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三中2022-2023学年高...

更新时间:2023-07-20 浏览次数:4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孔乙己《药》<明天》<风波》<阿Q正传》等篇都是对旧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尤其是出世在后的《阿Q正传》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现在差不多没有一个爱好文艺的青年口里不曾说过“阿Q”这两个字。我们在接触灰色的人物的时候,或听得了他们的什么“故事”的时候,《阿Q正传》里的片段便浮现在眼前了。我们不断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上是否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的分子,但或者是由于怠于饰非的。同理,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的,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至少在“色厉内荏”这一点上,作者写出了人性的普遍弱点。

    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辛亥革命,反映在《阿Q正传》里的,是怎样的叫人气短呀!乐观的读者或不免要非难作者的形容过甚,近乎故意轻薄“神圣的革命”,但是谁若亲身在“县里”遇到这样的大事,一定会觉得《阿Q正传》里的描写是写实的。我们现在看了七八两章,大概会仿佛醒悟似的知道十二年来政乱的根因罢!鲁迅君或许是个悲观主义者,在《呐喊》中他对劝他做文章的朋友说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朋友回答他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了,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因为“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所以鲁迅君便答应他朋友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后来,在《故乡》中他又明白地说出他对于“希望”的怀疑。

    但是《阿Q正传》于辛亥革命之侧面的讽刺,我觉得并不是因为作者抱悲观主义的缘故。这正是一幅极忠实的写照,极准确地依着当时的印象写出来的。作者不曾把最近的感想加进他的回忆里去,他决不是因为感慨目前的时局而戴了悲观主义的眼镜去写他的回忆;作者的主意似乎只在刻画出隐伏在中华民族骨髓里的不长进的性质——“阿Q相”。我以为这就是《阿Q正传》之所以可贵、流行极广的主要原因。不过同时,也不免有许多人因为刻画“阿Q相”过甚而不满意这篇小说,这正如俄国人之非难梭罗·古勃的《小鬼》里的“丕垒陀诺夫相”不足为盛名之累。

    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丹麦的大批评家布兰兑斯曾说:“有天才的人,应该也有勇气。他必须敢于自信他的灵感,他必须自信凡在他脑膜上闪过的幻想都是健全的,而那些自然来到的形式,即使是新形式,都有要求被承认的权利。”这位大批评家的这几句话,我们在《呐喊》中得到了具体的证明。除了欣赏惊叹而外,我们对于鲁迅的作品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摘编自茅盾《读〈呐喊〉》)

    材料二: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里借主人公之口说:“喜剧依照西塞罗(罗马作家)的意见应该是人生的一面镜子,世态的一副模样,真理的一种表现。”莎士比亚同样借哈姆雷特之口说:“演戏的目的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鲁迅创作《阿Q正传》,也正是给自己的同胞塑造一面开出反省道路的镜像。阿Q、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等偏重反映人类精神状况的艺术典型就是一种讽世的镜子,人们可以从中照出自己的精神面貌。它们最重要的哲学启悟意义就是:对人们的认识逻辑、方法进行反思,启示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高尔基称赞契诃夫的作品“能够使人从现实性中抽象出来,达到哲学的概括”。哲学境界是文学作品最难达到的巅峰。

    鲁迅写《阿Q正传》也正是“从现实性中抽象出来,达到哲学的概括”,成为给人们开出反省道路的经典镜像。

    缺乏认知能力,始终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以及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浑浑噩噩,糊里糊涂,以自我为中心,瞧不起城里人,也看不起未庄人。得意时趾高气扬,欺侮弱者;失败时又靠精神胜利法,化失败为胜利,在“瞒和骗”中寻求圆满。阿Q的这种性格是世界非文明时代人类荒谬性的象征。塞万提斯通过堂·吉诃德这一不朽的形象表现了人类易于脱离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陷入主观主义误区的普遍弱点。鲁迅则通过阿Q这一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当时中国的一种昏聩颟顸、自欺欺人的精神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易于逃避现实、退入内心、寻求精神胜利的精神机制和普遍弱点。《阿Q正传》实质是鲁迅这位思想家型的文学家创作的哲学小说。阿Q是一位与世界文学中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奥勃洛摩夫等典型形象相通的、着重表现人类精神机制的、特异型的艺术典型,可以简称为“精神典型”。以这些典型人物为镜子,人们可以看到自身的精神弱点,“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

