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四次名校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7-09 浏览次数:27 类型:月考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乐府诗的地域性质是复杂的,表现在不同的层面。它们的音乐来自民间地方音乐的收集和改造,带有原生地的民间特性。汉乐府的文学形式不同程度地显示着地域特色,如楚辞体就明显地属于楚国的文学样式,从秦汉时期的文献来看,五言和杂言的诗歌,主要流行于北方。汉乐府诗在本原上都萌发于一些地方文化,而汉王朝又在乐府制度和乐府制作中采其所用,杂而和之,专门的人员参与创作,渐渐混淆和瓦解它们的地方性。但是另一方面,汉代的政治文化区域也不平衡,而汉乐府诗的发展和流传运用是要依靠朝廷的礼乐活动、社会民间的娱乐环境,这样,它们又形成了新的地域性特色。

    乐府诗歌艺术的源头是民歌,而民歌则是极具地域差异的一种文化现象。汉代的乐歌从其发生的本源上来看,是极其广博的。《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的乐府诗歌遍布吴、楚、齐、郑、关陇、河朔的广大的范围。但是,这些丰富的地方性音乐资源在其自然状态下的发展是缓慢而又有局限性的,其发展和推广往往要经过一种政治手段的选择和统治者个人好尚的提倡。西汉初年,政治制度延承秦制,统治思想废刑名而重黄老,不兴不作,于民休息。朝廷和社会对音乐的需求并不十分强烈,所以,在秦旧乐的格局上,配合少量的楚风,就可以满足。这种状况到汉武帝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武帝时任用儒生和方士,大兴郊祀之礼,与此相应,音乐之事也受到极大的重视。原来掌管雅乐的机构——乐府,在职能上得以扩大和调整。张骞通西域得胡乐,李延年因之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为武乐。武帝本人又经常游猎宴享,乐府在掌管郊祀之乐以外,也为皇家的娱乐服务。此外,音乐的性质也有所变化,以秦、赵、代之音为中心的北方音乐和以楚乐为中心的南方音乐为主要成分,又参酌其他域外曲调的汉代音乐体系在渐渐地形成。

    但是,各种音乐成分在交互融合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占的比重似乎是不平衡的。《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明显反映出,以关陇、河朔之地为中心的北方音乐形式占有更高的比重。这其实也反映了汉代统一以后南方楚文化和北方文化交融的具体形态。在秦的统一战争之中,楚国的文化遭到严重的破坏。而汉高祖虽然是楚人,好楚声,但是他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对于楚乐的修养也不能和楚国强盛时期的贵族相比。跟随他的沛县旧部,也都是些出身较低的人,似乎并没有表现出对楚风的特殊爱好。其次,汉代虽然也采用楚声来创作郊祀和宗庙之乐,但是,这些祭祀和礼制方式是依靠秦的旧制度和齐鲁文化的基础形成的,所以,在艺术的形式和性质上就对原来的楚乐有所改变。唐山夫人所创作的《房中祠乐》是用楚乐的,但是,在文字的形式上看不出在屈原《九歌》中所反应的楚辞风格,而变为四言为主、歌功颂德的典重文字。

    楚文化在汉代的渐渐式微还因为它和汉代的统治思想之间存在矛盾。汉文化在前期重黄老,武帝后重用儒术,杂以刑名。黄老崇尚质朴,反对华饰,儒术重礼制、经术和诗教。作为楚文化的代表,楚辞在汉代初期,还受到贾谊、司马迁和刘安为代表的一部分人的爱好,给了很高的评价。后来由于儒家诗教和政治伦理观念的强化,到东汉时期,屈原的作品虽然在艺术上还可以得到肯定,但在思想倾向和表现的方式风格上就屡屡遭到批评。同时,楚辞也渐渐地不能为一般人所了解,能为楚辞便是才能的表现。所以,吴人朱买臣等人因为能讲楚辞受到重用。从这里就可以明确地看到楚国的文艺在汉代的统治思想和文化趋向中衰变的命运。

