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6月阶...

更新时间:2023-07-09 浏览次数:24 类型:月考试卷
一、 现代文阅读(30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1.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祥林嫂又要重复她讲了多次的阿毛的往事,她这种反复的、近乎机械的讲述,是想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安慰。 B . 柳妈围绕祥林嫂额头的伤疤,谈论祥林嫂再婚的问题,表现了同为下层劳动妇女的柳妈对她的关心。 C . 柳妈告诉祥林嫂到阴间将被锯的悲剧,希望祥林嫂捐门槛赎罪。这番话足可说明柳妈是深受封建礼教摧残的。 D . 祥林嫂听信了柳妈的话,非去庙里捐门槛,说明她也认为自己是一个罪人。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微雪点点的下来了”一句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暗示了祥林嫂的命运又将“雪上加霜”,遭遇新的不幸。 B . 文中运用了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祥林嫂的形象。如“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一句运用外貌描写,写出了祥林嫂在封建礼教重压下的悲惨遭遇。 C . 对于柳妈,作者用“蹙缩”“干枯的小眼睛”写出她的衰老和令人生厌的形象,“看”“钉住”则表现她内心的阴暗无聊,生动传神。 D . 故事特意安排在“祝福”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3. (3) 小说主要讲述的是祥林嫂的故事,为什么不以“祥林嫂”为题,而以“祝福”为题?
  • 2. 现代文阅读Ⅱ

    在酒楼上

                                         鲁 迅

    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就到了S城。我午餐没有饱,又没有可以消遣的事情,便来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都依旧,但从掌柜以至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这儿也完全成了生客。然而,我竟不料在这里意外地遇见朋友了,——假如他现在还许我称他为朋友。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 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悴的吕纬甫了。

    “阿,——纬甫,是你么?我万想不到会在这里遇见你。”

    “阿阿,是你?我也万想不到……”

    我就邀他同坐,但他似乎略略踌躇之后,方才坐下来。我起先很以为奇,接着便有些悲伤,而且不快了。细看他相貌,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

    “我们,”我高兴的,然而颇不自然地说,“我们这一别,怕有十年了罢。我早知道你在济南,可是实在懒得太难,终于没有写一封信。……”

    “彼此都一样。可是现在我在太原了,已经两年多,和我的母亲。我回来接她的时候,知道你早搬走了,搬得很干净。”

    “你在太原做什么呢?”我问。

    “教书,在一个同乡的家里。”

    “这以前呢?”

    “这以前么?”他从衣袋里掏出一支烟卷来,点了火衔在嘴里,看着喷出的烟雾, 沉思似的说,“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

    “我一回来,就想到我可笑。”他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地向我说。“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 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 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

    “这难说,大约也不外乎绕点小圈子罢。”我也似笑非笑地说。“但是你为什么飞回来的呢?”

    “也还是为了无聊的事。”他一口喝干了一杯酒,吸几口烟,眼睛略为张大了。“无聊的。——但是我们就谈谈罢。”

    堂倌搬上新添的酒菜来,排满了一桌,楼上又添了烟气和油豆腐的热气,仿佛热闹起来了;楼外的雪也越加纷纷地下。

    “你也许本来知道,”他接着说,“我曾经有一个小兄弟,是冬岁上死掉的,就葬在这乡下。今年春天,一个堂兄就来了一封信,说他的坟边已经渐渐的浸了水,不久怕要陷入河里去了,须得赶紧去设法。母亲一知道就很着急,几乎几夜睡不着,——她又自己能看信的。然而我能有什么法子呢?没有钱,没有工夫:当时什么法也没有。“一直挨到现在,趁着年假的闲空,我才得回南给他来迁葬。我在城里买了一口小棺材,带着棉絮和被褥,雇了四个土工,下乡迁葬去。到得坟地,果然,河水只是咬进来,离坟已不到二尺远。我站在雪中,决然的指着他对土工说,‘掘开来!’待到掘着圹穴,我便过去看,然而出乎意外!被褥,衣服,骨骼,什么也没有。”

