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

更新时间:2023-07-10 浏览次数:13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夏商周时期,先王们“临事制刑,不豫(预)设法”;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活中频繁地引用制、常、典、则等多种法律形式,当权者也往往事前“为刑辟”。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
    A . 士阶层的崛起 B . 社会经济的发展 C . 学术争鸣影响 D . 中央集权的建立
  • 2. (2023·巴中一诊) 孔子曾说过“士志于道”“君子谋道不谋食”。他的弟子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这些言论反映了(   )
    A . 士阶层对道的探索 B . 士阶层的价值定位 C . 儒者们的高行美德 D . 百家之道趋于统一
  • 3. (2023高一下·番禺开学考) 公元前4世纪中叶至公元前3世纪后叶,齐国创办了稷下学宫,大批文人学者前来学术交流,高潮时达千百余人。他们讨论的辨题有天人之辨,世界本原之辨,名实之辨,性善性恶之辨,德治法治之辨,本事末事之辨,用兵寝兵之辨,王霸之辨等。这说明(   )
    A . 齐国成为战国霸主 B . 社会现实推动思想发展 C . 法家思想成为主流 D . 百家争鸣现象开始出现
  • 4. (2023高三下·重庆月考) 下图为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天下之道》,所圈字样为“天下之守者,民心是守”,以下诸子思想主张中,与图片内容反映一致的是(    )

    A .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 .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 C . 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 D .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 5.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如图体现的思想属于( )

    A . 儒家 B . 墨家 C . 法家 D . 阴阳家
  • 6. (2023高三下·重庆月考) 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富国强兵,各国掀起了变法革新的潮流。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其中,对推动社会转型起根本作用的是(    )
    A .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B . “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C .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D .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 7. 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是指( )
    A . 诸子百家争鸣 B . 分封制崩溃 C . 商人地位降低 D . “学在官府”
  • 8. (2023高一下·叙州月考) “巴”字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大虫、大蛇。古代长江三峡一带建立起来的国家之所以以“巴”为号,这里的人也被称为巴人,相传与巴人最早的祖先是后照,而后照的祖先是人首蛇身的伏羲有关。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 中华文明在交融中发展 B . 文明的起源呈现多元化 C . 南方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 . 中原文明统一南方文明
  • 9. 历史学家认为,特定历史时期会有特殊的时代内涵,时代内涵又可用关键词总结。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它的时代关键词是( )
    A . 秩序与法治 B . 守护传统与华夏认同 C . 纷争与变法 D . 民族交融与皇权至上
  • 10. 下表所示是中国古代的一些律法主张。战国时期持有相似主张的思想家是( )                                                                                                                      

    时期

    律法主张

    两汉时期

    春秋决狱、引礼入法

    魏晋时期

    援礼入律

    隋唐时期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A . 老子 B . 墨子 C . 荀子 D . 韩非子
  • 11. 墨子强调指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令国家百姓之不治也,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墨子的这一思想反映出( )
    A . 鲜明的功利主义色彩 B . 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C . 统治阶级的现实需要 D . 治乱兴衰的历史担当
  • 12. 下图是秦国疆域扩大的形势图,商鞅变法与它的内在联系应是( )

    A . 变法直接导致了秦国的统一 B . 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C . 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无关 D . 变法减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
  • 13. 战国时期,统治者防范亲贵、任用布衣的风潮盛行。各国诸侯宁肯任用那些出身微贱,有贫者之智而无僭窃之嫌的人,也不愿让其同胞手足参与政权。这一现象( )
    A . 促成了变法运动的兴起 B . 导致了分封体制的崩溃 C . 适应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D . 表明了贵族集团的衰落
  • 14. 《周礼》中“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而春秋齐国管仲改革要求“男子二十而婚,女十五而嫁”。这一改革( )
    A . 确立了地主阶级的统治 B . 动摇了宗法制度基础 C . 反映了周天子势力衰微 D . 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
  • 15. 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国家治理的著述。这反映出当时已认识到( )                                                                                                                      

    著作

    论述

    《尚书》

    “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左传》

    “官人,国之急也。”

    《墨子》

    “尚贤,政之本也。”

    A . 国家稳定乃治国之本 B . 选贤任能关系国家兴衰 C . 百姓社稷是国家基石 D . 改革选官制度的重要性
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材料,回到问题

    材料 屈原,楚国人,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屈原为实现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导致和楚怀王逐渐疏远。屈原痛心楚怀王不能分辨是非,忧愁深思创作了《离骚》……后来泰国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之后楚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屈原再次被流放。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

    ——摘编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屈原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屈原能够名垂青史的原因。
  • 17.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随着民族交融的不断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并巩固下来。阅读材料,问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到了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的居民不断吸收周围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华夏民族。相传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与当地的民族结合,形成兼有商、周和当地特点的吴文化,先秦时期,吴和越开发了东南地区;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西北地区;楚地的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相交融,共同开发了长江中游地区。最后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的过程也可视为多民族交融的过程;到了汉朝,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扩大为人口近6000万的民族,后来遂称汉族。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前燕创立者鲜卑慕容氏宣称先祖是“有熊氏之苗裔”;前秦创立者氐人苻氏宣称先祖为“有息之苗裔”;后秦创立者羌人姚氏宣称“其先有虞氏之苗裔”;大夏政权创立者赫连勃勃声宣称“朕大禹之后,居幽、翔。”

    ——摘编自房玄龄(唐)等《晋书》

    材料三 清政府边疆管理

                                                                                                                          

    地区

    管理方式

    新疆

    设置伊犁将军,总领军政

    西藏

    设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管

    蒙古

    设盟、旗两级单位,命装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1. (1) 据材料一,概述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历程。
    2. (2) 据材料二,概括其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促进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边疆统治的特点,并分析边疆治理的历史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