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普通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6月测试试...

更新时间:2023-07-20 浏览次数:2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之一便是其特重饮食的传统,把饮食问题奉于至上的位置,而不仅仅停 留在感官享受的表层上。历史上,铜鼎这种食器曾被作为政治与权力的象征,古之兵器、车器、 农器、工器众多,而唯有食器被频繁作为礼器,这些都源于食器的独特地位,反映的是重饮食 的文化习惯。饮食行为与中国古“礼”的形成存在着密切关系。古人的观念认为:人要生存就 需脱离竞争抢夺资源的状况, 以“货力辞让”来安排分配,此即礼之所由起也。觅食求生是古 时最基本的问题,故礼亦起于会餐分食。由饮食乃有生命;有生命乃能长大成人,而遂有冠有 婚有丧;有个人而后亦有群体,群体间乃需有祭、射、御、朝、聘等礼以“协于分艺” ,才能 形成一个彬彬有礼的社会。

    其实,围绕饮食与餐桌,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宴饮礼仪。 一般认为,筵席的出现与古代的祭祀、礼俗和宫室、起居密切相关。早在商周时期, 中国便已 出现宴饮礼仪,其时制定有“设宴之法” 。有学者研究发现,殷商时代的祭祀十分频繁,需要 安排很精致的礼器,盛放丰盛的祭品,奏乐唱歌,顶礼膜拜。祭祀之后,必得将祭品分给大家 吃掉,这便是宴饮的雏形。到了周代,周公加以变革,把一部分宴饮从祭祀中剥离出来,设宴 饮之法,成为人们在一起宴饮所需要遵循的礼仪规范。随着历史的绵延,筵席得到长足发展, 食礼也几经变化而趋于丰富完善,但中国饮食文化的精蕴却基本未变,体现中国作为礼仪之邦 的风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宴饮古礼的内容与细节令人惊叹。通过阅读古籍文献可以发现,作为汉 族传统的宴饮礼仪,便有如下纷繁复杂的程序:首先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宾至, 互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循就座次;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

    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至于席间之斟酒上菜的规程,《礼记 · 曲礼》 中记载:  “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 渫处末,酒浆处右。 ”座次方位同样大有讲究,一般以座北面南为尊,是餐桌的上首;座东面 西次之;座西面东再次;面北为下首。下首通常为主人座位,最次。在饮食过程中,应依个人 的身份地位行事,敬重尊者与他人,对食的选择、食用的量度均应体现出个人的高贵品德,做 一个有涵养的人,所谓“于饮食中见人品”。

    (摘编自陈洪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宴饮古礼概观》)

    材料二:

    宴饮作为一种仪式象征, 同时也是家族伦理的存在方式, 因此宴饮活动不仅是贵族家庭的 一项基本生活内容,而且是出于维护一个和谐稳定的家族伦理结构和等级秩序的功利目的。《红 楼梦》 中宴饮活动的座次方位、场所位置等空间因素无处不在彰显着伦理化、仪式化的礼制要 求。《左传 ·庄公十八年》云:“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礼制要求人们的行为表现必须亦步亦 趋,循礼遵节,合乎规范,如此一来,“辨方正位”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各种传统礼仪都是 按男左女右,辈份亲疏,依次排列。平时吃饭坐席,左上方为上席,一般妇女是不能坐的。通 过辨别方向,使各种身份的人适得其所, 以正其位。

    在贾府举行的正式豪宴中,在宴请具有尊贵身份的客人的情况下,通常遵循的是尊爵原则。 尊爵是依据政治关系而形成的礼制秩序,爵位的高低成为隆重宴会场合中安排空间座次的依据 和原则。在有男性家长在场的宴饮场合中,座次安排会依照性别因素,最主要是依照男尊女卑 的原则进行相应的调整。而在没有男性家长参与的宴饮场合中,辈份成为安排座次及方位的总 体指导原则,而在有些宴饮场合的座次安排较明显地又体现出以客为尊的原则。

