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杨浦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3-07-16 浏览次数:1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应用(10分)
  • 1. 按要求填空。
    1. (1) ,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
    2. (2) 欲诚其意者,。(《礼记·大学之道》)
    3. (3) 在《屈原列传(节选)》中,评价《离骚》文辞精炼的句子是“”。
  • 2. 按要求选择。
    1. (1) 逻辑错误往往违反了思维和表达的一些基本规范,下列存在立场自相矛盾的一项是(   )
      A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B . 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 C .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D . 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2. (2)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这种“服礼”特征的一项是(   )
      A .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B .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 C .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 D .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红楼梦·第三回》)
二、阅读(70分)
  • 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荣国府的经济账》前言

    陈大康

    ①捧读《红楼梦》,各人关注的重点会互不相同。有人感兴趣的是贾氏封建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发展史,有人为波澜起伏的情节进展而兴奋,有人津津乐道的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情感经历及其归宿,也有人着眼于书中小人物的命运遭际。各种解读《红楼梦》的著作不知凡几,其中也有涉及经济的内容,但多为就事论事式的议论,基本上未分析书中已有交代的经济细节,并未展现贾府整体经济框架及其运行机制,也未从各人物所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交叉点上做审视。

    ②《红楼梦》中的人物大多有经济利益关系网络中的特定位置,它是各人物的思想、言语、行动以及人物间相处准则的重要决定因素,书中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王熙凤愿出面帮张家退亲,就是因为可坐享三千两银的谢礼,而此事引发的后续效应,是“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的作为起来”。赵姨娘央求马道婆作法魔魇王熙凤与贾宝玉,原因就是“明日这家私不怕不是我环儿的”,荣国府的一场风波就是因这原因而被引发,而且它作为一条伏线贯穿于许多情节。

    ③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恰到好处地加入经济内容的烘托也是重要的辅助手段。贾母将李纨的月钱提升到二十两银子,王夫人在金钏儿死后决定让玉钏儿拿双份月钱,都是她们为平衡府内矛盾与人物关系的深思熟虑的谋略。【A】要付医生一两诊金时,作者让宝玉吩咐麝月:“拣那大的给他一块就是了。又不作买卖,算这些做什么!”这正是宝钗所批评的“膏粱纨绔”的形象注脚。曹雪芹也运用这一方法刻画另一主人公林黛玉的形象,纠正了读者可能产生的她同样不通俗务的错觉。庆贺宝玉生日那天,林黛玉与宝玉说了番体己话:“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在读者的心目中,黛玉的形象是清高孤介,超凡脱俗,可是由这段描写却可以知道,她居然在估算荣国府的收支状况,这并非是偶尔为之,而是已成“每常闲了”时的重要功课。黛玉每日价不是只在谈诗论文,曹雪芹的这段描写,显示了这个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④有的经济问题作者是安排了明线描写,最典型的如“月钱”,它在书中引发的风波可真不少,上自王夫人,下至普通丫鬟,大小人等都卷了进去。【B】有关经济的描写,不仅是某些情节进展或人物形象刻画的需要,其中有些已被作者处理为全局性的结构安排。

    ⑤【C】使人佩服的是,《红楼梦》中不仅有大量的前后左右可相互照应的经济数据,而且它们虽散见于各情节中,却非孤立状态式的存在,而是附着于作者描写的经济管理制度与管理机构,一起构成了经济体系。【D】尽管它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只是断断续续地无斧凿痕迹地点滴显示,但我们阅读《红楼梦》时会时常体会到这个经济体系的客观存在。

    ⑥《红楼梦》的创作能做到这一点,其原因就在于曹雪芹在那样的封建大家庭中生活过,昔日繁华的大家族生活的积累,使他对这类信息的理解要比一般人更为深刻。他创作《红楼梦》写到有关经济生活的内容时,可以做到信手拈来,自然妥帖,不像有些作品是靠临时杜撰拼凑,无法根据它们构建经济体系,因为那些数据互不匹配,破绽百出。曹雪芹这一创作特色的形成源于对生活细致观察的积累,故而一个封建大家族的经济生活体系能成功地映射到作品中。恩格斯在给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论及巴尔扎克作品时曾写道:“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红楼梦》在经济描写方面的成功,也同样可使读者获得类似的收益

    ⑦本书以逐步显化《红楼梦》中的经济生活体系为旨归,侧重点是经济,并按其逻辑顺序展开叙述,同时也注意这些经济内容的描述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因为这毕竟是一部小说。

    (有删节)

