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德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

更新时间:2023-07-26 浏览次数:19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40分)
  • 1.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①从最原始的时候起,建筑就在努力解决三个问题:适用、坚固、具备美感。所谓适用,自然以历史、地理及时代为依据;所谓坚固,谓其不违背其主要材料之合理的构造原则,在通常环境中,含有相当的永久性;所谓美感,即是建筑物择其材料,负其使命,定其形式,使其外具合理、稳定、舒适、自然的轮廓,内在各部分的结构及组织牢其功用,显其实力。

    ②建筑之美,自然也牵涉到哲学及心理学的范围。对于审美之念,人人不同,时代地方各异:如仇十洲所画的美,或明初清末的时装,由我们现在看来,在精神与造形两面,有时均难使人称赏。所以关于建筑美的判断,就不如适用与坚固方面之易立标准了。不过若必予以一种较泛的原则,则可由下列几点着眼:权衡、尺寸、布局、皮表、色彩、修饰、坦直。以上所举诸点,是每座建筑物所必具;不过设计人也有故意或无意的特别强调某一点或数点,往往也可以藉某一种的长处来弥补另一点的短处。除此而外,建筑之美,尤须以其适用与坚固为先决条件。既不适用又不坚固的建筑就根本上谈不到美。反之,如适用且坚固,则建筑美的基本条件已具备了。

    ③一座建筑之所以如彼或如此,并非单是其创建匠师之立意使之如此如彼,而是在其时代及周围无数劳力的支配下,受其时代及地域的环境中无数方面的影响而形成的。

    ④建筑实是其时代、地理、历史的直接产品,在时代的洪潮中,艺人匠师乃如船上舵工。他们最大的努力即是如何用其智慧、其技艺充分地传达表现。人的实际生活是建筑的理由,当人的精神理想也寄托在建筑上时,建筑便成为它的时代文化的面面造下综合的、较经久的纪念。

    ⑤不同的地点、气候、地质支配了各种建筑之材料及形式,显而易见。政治、经济、宗教,以及社会上无数动态,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建筑之种种方面。一个时代工匠手艺之高下,以及他们之技艺受欢迎与否,在一座建筑物上都留下痕迹。至于科学方面的发明,影响于建筑尤大。玻璃之发明,影响窗子的形式大小;暖汽锅炉之产生,取消了屋顶上经数的烟囱……诸如此类,社会上无数动态都使建筑跟着改变。

    ⑥总之,建筑物的风格有实际与艺术两方面的势力。建筑逃不出它自己的历史背景,无法摆脱其周围环境的种种影响。设计者所经营的必是在具体的、必要的、复杂而实际的方面,求适当的、实际的解定。任何建筑莫不是因其天然地理环境受若干限制,而后形成某形式的。品格之产生是艺人的立意、选择、取舍,与其他周围影响,相克相辅,平分其势力的结果。

    ⑦古人论画不重精巧,不重谨细,却以“自然”为“上品之上”。我们论建筑重自然浑成,不倚重于材料之特殊军贵,忌结构之诈巧,轻雕凿之繁细。也就是说,一座建筑在其立意的自由与环境的限制间,在其材料的施工与结构的功用间,能适得其宜,达到科学及艺术的经济,达到物质及精神的调和,即为极高成就。

    ⑧总而言之,建筑形体及结构为其正当问题之解决,无论简朴壮丽,出之自然者,最为难能可贵;缜密周至者次之;为题外之动机,勉强做作,过于繁难雕凿者,较简陋粗忽为尤下。它们虽然一样都是其历史环境之反映,但在艺术品格上的造就,就须以审美的准则估评其高下了。

    (选自梁思成《说建筑品格精神之所在》,有删改)

    材料二:

    ①四川民居的天井尺度通常较窄小,因而与周边房屋的关系更为密切。在受地形限制较小的平坝,住户常采取多重天井组织院落,根据家庭组成的需求灵活分户或几世同堂,均可以压缩或延伸以满足其功能。在封闭的院落中,天井、敞厅、挑廊等处理手法使室内外空间交融,再与入口檐廊、过厅和后院结合,组织穿堂风,以适应四川盆地闷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形成层次丰富、内外融汇的空间效果。

