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阶...

更新时间:2023-07-31 浏览次数:1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甲骨文是指被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迄今为止,共发掘出土154600余片,有4600多个单字。在这4600多个单字中,经考释而公认的有1700个左右,仍有2900个左右的单字不识。研究证实,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历史上公认现存最古老而自成体系的文字。

    然而,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德经,他将汉字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对比后认为,中国文字是受古埃及文字的启发而形成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着其独特的异彩之处:

    中国文字出现的历史当属世界领先。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不断的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虽然夏朝有没有文字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不仅如此,在河南省舞阳县费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7000多年的刻画符号,也为研究中国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由甲骨文肇源的中国汉字具有连续性和使用时间长的特点。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致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它与后世的文字传承关系十分密切。

    从文字结构看,甲骨文不仅完全具备后来方块汉字的特点,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这些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因此,可以说甲骨文是一种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由甲骨文、商周金文,到春秋战国的大篆、小篆,汉魏的隶书及以后的行书、楷书,汉字的嬗变轨迹清晰可见。

    中国汉字还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越南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字喃,直到十五世纪时,字喃才完全取代了汉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朝鲜人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这时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而其他早期文明古国,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于绝迹较早,其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无从谈起。

    (摘编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

    材料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和更好地传承发展。

    习近平强调,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多部门多学科协同开展甲骨文研究和应用,培养了一批跨学科人才,经过几代人辛勤努力,甲骨文研究取得显著成就。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希望广大研究人员坚定文化自信,发扬老一辈学人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学风,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

    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正式实施,教育部、国家语委牵头组织的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工作启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坚持传统与现代研究方法相结合,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破解文字释读瓶颈,这标志着甲骨文研究进入了政府推动下的全面深入发展与弘扬的新阶段。

    (摘编自澎湃新闻)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骨文因文字被刻于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属于象形文字,是汉字的源头,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 B . 中国考古取得的新发现表明,早在夏代中国已出现了汉字,而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的发现将会将这一时间继续提前。 C . 甲骨文具有严密规律,从它发端一直到后世的行书、楷书,中国汉字演变发展轨迹清晰可见,具有连续性的特点。 D . 甲骨文研究是冷门学科,但自甲骨文发现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学人很好地传承发展了甲骨文,取得了显著成就。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甲骨文与中华文明传承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 材料一中多处列举相关数字,表现出准确严谨的语言特征,说明了甲骨文研究的现状。 C . 因都是象形文字,所以中国文字由埃及传入这一不实说法在西方学术界长期得到流行。 D . 古巴比伦、古埃及文字的消亡,中国汉字对周边国家的影响,都说明甲骨文的魅力更强。
    3. (3) 下列选项,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2000年以后,学者集中力量对各单位所藏甲骨进行精细化再整理,出版了一批照片、拓本、摹本“三位一体”并更臻完善的甲骨著录。 B . 首都师范大学黄天树教授带头的甲骨文研究中心是目前做甲骨缀合的机构之一,从2010年至今,团队的拼缀成果——《甲骨拼合集》已经出版五集。 C . 1901年,中国近代考古学家、甲骨学奠基者罗振玉初见甲骨实物时说:“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 D . 2011年春节,中国邮政官方发行《甲骨文吉祥成语》系列贺年明信片,分别为“太平有象、歌舞升平、鱼跃龙门、风调雨顺”,画面中的图形元素皆为甲骨文字构成。
    4. (4) 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在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举办“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证古泽今”的理解。
    5. (5) 如何更好地做好甲骨文研究和传承工作?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催粮差

    赵树理

    崔九孩当了一辈差(司法警察),在那年虽是五十多了可还能说能跑。有一次南乡的催粮差使派到他头上,他不想去——虽然能说能跑,可总得有点油水跑得才有劲——差使多了跑不过来。就雇个人吧!

    他雇了煎饼铺里一个伙计。这人是从镇上来的,才到城里没有几天,虽说没有催过粮,可是见过别的差人到他家去催粮。他觉着这事也没有什么不好办——按单找户口、吃饭、要盘费。这有什么难办?他答应了。九孩就把票子、铁绳、锁子和自己的藤条手杖都交给他。

    走路比卖煎饼还轻快,不慌不忙走了十五里,取出票来看看,眼前村子里有一户叫张天锡。进了村,到了村公所一打听,村警说:“催粮啦?张天锡是张局长的老爷爷,早就不在了。”他又问村警说:“他住在哪一院?”村警说:“在南头槐树底那黑漆大门里。”

    到了村南头,找着槐树,又找着黑漆大门,一进去就有个大白花狗叫起来。有个人正担着水在院里浇花,见他进去,便挡住狗问他是哪里来的,他说从城里来。那人又问:“送信吗?”他说:“不是!有个事啦!”

