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07-09 浏览次数:1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红楼梦》进行预叙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总体上可以分为直接预叙和暗示两种形式。前者是由故事讲述人对未来发生的事情直接进行交代,比如第三回贾雨村送林黛玉入京后的一段描写:“因此优待雨村,更又不同,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上任去了。不在话下。”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林黛玉进贾府之后,晚于当时的故事时间,但却在此之前讲述出来,显然是属于预叙,目的在于使贾雨村之事完整叙述,借此了结。这种预叙往往用“不在话下”或“这是后话”等词语作标志。

    这种直接性的预叙也可以通过故事中的人物之口道出,如第十三回秦可卿给凤姐托梦,从其“将来败落”“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败落下来”“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等语来看,这明显是在说贾府将来的命运,同样是属于预叙。

    不过总的来看,《红楼梦》一书中像上述较为明显的预叙不是太多,作品更多的则是采取种种带有暗示性的手法来进行预叙,具体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大体有如下三种:

    一是通过图画的形式。如第五回所写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暗示了《红楼梦》中主要女性的命运。

    二是通过诗词曲的形式。如第五回所写的《红楼梦》套曲,其中《终身误》预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的结局及贾宝玉当时的思想和情感。

    三是通过谜语、酒令等形式。如第二十二回诸人所制谜语,其谜面和谜底都带有预言色彩,如贾政所想:“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这段描写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读者的一种暗示,提醒他们注意这些谜语背后的内涵。

    上述这些预叙方式与全书人物的塑造、故事的叙述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严密的预叙系统。这些预叙大多是以暗示的形式进行,之所以如此,也与诗词、谜语等文学样式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双关性特点有关,它使作品中的不少语句获得双重蕴涵:一方面以字句表面的含义参与、完成作品的叙事,另一方面则隐藏着另一层具有预言、象征性的内涵。从艺术表达的角度看,它使作品的蕴涵更为丰富,读者在阅读时,有一种近乎猜谜的艺术享受,主动性和参与性都大大增强。

    不过同时也要看到,曹雪芹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似乎并未完全达到其创作目的,甚至形成了对读者理解作品的一种干扰或误导,既然设谜,就会有人来解谜,解谜的意见不同,作品又没给出明确的答案,就会形成悬案。比如凤姐判词,读者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多种说法。还有一些读者无限放大作品的这一特点,忽略作品正常的人物、故事叙述,把注意力都放在对隐含意义的探索上,求之过深、牵强附会,得出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观念、方法的错误会造成对《红楼梦》主旨理解的偏差。索隐派红学就代表了这一研究思路,正如俞平伯所总结的:“求深反浅,是这派‘红学家’底通病。”

    可见对《红楼梦》这种独特的叙事手法应该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把握好尺度和方法,既不能对作品的叙事意图不加理会,也不能将无中生有的观点强加到作者身上。在作品中,哪些诗词、语句具有预言意义,哪些没有,区分的标准何在,该如何判断,这是解读《红楼梦》的一大难题,许多争议也由此产生。在这一方面,研究者还有很多工作可做,目前大家可达成的共识并不算太多。

    (摘编自苗怀明《论<红楼梦>》的叙事时序与预言叙事》)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会借助图画来暗示书中主要女性的命运,如“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等。 B . 《红楼梦》在书中设置谜语,但有时会不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会让读者的理解产生分歧。 C .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全都属干暗示性预叙,隐藏着预言性的内涵,需要读者放大分析。 D . 索隐派红学过于注重对文本隐含意义的探索,得出一些荒谬的结论,受到学者批评。
    2. (2) 关于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对《红楼梦》中预言叙事的形式进行了分类,并具体分析了暗示性预叙的特点。 B . 文章例举《红楼梦》中暗示性预叙的内容及作用,说明作者对此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C . 文章评述了红学在研究《红楼梦》预言叙事方面的状况,呼吁研究者继续深入研究。 D . 《红楼梦》中的有些预叙没有明显特征,但学界在辨别预叙内容的标准上已经达成了共识。
    3.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暗示性预叙的一项是(    )
      A . 巧姐的判词附一幅画,画面上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 B . 贾惜春灯谜:“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C . 贾探春《南柯子》:“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D . 故事开头僧道二人对顽石语:“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4. (4) 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5. (5)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红楼梦》中暗示性预叙方式的利弊。
  • 2. 现代文阅读Ⅱ