    ②“青瓦出檐长,穿斗白粉墙,悬崖伸吊脚,外挑跑马廊”是四川民居外部造型的写真,可以说从内部结构到外部维护无不体现了其轻盈灵巧的特点。小青瓦屋面非常具有四川特色,无论重重院落还是进深、高度各不相同的房屋,屋面都直接交叉连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特别在俯视角度欣赏时,大面积的小青瓦屋面和看似杂乱无章的小天井开口所构成的图案具有大实大虚的艺术感染力,一个个巧妙连接的双坡屋面又象一只只栩栩如生的黑色飞燕,在青山绿水间有秩序的轻盈飞翔,给人以美的享受。

    ③在四川盆地民居广泛采用的木制穿斗结构体系中,木结构的各个构架之间通过榫卯或插梢连接,这种柔性连接能容忍一定程度的伸缩变形,对抗震有利,有“墙倒屋不塌”的说法。许多木结构为主的民居,砖墙只作围护和分隔作用。有时硬山(中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的山墙高达十几米,长度也近十米,而墙厚不超过四十厘米,墙身高厚比过大,容易失稳。稳定墙身的办法常常是在墙身上部用铁栓、蚂蝗钉攀贴在墙上,穿进墙内拉结在贴墙的木构架或楼层的梁柱上,使高大的山墙与木构架紧密相连,以木构架稳定墙身,增强整体性。

    (选自王朝霞《地域技术与建筑形态——四川盆地传统民居营建技术与空间构成》,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建筑中说的“坚固”,是指建筑不违背其材料的合理构造原则,在通常情况下具有相当的永久性, B . 适用与坚固是建筑美的先决条件,适用或坚固的建筑具备了建筑美的基本条件,反之则谈不到美。 C . 社会上政治、经济、宗教、科学等动态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建筑,其中科学发明对建筑影响很大, D . 因为建筑逃不出它的历史背景,无法摆脱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设计者要追求适当、实际的方案,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建筑展开,前者侧重于整体论述,而后者聚焦于个例研究。 B . 材料一中第⑦段作者把论建筑和古人论画进行对比,用以强调建筑要重自然浑成。 C . 材料一结尾处作者表明以审美的准则来看,出之自然的建筑形体及结构最为可贵。 D . 材料二描写四川民居造型时运用了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形象地展示了民居特征。
    3. (3)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气候对建筑物风格会产生影响,如北欧地区天气寒冷,雨雪量大,房屋就多是倾斜陡峭,门窗面积特别大。 B . 宗教对建筑物风格会产生影响,如《长安十二时辰》中还原的唐代的坊与市的布局特征,就受到外来宗教的影响。 C . 自然条件对建筑物风格会产生影响,如我国黄河流域石料欠缺林木茂盛,自古以来构建了木构建筑系统。 D . 科学发展对建筑物风格会产生影响,如建筑机械的进步,钢筋混凝土被采用,几乎改变了近代建筑的作风
    4. (4) 材料二中四川的传统民居是如何解决梁思成所说的建筑的“三个问题”的,请简要说明。
  • 2. 名著阅读
    1. (1) 请根据名家书评或者小说节选,下列对应作品名称正确的一项是( )

      ①拜伦:它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它越是发笑,则越使人感到难过。这位英雄是主持正义的,制服坏人是他唯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发了疯。

      ②“对不起,大人,我把唾沫星子溅在您身上了……我不是有意的……”

      ③我的母亲突然暴怒起来,她说:“哼,我一直都料到这个贼不会有什么出息,他早晚要回来拖累我们!"