    “其实,这本已可以不必再迁,只要平了土,卖掉棺材,就此完事了的。但我不这样,我仍然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运到我父亲埋着的坟地上,在他坟旁埋掉了。因为外面用砖墩,昨天又忙了我大半天:监工。但这样总算完结了一件事,足够去骗骗我的母亲,使她安心些。——阿阿,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但我现在就是这样子,敷敷衍衍,模模糊糊。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

    他又掏出一支烟卷来,衔在嘴里,点了火。

    “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模模糊糊。模模糊糊地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 诗云,去。”

    “你教的是‘子曰诗云’么?”我觉得奇异,便问。

    “自然。你还以为教的是ABCD么?我先是两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读 《孟子》。新近又添了一个,女的,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

    “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的书,……”

    “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

    “你借此还可以支持生活么?”我一面准备走,一面问。

    “是的。——我每月有二十元,也不大能够敷衍。”

    “那么,你以后预备怎么办呢?”

    “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预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

    堂倌送上账来,交给我;他也不像初到时候的谦虚了,只向我看了一眼,便吸烟,听凭我付了账。

    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选自鲁迅《彷徨》,有删改)

    [注]小说写于1924年,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五四运动”落潮时期。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看见蜂子或蝇子……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吕纬甫的这番自述,充满着对自己变化的自责与无奈。 B . 吕纬甫为弟弟迁坟这一情节,主要表现了他做事死板、迂腐的性格,同时也反映出他对母亲的孝敬。 C . 小说中的“我”叹惋吕纬甫的衰颓,但又没能力帮助他走出困境,这与《祝福》中的“我”有相似之处。 D . 小说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依次向读者展示了热血的吕纬甫、无聊的吕纬甫、迷惘的吕纬甫。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的主要情节借助“我”与吕纬甫的对话来展开,这样写,既便于展现人物之间的感情交流,又有助于展示主人公吕纬甫的内心世界。 B .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了一个悲剧式的新知识分子形象,意在表达作者对逐渐沉沦的知识分子的批判,并对当时的知识分子予以警醒。 C . 小说刻画人物简练传神。如在刻画吕纬甫这一人物时,用“格外迟缓” “颓唐”“失了精采”等描写,深刻反映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 D . 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只写了与朋友相遇后的对酌言谈,既无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无激烈的矛盾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批判现实的力度。
    3. (3) 鲁迅的作品语言具有“简新、精深”的风格,请简要赏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精深”之处。

      仿佛热闹起来了

      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

    4. (4) 结尾段划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51分)
  • 3. 根据《六国论》完成各题。
    1. (1) 选出下列加点词中没有错误的一项(     )
      A . ①六国互丧,(全,都,一概)赂秦耶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危险)尽之际 B . (才,副词)速祸焉               ②起视四境,而秦(军队,名词)又至矣 C . ①与战败所(灭亡,动词)者             ②(治理)国者 D . (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始(加速)祸焉
    2. (2)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不赂者赂者丧          ②苟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 . 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②身死人手,天下笑者,何也 C . ①赂秦力亏                 ②秦兵又至矣 D . ①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势      ②一人心,万人之心也
    3.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六国论》的“论”是指一种议论性的文体,是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进言献策的交章,也是宋代以来常用作科举取士的项目之一的文章体式。 B . 《六国论》是一篇史论文章,文章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C . 苏洵,北宋散文家,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山人,后人将他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苏洵著有《嘉祐集》。 D . “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接着提出了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B . 在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时,作者主要用列举事例、对比和引用的论证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 C . 选文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做好了准备。 D . 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进行对比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5. (5) 翻译下列句子。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4. 课外文言文