    1. (1) 第⑥段中“类似的收益”具体是指
    2. (2) 根据本文内容,推测《荣国府的经济账》一书中最不可能分析的《红楼梦》中的情节是(   )
      A . 刘姥姥进府 B . 元妃省亲 C . 香菱学诗 D . 探春理家
    3. (3) 下列文字应放在原文中的哪个位置?(   )

      提及“月钱”,人们就会想到王熙凤挪用众人月钱放债的故事,其数目是三百两银。荣国府二门内从主子到丫鬟的月钱数都有“定例”,各位主子能使唤不同等级丫鬟的数目也有明确规定,根据这些基数略做计算,可发现其总数也正是三百两左右,这说明曹雪芹关于王熙凤放债的数目并非随手填写。

      A . 【A】处 B . 【B】处 C . 【C】处 D . 【D】处
    4. (4) 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 本书涉及《红楼梦》中经济的内容并不只是就事论事式的议论。 B . 经济利益关系是《红楼梦》中人物间相处准则的重要决定因素。 C . 读者往往认为,林黛玉是不知经济、不通俗务的,人物形象不够丰富。 D . 曹雪芹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有助于他在小说中构建经济体系。
    5. (5) 本篇前言既介绍该书的特色,又给读者阅读《红楼梦》以指引。请结合本文的行文思路加以分析。
  • 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看护

    孙犁

    ①一九四三年冬季,日寇在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那一二年里,我们接连遇到了灾荒。反“扫荡”的转移,是在“九一八”下午开始的,我们刚刚开完纪念会,就在会场上整理好队伍。我们在沙滩上行军,不断地趟水过河。情况一开始就很紧张,来不及穿鞋,就手里提着。我因为动作迟缓,拉在了后面。回头一看,只有一个女孩子,一只脚登在河边一块石头上,眼睛望着前边的队伍,匆忙地穿上鞋,就很快地跟上去了。这女孩子有十六七岁,长得很瘦弱,背着和我一样多的东西,外加一个鼓鼓的药包,跑起路来不断地摇摆,活像山头那棵风吹的小树。我猜她准是分配到我们队上来的女看护。

    ②我注意她的脚步,这孩子缠过脚,我明白了为什么过河以后,她总是要穿上鞋。忽然听到飞机的叫声,立时就开始了扫射。我看见女孩子急忙脱了鞋,卷高裤腿,跑进水里去,河水搭到她的腰那里,褂子全湿了,却用两只手高高举起了药包。

    ③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女孩子低着头,取出一个卫生包,替我裹伤。女孩子说:“你把东西放下吧,我给你背!”“哪里的话,你这么小的人,会把你压死了哩!”我勉强站立起来,女孩子搀扶了我,挨上山去。

    ④我们在山顶走着,飞机走了,宽大清澈的河流在山下转来转去。山上两旁都是枣树,正是枣熟枣掉的时候,满路上都是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我们都饿了,可是遵守着行军的纪律,不拾也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

    ⑤队上的医生老康跑上来说:“刚一出发你就负伤了!每天宿营下来,我叫刘兰去给你换药!”他说着替女孩子搀扶着我,刘兰才有工夫坐下去倒出她鞋里的沙土和石块。老康接着小声说,“她是一个童养媳,婆家就在我们住过的那个村庄,从小挨打受气,忍饥挨冻。这次我们动员小看护,她的一个伙伴把她也叫了来。”

    ⑥从这天起,每天晚上到村庄找好房子,刘兰就背着药包笑嘻嘻地找了我来,替我洗好伤口换好药,才回去洗脸休息。可是我的伤口并不见好,行军越来越急迫,我成为队伍的累赘,心里很烦恼。第二天,黎明站队,组织上决定要把我坚壁到远处一座高山上去,叫刘兰跟随。我心里有些焦急,望望刘兰她却没有怨言。

    ⑦这是更加荒凉的地方,山高水急,道狭村稀,在阴暗潮湿的山沟里转半天,看不见一个村庄,遇不见一个行人,听不见一声鸡叫。只有从沙滩上和过河的踏石上留下的毛驴蹄印或是粪块,才断定是人行的大道。