      A . 《巴黎圣母院》《套中人》《我的叔叔于勒》 B . 《堂吉诃德》《套中人》《家》 C . 《巴黎圣母院》《一个小公务员之死》《家》 D . 《堂吉诃德》《一个小公务员之死》《我的叔叔于勒》
    2. (2) 下列对作品原文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勋章到手了》讲述了小资产阶级萨克勒门为得到一枚勋章钻营却一无所获,最后在老婆与官员奸情差点被揭穿的情况下,才获得勋章的故事。 B . 《胖子与瘦子》讲述了两个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在车站邂逅的场景和对话的故事,讽刺官场中卑躬屈膝的小官吏,鞭挞伪善的社会畸形心态。 C . 《最后一片叶子》讲述了在贫民窟的两个年轻女画家与邻居贝尔曼之间的故事,通篇以全知视角叙事,把故事前因后果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D . 《李尔王》讲述了老国王李尔王退位后,被大女儿和二女儿赶到荒野,成为法兰西皇后的三女儿率军救父却被杀死,李尔王死在她身旁的故事。
    3. (3) 小说《项链》的结尾在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后便戛然而止,不少人对接下去的故事充满了好奇,进行了续写。请阅读下面两种续写,你认为哪一个更合理,并阐明理由。

      续写一:

      “哦,我的天啦!您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呢?您知道我为了这三万六千法郎付出了多大代价吗?我的金钱,我的青春,我的美貌,我的幸福都付之一炬!"

      "但是我并没有想到会是这样,所以……"

      “你要么还我项链,要么还我钱!”玛蒂尔德极其愤怒地喊道。

      “你真的变了,玛蒂尔德。一条项链而已,它还在那里,你到我家来,会还给你的。”

      伏来士洁太太略带嘲讽地回应完后,翩然离开,只有玛蒂尔德待在原地,又哭又笑,恍如发疯。

      续写二:

      听到伏来士洁太太的话,玛蒂尔德仿佛被雷击中般呆住了,十年的一幕幕在脑海中闪过:丈夫在桌前不停地誊写,自己被篮子上的木刺扎到,双手被水泡的又白又胀……

      玛蒂尔德看着伏来士洁太太那纤细柔弱的手臂,再看看自己在风雨中历练出来的粗糙强壮的臂膀,突然开悟般,对伏来士洁太太说道:“那项链还是你的,我已经有了我的生活,我要回家为丈夫做顿美味佳肴!后会无期,亲爱的!"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墙上的春天

    张金凤

    ①年是一团火焰,把隆冬的坚冰融化;年是一枝红梅,把素淡的雪野妆点;年是一串红辣椒样的鞭炮,噼里啪啦,火辣辣的激情就在人们的骨骼里燃烧;年是大红大绿的喜庆年画,把腊月的土墙扮成了花旦,扮成了新娘,扮成了永恒的春天。

    ②日头偏过了正中,爹从年集上归来。把别的物品交代完毕,他慢慢地展开了画卷,孩子们的眼睛里放出异样的光彩。经过一年烟呛火燎的土屋,此刻被年画这一轮太阳照得亮堂堂的。吉祥可爱的胖娃娃,珠光宝气的仙女,娇艳美丽的花儿,五谷丰登的粮仓,眼前一晃,仿佛都变成了真实的存在。娘轻抿微笑,画卷被隆重地重新卷起,放在棚子上。

    ③日子该怎么忙活还怎么忙活,只是这家棚子上的年画让一家人的忙碌都有了底气和希望。“他爹,日子会像画上一样好的。”每年贴年画的时候,娘总是这样说,爹就憨憨地笑。

    ④贴年画是最隆重的。腊月的最后一天,屋子已经扫过尘,四壁也干净了。晌午头里;娘用小锅煮了瓶糊,爹就开始糊墙。他用旧报纸把卧室四壁仔仔细细地糊好,独留下贴年画的地方。年画要最后贴,就像戏台上的高潮,总要留在吊足胃口的时刻。爹认认真真地比量好上下左右的位置,小心翼翼地用铅笔在土墙上将画的四角位置描上四个点儿,然后把画取下来,用小刷子在画的背面均均匀匀地糊满糍糊。而后,将新新亮亮的画贴上去,用新的希冀翻过旧的光阴。贴年画的时候爹非常小心,聚精会神地盯着,轻轻柔柔地抻着,一寸一寸地抚平。糊了一上午墙爹都不说累,贴年画的时候鼻尖却冒出了细密的汗珠儿。贴上新年画,爹用一把新笤帚仔细将年画扑拉一遍,被扑拉过的年画,就像被熨斗熨过的衣裳,平展得一点纹都没有,“他娘,快来看,真哩个好看嘞!"爹又裁好一溜儿二指宽的大红纸,给年画的四边镶上红边,就更辉耀四壁了。

