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宝鸡市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

更新时间:2023-08-01 浏览次数:2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①“戏曲现代化”是百年来中国戏剧发展的重要命题。历经“求变图存”“古为今用、洋为中 用”等一系列探索,中国戏剧(曲)获得了从古典走向新生的现代性底色。进入新时期尤其是新 千年以来,反映当下生活、回应现实热点的现代戏越来越成为创作焦点,与传统戏、新编历史剧 共同构成了当代戏曲舞台的繁荣样貌。在此进程中,戏曲的现代性求索从未止步。

    ②由于选取的大多是与当下生活相去不远的题材、故事,无疑,现代戏在表现方式或手段上较  之传统戏、新编历史剧更为直接,对受众而言更具贴近性。但倘若因此就将戏曲现代戏与现代性  画等号,认为表现现代生活的题材天然具备现代性,显然是不正确的。比如,有的作品名字现代、 理念落后,仍以“美丑、忠奸、善恶的二元对立模式或道德评判标准”处理人物关系和情节走向,题  旨陈腐,与时代格格不入……反观一些优秀的戏曲现代戏作品,在满足写人写事的基础上,多数创  作者已将目光瞄准于个体的“人”的觉醒和审美价值的深度发掘,由此,不仅可以打开剧中人物的隐秘  内心和精神世界,也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情感、逻辑对应,具备了浓郁的现代意识和人文情怀。

    ③那么,究竟何谓戏曲的现代性?它不单是一个时间概念或时段界定,而且是融入了现代文 化与环境特点在当下所呈现出的精神价值、审美认知等。除直面现实的题材外,像历史的、外来的 故事都可以具备当下感、呈现现代性。戏曲的现代性体现在主动观照现代文明成果、现代审美意 识、现代价值观念的创作进程中,不只是表现现代生活的题材拓展,也非为现代戏专属。

    ④厘清一系列关系问题,我们会更清晰地发现,从现实题材到现代艺术,仍有漫长而艰辛的路 要走。题材本身不自备现代意识,但戏曲现代戏的创作者自身应有现代观念, 一方面,要理性对待 当下创作中博题材、押主题、砸大钱等诸多问题,遵循艺术规律进行创作创新,不能将艺术作品等 同于宣传品;与此同时,还需要创作者充分鉴别、发掘、提炼、反思,在从素材到作品、从生活真实到 艺术真实的过程中,大胆取舍、合理进行艺术再加工,同时,不断丰盈那些体现当代价值观、符合当 下审美的元素,加以本门类的技术技巧、前沿理念等,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⑤戏曲现代戏如何更具现代性,同样绕不开戏曲本体与现代元素的关系问题。除观念、角  度、题旨外,音乐、表演、布景等整体舞台呈现都与当下观众的审美直接关联,亦是现代性探索中 不可忽略的部分。“源于生活”让现代戏更容易与观众亲近,但“高于生活”的艺术化追求,也决  定了其在唱念、表演等方面的拓展尚需守住戏曲本体。当然,我们可以广泛吸收现代音乐元素、 形成生活化的新表演程式,但也应该是在对某一剧种形态探得来龙、知晓去脉的基础上,以虚实互动、新老交融的具体实践为前提,否则,盲目进行现代性开掘,只会带来更多的误读。

    ⑥ 置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之中,任何一个创作者都不是旁观者。未来或 将有更多书写时代巨变、反映百姓生活的现代戏作品涌现,相信随着追求现代性的种种努力,现 代戏创作能向更深更广领域迈进,真正做到为人民书写、为时代而歌。

    (摘编自孙丛丛《在现代性求索中走向深广》)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入新时期,反映当下生活、回应现实热点的现代戏一枝独秀,繁荣了当代戏曲舞台。  B . 戏曲现代性指戏曲融入了现代文化与环境特点在当下所呈现出的精神价值、审美认知等。 C . 现实题材并不自备现代意识,创作者自身应有现代观念,遵循艺术规律进行创作创新。 D . 让戏曲现代戏更具现代性,必须正视戏曲本体与当下观众审美等现代元素的关系问题。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②段指出,百年来中国戏曲的现代性求索从未止步,但是,戏曲现代戏与现代性并 不能画等号。 B . 第④⑤段采用并列结构,从两个角度阐述戏曲现代性实施路径,以实现戏曲“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 C . 第②段采用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阐明并非所有的现代题材戏都 具有现代性。 D . 第⑥段立足时代高度,期待随着戏剧创作者追求现代性的努力;现代戏创作能向更深更 广领域迈进。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下优秀的戏曲现代戏作品,创作者在满足写人写事的基础上,都会将目光瞄准于个体 的“人”的觉醒和审美价值的深度发掘。 B . 戏曲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现代戏的创作进程中,期间创作者应该主动观照现代文明成 果、现代审美意识、现代价值观念等。 C .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艺创作原则同样适用于现代戏剧创作,它有利于现代戏走近 观众,又要求现代戏坚守戏曲本体。 D . 为了实现戏剧的现代性,创作者必须不断地广泛吸收现代音乐元素、形成生活化的新表 演程式,丰盈符合当下审美的元素。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陆地上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称之为“绿碳”。

