表现人物,如用“轻轻地”“埋”“一抬”“一看”“哈哈大笑”等写出大强子逮鱼时的认真与快乐。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在刻画大强子老婆的形象时,运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手法,笔墨虽然不多,但个性表现的很鲜明。 B . 小说通过描写大汪塘村民有滋有味的和谐生活,充分展现农村生活质朴的人情美,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大主题。 C . 小说以顺叙的方式来叙写大汪塘村民的捕鱼生活,其中还补叙了大强子招待妻子闺蜜去找瘸叔钓鱼的事情。 D . 小说以“有滋有味”为题,不仅仅是说大汪塘村民吃鱼吃得有滋有味,更是说他们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3. (3) 群像描写是指小说中对一群人物形象的描写。请你结合文本分析一下小说中的群像形象。
    4. (4) 乡土文学的语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请你谈谈这一特点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 , 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 , 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有删改)

    【注释】①荒政:赈济灾民以维持政权统治的政策。②蠲(juān):免除。③九考: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熹A日B钩C访D民E隐F按G行H境I内J单K车L屏M徒N从所P至Q人R不S及T知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淳熙”与“太宗”“高宗”“乾隆”等作用相同,都是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 B . 文中“单车就道”的“道”,与《鸿门宴》里的“道芷阳间行”的“道”意思不同。 C . “辐”原指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辋的一条条直棍儿,此文中“辐凑”可理解为聚集在一起。 D . “平生为文凡一百卷”中的“凡”与《谏太宗十思疏》的“凡百元首”的“凡”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朱熹从小就聪颖过人,刚能说话就向父亲问天,读一遍《孝经》就能对书本内容提出质疑。 B . 主政南康时,朱熹为民做了很多实事,当地灾年,他采取了有效措施,救活了许多老百姓。 C . 朱熹治理地方政事尽心尽力,得到了皇上的肯定,但仍然遭受到别人对他的嫉恨诽谤。 D . 朱熹治学严谨,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为圣贤书作的注,成为了学校的教材。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②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5. (5) 朱熹为人仗义、一身正气,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释】①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方。

    1.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此诗写听筝的感受,“听”是此诗的关键,所写内容都是围绕“听”字铺开。 B . 首联“悲怨”二字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并为全诗奠定了悲怨的情感基调。 C . 颈联诗人展开想象,用“谁家”“何处”连连发问,孤独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D . 全诗情感非常丰富,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伤春之悲、怀人之愁、离别之恨。
    2. (2) 古人描摹音乐颇有心得,请比较一下本诗颔联与《琵琶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在描摹音乐的不同之处。
  • 5. 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琵琶行》中表现诗人听到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产生共鸣的诗句是:
    2. (2)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

      是:,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

    3. (3) “瑟”是中国古老的拨弦乐器,代表着高雅的审美与节操,象征着知音与年华,也是中国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李白一到金陵就带着他一路上缮写整齐的行卷,去拜访地方官吏和社会名流。谁知一连奔走多日,却是"十谒朱门九不开”,都因大典在即,大家忙得不亦乐乎,顾不得接见他,更没有工夫看他的行卷。

    李白站在石头城遗址上望着大江出神。他看见万里长江和它的九条支流,    ①   奔腾不息,汩汩滔滔,永不休止。他多想驾起巨舟,扬起白帆,去乘风破浪,       ②    。学那神话中的任公子,以日月为钩,以虹霓为线,钓起一条大鱼来,让全国人民吃他多少年!忽然,他却看见万里长江和它的九条支流上,一下风也平了,浪也静了,再也无风可乘,无浪可破,无鱼可钓了。他这位任公子只好把钓竿收起来。

    于是,李白在金陵纵情登览,恣意行乐,分享大唐王朝治定功成的幸福。不到半年,金陵翰墨场中,都知道有一个西蜀才子李白,才华出众,③     不到半年,金陵游侠儿中,都知道有一个巴山剑客李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到半年,金陵的歌台舞榭中,都知道有一个益州公子李白,风流倜傥,能歌善舞。不到半年,金陵的落魄公子中,都知道有一个峨眉义士李白,疏财仗义,有求必应,堪称当代的鲁仲连。

    1. (1) 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西方叙事学把人物话语表达方式分为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引语等等。虽然中国古代①     , 但小说家意识到用人物不同的话语方式,来表达他们不同的关系、不同的语境。《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写王熙凤找丫头小红替她向平儿传话,小红随后向王熙凤报告平儿的回话。这一段,我认为。小红不是《红楼梦》中很重要的人物,这一段全书中并没有特别显著的作用。作家有意地把一件很复杂的事,交给一个对这些事情陌生的小丫头来转述,其目的主要不是表现小红的机灵。要是挑剔的话,小红在很短的时间,以这段涉及到许多她不可能清楚的主子们之间关系的话不差分毫,有点超乎情理。我们只好理解为作家是以此显示出小说人物语言可以怎样转述多重曲折的事体和关系,间接引语可以玩出多少花样来,这是小说作品中隐藏的中国古代小说诗学,值得很好地揣摩。所以,我说这是曹雪芹有意识的实验是有根据的。他在第一回就鄙薄佳人才子等书里“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那个意思很明显,就是强调小说语言不同于诗歌和散文的语言,小说的叙述语言不同于小说的人物语言。③    , 不但要符合一个聪明伶俐的小丫头的身份,还要清晰地转述“四五门子”的话,这个难度很大。曹雪芹如果没有认真思考人物语言表达方式问题,怎么可能写出这一段话来!

    1. (1) 《红楼梦》中人物的语言是高度个性化的,下列选项中人物语言与人物配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香菱 B . “天下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王熙凤 C . “还是单送我一人,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的?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薛宝钗 D . “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贾探春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壁垒,原意指军营的围墙,作为进攻或退守的工事,也可比喻事物间的界限。树立壁垒,可有效防御,也可强大自身,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