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多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

更新时间:2023-07-18 浏览次数:22 类型:月考试卷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满分共17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漫漫长河,孕育了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重德”作为中国古老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大学》开宗明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学历来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价值,“立德”即明明德而完成修身,树立圣人之大德,是“内圣”的功夫,而“立功”“立言”为“外王”的功夫,彰显了儒家一贯主张的“内圣外王”之道。其中,“内圣”为体,是对内塑造君子人格,具备圣人德才,是一种向内的超越;“外王”为用,指对外施行王道,建功立业,是一种向外的超越。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德厚生”。当人有了正德,则可“敬德保民”“以德配天”,使“天下归仁”,进而通达“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儒学“为仁由己”“忠恕之道”“为政以德”“博施济众”等皆是主张正心明道、修身立德,以塑造君子人格、树立家国情怀、涵养圣贤气象。

    “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礼记·礼运篇》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系统论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原则,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实现定分止争、无诈无虞、和睦太平的美好社会。《论语》提出“仁者爱人”,认为“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爱人”要“推己及人”,即是孔子所云“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曰:“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将之概括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现“天下归仁”,仁德之君要为民着想,以“公心”示范天下。诚以仁义公心治理天下国家,则人人效仿,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论语·里仁》有云:“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认为,“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故人君修德于上,则万姓归心,四夷向化,而天下为一家”。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代良传统,在儒学思想中有着深厚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和合”思想与处世之道。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生息、创造、传承、积累,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对个人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法、行为模式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我国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大道在人心,是非有公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坚定的文化自信,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中国共产党作为追求人类解放、“天下一家”的政党,朋友圈必将越来越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势必为世界持续和平与永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力世界人民一道开创美好未来。

    (摘编自王艳峰《德之所在,天下归之》)

    材料二:

    中国古人提出的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天下观,表达了中国古人常高的政治理想。中国古人早就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要达到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目标,需要有天下为公的责任担当。《礼记·礼运篇》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样才能实现《尚书·尧典》中提出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先贤都怀有“天下”的胸怀,这里的天下是指人类的总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观以其宽广的格局超越了狭隘的国家观,显示出中国古人的雄浑气魄和非凡智慧。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扬了“协和万邦”的天下观,提倡各个国家之间能够“和而不同”,相互尊重、携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各国的共同利益诉求,提倡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和责任感落实到实践中,为人类的发展规划了一个共同奋斗目标,也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方向。孔子在《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不断弘扬每个人内心中的光明美德,使人能够通过学习,去污而自新,达到“至善”的道德境界。

    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家们就对人的本性进行了思考。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都把“善”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道德经》中提出“上善若水”,老子认为水施利于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这是最接近“道”的品格,道德高尚的人就应该具有水那样的品格。“人心和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内在道德原则,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基础。

    (摘编自孙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统文化根基》)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之道,其中“内圣”为体,强调“立德”;“外王”为用,强调“立功”“立言”。 B . 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在儒学思想中有着深厚渊源,爱好和平的思想也是我国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C .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观有宽广的格局,超越了狭隘的国家观,塑造了中国古人的雄浑气魄和非凡智慧。 D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诉求,体现了大国的担当。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文明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已融入中国人的个人修养、社会理想和天下情怀中。 B .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德厚生”,有正心明道、修身立德的主张,认为“正德”的终极目标是使“天下归仁”。 C .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承于儒家思想,体现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D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是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命运,有助于世界持久和平与永续发展。
    3.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人性“善”的追求的一项是(   )
      A . 《论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 . 《孟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C . 《老子》:“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D . 《墨子》:“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4. (4) 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5. (5)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华传统文化中“重德”的价值观念有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满分共18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河的名是葛兰大,也有叫康河的,许有上下流的区别,我不甚清楚,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当年拜伦常在那里玩的;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这是上游,下游是从骞斯德顿下去,河面展开,那是春夏间竞舟的场所,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显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里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但康河的精华是在它的中权,著名的“Backs”,这两岸是几个最蜚声的学院的建筑,最令人留连的一篇是克莱亚与王家学院的毗连处,克莱亚的秀丽紧邻着王家教堂的宏伟。别的地方尽有更美更庄严的建筑,例如巴黎赛因河的卢浮宫一带,威尼斯的利阿尔多大桥的两岸,翡冷翠维基乌大桥的周遭;但康桥的“Backs”自有它的特长,这不容易用一二个状词来概括,它那脱尽尘埃气的一种清澈秀逸的意境可说是超出了画图而化生了音乐的神味,再没有比这一群建筑更调谐更匀称的了!论画,可比的许只有柯罗的田野;论音乐,可比的许只有肖班的夜曲。就这也不能给你依稀的印象,它给你的美感简直是神灵性的一种。

    假如你站在王家学院桥边的那棵大椈树荫下眺望,右侧面,隔着一大方浅草坪,是我们的校友居,那年代并不早,但它的妩媚也是不可掩的,它那苍白的石壁上春夏间满缀着艳色的蔷薇在和风中摇颤,更移左是那教堂,森林似的尖阁不可浼的永远直指着天空。