    相对于陆地上的“绿碳”,在广袤的海洋中,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 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则被称为“蓝碳”。

    “蓝碳”的概念来源于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 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联合发布的《蓝碳: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评估报告》(简称《蓝碳报告》),特指 那些通过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海洋生态系统来固定碳。而这些能够固碳、储碳的滨海生态 系统即为“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它们中的代表——红树林、海草床和滨海盐沼则并称“三大滨海 蓝碳生态系统”。

    (摘编自科普网《史上最全“蓝碳”科普来啦》)

    材料二:

    与绿色碳汇等其他碳汇相比,蓝碳具有固碳量大、效率高、储存时间长等特点。森林、草原 等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储存周期最长只有几十年,而蓝色碳汇可长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碳汇效 果显著。因此,蓝碳可有效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前 沿领域。发展蓝碳是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可进一步丰富国 家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的内容。

    (摘编自王子谦《蓝碳如何为全球“碳中和”探索新途径?》)

    材料三:

    蓝碳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促进植物生物量和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净 积累。蓝碳生态系统还可以从外部来源(如通过陆地径流和浮游生物)积累有机碳。缺氧沉积条 件和蓝碳生态系统在沉积环境中的定位使其非常适合碳积累。气候变化和沿海开发等环境因素 会使储存的蓝色碳更容易被微生物降解为无机碳或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从而减少蓝碳储量。

    红树林保护和(或)恢复可以提供最大的碳相关效益,但需要更好地了解其他蓝碳生态系统。 蓝碳生态系统的破坏不可能完全停止,也不是所有损失都能恢复。然而,海岸保护工程和规划为  保护和恢复提供了机会,特别是通过评估共同利益。蓝碳生态系统优先是一种潜在的成本效益和  可扩展的自然气候解决方案,但在蓝碳项目得到广泛采用之前,仍有一些障碍需要克服。

    海洋中碳循环的快速循环(左侧)与慢速循环(右侧)示意图

    只有沉降到海底或者进入慢速循环的碳才起到长期储碳的作用

    (摘编自新浪财经《“蓝碳生态系统”简介和“蓝碳”价值估计》)

    1. (1) 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蓝碳”是一种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在海洋中固定、储存 的能源,和陆地上的"绿碳"是相对的关系。 B . 2009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 在《蓝碳报告》中正式提出“蓝碳”目标。 C . 红树林、海草床和滨海盐沼并称“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它们固碳、储碳的周期长达 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碳汇效果缓慢而显著。 D . 陆地上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称之为“绿碳”。陆地生 态系统碳汇储存周期最长只有几十年。
    3. (3) 我国构建蓝碳生态系统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简要说明。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菜    园(节选)

    沈从文

    ① 夏日薄暮,这个中年妇人,穿件白色细麻布旧式衣服,拿把宫扇,在菜园外小溪边站立纳 凉。侍立在身边的是穿白绸短衣裤的年青男子。两人常常沉默着半天不说话,听柳上晚蝉拖长 着声音飞去,或者听溪水声音。溪水绕菜园折向东去,水清见底,常有小虾小鱼,鱼小到除了看 玩就无用处。那时节,鱼大致也在休息了。动风时,晚风中混有素馨、兰花、茉莉花香。做母亲 的便笑着问儿子,是不是能在这样情境中想出两句好诗。

    ② 男子笑着说,这天气是连说话也觉得可惜的天气,做诗等于糟蹋好风光。听到这样话的 母亲莞尔而笑。

    ③ 二十二岁的生日,做母亲的为儿子备了一桌特别酒席,到晚来两人对坐饮酒。窗外就是 菜园,时正十二月,大雪刚过,园中一片白。已经摘下还未落窖的白菜,全成堆的在园中,白雪盖 满,正像一座座大坟。