                                     (摘编自陈漱渝、张梦阳《〈阿Q正传〉的意义》)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阿Q身上似乎具有人类的普遍弱点,因此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阿Q相”的人物时,会不自觉地自我反省。 B . 鲁迅在《阿Q正传》中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政乱发生的根本原因,从侧面讽刺了辛亥革命。 C . 侧重于反映人类精神状况的艺术形象能让人们对认识逻辑、方法进行反思,启示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D . 阿Q以自我为中心,得意时欺负弱者,失意时利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他的这种性格是人类荒谬性的象征。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阿Q正传》是对旧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在今天爱好文艺的青年几乎都说过“阿Q”两个字。 B . 材料一运用引证法,如引用《呐喊》中的文字来介绍鲁迅创作《呐喊》的缘由,也能借此说明鲁迅可能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C . 鲁迅的《阿Q正传》刻画出了隐伏在中华民族骨髓里的“阿Q相”,作者认为这是《阿Q正传》影响深远的原因之一。 D . 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把鲁迅与塞万提斯、莎士比亚进行对比,证明了阿Q与堂·吉诃德、哈姆雷特一样,都是艺术典型。
    3.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一《阿Q正传》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 《阿Q正传》中的革命对象不但依旧执掌政权,而且“骤然大阔”,发了“革命”财,而应在革命中得到解放的民众却依然任人宰割。 B . 《阿Q正传》所揭示的“阿Q精神”,作为一种社会和历史的“病状”,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作为“镜子”来时时警诫人们。 C . 《阿Q正传》发表了一百多年,对其阅读与争论也进行了一百多年,虽然不断出现误读,但最终都能回到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本意。 D . 《阿Q正传》在反省民族灵魂方面达到的深刻性,超越了民族和阶级界限,“精神胜利法”极具中国特色,同时又具有人类的普遍性。
    4. (4) 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呐喊》对中国新文坛的贡献。
    5. (5)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鲁迅作品《阿Q正传》但论述的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打    彩

    戴智生

    我的老家有个习俗:端午节宴请亲友,摆的是流水桌。

    所谓流水桌,就是来一拨人上桌菜,来拨人上桌菜,开席无定规,菜肴是一模一样的。宾客用过的碗筷,主人决不肯立刻清洗,皆堆积在门前的木盆里。谁家用过的碗盘摞得高,就证明谁家亲朋好友多,是面子也是荣耀。

    亲友酒足饭饱,观龙舟,打扑克,悉听尊便。

    我好些年头没有回去了。

    父亲生前,带我回过几次。父亲从小随爷爷在城里安了家,老家还有父亲的一位堂弟。按理说,我应该称父亲的堂弟叫叔叔,“做我女儿吧?”叔叔似真似假。他有两个儿子,没有女儿。婶婶打趣,他们百年之后,女儿打发“八仙王”的垫肩布,就指望我了。叔婶说的是久远的事,我只当是玩笑话。

    那时我还小,我们两家来往密切。叔叔上街常来我家落脚,带点辣椒或鸡蛋。我家也会送他些火柴、肥皂。叔叔家有喜事,一定请父亲到场,奉为上宾。

    父亲英年早逝,叔叔同我们一样悲伤,葬礼上几次哽咽落泪。他全家人都来了,忙前忙后,抬棺柩的“八仙王”也是叔叔带来的,丧事由他一手操办。之后,叔叔来得少了;我有了继父,叔叔好像再没来过。

    我出嫁时,也忘记了通知他。这么些年,忙工作,忙家庭,我几乎忘记了这位乡下的叔叔。今年端午节,一早接到一个电话,苍老的声音呼我小名,我辨不出声音,叔叔自报家门,开口就邀我去他家看龙船,并说有车来接我。

    这颇为意外,也有一点点为难。

    我知道老家有个习俗,出嫁女回去看龙舟,是要打彩的。怎么说,我也算村里出来的姑娘。打彩是给自家上船的兄弟披红绸,还得打爆竹、买烟送红包,慰劳全船的人。不花上两千块,面子上过不去。

    同爱人商量,老公倒也大方:饿肚也要争饱气!

    我们准备去银行取钱办礼品,叔叔两个儿子竟然上门了。两兄弟轮廓没有变化,进门就姐姐姐夫叫得山响。他们是专程来接人,茶也不喝,火急火燎地拉我们上车。

    我说:“东西还没准备好呢。”

    大弟说:“老爸有交代,人去就行,什么都不用准备。”

    上了车,我嗔怪他们:“知道我的地址,平时也不见你们来家坐坐?”大弟说:“老爸腿脚不便,我们前几年在外打工,回来没两年,合伙办了加工厂,都忙。这不,刚打听到你地址,今天就来了。”大弟按了一下喇叭,接着说“现在村里日子好了,打了三条龙船,要热闹一下。我们也要划船,特意早点接你们。”

    我心里立马打起鼓,好像龙舟竞渡时的“咚咚锵”。

    二十公里的县道,个把钟头就到了。小弟先下车,跑回家拿出一挂鞭炮,噼里啪啦一阵响,烟雾还没散尽,我看见叔婶驻足门旁。叔叔有点佝偻,凝重地点着头;婶婶手拿一把勺,满脸的笑已见皱纹。他们明显有了老态!