    花草柬

    聂鑫森

    古城湘潭有许多条古香古色的巷子,巷子里讲究的人家,院门两旁放置着花草,门楣上攀爬着藤本植物,还会摆上石凳或椅子,让前来叩访者稍坐,等待主人开门迎客。或者,经过此处的陌生人,走累了,也可以坐下来,歇歇脚。有的主人很风趣,还会在门上贴一条窄长红纸,上写“花草陪人请小坐”。这个红纸条、人们称之为“花草柬”。

    曲曲巷中的高家宅院,就是这种格局。

    男主人叫高振宇,快七十岁了。除了他,还有一个比他小一岁的妻子柳鹂。儿子一家在外地,只有春节时才回来与他们团聚。他们喜欢安静,退休前和退休后一个样,院门常关。但只要他们一出门,见着街坊邻居,总会主动打招呼,客客气气的。他们不去串门,也不邀请别人来家里。但院门两旁的花事常新,花缸按照时令换进换出,春天的山茶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木芙蓉、冬天的绿梅或白梅。他们在院子里养了许多缸花草,轮流着让花草出来陪人。他们不孤芳自赏,而是让大家赏心悦目,这份心意就很难得。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在院内靠门两侧的墙根下,栽了许多藤本植物,比如迎春花、紫藤花、牵牛花、爬壁虎之类,再用细麻绳拴在院门顶端和扶持植物的竹竿之间,让柔藤顺着绳子爬到门楣上,变成一座花草牌楼,好看。春有金黄的迎春花,和粉紫相融的紫藤花;夏秋的牵牛花,有红有白有紫,像一支支仰天而吹的小喇叭,仿佛铿然有声。

    退休前,高振宇是本市京剧团的名角,谭派老生。柳鹂先是唱梅派旦角的,后来身体不好,改行成了后台的检箱(收检戏服)人。在职时,早晨要吊嗓、练身段,然后是琢磨戏文;下午得好好休息,晚上要演出。柳鹂五十五岁就退休了,高振宇一直唱到六十五岁,红了好几十年,然后在声誉最隆的时候,急流勇退,息影林泉。

    人们很奇怪,高振宇一身的好本事,怎么不带徒弟?他饰《碰碑》中的杨老令公、《打渔杀家》中的萧恩、《空城计》中的诸葛亮……一亮相一叫板必是“碰头彩”。可他的儿子却坚决不学戏,他想的是好好读书,将来去造飞机造火箭。儿子被他骂过打过,但倔强如故,有几句话就最让他伤心:“爹,成一个角比成一个科学家还难,嗓子好身材好是爹妈给的‘饭碗’,还得有悟性,能吃大苦。您是成功了,妈就没成。我不是学戏的料,普天下也没几个是!您不要轻易带徒弟,别害了人家。”

    现在儿子在大西北的一个特殊单位工作,已经是总工程师了。

    高振宇真的没有带过徒弟,也不接待上门来求教的同行和戏迷。自己走上了这条路,就好好走下去吧。可心里老觉得对不起人,就让院门两旁的花草表示歉意吧,让人看看花,听听他在院里吊嗓子,或者酣畅淋漓地唱上一段,聊作补偿。到真正退了休,高振宇早晨起床后的大事,是和老妻一起去侍弄花草,一边干活一边轻声哼几句而已。

    处暑后,天气变凉了。

    高家院门两旁,分放着一缸雁来红、一缸白菊花。门楣上爬满了青翠的藤叶,一朵朵直立的牵牛花,红红紫紫,还有白色的,开得很热闹。巷子里的人,发现天刚亮,就有一个穿西装的中年汉子,安静地坐在高家花缸边的绿色木靠椅上,上身直直的,两手平放在膝盖上,尖起耳朵听院里的声响。

    这个人没有谁认识。

    院里传来录音机播出的京胡声,高振宇唱道:“恼恨那吕子秋行事可恶,恨不得插双翅飞过江河。船行到半江中儿要掌稳了舵。我的儿为什么撒了蓬索?”接着,高振宇变了哭腔:“啊……桂英儿啊!”