    二先生在家里听见了,隔着窗问:“什么事?”说着就到门边,揭开竹帘用手一点说:“过来,我问问你!”他便走到门边。二先生问:“说吧!什么事?是不是财政局打发你来的?”他说:“不是!我是催粮的!”二先生问:“催粮的?给我捎着信啦?”他说:“没有!”二先生说:“那你来做什么?”他说:“票上有你的名字。”二先生看了看他,又问:“你是新来的吧?”他说:“是!”二先生摇了一下头,似乎笑了一笑说:“走吧!我已经打发人点粮去了!”

    他觉得奇怪了。他想:这先生怎么这样不讲面子?不给钱吧也不管顿饭?不管饭吧连屋子里也不叫进去坐坐?他还没有想完,二先生追他道:“走吧!”说了就放下帘子把头缩回去。他生了气,就向着门里喊道:“这是拘票啊!”二先生也生了气,隔着门叹气道:“哪这么不通窍的差人来!”又揭开帘道:“你叫什么名?”他更气极了:“我拿着票找你找错了?”浇花那个人也赶上阶台,推了他一把道:“你这人真不识高低!跟二先生说话还敢那么喊叫?”白花狗也夹掺在中间叫起来。

    二先生这会儿可真生了气:“我没有见过票,拿出来我看!”他在这种局面下,一时拿不定主意,也不知是拿票好还是不拿好。浇花的劝他赶紧走开算了,可是二先生认真要他取出票来,他也只好取出来。

    二先生不是没有见过票,他是要看看这差人叫什么名字。二先生一看见崔九孩这个名字便问道:“你就是崔九孩?”他拿着票,也只好顶住这个名,便答道:“是!”才说出个“是”字来,就挨了二先生一耳光。二先生说:“回去吧!叫崔九孩亲自来拿票来!”

    看样子是不便再商量了,只好返回城里去。来回跑了三十里,吃了一个耳光,满肚冤枉向崔九孩去诉。崔九孩问明了原因,便叹气道:“谁叫你到他那里去?算了算了!这是我的路途债,非自己去跑一趟不行!你挨了打还不算到底,我还得给人家说好话赔情去,要不,连票也拿不出来了!”

    他满以为回来见了崔九孩可以给自己拿个主意,谁知崔九孩也这么稀松!他便问道:“这家有多大势头?”崔九孩道:“势头也不大,只是咱惹不起:他哥哥就是现在咱县财政局的张局长,咱得伺候人家。算了!你回去歇歇吧!还是得我去!”

    二先生家是他常去的——送信、捎东西,虽不是法警分内的事,可是局长说出来就得去——路是熟的,不用打听,一直跑到二先生院子里。

    爬到玻璃窗子上一看,他嬉皮笑脸揭开帘子道:“二爷!我来给你老人家赔情来了!”说了就嘻嘻笑着,走进来蹲到窗下。

    二先生老婆笑着说:“老九孩,你怎么弄了那么个替死鬼?差一点把你二爷拴上走!”九孩说:“不用说他了,太太!都只怨我!我不该偷懒!二爷知道,催粮是苦差!我老了,不想多跑,才雇了那么一个人。”

    二先生也开了口:“雇人也看是什么人啦!像那样一个土包子,一点礼体也没有,要对上个外面来的客人,那像个什么样子?”崔九孩自然是一溜“是”字答应下去。答应完了,又道:“二爷,不要计较他!都是我的过!你骂我两句好了!”他停了一下,见二先生没有说什么,就请求道:“我走吧,二爷?”二先生道:“走吧!票在桌上那书夹子里!”

    他从书夹子里翻出票来看一看问道:“二爷,这村里有一户叫孙二则的住在哪里?”二先生道:“那是个种山地的,住在红沙岭!那可能给你赶个盘费!你们这些人还不是一进了山,就为了王了?”九孩笑道:“对对对!二爷是明白人!”