    房子不是以前的老屋,是翻新的楼房。路过的邻里问:“谁来了?”

    “街上的亲戚!”婶婶高声地回答。

    “啥亲戚?”

    “女儿呗!”

    婶婶一只手牵住我的手,引我进了屋。屋里还有不认识的人,大家让开了座,弟弟一边递烟倒茶,叔叔陪我们坐了下来。他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嘴里不停地道:“来了就好!来了就好!吃了饭让弟媳带你们去看龙船。”

    我又想到打彩的事,便讷讷地说:“可我、可我还没有准备打彩的礼。”

    “准备好了,准备好了,我帮你们准备好了!”

    “这怎么行?该我出的我出!”

    “知道你们不容易——我们自己人还计较什么喽!”

    叔叔的话,让我有些汗颜。我说:“真不好意思!你看,你是长辈,我都是空手来的。”

         “人来了就好。我们不是东西亲,是人亲!”叔叔一板一眼地说,双眼突然泛红,竟先流出两滴老泪来。顿时,我的眼睛红了起来。

                                                                  (有改动)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打彩”为线索,讲述了端午节当天“我”受叔叔的邀请回老家看龙船,叔叔为“我”准备好打彩礼的故事。 B . 小说插叙父亲去世后,“我”家与叔叔家的关系从密切到疏离,为下文作了铺垫,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情合理。 C . 在“我”小时候,婶婶想让“我”做她“女儿”的想法,既表现了婶婶对“我”的喜爱,也表现了“我”家与婶婶家关系亲密。 D . 小说中两次写叔叔落泪,其中第二次是叔叔对“我”父亲的怀念以及为“我”的疏远而感到难过。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综合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如运用动作、语言描写来表现弟弟们朴实、勤劳、孝顺懂礼。 B . “饿肚也要争饱气”一句既表现了丈夫支持“我”回乡看龙船,也表现了丈夫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 C . “叔叔有点佝偻,…他们明显有了老态”一句直接描写了叔婶的苍老,与前文“我好些年头没有回去了”相照应。 D . 小说传承一方地域风俗文化,表现了淳朴的民风以及老家人善良真诚、热情好客的品质,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
    3. (3) 请结合“我”受邀回老家看龙船的相关情节,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4. (4) 小说以“打彩”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貂勃恶田单,曰:“安平君,小人也”安平君闻之,故为酒而召貂勃,曰:“单何以得罪于先生,故常见誉于朝?”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安平君曰:“敬闻命!”明日,任之于王。

    王有所幸臣九人之 , 欲伤安平君,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王曰:“左右孰可?”九人之属曰:“貂勃可。”貂勃使楚,楚王受而觞之,数日不反。九人之属相与语于王曰:“夫一人身,而牵留万乘者,岂不以据势也哉?且安平君之与王也,君臣无礼,而上下无别。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外怀戎翟,天下之贤士,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其志欲有为也。愿王之察之。”异日,王曰:“召相单来。”田单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五日,王曰:“子无罪于寡人,子为子之臣礼,吾为吾之王礼而已矣。”

    貂勃从楚来,王赐诸前,酒酣,王曰:“召相田单来。”貂勃避席稽首曰:“王恶得此亡国之言乎?王上者孰与周文王?”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知王不若也。下者孰与齐桓公?”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禽其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之功也。王不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国危矣!”王乃杀九子而逐其家,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B . 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C . 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D . 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貂勃常恶田单”与“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这两句中的“常”字,意义相同。 B . “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属”与“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这两句中的“属”,意义不同。 C . 稽首,古代九拜中最隆重的跪拜礼,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 D . “臣固知王不若也”与“固时俗之工巧兮”(屈原《离骚》这两句中的“固”,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田单设宴招待貂勃并询问自己哪里得罪了他,貂勃以狗只认主人不分高贵卑贱为喻,巧妙地为自己中伤田单开脱。 B . 齐王的九位宠臣推荐貂勃出使楚国,以报楚国的搭救之情,貂勃去后故意多日不返,九位宠臣便趁机向齐王诬陷田单。 C . 田单不计前嫌,向齐王推荐貂勃;为了化解齐王对自己的猜忌,田单自请死罪;最终在貂勃的帮助下,被加封万户夜邑。 D . 齐王的九位宠臣和貂勃都认为田单有治国安民之才,但前者认为其心怀不轨,希望齐王详察之,后者敦请齐王重用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