     (秦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①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淡。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 , 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①天极、阁道、营室皆为星宿名。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B . 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C . 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D . 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苑,是古代帝王游玩、打猎的风景园林。上林苑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苑囿之一,位于长安郊外。 B . 关中,指函谷关以东,泛指战国末期秦之故地;文中的“关中”与《鸿门宴》中的“欲王关中”同义。 C . 幸,指帝王到达某地,也泛指封建时代皇帝亲临。这与文段二中“而望幸焉”的“幸”是同一意思。 D . 媵,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也可能成为嫔、嫱。“妃嫔媵嫱”在文中指六国王侯的宫妃。
    3. (3) 将《阿房宫赋》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于阿房宫的记载进行比较阅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阿房宫赋》写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来看,实际上阿房宫的规模并没有如此之大。 B . 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看来,秦始皇营建阿房宫,主要是因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并非全由于“秦爱纷奢”。 C . 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看来,秦始皇在位第三十五年开始营建阿房宫,至其死(不过两年)尚未建成,其名称也尚未确定。 D . 从对比中,我们发现,关于建造阿房宫的原因、阿房宫的规模等二者的记载出入较大,我们应以《阿房宫赋》的记载为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 5. 诗歌鉴赏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安史之乱”时,杜甫一度寄住在成都,此诗作于作者出川途中。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标题之中,“旅夜”交代时间,点明诗人处境;“书怀”即抒发情感。 B . 颈联是诗人的愤激之语,诗人抱负远大,却因年老多病而壮志难酬。 C . 诗人以天地间飘飞的沙鸥喻己,有自伤漂泊之感,更显孤独和凄凉。 D . 整首诗内容深刻,结构谨严,景中有情,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2. (2) 诗歌首联、颔联写景,对诗歌的情感表达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6. 名句名篇默写
    1. (1) 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的句子是“”。
    2. (2) 《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
    3. (3) 苏洵的《六国论》中认为齐、赵二国虽不赂秦,但齐国因为“”而导致灭国;赵国不能始终坚持抗秦,也为秦所灭,作者感慨“”。
    4. (4) 《登岳阳楼》一诗中,写诗人在岳阳楼上远眺,想到兵荒马乱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的诗句是“”。
    5. (5)  《桂枝香》中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刻画江水和山峰的句子:““。
    6. (6) 《念奴娇·过洞庭》中的“”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
三、 语言运用题(本题共3小题,9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小说是一种有生命的特殊物质,小说生命的血液流淌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故事主线是它的神经中枢系统 , 小说的灵魂不是主题的简单归纳,而是小说中         的精神光照,是小说的核心价值。文学研究者通常会从作品的不同角度去         它的思想艺术价值,这本质上就是对作品灵魂的探寻,作品所建立的艺术空间和作品自身的气血脉络只是给研究者提供了基础和土壤,对作品灵魂的探幽析微和精准捕捉,才是研究的目标和方向。自清代以来,《红楼梦》产生了无数的研究文章,有的文章对《红楼梦》主题的归纳始终只能提纲挈领,却未能概括出全部小说灵魂的信息密码。时至今日,现有的红学研究著作依然难以穷尽“红迷”的艺术梦想,红学研究领域         是四季繁茂,一代代研究者         , 每一代人都会有新的发现、所有的发现都指向了小说灵魂的纵深处。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流光溢彩发掘仍然前赴后继 B . 异彩纷呈发掘仍然前仆后继 C . 流光溢彩发现依旧前仆后继 D . 异彩纷呈发现依旧前赴后继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自清代以来,《红楼梦》产生了无数的研究文章,有的文章对《红楼梦》主题的归纳始终只能提纲挈领,却未能概括出小说灵魂的全部信息密码。 B . 自清代以来,《红楼梦》产生了无数的研究文章,有的文章对《红楼梦》主题的归纳始终只能提纲挈领,却未能概括出小说全部灵魂的信息密码。 C . 自清代以来,围绕《红楼梦》产生了无数的研究文章,有的文章对《红楼梦》主题的归纳始终只能提纲挈领,却未能概括出全部小说灵魂的信息密码。 D . 自清代以来,围绕《红楼梦》产生了无数的研究文章,有的文章对《红楼梦》主题的归纳始终只能提纲挈领,却未能概括出小说灵魂的全部信息密码。
    3. (3) 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 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在冰冷的铁轨旁边。(《哦,香雪》) B . 钟扬的学生就像古代的门客一样“各显神通”。(《“探界者”钟扬》) C . 党八股里面藏的是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毒物。(《反对党八股》) D .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故都的秋》)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毛泽东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襟。——《小窗幽记》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

    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列夫·托尔斯泰

    上面的名人名言对我们青年学生很有启示意义,请以“责任与担当”为话题,写一篇演讲稿,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