    《红楼梦》 中宴饮活动入席就坐的一般是贾府的主子阶层,但并不是只要隶属主子层就有 入席的资格。根据不同性质的宴会场合,媳妇辈的女主们多数情况下是不能入席就坐的,而只 能在地下站立伺候,个别场合中,若有座位也会独立一桌。宴饮场合中礼制的支配力量几乎占 据着主导性作用,可以说礼制的约束无处不在,但是在某些特殊的宴饮场合,偶尔也允许暂时 挣脱礼制的束缚而出现人情流动与越位现象。如欧丽娟所言:  “礼制的语法原则是一种僵化森 严的空间政治表现,而人情的流动原则却提供平等主义的温暖与弹性。 ”贾母因其自身具备了 至高无上的母权,从而成为贾府中最高权力的代表和最尊地位的象征,凡贾母在场的宴饮场合 中,贾母的喜好或宠爱便成为超越礼法之上的最高人情力量,使得在非礼筵盛典的宴饮空间里 可以不那么严格地讲究尊卑原则,甚至偶尔可暂时泯除主仆的阶级之分。而在贾母缺席的宴饮 场合中,人情也往往力图挣脱礼制的约束, 旨在表现宝玉与众青春女儿的诗意人生价值,张扬一种活泼的自由的平等的浪漫精神。

     (摘编自上官文坤《<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关系探析》)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 作为食器的铜鼎在历史上曾被看做是政治与权力的象征,这源于食器的独特地位,反映出古 人重饮食的文化习惯。 B . 殷商时期,便已出现了宴饮的雏形;周代,设置了宴饮之法。此后历经几千年,中国饮食文 化的精蕴几乎没有改变。 C . 中华民族的宴饮礼仪从祭祀礼仪中剥离出来,几经变化而趋于丰富完善,成为人们在宴饮时 需要遵循的礼仪规范。 D . 宴饮作为家族伦理的存在方式,具有维护和谐稳定的家族伦理结构和等级秩序的作用,座次 安排通常有一定讲究。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古人认为饮食是彬彬有礼的社会形成的关键,因此把饮食奉于至上,而这也造就了中华民族 独有的文明。 B . 礼的产生一方面源于古人财货和人力应谦逊推让分配的观念,另一方面则源于古时的“会餐 分食”问题。 C . 宴饮礼仪中,座北面南为尊,座南最下,置菜要脍炙处外,醯酱处内等等,体现了儒家礼制 的等级思想。 D . 古代宴饮活动的礼制要求十分严格,比如《红楼梦》中,无论主仆,在宴饮场合都要亦步亦 趋,循礼遵节。
    3.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材料一主要对中国传统宴饮古礼的源起、发展过程、具体内容、现实意义等情况进行了较为 详尽的介绍。 B . 材料一第三段引用《礼记 ·曲礼》中的记载,论证了宴饮中斟酒上菜的规程和座次方位都大 有讲究。 C . 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结构,主要就《红楼梦》所展现的宴饮礼制与人情关系进行探析,条 理清楚。 D .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我国宴饮古礼中的座次方位问题,虽侧重点不同,但都表明了“辨方正位” 的重要性。
    4. (4) 请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族传统宴饮古礼的两个显著特点。
    5. (5)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贾母、薛姨妈、宝钗、黛玉、宝玉等众人在藕香榭游园、吃螃蟹,座次安排如下图所示。请根据材料二,分析这样的座次安排反映的宴饮礼仪遵守的原则。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 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约纳周身雪白,像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 , 身 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个大雪堆倒在他的身上,仿佛 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不动。

    约纳和他的瘦马停在那个地方已经很久了。他们在午饭前就从大车店里出来,至今还没拉 到一趟生意。现在傍晚的暗影已经笼罩全城。街灯黯淡的光已经变得明亮生动,街上也变得热 闹起来了。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约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 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

    约纳抖动了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军人坐上雪橇车。

    约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 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喧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约纳搬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 口:“老爷,那

    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约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 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这是上帝的旨意哟。”

    “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车夫就又伸长脖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 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 家饭馆旁边停下来,生在赶车座位上伛下腰,又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 白。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把套靴踩得很响,互相诟骂,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 却矮而驼背。“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一个卢布也罢,五戈比也罢,如今 在他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

    三个人一齐抢到座位上去,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走吧,快点跑!嘿,老兄,瞧瞧你的 这顶帽子!全彼得堡也找不出比这更精的了……”

    “嘻嘻,嘻嘻…”约纳笑着说,“凑合着戴吧……”

    “喂,你少废话,赶车!莫非你要照这样走一路?是吗?要给你一个脖儿拐吗? ……”

    “嘻嘻!”约纳笑道,“这些老爷真快活!”

    “呸,见你的鬼!……”驼子愤慨地说,“你到底赶不赶车,老不死的?难道就这样赶车?你 抽它一鞭子!唷!使劲抽它!”