    ⑧爬了半天,我饿得再也不能支持,迷糊过去。等到睁开眼,天已经暗下来了。在我们头上,有一棵茂密的酸枣树,累累的红艳的酸枣在晚风里摇摆。我一时闻到了枣儿的香味和甜味。刘兰也正眼巴巴望着酸枣,眉头蹙得很高。看见我醒来,她很高兴,说:“同志,到了这个地步,摘一把酸枣儿吃,该不算犯纪律吧!”我笑着摇摇头,她伸过手去就撸下一把,送到我嘴里,她也接连吞下几把。我发觉她一同吞下了枣核和叶子,枣刺划破了她的手掌。吞吃了酸枣,有了精神和力量,在苍茫的夜色里看到了山顶的村庄,有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

    ⑨进村以后,刘兰打扫了房子,接着又做饭烧炕,洗净吃饭的锅,煮刀剪,消毒药棉……弄到半夜,她才到对过妇救会主任老四屋里去睡觉。这一晚,我听着五台山顶的风声,远处杉林里的狼叫,一时睡不着,却并没有感觉不安。我们是四海为家的,我们是以一切人民为兄弟姐妹的。从炕头的窗口望过去,刘兰和老四也没有睡,两个人的影子在窗纸上摇动。她们在拉着家常:“那病人是谁呀?”“我们队上一个干部。”“你是干什么的?”“我是看护。”下面的话,我就听不清。可是接着我就听见,老四也是一个童养媳,十四岁上成的亲,今年二十四岁了,还没有一个小孩。刘兰说:“以前我也是个童养媳……”接着两个人就诉起苦来。

    ⑩因为刘兰还不会做莜面,老四就派了两位妇女来帮忙。她们都穿着白粗布棉裤、黑羊皮袄,她们好像从来没洗过脸,那两只手,也只有在给我们和面和搓窝窝的过程里才弄洁白。那些脏东西,全和到我们的饭食里去了。刘兰对我说:“你多教我认几个字吧,我要给她们讲讲卫生课。”不多几天,她这讲习班就成立起来,每天晚上,有十几个青年妇女集在老四屋里。从此,我看见这些妇女们,每天都洗洗手脸,有的并且学着我们的样子,在棉袄和皮衣里衬上一件单褂。我觉得刘兰把文化带给了这小小的山庄,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

    ⑪下了大雪,消息闭塞。我写了一封信叫刘兰交给村长,派一个人送到区上去。刘兰回来说,这样大雪,村长派不动人,要等踏开道了才能送去。我的伤口正因为下雪发痛,一听就火了,我说:“你再去把村长叫来,我教育教育他!”刘兰说:“下了这样大雪,人家是有困难!”

    ⑫ “有困难就得克服!”我大声说,“我们跑到这山顶顶上来,挨饿受冻为的谁呀?”刘兰冷笑着:“挨饿受冻?我们每天两顿饱饭,一天要烧六十斤毛柴,是谁供给的呀?”我欠起身来,“是我领导你,还是你领导我?”“咱们是工作关系,你是病人,我是看护,谁也不能压迫谁!”刘兰硬邦邦地说。我抓起在火盆里烤着的一个山药,装作要向她脸上打去,她一闪,气得脸发白,就转身出去了。我很懊悔,在炕上翻来覆去,伤口更痛得厉害。我在心里检讨着自己的过错。

    ⑬这一晚上,她没到我屋里来。第二天,风住天晴,到了换药的时候,刘兰来了,还是笑着。我向她赔了很多不是,她却一句话也没说,给我细心地换上药,就又拿起那封信,找村长去了。接到大队来信,要我转移,当夜刘兰去动员担架。她拄着一根棍子,背着我们全部的东西,头上包着一块手巾,护住耳朵和脸,在冰雪擦滑的路上,穿着一双硬底山鞋,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

    (有删节)

    1. (1) 从动作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2. (2) 分析文中“‘我’与刘兰吵嘴”这一情节的作用。
    3. (3) 孙犁的小说常被称为“诗化小说”,结合以下两组句子,对这一特点进行赏析。

      吞吃了酸枣,有了精神和力量,在苍茫的夜色里看到了山顶的村庄,有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看护》)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荷花淀》)

    4. (4) 人物短评通常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表达对人物的评价。请结合本文,以“战争中的女性群像”为主题,写一则100字左右的人物短评。
  • 5.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各题。

    甲    _________·送王缄

    苏 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乙    _________·送钱穆父

    苏 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王缄是苏轼亡妻王弗的弟弟,熙宁七年(1074)秋冬,王缄到钱塘看望作者,作者作此词相送。第二年正月,作者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②本词是元祐六年(1091)春,作者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徙知瀛洲途经杭州的好友钱勰(穆父)而作。当时作者也将要离开杭州。③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也专指女子的眉毛,此指送别的官妓。颦:皱眉。