    (摘编自李俊《论汉乐府诗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材料二:

    汉乐府中有关山水的描写大都体现了社会动乱带来的人物情感和人生感悟。如《巫山高》中“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将征夫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巫山位于西南,在古代算偏远地带,来这里的文人多为贬官之人,背井离乡,诗歌中难免会带有凄凉苦楚的意味。北方与西南不同,北方盛行祭祀礼仪,当地的百姓对于生命、死亡有着超乎其他地域的认知,其中北部山和泰山就是北方丧葬之地的代表,在乐府诗中常暗示着生命的结束。《步出夏门行》从魂归北邝的角度来慨叹人生,表达人世兴衰和生命消亡之悲。《怨诗行》中“人间乐未央,忽然归东岳”告诫人们人生苦短,当及时行乐。北方诗歌带有南方诗歌不具备的超脱和人生感悟。

    乐府中关于风物的描写更多是映射劳动人民的生活以及情感的寄托。作为南方乐府的代表,《江南》中“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写了鱼儿在莲叶间游戏穿梭的欢快景象,暗含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意思。南方多山水,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造就了南方人细腻、温婉、活泼的性格。相比于南方的欢愉氛围,北方的诗歌带有沉郁悲苦的气息。《豫章行》中写道:“身在洛阳宫,根在豫章山。……何意万人巧,使我离根株。”洛阳作为北方城市的代表,大兴宫殿,大肆伐木,无形中透露出洛阳的政治面貌。根株分离隐喻亲人分离、众人落井下石的现象,暗示着北方沉闷的社会氛围,奠定了北方沉郁的诗风。

    东汉初期,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政治清明,民风淳朴,汉乐府的创作也多以歌功颂德为主。在杂歌谣辞中,《京师为袁成谚》《京师为张盘语》等都是称赞洛阳人物有勇有谋、为官清廉。到了东汉中后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儒学式微,浮华之气日盛。如《古歌》“上金殿,著玉樽。延贵客,入金门”,佳肴美酒、所奏的宴会舞曲都是极为稀有的,展示了一场场奢华的享乐盛宴。同一个地区,因为不同思想文化的指引,社会风气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淳朴到享乐,变的不单单是民风,更是民风背后的生活习性和地域文化。

    (摘编自刘芯阳《文学地理学视域下汉乐府的研究》)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乐府诗的文学形式具有地域特色,这使得它们的音乐带有原生地的民间特性。 B . 乐府诗的发展虽然有其自身的规律,而实际上与统治者的好尚与导向也有关系。 C . 汉代的乐府主要服务于朝廷祭祀和皇家娱乐等活动,但客观上也为诗歌的发展作出贡献。 D . 从内容上看,汉乐府诗歌既体现地域文化差异,也能反映出不同时代的民风变化。
    2. (2) 根据两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代乐府对民歌是“杂而和之”的,进行了加工创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其原生的地方性。 B . 如果汉王朝一直延续汉初的政治制度和统治思想,地方性乐歌则可能会因缺少统治者的大力推广而发展缓慢。 C . 材料一中两次提到《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说明了汉代民间乐歌分布广泛,且不同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D . 汉乐府中有关山水和风物的描写,不是客观自然的简单再现,而是借以表达社会动乱下百姓生活的悲苦。
    3. (3) 下列对汉乐府诗作的分析,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驱车上东门行》中“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几句,表明圣贤也不能超越生死规律,这是在以超脱心态思考生命的归宿问题。 B . 《十五从军征》中以“松柏”“旅谷”“旅葵”“兔”“雉”等物象,描写老兵返乡时所见家中荒凉景象,传达出动乱时代普通民众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 C . 《孔雀东南飞》以刘兰芝、焦仲卿爱情的悲欢离合为主线,个性化的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富有文采的铺叙则起到调节气氛和变换叙事节奏的作用。 D . 《西门行》一诗蕴含了生命短暂、长生不可得的慨叹,“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敦促人们及时行乐,带有浓烈的颓废思想,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风气。
    4. (4) 请依据材料简要概括楚文化在汉代走向衰微的具体表现。
    5. (5) 在人文科学研究中,研究对象相同时,研究的重点也会因研究视角不同而有所不同。请就两则材料作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