    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 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约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 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

    “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赶车吧!诸位先生,照 这样的走法,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 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后来 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门 口,不见了。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 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约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 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 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

    … …

    他的儿子去世快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详详细细地讲一讲才是……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 话,怎样死掉……是啊,他现在可以讲的还会少吗?听的人应当惊叫,叹息,掉泪… …

    “去看一看马吧,”约纳想,“要睡觉,有的是时间……不用担心,总能睡够的。”他穿上衣

    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他想起燕麦、草料、天气……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一 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 不了… …

    “你在吃草吗?”约纳问他的马说,“好,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 好了……是啊……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 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如果他活着就好了”

    约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马不在了……他下世了… … 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 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

    (节选自契诃夫《苦恼》)

    乙文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 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 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 豆。我叫,‘阿毛! ’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问, 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 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案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 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 ……”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 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 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 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 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

    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我真傻,真的,”她开 口说。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 走开去了。她张着 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 , 但 她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 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倘一看见两 三岁的小孩子,她就说:“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

    (节选自鲁迅《祝福》)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苦恼》开头描绘了一幅风雪黄昏车马图,渲染悲凉凄苦的氛围,为人物设定了晦暗冷酷的 背景,折射当时社会的黑暗冷漠。 B . 约纳不为三个年轻人的辱骂而痛苦愤怒,反而觉得孤单的感觉逐渐消散,这一细节写出了他 为了生计而宁愿被辱的心理。 C . 鲁迅在《祝福》中花了大量的笔墨多次渲染“阿毛被狼吃掉”的情节,是因为这一情节催化 了祥林嫂彻底绝望感的产生,也加速了祥林嫂命运悲剧的发生。 D . 鲁镇的男人听到祥林嫂的故事后没趣地走开,女人们则陪出许多眼泪,表现不同,但本质并 没有区别,都表现了冷漠自私。
    2. (2) 《苦恼》与《祝福》被称为“一种孤苦,两种叙述”,结合文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苦恼》中马车夫约纳刚死了儿子,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竟成了无法实现的“奢望”, 这和鲁迅《祝福》的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狼吃掉时的遭遇是一致的。 B . 两篇文章都善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态,人物的对话不仅符合特定环境和场合下人 物的性格逻辑,而且能恰当地映射出此时此景下人物的内心活动。 C . 《苦恼》把人物设置在特殊的社会氛围中,始终以平静的语调描述主人公与周围不同层次人 物的关系;《祝福》用冷静而忧愤的笔调,描述了鲁镇不同的人对祥林嫂的态度。 D . 在主旨情感的表达上,《苦恼》写约纳的不幸、软弱,人间的自私冷漠,其批判是局部的、 温和的:《祝福》是作家对社会黑暗穷根究源的探索,批判更深广、更彻底、更激烈。
    3. (3) 请写出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①车夫约纳周身雪白,像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

      ②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

    4. (4) 《苦恼》结尾处约纳与马的谈话,简直是神来之笔,结合原文分析结尾的妙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 (39 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 王。秦灭韩, 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 以大父、父五世相 韩故。秦皇帝东游, 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 良乃更 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  “孺子,下取履! ” 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父去里所,复还, 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 良因怪 之,跪曰:  “诺。 ”五日平明, 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 ”去, 曰: “后五日早会。 ” 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遂去。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常习诵读之。

    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 良曰:  “臣为韩 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以语沛公。沛公大惊,曰:“为将奈何? ” 良曰:“沛 公诚欲倍项羽邪? ”沛公曰:  “鲰生教我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故听之。 ” 良曰:“沛

    公自能却项羽乎? ”沛公默然良久, 曰:“固不能也。今为奈何? ” 良乃固要项伯。项伯见 沛公。沛公与饮为寿,结宾婚。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

    . .

     
    (司马迁《史记 · 留侯世家》,有删改)

    文本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 志甚远也。

    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老人以为其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 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①, 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 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苏轼《留侯论》,有删改)

    【注释】①《史记 ·淮阴侯列传》:汉四年,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 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 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1. (1) 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B .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C .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D .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侯,古代爵位名。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低一等。爵位作为一种封号,代表了身份等级 与权利的差别。 B .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 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 3000 多年的历史。 C . “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 ”与“度,然后知长短”(《齐桓晋文之事》) 两句中的“度”含义不 同。 D . 子房,张良的字。男子十八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 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3. (3)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因为张良的祖父、父亲担任过五代韩王之相,所以即便其弟弟死了也不厚葬,他用全部财产 寻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 B . 圯上老人可能是秦代的隐士,其甩鞋,又让张良捡鞋,替他穿鞋,后又与张良相会,其真正 用意是要授给张良兵书。 C . 材料二开头一段是立论,指出匹夫之勇不算勇,只有能忍,才是大勇;而其所以能忍,又是 因为抱负甚大,志向甚远的缘故。 D . 苏轼认为高祖取胜项羽失败的原因是: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百战百胜,但是轻易消耗 了他的兵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的锋芒等到对方疲敝。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 ”