    1. (1) 两首词的词牌名相同,应是(   )
      A . 临江仙 B . 念奴娇 C . 永遇乐 D . 桂枝香
    2. (2) 下列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均感慨时光流逝,表现人事之变。 B . 结尾都以“旅舍”为喻,抒发人生之叹。 C . 都善于描摹神态,一“泪”一“笑”各具神韵。 D . 均描写别后场景,虚实相生,寓情于景物之中。
    3. (3) 两词相比,有人觉得甲词“更为伤感”,你是否赞同?请阐述你的观点。
  • 6.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王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少为军卒,事梁太祖。彦章为人骁勇有力,能跣足棘行百步。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佗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

    ②梁、晋争天下为劲敌,独彦章心常轻晋王。晋军攻破澶州,虏彦章妻子归之太原,赐以第宅,供给甚备,间遣使者招彦章,彦章斩其使者以自绝。然晋人畏彦章之在梁也,必欲招致之,待其妻子愈厚。

    ③梁末帝昏乱,小人赵岩、张汉杰等用事 , 彦章虽为招讨副使,而谋不见用。龙德三年夏,晋取郓州,梁人大恐,宰相敬翔顾事急,入见末帝,泣曰:“先帝取天下,不以臣为不肖,所谋无不用。今强敌未灭,陛下弃忽臣言,臣身不用,不如死!”乃引绳将自经。末帝使人止之,问所欲言。翔曰:“事急矣,非彦章不可!”末帝乃召彦章为招讨使。问破敌之期,彦章对曰:“三日。”左右皆失笑。

    ④彦章受命而出,驰两日至滑州,置酒大会,阴遣人具舟于杨村,命甲士六百人皆持巨斧,乘流而下。彦章会饮,酒半,佯起更衣,引精兵数千,沿河以德胜。舟兵举锁烧断之,因以巨斧斩浮桥,而彦章引兵急击南城。浮桥断,南城遂破,盖三日矣。

    ⑤唐兵攻兖州,末帝召彦章使守捉东路。彦章至递坊,以兵少战败,退保中都;又败,与其牙兵百余骑死战。彦章伤重,马踣,被擒。庄宗见之,曰:“今日服乎?”彦章对曰:“大事已去,非人力可为!”庄宗爱其骁勇,欲全活之,使人慰彦章,彦章谢曰:“臣与陛下血战十余年,今兵败力穷,不死何待?且臣受梁恩非死不能报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生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遂见杀,年六十一。

    (节选自《新五代史》)

    1.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沿河以德胜(     )    ②使人慰彦章(     )

    2. (2) 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跣足棘行百步(     )

      A.穿鞋         B.踩踏        C.登上        D.实行

      ②赵岩、张汉杰等用事(     )

      A.办事         B.掌管        C.篡位        D.专权

    3. (3) 第⑤段中画曲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且臣受梁恩非死不能报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生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

    4. (4) 把第②段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晋军攻破澶州,虏彦章妻子归之太原,赐以第宅,供给甚备,间遣使者招彦章,彦章斩其使者以自绝。

    5. (5) 《旧五代史》中未记载“敬翔引绳自经”与“彦章三日破敌”之事。结合本文第③段、第④段及《王彦章画像记》的相关文字,分析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详述两事的原因。

      予于《五代书》,窃有善善恶恶之志。至于公(即王彦章)传,未尝不感愤叹息。惜乎旧史残略,不能备公之事。(欧阳修《王彦章画像记》)

  • 7. 阅读两文,完成各题。

    甲  过秦论(节选)

    〔汉〕贾 谊

    ①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②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乙  六国论(节选)

    〔清〕李 桢

    ①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②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1. (1) 乙文第①段□中应填入的虚词是(   )
      A . B . C . D .
    2. (2) 下列有关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认为,六国有不少有利条件,破灭的主要原因在于赂秦。 B . 甲文认为,秦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自身,而非陈涉才能出众。 C . 乙文认为,六国崇尚武力和权谋,和秦国没有本质差别。 D . 乙文认为,秦灭六国的原因除了有利的形势,还有“天命”之助。
    3. (3) 钱钟书《管锥编》评《过秦论》,认为“贾谊此文犯了词肥意瘠之病”,你是否认同?请结合甲文两处画线句阐释你的理由。
    4. (4) 两文都围绕“仁义”论国家兴亡之事,但观点有所差异,请分别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加以分析。
三、写  作(70分)
  • 8. 有人认为,比起广博的兴趣,我们或许更需要专注力。你是否认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