      ②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

    5. (5) 貂勃是如何说服齐王“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孤松吟酬浑赞善

    卢纶

    深山荒松枝,雪压半离披。朱门青松树,万叶承清露。

    露重色逾鲜,吟风似远泉。天寒香自发,日丽影常圆。

    阴郊一夜雪,榆柳皆枯折。回首望君家,翠盖满琼花。

    捧君青松曲,自顾同衰木。曲罢不相亲,深山头白人。

    【注释】①赞善:官名,即赞善大夫,在太子宫中掌侍从、讲授。②卢纶: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家境贫寒,仕途不顺。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二两句交代孤松生长在深山荒野,有时还被大雪压断枝条。 B . 第三、四两句描写孤松汲取了清露的营养,枝繁叶茂,掩映着朱门。 C . 第五至八句是说无论露重天寒还是清风丽日,孤松都能保持本性。 D . 第十二句运用比喻手法,把松上白雪喻为满枝“琼花”,生动形象。
    2.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诗人在以“孤松”自况。请说说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句子是“”。
    2. (2) 《离骚》中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是““”。
    3. (3) 《蜀道难》中用夸张的手法写山势高险、枯树倒挂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我的童年生活里,音乐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许多真诚而朴实的响器的演奏和歌声,强烈地感染了我,让我觉得人世间的确有美好的一些声音令人无法忘却。它渗入到你的生命中,它如种子般落在你的心上,生了根。

    箫声的高低强弱很难控制,每个音节,稍一不慎,就可能从  ①  的顶峰摔下来,把乐曲摔得粉身碎骨。父亲就控制得很好,但我也只听他吹过一次。那次,父亲独自到房顶,背靠着烟囱,手拿着箫。我坐在房顶的一个角落,离父亲好远。天渐渐地暗下来,父亲的面孔已经模糊不清。我感觉到一种很轻飘的、跟夜雾  ②  的声音,静穆地,缓缓地降落在我的心上。父亲吹的是我从未听过的乐曲。那箫声仿佛是从父亲的体腔内部流泄出来的,像黑暗中的小溪流,如果你不用心去感觉,就什么也听不到。至今,那种人和箫声都不愿分离的情境,我记忆犹新。箫声是很神秘的,是连接心灵与遥远世界的通道,就像微细的血管与心脏相通那样  ③  的关系。回想起来,我当年学着写诗,就是想找一管接通遥远世界的箫,或与箫相似的能让心灵呼吸的气管。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边刷视频边赚钱”“轻松日赚百元”……在部分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平台上,我们经常能看见这样的广告语。刷视频就能赚钱,  ①   , 但事实却绝非如此。

    刷视频就能赚钱的广告之所以常见,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我国短视频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大量短视频平台企业为了争抢市场“蛋糕”,(   ),于是纷纷使出浑身解数,而打出“刷视频赚钱”的广告语为自己引流就是其中的一种。

    按说,消费者按照广告要求刷视频后,相关平台企业就应该兑现承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平台都能规矩操作,一些平台通过设置提现额度等方式,变相提高提现门槛、加大提现难度。在这种情况下,  ②   , 相当于白白为平台“打工”。还有一些不法分子看到“刷视频赚钱”颇受消费者欢迎,  ③  。比如有媒体报道,某App宣称刷视频有“高回报率”,但用户下载后就会发现,每天能免费观看的视频数量有限,只有充值才能解锁权限看到更多的视频,而充完钱后,App里的“账户余额”却根本无法提现,向平台投诉也不会得到反馈。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江湖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 B .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江湖地位” C . 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了“江湖地位” D . 确立了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的“江湖地位”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中的贾雨村刚出场时是个穷书生,他饱读诗书,有真才实学,心怀大志,脂砚斋曾为他写下“雨村真是英雄”的批语。可在登科及第步入官场后,他丧失了做人的良知与道德,逐渐变成了一个忘恩负义、丧尽天良的奸险小人。书中曾预言他“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脂砚斋曾十几次怒批他为“奸雄”。

    热播剧《狂飙》中的高启盛出身寒微,从小学习刻苦,有较高的人生目标,凭借优异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但是,由于毕业后长期遭到他人的歧视,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扭曲,他贪慕钱、权与“胜”,失去了读书人的信仰,逐渐沦为一个不择手段、没有道德底线的黑恶分子,最终坠入毁灭的深渊。

    作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警示意义。中华中学高二年级各班准备召开“青年·成才”主题班会,请结合材料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