    但这时你的注意早已叫克莱亚的三环洞桥魔术似的摄住,你见过西湖白堤上的西冷断桥不是?你忘不了那桥上斑驳的苍苦,木栅的古色,与那桥拱下泄露的湖光与山色不是?克莱亚并没有那样体面的衬托,它也不比庐山栖贤寺旁的观音桥,上瞰五老的奇峰,下临深潭与飞瀑;它只是怯怜怜的一座三环洞的小桥 , 它那桥洞间也只掩映着细纹的波粼与婆娑的树影,它那桥上栉比的小穿阑与阑节顶上双双的白石球,也只是村姑子头上不夸张的香草与野花一类的装饰;但你凝神的看着,更凝神的看着,你再反省你的心境,看还有一丝屑的俗念沾滞不?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泯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纯粹美感的神奇!

    河上的风流还不止两岸的秀丽,你得买船去玩,船不止一种:有普通的双桨划船,有轻快的薄皮舟,有最别致的长形撑篙船,最末的一种是别处不常有的:约莫有二丈长,三尺宽,你站直在船树上用长竿撑着走的,这撑是一种技术,我手脚太蠢,始终不曾学会。你初起手尝试时,容易把船身横住在河中,东颠西撞的狼狈,英国人是不轻易开口笑人的,但是小心他们不出声的皱眉!也不知有多少次河中本来优闲的秩序叫我这莽撞的外行给捣乱了。我真的始终不曾学会;每回我不服输跑去租船再试的时候,有一个白胡子的船家往往带讥讽的对我说:“先生,这撑船费劲,天热累人,还是拿个薄皮舟溜溜吧!”我哪里肯听话,长篙子一点就把船撑了开去,结果还是把河身一段段的腰斩了去。

    你站在桥上去看人家撑,那多不费劲,多美!尤其在礼拜天有几个专家的女郎,穿一身缟素衣服,裙裾在风前悠悠的飘着,戴一顶宽边的薄纱帽,帽影在水草间颤动,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恣态,捻起一根竟像没有分量的长竿,只轻轻的,不经心的往波心里一点,身子微微的一蹲,这船身便波的转出了桥影,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她们那敏捷,那闲暇,那轻盈,真是值得歌咏的。

    (有删改)

    文本二:

    再别康桥(节选)

    徐志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桥的灵性主要表现在康河自然风光的优美、宁静、调谐等方面。 B . “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既道出康河之美,更道出作者对康河的痴情,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偏爱。 C . 文本一第一段是对康河的总写,介绍了康河的地理、环境、历史等信息,字里行间浸润着作者对康河的喜爱。 D . 康桥附近有淡泊悠远、富有田园情调的康河坝筑,还有堂皇典丽、调谐匀称的学院建筑群。
    2. (2)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第一段写在星光下听水声、钟声和刍草声,渲染了静谧、调谐的气氛,让人进入物我合一、天人交感的浑然之境。 B . 文本一第六段描写女郎轻盈地将船转出康桥,和自己的笨拙形成对比,既有对这样的美景的欣赏,也有懊悔自责之意。 C . 文本二写“榆荫下的一潭”,选择虹与梦这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这里“榆荫下的一潭”就是文本一提到的拜伦谭。 D . 文本一和文本二的语言都是生动准确,富有美感的,但相较而言,文本二比文本一更有节奏感和旋律美,更具音乐性。
    3. (3) 请对文本一画波浪线句子“它只是怯怜怜的一座三环洞的小桥”进行赏析。
    4. (4) 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描绘了康桥美丽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康桥景色的喜爱之情。如果从描写和抒情的角度看,你更喜欢哪一个文本?为什么?
三、文言文阅读(满分共2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情表(节选)(甲)

    李密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 , 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与山巨源绝交书(节选)(乙)

    嵇康

    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顾此悢悢 , 如何可言!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足下若嬲之不置,不过欲为官得人,以益时用耳。足下旧知吾潦倒粗疏,不切事情,自惟亦皆不如今日之贤能也。若以俗人皆喜荣华,独能离之,以此为快;此最近之,可得言耳。然使长才广度,无所不淹,而能不营,乃可贵耳。若吾多病困,欲离事自全,以保余年,此真所乏耳,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若趣欲共登王途,期于相致,时为欢益,一旦迫之,必发狂疾。自非重怨,不至于此也。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矣。愿足下勿似之。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嵇康白。