    ⑤我家的年画是分主题的。炕头是娘的年画区:手执莲花在水中嬉戏的“荷花娃娃”,骑着小金马的“美好前程娃娃”,背依硕大金元宝摇拨浪鼓的“富贵娃娃”,不管背景如何,主角永远是一个穿红肚兜、胳膊像嫩藕一样的栩栩如生的俏丽娃娃。炕尾的墙是爹的园地,他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布置它,爹喜欢花鸟画,炕尾年年是花样不同的四季联,画工细腻精致,《梅兰竹菊》清雅高洁,《梅花争春》的花蕊细致生动,《松鹤吉祥》的松树干风骨凛然,而鹤的情态从容谦和,各样水果逼真到似乎能闻到香气,我常常近距离地逼视它们,恨不得趁没人的时候啃一口。

    ⑥年画打开了我的眼界,我很早就认识了北方乡村没有的花儿,牡丹、荷花、菊花、山茶、梅花、兰花,还认识了佛手、枇杷、香蕉等南国水果,认识了如意等普通老百姓绝没有机会认识的物件。年画这本教科书,给了我美好的想象,还给了我那么多故事。《岳母刺字》《连环计》《西厢记》《西游记》《卧冰求鲤》,一幅幅生动鲜活,我看这些有故事的年画时,总是央求主人给读一下画的题目,讲一下画里面的故事,那些民间故事他们讲得无比生动,给了我最早的文学启蒙。

    ⑦年画是年最鲜艳的花朵,人们把它擎在炕头上,擎在心里最高的地方。每年到了除夕这天,家家都换了新年画,我最快乐的事就是逐家去看年画,逐一检阅他们的喜庆。爷爷的炕头贴的是《松鹤延年》《太极仙翁》;二叔家的年画是电影剧照加文字,简直是一本墙上的彩色连环画;八爷爷是个老党员,他家的年画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等,总有李玉和神情里的果敢和智慧,李铁梅手擎红灯的坚不可摧,还有红色娘子军用脚尖点地的舞蹈场面;六奶奶读过学堂,她家的画有《梁红玉》《文姬归汉》《搜孤救孤》等。有时候,走进一户人家,见墙纸是旧的,年画也是去年的,被灶屋流进的烟熏得颜色枯黄、毫无精神,这时候,我会很失落,小小的心里会替他们黯淡一会儿。没有年画的年就像没有花开的春天,那一定是他们的亲人去世不到一年,不贴年画是一种哀思和缅怀。

    ⑧年画是看得见的好日子,日子不论贫富都要用心挑选吉祥年画。集市上的年画摊子摆着、挂着几十种年画,看着哪幅都好,拿到手里就不舍得放下,她想要《五谷丰登》,也想要《花好月圆》,看好了《凤还巢》,还惦记着《木兰从军》,她喜欢那水嫩嫩的胖娃娃,也想要那生动的四季联。挑挑拣拣,拿起放下,赶集的女人,包袱还轻飘飘的,还有许多东西要置办,却被年画的迷宫缀住了脚步。最后,她舍弃了自己的一双新鞋,又舍弃了一条擦脸手巾,把那些现实日子里的用品变成了她手中多出来的年画。买上自己喜欢的年画,她的脸升上祥云,仿佛那富裕美好的日子从此像手中的年画一样跟定了她。