    ④ “你今天满二十二岁,不单是天下变得不同,就是我们家中,也变得真可怕。我今年五十, 人也老了。总算把你教养成人,玉家不至于绝了香火。你爹若在世,就太好了。”

    ⑤ 听说“母亲也老了”这类话的少琛,不知如何,忽想起一件心事来了。他蓄了许久的意思 今天才有机会说出。他说他想去北京。

    ⑥ 北京方面他有一个舅父,听说在旗章胡同开铺子,生意不恶。

    ⑦ 听说儿子要到北京去,做母亲的似乎稍稍吃了一惊。这惊讶是儿子料得到的,正因为不 愿意使母亲惊讶,所以直到最近才说出来。然而她也挂念着那胞兄的。

    ⑧“你去看看你三舅,还是做别的事?”

    ⑨“我想读点书。”

    ⑩ “我们这人家还读什么书?世界天天变,我真怕。”

    ⑪ “我去三个月又回来,也说不定。”

    ⑫“要去,我不妨碍你。你希望走走就走走,只是书,不读也不什么要紧。像我们这种人,知识多,也是灾难!”

    ⑬ 这妇人这样慨乎其言的说后,问他预备过年再去还是到北京过年。儿子说赶考试,还是 年前走好,且趁路上清静,也极难得。

    ⑭时间过了三年。玉家菜园还是玉家菜园。地方一切新的变故甚多,随同革命,北伐 …… 于是许多青壮年死到野外。 …… 于是北京改成了北平。

    ⑮当母亲接到了儿子的一封信,说本学期终了可以回家来住一月时,欢喜极了。

    ⑯ 儿子如期回来了。更出于意外叫人惊喜的,是同时还有一个新媳妇回来。这事情直到进了家门母亲才知道,做母亲的似乎人年轻了十岁。

    ⑰儿子回家的消息不久就传遍了本城,美丽的媳妇不久也就为本城人全知道了。因为地方  小,从北京方面回来的人不多,虽然绅士们的过从仍然缺少,但渐渐有绅士们的儿子到玉家菜园  中的事了。还有本地教育局,在一次集会中,也把这家从北平回来的男子与媳妇请去开会了。 还有那种对未来有所倾心的年青人,从别的事情上知道了玉家儿子的姓名,因为一种倾幕,特邀 集了三五好友来奉访了。

    ⑱时间仍然是热天,在门外溪边小立,听水听蝉,或在瓜棚豆畦间谈话,看天上晚霞,五年前 母子两人过的日子如今多了一人。

    ⑲ 因为媳妇特别爱菊花,今年回家,拟定看过菊花,方回北平,所以做母亲的特别令工人留 出一块地种菊花,母亲见一对年轻人,在菊固边料理菊花,便做着一种无害于事极其合理的祖母 的幻梦。

    ⑳儿子同母亲正说北平如何栽培菊花的,忽然县里有人来说,有点事情,请两个年青人去谈 一谈。来人连洗手的暇裕也没有留给主人,把一对年青人就“请”去了。从此一去,便不再回 家了。

    ㉑ 做母亲的当时纵稍稍吃惊,也仍然没有想到此后事情。

     第二天,做母亲的已病倒在床,原来儿子同媳妇,已与三个因其他缘故而得着同样灾难的 青年人,陈尸到教场的一隅了,

    ㉓三天后大街上贴了告示,才使她同本城人同时知道儿子原来是共产党。仿佛还亏得衙门 中人因为想到要白菜吃,才把老的留下来,也没有把菜园产业全部充公。这样打量着而苦笑的 老年人,不应当就死去还得经营菜园才行。她于是仍然卖菜,活下来了。