    崔九孩辞了二先生,便望着红沙岭走。快到上山的地方,他拿出一副红玻璃眼镜戴上。这眼镜戴上不如不戴,玻璃也不平,颜色又红得刺眼,直直一棵树能看成一条曲曲弯弯的红蛇,齐齐一座房能看成一堵高高的红墙。他到大村镇不敢戴,戴上怕人说笑话;一进了山一定要戴,戴上了能吓住人。一根藤手杖,再配上这副眼镜,他觉着够味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 崔九孩知道煎饼铺的伙计经历过别人到自家催粮的事情,所以便雇他帮助催粮,伙计到二先生家的做派也是学习他被催粮时别的差人的表现。 B . 煎饼铺伙计到二先生家催粮的遭遇与他预想的状况明显不同,说明二先生虽然依靠权势生活,但有着一点正义感,熟悉人情世故。 C . 崔九孩到二先生家赔礼道歉时极尽奴颜婢膝,再结合他去红沙岭时的打扮,能看出来“当了一辈差(司法警察)”的他在办差上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D . 煎饼铺伙计挨了二先生的耳光回城后,怀着满肚子委屈向崔九孩去诉,这表现了伙计认定崔九孩是警察,一定能够主持正义、替自己出气的心理。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交代崔九孩的身份和年龄,以及能跑与否在于有无油水等,都是为后文他为了完成催粮差使雇请煎饼铺的伙计的事做铺垫。 B . 小说用了大量语言描写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人物语言富有地域特色,较易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C . 小说在写伙计到二先生家催粮的情节时,多次写到“生了气”,通过不停转换生气的对象来表现矛盾冲突的逐步升级和二人愤怒的程度。 D . 小说前后两次提到崔九孩的藤手杖,结构上起到了伏笔的作用,意义上体现了藤手杖是催粮时权威的象征,是用来威吓普通百姓的道具。
    3. (3) 赵树理的小说具有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特征,请从视角、情节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特征的。
    4. (4) 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请结合小说任选三个方面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元帝时,珠崖反,连年不定。上与有司议大发军,待诏贾捐之建议,以为不当击。上以问丞相、御史,御史大夫陈万年以为当击,丞相于定国以为捐之议是,上从之,遂罢珠崖郡。匈奴呼韩邪单于既事汉,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天子令下有司议议者皆以为便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不可许。上问状,应对十策,有诏勿议罢边塞事。成帝时,匈奴使者欲降,下公卿议,议者言宜如故事受其降。光禄大夫谷永以为不如勿受,天子从之。使者果诈也。哀帝时,单于求朝,帝欲止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 , 可且勿许。单于使辞去。黄门郎扬雄上书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

    安帝时,大将军邓骘欲弃凉州,并力北边,会公卿集议,皆以为然,郎中虞诩陈三不可,乃更集四府,皆从诩议。北匈奴复强,西域诸国既绝于汉,公卿多以为宜闭玉门关绝西域。邓太后召军司马班勇问之,勇以为不可,于是从勇议。顺帝时,交趾蛮叛,帝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属,问以方略,皆议遣大将发兵赴之。议郎李固驳之,乞选刺史太守以往,四府悉从固议,岭外复平。灵帝时,凉州兵乱不解,司徒崔烈以为宜弃,诏会公卿百官议之,议郎傅燮以为不可,帝从之。

    此八事者,所系利害甚大,一时公卿百官既同定议矣,贾捐之以下八人,皆以郎、大夫之微,独陈异说。汉元、成、哀、安、顺、灵皆非明主,悉能违众而听之,大臣无贤愚亦不复执前说,盖犹有公道存焉。每事皆能如是,天下其有不治乎?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卷第二》)