    ⑨“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当我遇见这首古诗的时候,几乎是一遍成诵。它说的是我们家家户户墙上的年画啊,那是我们墙上永不老去的春天。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娘说“日子会像画上一样好的”,“爹就憨憨地笑”,可见爹是因娘的夸奖而喜悦,也可见出爹和娘对生活有着同样的期望。 B . 将年画贴在炕头,放弃生活用品的购买,表明人们在狭小的空间和艰难的生活中,也为自己的趣味和理想留下空间。 C . 文章对父亲贴年画的过程进行了细致描写,把丰富的内心世界渲染得淋漓尽致,说明贴年画在家人心中是极为重要的事情。 D . 文章结尾引用古诗,不仅表明年画给予作者深刻的影响和作者对年画的喜爱之情,也使得文章的内涵丰富,更富有文学气息。
    2. (2) 请赏析第①段的语言特点。
    3. (3) 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墙上的春天”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王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调郭县。寻通判舒州。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仁宗嘉佑五年五月,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及是,闻者莫不喜悦。安石上“万言书”,大要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益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而已。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上览而置之。英宗之世,安石被诏未尝起。神宗时,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议行新法,王安石言周置泉府之官以榷制兼并均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今欲理财则当修泉府之法以收利权。帝纳其说。安石乃复言:“人才难得,亦难知。今使十人理财,其中容有一二败事,则异论乘之而起。尧与群臣共择一人治水,尚不能无败事,况所择而使非一人,岂能无失?要当计利害多少,不为异论所惑。”乃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命陈升之、王安石领其事。初,吕惠卿自真州推官秩满入都,与安石论经义,多合,遂定交。因言于帝曰:“惠师之贤,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遂以惠卿及苏辙并为检详文字,事无大小,安石必与惠卿谋之。凡所建请章奏,多惠卿笔也。又以章惇为三司条例官,曾布检正中书五房公事。凡有奏请,朝臣以为不便者,布必上疏条析,以坚帝意,使专任安石,以威胁众,俾毋敢言。由是安石信任布,亚于惠卿。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

    (摘编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安石言/周置泉府之官/以榷制兼并/均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今欲理财/则当修泉府之法/以收利权 B . 王安石言/周置泉府之/官以榷制兼并/均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今欲理财/则当修泉府之法/以收利权 C . 王安石言/周置泉府之官/以榷制兼并/均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今欲理财/则当修泉府之法/以收利权 D . 王安石言/周置泉府之/官以榷制兼并/均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今欲理财/则当修泉府之法/以收利权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示欧阳修”与“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示”字含义相同。 B . “调知郭县”与“知效一官”(《逍遥游》)两句中的“知”字含义不同。 C . “法其意而已”与“答其谢意”(《苏武传》)两句中的“意”字含义不同。 D . “终英宗之世”与“无以终余年”(《陈情表》)两句中的“终”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安石喜好读书,擅长写文章,受到了曾巩的推荐,连欧阳修也为他传播名声。被破格提拔为进士后就做了淮南判官。 B . 王安石担任三司度支判官时,听闻的人没有不高兴的。其万言书指出国家贫弱的根源和解决途径,但仁宗并没有采纳。 C . 王安石任用人才的原则是:不能因为人才的失误和舆论的影响随意任免官员,要权衡利弊,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 D . 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受吕惠卿帮助很多,他提出建议、请求的奏章多出自吕惠卿之手,大小事务也定与吕惠卿商量。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言于帝曰:惠卿之贤,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

      ②布必上疏条析,以坚帝意,使专任安石,以威胁众,俾毋敢言。

  • 5. 古诗词阅读

    水龙吟

    辛弃疾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注:①此词作于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作者已经55岁,又被罢官退居瓢泉。②直饶:即使。③据《世说新语》,谢安隐居东山,朝廷屡诏不出,时人因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后谢安出山入世。

    1. (1) 下列关于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
      A . “老来”一句以平静的语气叙说了在他受到排挤、壮志难酬的老年时代,才有机会“相识渊明”。 B . “觉来幽恨”三句,直接写出作者内心的沉痛,心头留有“幽恨”,竟使作者酒不能饮,歌不能唱。 C . 作者用“高山流水”的典故来吐露自己的心事,即自己在世间没有灵犀相通、心心相印的知音。 D . 全词将叙述、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语言一改激越豪放,更显恬淡清和,在辛词中别具一格。
    2. (2) 请结合全词简要谈谈作者隐居后的复杂心境。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何为战场上令人仰慕的风流人物?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是“ ”的儒将周瑜;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是“”的武将刘裕。
    2. (2) 庄子的散文极具浪漫主义风格,《逍遥游》中的“”两句使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鹏鸟宽广的背和翅膀,极富想象力。
    3. (3)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因其啼叫声悲切,常被古人借以表达内心的哀愁,这种运用在唐宋诗词中也经常出现,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