    沈从文

    迎春节,凡属于北溪村的男子,全为家酿烧酒醉倒了。

    据说在某城,痛饮是已成为有干禁例的事了,因为那里有官,有了官,凡是近于荒唐的事是全不许可了。迎春节的痛饮禁止,倒是小事中的小事,算不得怎样可惜,一切都得不同了!将来的北溪,也许有设官的一天吧?

    “醉了的,你们睡吧,还有那不曾醉倒的,你们把葫芦中的酒向肚中灌吧。”这个歌,近来唱时是变成凄凉的丧歌,失去当年的意思了。

    照这办法把自己灌醉的是太多了。只有一个地方的一群男子不会醉倒,他们面前没有酒也没有酒葫芦,只是一堆焚得通红的火。他们人一共是七个,六个年纪轻轻的,只有一个约莫有四十五岁。房中无一盏灯,但熊熊的火光已照出这七个朴质的脸孔。那年长的汉子,拨了一阵火,忽然又把那铁箸捏紧向地面用力筑,愤愤地说道:“一切是完了!这一个迎春节应当是最后一个了!喝呀,醉呀,多少人还是这样想!他们愿意醉死,也不问明天的事!”

    全屋默然无声音,老人的话说完这屋中又只有火星爆裂的微声了。

    静寂中,听得出邻居划拳的嚷声与唱歌声音。许许多人是在一杯两杯情形中伏到桌上打鼾了。许许多人是喝得头脑发晕伏在儿子肩上回家了。这些人,在平时,却完完全全是有业知分的正派人,一年之中的今日,历来为神核准的放纵,仅有的荒唐,把这些人变成另外一个种族了。

    在诸人的沉默中,可以把这屋子为读者一述。屋为土窑屋,屋顶高耸为泄烟窗。屋之三面为大土砖封合,壁上全是军器与兽皮。一新剥虎皮挂在壁当中,虎头已达屋顶,尾则拖到地上。尚有野鸡与兔,一大堆,悬在从屋顶垂下的大藤钩上。从一切的陈设上看来,则这人家是猎户无疑了。

    这土屋主人,即火堆旁年长的一位。他以打猎为业,其余六人则全是这人的徒弟。徒弟把这年长人当作父亲,把同伴当作兄弟,遵守一切的约束,和睦无所猜忌,在欢喜中过着日子。他们上山打猎,下山与人做公平的交易。他们做工吃饭,在世界上自由地生活,全无一切苦楚。这属于另一世界的人。

    到此年长的人又说话了,他说,“我们这里要一个官同一队兵有什么用处?我们要他们保护什么?老虎来时,蝗虫来时,官是管不了的。地方起了火,或涨了水,官也是不能负责的。”

    官是没有用处的一种东西,这意见是大家一致了。他们约定下来,若果是北溪也有人来设官时,一致否认这种荒唐的改革。几个年轻人不自量力,把反抗的责任放到肩上了。他们一同当天发誓,必将最后一滴的血流到这反抗上。

    若果有人能在北溪各处调查,便可以明白这一个迎春节所消耗的酒量真特别多,超过过去任何一个迎春节,这里的人原是这样肆无忌惮地行乐了一日。不久过年了。

    不久春来了。

    当春天还只是二月,山坡全发了绿,树木出了芽,鸟雀孵了卵,新雨一过随即是温暖的太阳。这样时节从边县里派人来调查设官的事了。来人是两个,会过了地方当事人,由当事人领导往各处察看。来人问了无数情形,量丈了社坛的地,录下了井灶,看了两天就走了。