    有老戏迷明白,这是《打渔杀家》中萧恩的唱段,“快板”后是“哭头”,而这“哭头”是高振宇的绝活,“儿”字下行腔,将喉音愈落愈低,透出苍老凄怆之音!有人正要喊“好”,中年汉子忙站起来,摆摆手,又深鞠一躬,然后再坐下听。

    高振宇反复唱了三遍,才停住。

    中年汉子站起来,朝挤在巷道里的几个人拱了拱手,然后飘然而去。

    第二天早晨,中年汉子又来了。

    高振宇唱的是《碰碑》中杨老令公与六郎离别后,先唱“二黄导板”再唱“哭头”:“我的儿呀!”声腔极为凄惨悲凉,也是唱了三遍。

    第三天早晨,巷子里的人,早早地聚集在高家门口,就为听高振宇的“哭头”。

    那个中年汉子没有来。高振宇也没有打开录音机,没有唱“哭头”。

    又过了些日子,外地的一个京剧团来湘潭演出,主角是谭派老生传人、年方四十的景金石,戏码是《打渔杀家》《碰碑》《四郎探母》。海报上还贴了照片,景金石就是那两个早晨来听戏的中年汉子!

    巷子里立马欢腾起来。

    “景老板肯定是来请教‘哭头’唱法的。”

    “那么,高老板怎么不开门迎客?”

    “你想啊,高老板多少年都不点拨人了,再为一个外地人支招,别人会怎么说!”

    “对呀。我猜想有高老板的师兄弟用电话引荐,定好了时间,他在里面唱,景老板也是谭派传人,一听就明白诀窍在哪里。”

    “高老板并不失礼,门上有花草柬,门边有花草陪客。”

    “买票去!听景老板的‘哭头’,等于是听高老板的‘哭头’!”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花草柬”体现了当地百姓的热情好客、亲近自然的生活品格,也暗示主人公高振宇的秉性是诞生在当地土壤之中的。 B . 高振宇“院门常关”,“不去串门,也不邀请别人来家里”,又主动和街坊打招呼,体现了他卓然独立又不失亲和的精神风貌。 C . “哭头”是高振宇的绝活,高振宇唱“哭头”,是为了表达他对儿子拒绝学习京剧、京剧艺术后继乏人的伤感心情。 D . 高振宇唱“哭头”两天,景金石过来听了两天,第三天景金石没有来,高振宇也没唱,暗示他们之间心有灵犀的特殊关系。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前半部分大量描写环境,情节主线迟迟不出,但读者并不感到头重脚轻,因为前半部分含有不少后面情节的铺垫。 B . 小说详细描述了高振宇唱“哭头”的情形,对景金石如何与高振宇取得联系、演出的状况并未做具体交代,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C . “高振宇一身的好本事,怎么不带徒弟”一句在结构上至关重要,既承接上文,解释高振宇种花养草的原因,又引出下文景金石学艺的情节。 D . 小说最后人们的议论,照应了开头对“花草柬”的介绍,对高振宇不开门迎客作了补充说明,使故事的情节更加完整。
    3. (3) 小说塑造景金石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4. (4) 小说开头对湘潭巷子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斯乃上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始皇三十四年,齐人淳于越进谏曰:“臣闻之,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 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 B . 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 C . 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 D . 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文中指跟从,与《鸿门宴》“樊哙从良坐”中的“从”意思不同。 B . 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指无学识、有勇无谋的人。文中指前者。 C . 异,文中指不同的,与《齐晋桓文之事》“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中“异”意思相同。 D . 诗书,指《诗经》《尚书》。汉儒将这两本书及《易》《春秋》《礼》合称“五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斯学习完帝王之术后,离开楚国,前往秦国,请求担任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受到吕不韦器重,被任命为郎官。 B . 李斯向秦王献计游说诸侯,秦王接受了。后来秦王下令逐客,李斯上书,秦王又接受了李斯的意见,废止了逐客令。 C . 李斯认为古今情势不同,古时天下不能统一,诸侯林立,而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天下都尊崇皇帝一人,不应师古。 D . 李斯陈述私学的弊端,主张禁止私学,并建议秦始皇下令没收一切民间私藏的书籍,处罚那些不服从法令之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