    世界读书日前后,各种阅读推广活动举行,大江南北,书香浓浓;天气渐暖,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文化馆、红色文化遗址等地   ,“文化游”广受青睐;多地文化惠民演出季活动启动,送戏下乡、优秀剧目展演等,为人们送上缤纷文化佳宴。放眼神州大地,   的文化活动、高品质的文艺作品,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一抹抹亮色。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十年,我国文化建设气象万千,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从建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推进《复兴文库》等重大文化工程,到《觉醒年代》《山海情》《只此青绿》等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从“非遗热”“考古热”“博物馆热”等文化事件    , 到群众歌咏、广场舞展演、乡村“村晚”等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日益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兴起的文化风尚,见证着我国文化建设迈向新高度,推动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再上新台阶。

    4月初,四川大凉山深处木耳小学的孩子们,写下了一份“心愿书单”;几天后,100册爱心图书从四川成都来到了海拔2000多米的木耳山上,让孩子们_  。一次跨越500多公里的书香传递,为孩子们探索更大的世界增添力量。新征程上,大力推进文化建设,让文化的灯火照亮人的心灵 , 让文化的力量启迪每一颗心,一定能为人民的精神世界提供更丰厚的滋养,为国家的发展进步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选项含有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B . 惊涛拍岸,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 C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D .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8. 语言文字运用Ⅱ

    有人认为,眼压高就是青光眼。其实,    。青光眼患者往往伴有高眼压,但并不是所有的青光眼患者都会眼压高。另外,眼压高也并不意味着发生了青光眼,很多人检测眼压高,但长期随访并没有出现视神经的损害,这是高眼压症。眼压的正常数值不是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统计学的正常范围。眼压和视神经的承受度是一个平衡,只有自身眼压     才能导致视神经损害。如果视神经的耐受程度高,即便自身眼压超过了正常范围,也不会发生青光眼;反之如果视神经的耐受程度差,_   ,也会发生青光眼。

    青光眼对于视神经的损坏是不可逆的,即便是手术或药物使病情得到控制,也只能保护没有受损的视神经纤维,而不能使得坏死的神经纤维恢复。如何降低青光眼患病的风险?专家建议如下:定期做眼科检查,包括视力、眼压、眼底和房角;避免长时间在暗处低头阅读;出现单眼视力模糊或虹视,伴鼻根酸痛或头痛,即便能自行缓解,也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走路时容易摔倒、磕碰,夜间或暗处活动受限,需及时到眼科就诊。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青光眼对于视神经的损害是不可逆的,即便是通过手术或药物使病情得到控制,也只能保护没有受损的视神经纤维,而不能使得坏死的神经纤维恢复。 B . 青光眼对于视神经的损害是不可逆的,即便是手术或药物使病情得到控制,也只能保护没有受损的视神经纤维,而不能使得坏死的神经纤维康复。 C . 青光眼对于视神经的损害是不可逆的,即便是通过手术或药物使病情得到控制,也只能保护没有受损的视神经纤维,而不能使得坏死的神经纤维康复。 D . 青光眼对于视神经的损害是不可逆的,即便是手术或药物使病情得到控制,也只能保护没有受损的视神经纤维,而不能使得坏死的神经纤维恢复。
四、作文(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一位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在指导年轻学生时,称赞对方是“被教得很好的年轻人”,勤奋并专注于自己的技术,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应只是走完演奏流程,而在于演奏时创造自己的意义与贡献。人生亦如此。

    ②我们高中所阅读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小人物"。这些“小人物”,他们经历着普通大众的亲身经历,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亲身体验,他们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所有站在它面前的人。

    ③法国思想家狄德罗曾说过:“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