      ②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

    5. (5) 苏轼的《留侯论》并不全面评论张良的生平和功业,而只论述他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主观方 面的原因——“能忍”的过人之节。文本一与文本二中哪些事件体现了张良“能忍”的过人之 节?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①娟娟净,雨裛② 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③ 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惟疏放,  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释】①筿 (xi ǎo) :细竹。②裛 (y ì ):同“浥”,沾湿。③故人:指严武。诗人初到成 都时,曾靠严武接济,分赠禄米。

    1. (1) 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首联写居住环境,在饱经丧乱后有一安身立命之地,心情舒展旷放。“即沧浪”三字,暗示 诗人操守。 B . 颔联两句对仗工整,分咏风雨。第三句风中有雨,第四句雨中有风,“含”“裛”二字运用了 拟人手法。 C . 颈联写“厚禄故人书断绝”导致了“恒饥”处境,使接下去“欲填沟壑”的夸张说法不至有 失实之感。 D . 尾联表达了诗人虽饱经患难,却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 怨而不怒。
    2. (2) 本诗运用哪些手法塑造了“狂夫”这一形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子路、 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设想自己治理的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境况的两 句是“”。
    2. (2) 《念奴娇 ·过洞庭》中,通过大与小的比照表现出一种空阔的境界,又显示出词人的豪迈、

      超旷的内在气质的句子是:“。”

    3. (3) 杜牧在《阿房宫赋》用“ ”一句写秦将珍宝到处丢弃,尽显其“奢”,而用“” 一句感叹其掠夺的“贪”,为后文写“族秦者,秦也”蓄势。
    4. (4) 王安石在《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以“”写水,“”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 的山川形势,给全词描绘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5. (5) 《六国论》中,苏洵认为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这是“”而燕国“”,才招来 大祸。
三、语言文字运用 (16 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小到生活基本常识的积累,大到创新创意活动的探索,从劳动 中经验与知识,正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起源的主要方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正是劳动教育独特的价值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殷切寄语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 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回首青年时代,他对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他通过       _____①_____的劳动,让思想更加靠近老百姓;他在正定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县里每个村落,发 现问题、收集民意;他在厦门工作时主动请缨,分管“三农”工作,充分借助各方力量推动贫困 地区发展……习近平常常_____②_____,为青年树立榜样。其实,无数人成功的事实都表明, 青年时代,选择吃苦意味着收获更多,选择奉献意味着成长更快,更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实践。弘扬劳动精神,期待劳动教育在校园、 在家庭、在全社会_____③_____,把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种 子深植于每个孩子的心中。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某学校拟举办“劳动精神在我心中”主题团日活动,请为该活动设计一则宣传语, 以彰显主 题,营造气氛。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25 字以内。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A    。端午,是“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①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的景致,是“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民俗,是“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的竞渡。端午,糅合着诗性的表达,贯穿了绵长的中国文化传统,流淌在每个 中国人的情思中。

           端午有率性。云旗猎猎,锣鼓频催,纵桨飞舟,红旗狂舞 ( ② ) 船手奋力向前,鼓手用 力击鼓,观众呐喊助威。龙舟竞渡,是互相联系的方式,也是对共同体的认同 ( ③ ) 是节日 的狂欢,更是社会生活的活力所在。种种美好的仪式,就这样年年复复镶嵌进日常的生活里, 流淌千年。

           端午有知性。 中国的传统节日,不止于阖家团聚,更追求一种精神层面的修为与提升。端 午女儿归宁,践行了忠孝 ( ④ ) 合和的家庭观念;B , 体现的是忠贞爱国的入世情怀;诵 读《离骚》等经典篇章,更是现代人对中华民族价值的认同。

          今天,我们过端午,很多人家依旧像父辈祖辈一样,洗米包粽,互赠香囊,挑选艾草悬于 门 口。愉快地完成这些,不光是  C , 也不光是因为香囊艾草的芬芳精致,更是因为我们对端 午始终葆有的情感认同。

    1.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的标点,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 ① ,“    ②……       ③ ;           ④ , B . ①  “      ② ,          ③ ,           ④ 、 C . ① ,“    ② ,          ③ ,           ④ , D . ①  “      ②……       ③ ;           ④ 、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2 个字。
四、作文 (60 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 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学生的回信中写到:你们在信中说,青年人就要

    “ 自找苦吃”,要走进乡土中国深处,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