    第二次来人是五个,这一次正式来布置了。师傅把六个年轻人聚在一处,商量反对方法。七个人故意阻碍调查人进行,不许乡中人引路,不许一切人与调查人来往,又分布各处,假扮引导人将调查人诱往深山,结果还是不行。一切反抗归于无效,在三月底税局与衙门全布置妥了。

    这七个人一切计划无效,一同搬到山洞中去了。照例住山洞的可以作为野人论,不纳粮税,不派公债,不为地保管辖。地方官忙于征税与别的吃喝事上去了,所以这几个野人的行为,也不会引起这些国家官吏注意。

    他们几个人自从搬到山洞以后,生活仍然是打猎。猎得的一切,也不拿到市上去卖,凡是想要野味的人,就拿了油盐布匹衣服烟草来换。他们很公道地同一切人在洞前做着交易,还用自酿的烧酒款待来此的人。他们日里或坐在洞中磨刀练习武艺,或在洞旁种菜浇水,或者又出到山坡头湾里坳里去唱歌。

    他们是快快乐乐活下来了,至于北溪其余的人呢?

    北溪改了司,一切地方是皇上的土地,一切人民是皇上的子民了,的确很快的便与以前不同了。迎春节醉酒的事真为官方禁止了,别的集社也禁止了。平时信仰天的,如今却勒令一律信仰大王,因为天的报应不可靠,大王却带了无数做官当兵的人,坐在极高大极阔气的皇城里,所以不信仰大王也不行了。

    还有不同的,是这里渐渐同别地方一个样子,不久就有种不必做工也可以吃饭的人了。又有靠说谎话骗人的大绅士了。地方的确兴隆得极快,第二年就几乎完全不像第一年的北溪了。

    第二年迎春节一转眼又到了,荒唐的沉湎野宴,是不许举行的,凡不服从国家法令的则有严罚,决无宽纵。到迎春节那日,凡是对那旧俗怀恋,觉得有设法荒唐一次必要的,人人皆想起了山洞中的野人。于是无数的人全跑到山洞聚会去了。做主人的就把所猎得的果狸、山猪、白绵、野鸡等等,熏烧炖炒办成了六盆佳肴,要年轻人到另一地窖去抬出四五缸陈烧酒,把人分成数堆,各人就用木碗同瓜瓢舀酒喝,用手抓菜吃。

    众人一旁喝酒一旁唱歌,喝醉了酒的就用木碗覆到头上,说是做皇帝的也不过是一顶帽子搁到头上。他们忘形笑闹跳掷,全不知道明天将有些什么事情发生。

    第二天无事。

    第三天,北溪的人还在梦中,有七十个持枪带刀的军人,由一个统兵官用指挥刀调度,把野人洞一围。于是将七个尸身留在洞中,七颗头领就被带回北溪,挂到税关门前大树上了。出告示是图谋倾覆政府,有造反心,所以杀了。凡到吃酒的,自首则酌量罚款,自首不速查出者,抄家,本人充军,儿女发官媒卖作奴隶。

    这故事北溪人不久就忘了,因为地方进步了。

    一九二九年三月作于上海

    (有删改)