    【注释】①嵇康,魏晋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山巨源,名涛,嵇康的朋友,后投靠朝廷。二人均为“竹林七贤”之一。②悢悢:悲恨。③嬲(niǎo):纠缠。④黄门:宦官。⑤趣(cù):急于。⑥疏:不切合事理。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矣 B . 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矣 C . 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矣 D . 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有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郎署,郎官的衙署。李密在蜀汉曾任郎中和尚书郎。 B . 擢,调动官职。右擢是升官,但左擢则是贬官。 C . 病,比疾更加严重。《说文解字》:“病,疾加也。” D . 足下,古时交际用于,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 B . 李密在表中写出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真挚感情,委婉地说明了辞不就辞的原因,表达出自己希望供养祖母的决心。 C . 嵇康称像他这样经常生病犯困,想远离世事以求保全自己余年的人,常出于对政事疲乏的状态。 D . 嵇康在信中拒绝了朋友山涛的荐引,指出人的秉性各有所好,申明他自己放任散漫,不通事理,不可加以勉强。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②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5. (5) 甲、乙两段材料写作背景、写作时间接近,写作目的也有相似之处,两位作者作为前朝旧臣,都拒绝出仕,想远离残暴血腥的司马氏政权,以保持自己的志节。但这两篇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却迥然不同,请根据材料分析相异之处。
四、 理解性默写(满分共6分)
  • 4. 默写
    1. (1) 《过秦论》中,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2. (2)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
    3. (3)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既是淡泊世事的承载,又是羁旅之愁的寄托,如“”。
五、古代诗歌阅读(满分共9分)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乱后归山

    杜荀鹤

    乱世归山谷,征鼙喜不闻。

    诗书犹满架,弟侄未为军。

    山犬眠红叶,樵童唱白云。

    此心非此志,终拟致明君。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点题,照应了“乱后”与“归山”,着一“喜”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 “征鼙”是指古代出征的鼓声,诗中比喻战事,山谷没有战乱,诗人万分欣喜。 C . 颔联写杜家并未受到战乱的严重影响。因为依然可以读书,弟侄没有被征从军。 D . 颈联写景有声有色,“红叶”“白云”相衬,“山犬”“樵童”相娱,极富画面感。
    2. (2)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六、 语言文字应用(满分共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81年,翟婉明刚考上西南交通大学,他乘火车赶赴学校所在地,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坐火车。“没想到大雨致使宝成铁路一段路基塌方。只好绕道,我辗转了三天四夜,才从老家江苏靖江赶到位于四川峨眉山的学校。”翟婉明回忆说。

    首次乘火车的经历让翟婉明深刻认识到中国铁路亟待提高。他上车后发现,车厢被挤得 , 想找个站的地方都难,更别提有空座了,这一次经历让他感受到了针砭之痛,这一次经历让他萌发了改变中国铁路落后面貌的想法,这一次经历让他走向了科研之路。

    翟婉明深知像他这样的农村青年考上大学不容易,他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拿出拼命三郎的劲头,如饥似渴、地勤奋钻研。苦心人,天不负,翟婉明很快便 , 成绩名列前茅。翟婉明提出的把车辆系统和轨道系统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相互耦合的大系统,综合研究列车在线路上的动态行为的在国际上被称作“翟模型”的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结束了长期以来将机车车辆和轨道割裂开来研究的局面。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绿色消费是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或服务。有学者对非绿色商品进行了类型化列举:危害到消费者和他人健康的商品;使用来自稀有动物或自然资源的原料的商品。显然,滥食野生动物与这些排除要素完全吻合。又如,使用高污染高排放的汽车、没有合理回收措施的一次性用品等各种不良消费行为,尽管有些并非法律所禁止,

    革除陋习最关键是引入绿色消费的理念和机制。实践证明,作为短板的消费领域问题不解决,。特别是某些人长久以来形成的消费陋习已到了非革除不可的时候。

    绿色消费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的健康与安全保护结合起来,必将得到公众的积极响应。建立绿色消费机制是系统工程,既包括产业政策、科学技术、法制、市场环境的支撑,也包括科学普及和宣传教育等思想观念的引导。

    陋习往往根深蒂固,难以根除,既要坚决革除,又要重视方式方法。在我国,革除陋习主要面临着物质层面和观念层面双重阻力。观念层面,可以通过科学普及和宣传教育引导逐渐改变,以滥食野生动物为例,而物质层面涉及诸如养殖业退出等经济问题。因此, , 滥食野生动物等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选项中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仅观念层面可以通过科学普及和宣传教育引导逐渐改变,而且以滥食野生动物为例,物质层面涉及诸如养殖业退出等经济问题。 B . 以滥食野生动物为例,观念层面,可以通过科学普及和宣传教育引导逐渐改变;而物质层面则涉及诸如养殖业退出等经济问题。 C . 以滥食野生动物为例,物质层面涉及诸如养殖业退出等经济问题;而观念层面,可以通过科学普及和宣传教育引导逐渐改变。 D . 以滥食野生动物为例,物质层面,可以通过科学普及和宣传教育引导逐渐改变;而观念层面,则涉及诸如养殖业退出等经济问题。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七、作文(满分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在我们刚刚学过的《<论语>十二章》中也曾提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述“礼治秩序”,说明了“礼”不是个人的事,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也有人说,懂“礼”,即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礼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礼的本质是“诚”,有敬重、友好、谦恭、关心、体贴之意。“礼”是人际间乃至国际交往中,相互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

    作为当代的年轻人,我们要学习“礼”的内涵,践行“礼”的真谛。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