    【注】①府帑,国库。

    1. (1) 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相应位置打钩。

      天子A令B下C有司D议E议者F皆以为G便H郎中I侯应J习K边事L以为M不可N许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御史,官职名称,春秋战国时掌文书记事,自秦始专门负责对官吏进行监察弹劾。 B . 策,文体名,臣下撰文上呈、君主对下发布制令、应试者对答的文字等均可称策。 C . 微,文中有精深、精妙之意,与《屈原列传》中“其辞微”的“微”含义相同。 D . 治,文中指太平之意,与《陈情表》中“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帝和有关大臣商议派兵去珠崖郡平叛,待诏贾捐之不建议出兵,他的建议得到了丞相的认可,最终元帝放弃了出兵平叛的想法。 B . 面对单于想要朝见的请求,哀帝与公卿们认为这只会白白耗费国家的钱财,想拒绝,后来黄门郎扬雄上书劝谏,哀帝才有所醒悟,致使事情出现逆转。 C . 大将军邓骘想要放弃凉州,加强北方边患防备,众多参与商议的公卿都认可这一做法,可是郎中虞诩却提出了三条反对的理由,最终获得了通过。 D . 交趾出现反叛时顺帝主张平叛,而议郎李固则持反对意见,要求朝廷选派刺史太守前去安抚,最终四府同意了他的建议,岭南地区又重新安定下来。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匈奴使者欲降,下公卿议,议者言宜如故事受其降。

      ②帝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属,问以方略,皆议遣大将发兵赴之。

    5. (5) 作者认为天下能够获得大治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最后一段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嘲子由

    苏轼

    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虫。

    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

    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

    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公

    【注】①子由:苏轼弟弟苏辙,字子由。②《庄子•天道》中,工匠轮扁嘲笑读书的桓公,理由是“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即自己制作车轮的本领不是简单地理论传授,儿子就能学会的。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堆”“攻”两个动词,生动勾勒出子由埋头苦读古代典籍的形象。 B . 作者将子由比作专门啃食书籍的蠹虫,虽为调侃,但也传达出了对子由读书行为的鄙夷。 C . “曲尽弦犹在”,诗句在“曲尽”与“弦在”的反差中,提示读书人要正确地对待书本知识。 D . 尾联的“笑”与标题的“嘲”相呼应,轮扁对桓公的态度与苏轼对子由的态度恰好暗合。
    2. (2) 苏轼是如何传达他的治学观点的?请结合诗歌后四句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两句是“”。
    2. (2) 《沁园春·长沙》中,“”两句引出毛泽东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3. (3)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要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还有很多重要的工作要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变“送餐式”“填鸭式”灌输方式,通过强化传播意识、优化传播技巧、提升传播效果,增强有效触达目标人群的“可见性”,让历史文化成为群众触手可及的精神标识。

    在挖掘历史文化丰富内涵的同时,如何创新传播手段、探索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就显得____。为了给城市提供高品质的文化空间,通过植入更多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城市规划;在文旅融合上,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游客营造“一眼千年”的观感体验;通过影视、舞台、美术等多维度的文艺创作,构建传统文化的演艺生态环境。

    总之,要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可谓____。所以我们必须要持续强化主体意识、世界意识、精品意识、传播意识,打造更多历史传承与时代潮流融合共生、国际风范与东方神韵____的生动图景。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仿照文中画框线第⑵句的形式,对第⑴⑶两句进行改写,使句式基本保持一致,语句畅通。可以少量增删更换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处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作一种艺术看,中国书法是很独特的。因为字是艺术,所以什么“永字八法”之类的说教,其效用也就和“新诗作法”“小说作法”相差不多。绳墨当然是可以教的,而巧妙各有不同,关键在于个人。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诬。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概拘谨;如果伸胳膊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瘦如柴,其人必如排骨;字如墨猪,其人必近于“五百斤油”。

    “善书者不择笔”,此说理所当然。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頫的“心经”就有困难。字写得坚挺俊俏,所用大概是尖毫。笔墨纸砚,对于字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有时候写字的人除了工具之外还讲究一点特殊的技巧,最妙者莫过于某公之一笔虎,尤其是那一直竖,顶天立地,一根杉木似的。据说,这是有特别办法的,用马弁一名,牵着纸端,在写到那一竖的时候把笔顿好,喊一声“拉”,马弁牵着纸就往后扯,笔直的一竖自然完成。

    1. (1) 文中画框线的句子有错误,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善书者不择笔”,此说理所当然。秃笔未尝不可写铁线篆,临赵孟頫的“心经”就有困难。 B . “善书者不择笔,”此说理所当然。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頫的《心经》就有困难。 C . “善书者不择笔”,此说未必尽然。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頫的《心经》却有困难。 D . “善书者不择笔,”此说未必尽然。秃笔未尝不可写铁线篆,临赵孟頫的“心经”却有困难。
    2. (2) 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②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⑤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我们在教材中学过的很多中国经典诗文都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读了上面六则名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