    【注】本文根据苗族传说而写。湘西地区自秦汉已纳入中央王朝版籍,设置郡县。唐五代以后,湘西豪门废除郡县制,实施土司制。清康雍年间,中央王朝武力废除湘西土司统治,委派流官治理,史称“改土归流”。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官”到来的过程中,师徒七人先后经历先觉者、反抗者、退守者、牺牲者的四重角色转换,而贯穿其中的反抗精神始终不变。 B . 当边县派人前来调查设官时,七人不是以刀枪相对,更没有血腥的杀戮,而是以一种和平的方式设法阻碍,是一种温和的反抗。 C . 北溪村本是人间乐园,但自设官之后,信仰遭到改变,还出现了不劳而获、谎话骗人现象,见此情景,师徒七人毅然把家园移进山洞。 D . 第二年迎春节到来时,一些北溪村人跑到山洞聚会狂欢,以表达他们对旧俗的怀恋,这一次盛宴也成为七个“野人”被杀的导火索。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第四段描写了七个人围着火堆的场景,“用力筑”的动作透出人物内心的不平,人物说话语气强烈,表达出失望与不满的情绪。 B . 小说对年长者的土窑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大土砖”“大藤钩”等陈设富有地域特色,“军器”则暗示了房主人曾有过军旅经历。 C . 小说结尾含蓄蕴藉,耐人寻味,以北溪人的健忘委婉批评了民众的不知与漠然,“进步”一词则暗含了批评与否定。 D . 本文以小见大,讲述的是湘西某村七个村民为躲官而钻山洞做野人,最后被砍头的小故事,表现的却是“改土归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3. (3) 文章多处写到北溪村人迎春节饮酒,请简要谈谈作者的用意。
    4. (4) 小说中的“山洞”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越王勾践问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奈何能有功乎?”大夫种对曰:“伐吴有九术。”王曰:“何谓九术?”对曰:“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 , 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遗之好美,以荧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曰遗其谀臣 , 使之易伐;七曰疆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故曰九者勿患,戒口勿传,以取天下不难,况于吴乎?”越王曰:“善。”于是作为荣楯婴以白壁,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乃使大夫种献之于吴,曰:“东海役臣孤勾践,使者臣种,敢修下吏,问于左右。赖有天下之力窃为小殿有余材再拜献之大玉。”吴王大悦。中胥谏曰:“不可,王勿受。昔桀起灵门,纣起鹿台,天与之灾,邦国空虚,遂以之亡。大王受之,是后必有灾。”吴王不听,遂受之而起姑胥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行路之人,道死巷哭。

    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曰:“昔者,越王勾践窃有天之遗女西施、郑旦,越邦洿下贫穷,不敢留,使下臣种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悦。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臣闻五色令人目不明,五音令人耳不聪。桀易汤而灭,纣易周文而亡。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夏亡于末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之。越乃兴师伐吴,大败之于秦余杭山。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

    (节选自《越绝内经九术》)

    【注】①荣楯:指饰有文采的栏杆。②申胥:指伍子胥。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赖A有B天C下D之E力F窃G为H小I殿J有K余L材M再N拜O献P之Q大R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奈何能有功乎”与《屈原列传》中“奈何绝秦欢”两句的“奈何”含义相同。 B . “币”指财物,与《苏武传》中“置币遗单于”的“币”含义相同。 C . 谀臣,指谄谀之臣,“谀”与成语“阿谀奉承”“好谀恶直”的“谀”含义相同。 D . 五音也叫五声,指古代音乐中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本文中泛指音乐。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越王勾践有攻打吴国的打算后,向大臣文种问计,文种向他献上九条计策,勾践成功地运用这九条计策打败了吴国。 B . 文种献上九条计策之后,告诫勾践必须保密,并自信地表示,如果能做到这九件事,那么即使要夺取整个天下都不是难事。 C . 越国通过向吴王进献精美栏杆和美女,达到了消耗吴国国力和消磨吴王志气的目的,而文种的卑下言辞起到迷惑吴王的作用。 D . 面对越国的进献,吴王丧失警惕,照单全收,他非但不能虚心接受伍子胥的进谏,反而怀疑伍子胥的忠心,最终将其杀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

      ②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

    5. (5) 在对吴王的两次劝谏中,伍子胥所说内容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节选)