      ②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

    5. (5) 李斯为何想要离楚事秦?请简要分析。
  • 4. 古代诗歌阅读

    蓦山溪

    辛弃疾

    赵昌父赋一丘一壑 , 格律高古,因效其体。

    饭蔬饮水,客莫嘲吾拙。高处看浮云,一丘壑、中间其乐。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堪钓前溪月。

    病来止酒,辜负鸬鹚杓。岁晚念平生,待都与、邻翁细说。人间万事,先觉者贤乎?深雪里,一枝开,春事梅先觉。

    【注】①1195年,辛弃疾于福建任上被弹劾罢官,本词作于作者退隐田园之后。②一丘一壑:作者退隐之地有小丘和沟壑,是作者退隐之地的代称。③鸬鹚杓(sháo):一种酒具。④先觉者:赵昌父归乡稍晚于作者,作者戏称自己是“先觉者”。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词开头介绍了词人罢官归隐田园后的日常生活,词人希望朋友不要嘲笑自己这样愚拙的生活状况。 B . “病来止酒”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词人因老来生病时要戒酒而只能辜负酒具,内心充满了无奈之感。 C . “深雪里”三句描写雪中梅花察觉到春天即将到来的信息,与“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有异曲同工之妙。 D . 在这首词中,作者似乎把一切都看得闲淡无谓,其实这并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与悲叹。
    2. (2) 用典是辛弃疾诗词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上阕是如何通过用典来表达情感的。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阿房宫赋》中“”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极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
    2. (2) 杜甫《登岳阳楼》中逼真描画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的诗句是“”。
    3. (3) 《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文艺节目带来了新的气象。当下,数字经济发展      , 文艺创作持续繁荣,“老土旧”的节目模式终将被淘汰,一批理念新、形式新、技术新的节目必将成为主流。

    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将带来更多让人      的节目。有业内人士认为,当下科技与文化已在一些节目中水乳交融,科技对文艺节目而言不是冷冰冰的、高高在上的,而是已经实实在在地参与到文艺的内容创作中。比如有的节目加强VR/AR技术运用,观众戴上AR眼镜,就可以在真实的3D空间中与虚拟对象互动交流,成为节目的一部分。同时,科技形象如虚拟人,也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更具人情味,带有更多人文素养。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将倒逼创作者加快科技应用步伐,推动电视科技进步。文艺节目的创作要实现艺术品质的飞跃,离不开科技的不断进步。可以说,正是科技进步推动了节目创意从      到落地实现。

    1. (1)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亲友们好奇而郑重地掀开盒盖,“云气”瞬间“结成峰朵,直冲霄汉”,引来啧啧赞叹。 B . 康巴大地从一滴水到一条河,从一株草到一棵树,从一块石头到一座山,处处是风景。 C . 许多树木的叶子在掉落前纷纷变成红色、黄色或者橙色,它们在谢幕前唱起了欢歌。 D . 百虫越来越力不从心,唱到后来见无人理会,声音越去越远,最后悄然钻进大地中去了。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科技已经参与到文艺的内容创作中,并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哪种效果更好?为什么?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作为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庄子》中关于孔子的故事竟有46则之多,而关于庄子本人的故事则只有26则。《庄子》中的孔子,      , 又是一位尊师好学的学生。

    关于孔子善教的故事,《庄子》中有异常精彩的描述。颜回能够成为孔子的得意弟子,除了其自身的悟性和勤勉之外,      。颜回欲去卫国辅佐卫君,为了使颜回成功的概率更大,孔子通过层层诱导来启发他。《庄子》勾勒的孔子教育方法之脉络,与《论语》中记录的孔子教育理念一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孔子不仅以师礼待老子,还尊重位低的得道之人。游历到缁帷之林的孔子在听到渔父与弟子议论后即刻向渔父求教。可见,只要是有道之人,     

    据《天运》篇可知,孔子自三十多岁开始求道,但直到五十一岁还没有得道。事实上,孔子早在三十岁左右就已学有所成,五十一岁时已颇有成就,是老子口中的“贤者”。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外不超过12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曾说:“青年人先可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前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巴金也曾说过:“说真话不应当是艰难的事情。自己想什么就讲什么,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就是说真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常常不敢讲真话,或是因为不想“与众不同”,或是担心损害自身利益,亦或是掩饰自身不足……

    对于材料中的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社会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作文中不得透露学校及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