    ㉔秋天来时菊花开遍了一地。地方有势力的绅士在园中宴客、赏菊、赋诗。

    ㉕勾玉家菜园或者终有一天会改作玉家花园,因为园中菊花多而且好,有地方绅士和新贵强 借作宴客的地方了。

    ㉖骤然憔悴如七十岁的女主人,每天坐在园里空坪中喂鸡, 一面回想一些无用处的旧事。

    一九二九年夏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他蓄了许久的意思今天才有机会说出。”写儿子“蓄谋已久”,既体现了儿子对去北京读 书的向往,也体现了儿子对母亲的不舍和母亲不允许他去北京的担心。 B . “已经摘下还未落窖的白菜,全成堆的在园中,白雪盖满,正像一座座大坟。”这句话渲染 了小说的悲剧氛围,暗示人物悲惨的命运。 C . 画线文段中虽对儿子、媳妇及青年人被杀害的过程采用了略写方式,简单、冷静的叙述 中却能体味出敌人的惨无人道,革命者为革命牺牲的崇高精神。 D . 小说第⑰段中乡绅们的儿子来访、教育局请他们开会、年青人奉访这三件事都从正面写 出了"儿子"对当地人的积极影响。
    2. (2) 第一段“夏夜母子纳凉”场景的营造,有何作用?
    3. (3) 本文以“菜园”为标题,请探究其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因自幼读书,接闻大人君子之余论,虽他无所得,至如君臣之义,自谓见之甚明。如以日用 近事言之,  凡吾人之所以得安居而暇食,以遂其生聚之乐者,是谁之力欤? 皆君上之赐也。是以 凡我有生之民,或给力役,或出智能,亦必各有以自效焉。此理势之必然,亘万古而不可易。

    因生四十三年,未尝效尺寸之力,以报国家养育生成之德,而恩命连至,因尚敢偃蹇不出,食 高尚之名以自媚 , 以负我国家知遇之恩,而得罪于圣门中庸之教也哉?但或者得之传闻,不求其 实,止于踪迹之近似者观之,是以有高人隐士之目,惟阁下亦知因之未尝以此自居也。

    向者,先储皇以赞善之命来召,即与使者俱行,再奉旨令教学,亦即时应命。后以老母中风, 请还家省视,不幸弥留,竟遭忧制,遂不复出,初岂有意于不仕邪?今圣天子选用贤良, 一新时  政,虽前日隐晦之人,亦将出而仕矣,况因平昔非隐晦者邪?况加以不次之宠,处之以优崇之地 邪。是以形留意往,命与心违,病卧空斋,惶恐待罪。

    因素有赢疾,自去年丧子,忧患之余,继以掂疟,历夏及秋,后虽平复,然精神气血已非旧矣。 不意今岁五月二十八日,疟疾复作,至七月初二日,腹痛如刺,下血不已。至八月初偶起一念自 叹旁无期功之亲家无纪纲之仆恐一旦身先朝露必至累人遂遣人于容城先人墓侧修营一舍,傥病 势不退,当居处其中以待尽。遣人之际,未免感伤,由是病势益增,饮食极减。至二十一 日,使者 持恩命至,因初闻之,惶怖无地,不知所措,徐而思之,窃谓供职虽未能扶病而行,而恩命则不敢 不扶病而拜。因又虑,若稍涉迟疑,则不惟臣子之心有所不安,而踪迹高峻,已不近于人情矣。 是以即日拜受,留使者,候病势稍退,与之俱行。迁延至今,服疗百至,略无一效,乃请使者先行, 待病退,自备气力以行。望阁下俯加矜悯,曲为保全。

    (节选自[元]刘因《上宰相书》)

    书①上,朝廷不强致,帝闻之,亦曰:“古有所谓不召之臣,其斯人之徒欤!①”

    (节选自《元史 ·卷一百七十一》)

    【注】① 书:指刘因的《上宰相书》。②出自《孟子》:“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至八月/初偶起一念/自叹旁无期功之亲家/无纪纲之仆/恐一旦身先朝露/必至累人/ B . 至八月初/偶起一念/自叹旁无期功之亲家/无纪纲之仆/恐一旦身先朝/露必至累人/ C . 至八月/初偶起一念/自叹旁无期功之亲/家无纪纲之仆/恐一旦身先朝/露必至累人/ D . 至八月初/偶起一念/自叹旁无期功之亲/家无纪纲之仆/恐一旦身先朝露/必至累人/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用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圣门,义为进入圣道之门;或谓孔子的门下,亦泛指传孔子之道者。 B . “先储皇”与“果不如先愿”(《孔雀东南飞》)中的“先”意思相同。 C . 忧制,即丁忧制度。古代在职官员如父或母去世,须辞官回乡守制。 D .  拜,此处的意思与“谨拜表以闻”(《陈情表》)中的“拜”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在文章开头表白自己本有为国家效力的想法,绝没有借辞官以求取名声的意图,努 力消除上司可能产生的误解。 B . 当时有人把作者看作高人隐士,而作者先从往事说起,表明自己不是隐士,这一事实讲 得简洁,但对说明问题却很有力。 C . 作者声情并茂,将自己病状心情写得细腻曲折,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上书的最 后,拜托宰相向皇帝传言,戛然而止。 D . 作者的文章上交给朝廷后,朝廷也不勉强,皇帝得知这个情况后,很惋惜,说刘因是不召 之臣,表达了对刘因的不满。
    4. (4)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吾人之所以得安居而暇食,以遂其生聚之乐者,是谁之力欤?