    陶渊明

    叩枻新秋月,临流别友生。

    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

    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注】①陶渊明此时在荆州刺史桓玄幕府任职,江陵为桓玄的治所。赴假:销假赴宫。②叩枻:叩击船舷。③商歌:指自荐求官。春秋时宁戚穷困,因行商于齐,桓公夜出,宁戚方饭牛,叩角而商歌,桓公闻之知其贤,用为客卿。④《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是两位隐士。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秋时节,诗人假期已满,于是叩舷别友,在返回江陵赴职的途中写下这首诗。 B . 三、四两句描写旅途景象,凉风微起,景色空明,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美好意境。 C . 商歌和耦耕代表两条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作者通过用典表明了自己的人生选择。 D . 诗人思乡心切,意欲投冠归隐,表示即使家中旧宅已化为废墟,也要回乡生活。
    2. (2) 同为陶渊明笔下的水路行舟,本诗与《归去来兮辞》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所表达的旅途情绪为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蜀道难》中,在描写山峰绝壁的险峻之后,又以“”两句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画面,山与水的壮美景象共同表现出蜀道的艰险。
    2. (2) 《陈情表》中,李密讲述了在朝廷多次征召之下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自己想要奉诏赴任,“”;想要姑且迁就私情,“”。
    3. (3) 古诗文中常有描写拄杖游玩的句子,如:“”。
六、简答题组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著名戏曲史论家苏育生,说的是一口地道的陕西话,心心念念的是秦腔。面对采访,苏育生说道:“小时候,父亲曾领我看过几次秦腔,看的什么戏早已不记得了。但有的戏的场面却印象很深,像大花脸挂着长须,扎着大靠,身后摇动四面小旗,有时还‘哇呀呀’的大笑,确有一种___________的气象。还有,两方元帅举起武器交叉一起,然后两方军士蜂拥而过,接着一场厮杀,突然间锣鼓声猛然一停,都摆出互相照应的姿态来,观众中也是___________地齐声喊‘好’,后来才知道这叫‘亮相’。就是这花脸的装扮和‘亮相’,长久地在我脑海中___________,让我对秦腔有了极大的兴趣。”苏育生从此沉浸在了秦腔的世界里。

    和秦腔打了一辈子交道,苏育生认为,秦腔的剧本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所以为广大群众乐于接受。在三秦大地上,历代秦腔艺人演出创作了数以千计的剧目,这些剧目向人们揭露了历代仁人义士的奋斗精神、人民群众以及广大妇女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人们看秦腔,固然是在看戏,其实不也是在看被搬上舞台的自己周围的生活吗?戏中人物的悲痛与欢喜,不也和自己的爱与恨息息相关吗?”苏育生感慨地说。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请根据材料中相关描述,为“亮相”下定义。
七、选择 简答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经常被告诫食物要多样化。毋庸置疑,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一种食物___________。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种类和量的营养素,它们包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热能、维生素、无机盐、膳食纤维、水等八大营养素,都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供给。那么,食物多样化能解决营养问题吗?

    事实上,食物多样化并不代表膳食平衡。食物具有两面性,吃少了营养素缺乏,___________。生活中胖人比比皆是,___________,可见不能以胖瘦来判断其营养是过剩还是缺乏。长寿之乡的百岁老年人,不少是生活在条件有限的地区,常常饮食单调,饭菜品种相对较少。虽然摄入食物品种不多,但每种食物都富含众多营养素,且营养素互补,因而避免了看似食物多样化,而实际上营养素缺乏及不平衡的情况发生。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下面对画波浪线部分的逻辑关系及内容表达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整体上是因果关系,意思是他们摄入的食物品种不多,导致其出现营养素相对缺乏且不平衡的情况。 B . 句子整体上是转折关系,意思是他们摄入的食物品种不多,然而其食物的营养素种类众多而且互补。 C . 句子整体上是转折关系,意思是他们饮食的品种单调,由此却避免了食物多样化带来的营养不良问题。 D . 句子整体上是因果关系,意思是他们摄入的食物的营养素众多且互补,因而避免了营养素缺乏及不平衡问题。
八、材料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屈原在《离骚》中说:“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拒绝渔父“随其流而扬其波”的规劝,为着理想与热爱,坚持正道直行,九死不悔。陶渊明青年时代胸怀大济苍生之志,但是现实让他明白,“质性自然”的自己不宜留在官场,醒悟到“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毅然辞官归田,人生从此转了个弯。

    对于“直行”与“转弯”,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