      ②而恩命连至,因尚敢偃蹇不出,食高尚之名以自媚。

  • 5. 古代诗歌阅读

    画    鹰

    杜  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713年~741年(开元年间)。②愁胡: 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 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xuàn): 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 楹:悬挂画鹰的堂前廊柱。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风霜起”营造出了一种肃杀之气, 一起笔就刻画出画鹰的气势,起到先声夺人的艺 术效果。 B . “竦身”指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猎取狡猾的兔子,生动描绘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 理状态。 C . 此鹰不只是一个画面形象,还具有主体精神的象征意义,传达出诗人思奋报国而不得的 愤懑之情。 D . 最后两句深入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以真鹰气概期之”,寄托着作者 的思想。
    2. (2) 本诗与诗人的《登高》 一诗的风格有何不同?请分别概括,并试从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 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 ·劝学》中说" ”。
    2. (2) 《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 句是"  ,?"
    3. (3) “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有时用于说理,有时用于抒情,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 I

    从成都乘车出发的时候还是         的天气,但是来到峨眉县就见蒙蒙细雨         而来,远远望见的峨眉山在云里雾里         ,真如刚睡醒的美人一样云鬓半偏。是秋天了, 绿暗红稀,雨里的峨眉特别显得萧索;山上游客也很少。由于我们来迟了一步,使八天上山下山的时间,就都在雾里过了。

    清音阁下面就是峨眉山最幽静的去处双飞桥,但见“双桥两虹影,万古一牛心”,两条石桥下 面的黑、白二水龙腾虎跃而来。两水当中的牛心石和奔泻下来的急流激起白浪如雨,溅到石上 的杉树枝头,凝聚了一层冰花;道旁的幽邃,遮天的峭壁,都能找到十二年前的痕迹。水流过牛 心石,水势便缓下来,雷鸣一般的声音也低下来;水清得可以看得清楚水底的白色的石子。即使 在夏天,这里的水也清凉得叫人打战。现在已是秋天了,但是趁着忽然从云里伸出来的一缕阳 光,我还是跑到水里去洗澡去了。好凉啊!好凉啊!可是又是那么爽快!这种清凉的,叫人神 清气爽的感觉我到今天——过了四个月之后还能感觉得到。

    1. (1) 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 变原意。
    3. (3)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你可能想到我———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B . “卖布——卖布嘞,卖布——卖布嘞!”这开头一句他唱得很有声势,在早晨清澈的空气 中,货郎跑遍园中的每一个角落。 C . 要夸张,要断言,要一遍遍重复,绝不能讲理去证明什么——这是公会上的演说家都知 道的说话技巧。 D .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 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 8. 语言文字运用Ⅱ

    说到人类大脑,  你一定能联想到这种坚果——核桃         ,也难怪崇尚“以形补形”的 中国人会认为“核桃能补脑”了。但是其实两者也不太一样。如果你拿几个核桃来比较一下,           ,可是人类的大脑却不是,人类大脑的沟回长得都很相似,只是有的地方沟回很多, 有的地方就相对平滑。

    在生物的发展史上,神经系统的演化很重要。          ,它的演化等级越高。除了极少 数动物,比如海绵,几乎所有真核生物门的动物都具有神经系统,哺乳动物不仅具有神经中 枢—— 大脑,还进化出了能思考的大脑皮层。且人类的大脑皮层还很特别,其他动物的大脑都 不像人类这样折叠成“核桃”,即使是人类的近亲猿猴,也不像我们的大脑这样“皱”。为什么我 们的大脑皮层尤其“皱”呢?是什么决定的呢?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只在人类身上存在的基因, 这种名为“ARHGAP11B”   的基因会让人类大脑产生更多的脑细胞。当脑细胞越来越多,大脑装  不下时,就会发生折叠。

    1. (1)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B . 你不知道这间房子佣人不准随便进来吗? C . 同学们在运动场上你追我赶,谁也不甘示弱。 D .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2. (2)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代很多学者都认为,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是为学、处世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例如欧阳 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盛赞那些 有志于学问的人,不但没有被穷困所难倒,反而在穷困中磨砺和锻炼了追求学问、精益求精的 坚强意志。而缺乏坚强意志,往往会给人生造成重大损失。例如苏轼就认为汉代才子贾谊过 早地幽愤致死、未能在政治上和学术上有更多的建树与他不能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有关,故而 在《贾谊论》中批评他“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上述材料能给孜孜于学业、追求人生理想的青年学生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 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