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统...

更新时间:2023-04-17 浏览次数:56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我国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早期玉器生产的几个中心。红山文化代表着与自然崇拜、神权有关的玉礼器的生产;二里头文化代表着王权的仪仗类产品(如钺、璋、戈)的生产;良渚——崧泽文化代表神权(如琮)和君权兼顾的玉器生产。这表明(   )
    A . 区域文化交流频繁 B .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C . 黄河流域文明发达 D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 2.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在洛邑(今河南洛阳)营建陪都的事迹,以及周成王对贵族“何”的勉励与告诫。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关于“中国”一词的最早记载。这反映了(   )
    A . 成熟文字产生于西周 B . “中国”一词源远流长 C . 西周青铜器发展鼎盛 D . 中央集权体制已经形成
  • 3. 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晋国大胜,晋文公举行践土(河南郑州西北)之盟,朝觐周王,会盟诸侯。这年冬天,晋文公召集了温之会,召周襄王前来,商量讨伐不顺服之人。这说明(   )
    A . 周王天下共主地位稳固 B . 诸侯严格遵守礼乐制 C . 西周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 . 晋国已成为战国霸主
  • 4. 公元前4世纪中叶至公元前3世纪后叶,齐国创办了稷下学宫,大批文人学者前来学术交流,高潮时达千百余人。他们讨论的辨题有天人之辨,世界本原之辨,名实之辨,性善性恶之辨,德治法治之辨,本事末事之辨,用兵寝兵之辨,王霸之辨等。这说明(   )
    A . 齐国成为战国霸主 B . 社会现实推动思想发展 C . 法家思想成为主流 D . 百家争鸣现象开始出现
  • 5. 里耶秦简(图1)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其中有以秦隶书写的一段记载:“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为户主,士五是身份,指无爵或者免爵者,女子是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这反映了秦朝(   )
    A . 对地方实行直接管理 B . 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C . 建立完备的户籍制度 D . 男女经济地位平等
  • 6. 汉武帝时期,正值多事之秋。柏至侯许昌、平棘侯薛泽、武强侯庄青翟、商陵侯赵周,分别为武帝朝的第三位、第五位、第八位和第九位丞相,但是都谨小慎微,无任何建树。这反映当时(   )
    A . 中央与地方矛盾凸显 B . 选官制度的弊端 C . 中央行政机构的变革 D . 君主专制的强化
  • 7. 东汉首都太学生多达3万多人,是当时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除了中央太学之外,汉政府还在各郡县设公立学校广招学生。同时私人教学之风盛行。全国在校学生总数至少以数十万至百万计,所用教材多为纸本经卷。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造纸术的改进 B . 印刷术的发明 C . 科举制的出现 D . 国家的统一
  • 8. 魏晋南北朝时,南齐政府曾出钱亿万,面向市场筹措物资以平抑物价,救灾度荒,称为和市。和市规定,采购的必须是“土俗所产者”,如在扬州和南徐州“市籴”,建业和江州等先“市米”,再买“丝绵纹绢布”、“胡麻”和“布腊”等。从颁布诏书到执行完成仅一年。这反映了( )
    A . 经浇重心完成南移 B . 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 . 民族交融局面深化 D . 区域经济差距增大
  • 9. 开皇十五年和十六年,隋文帝将西北地区原来由自发管理的赈灾机构“义仓”收归州或县管理,由之前民间捐助谷物,改为按户等定额征税,后全国推行。隋炀帝时期,地方政府开仓放粮要经过朝廷的批准。可见,这种变化(   )
    A . 减轻了百姓负担 B . 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C . 保证了隋朝稳定 D . 不利于政府备荒赈灾
  • 10. 志怪小说《朝野佥载》中记载了唐贞观年间有人用曲桑枝作犁辕的故事。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也出现过唐朝曲辕犁(下图)。这说明(   )

     

    A . 唐朝曲辕犁使用普及 B . 历史文献记载讹误众多 C . 壁画比文献更加可信 D . 史料互证更能还原史实
  • 11. 唐朝中书、门下同处北面宫城,共掌机要,二位一体,所以通谓“北省”,与主行政的尚书省则隔着宫墙(图3),南北分开,时人称曰:“南省务疏于北省”。这种设置旨在( )

    A . 促进三省分权制衡 B . 构建家国同构体制 C . 建立起三省六部制 D . 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 12. 公元780年,唐德宗接受率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其中户税部分以征钱为主(过去租腐调以实物征收为主),农民需将自家出产的绢帛等实物变卖。这一措施( )
    A . 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B . 加强对农民人身束缚 C .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 . 限制地主的土地兼并
  • 13. 唐三彩是唐朝时期贵族用于陪葬的一种冥器,分为人物俑、生活用品俑、动物俑等类别。下图是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骑马手臂擎鹞(域外进贡的猎鹰)胡装俑。这反映了唐朝(   )

     

    A . 开始有效管理西域 B . 社会尚武之风盛行 C . 中外文明交流频繁 D . 手工业领先于世界
  • 14. 原始印度佛教是一种极端出世型的宗教,根据其教律,僧徒以乞讨为生,不事农业。传至中国后,唐代时期佛教禅宗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等观点。这些观点(   )
    A . 主动适应中国社会需要 B . 冲击了封建政府的统治 C . 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 D . 不利于佛教在中国传播
  • 15.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借鉴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加强地方的控制、分散机构的权力和实行重文抑武的方针等,这些措施旨在(   )
    A . 强化君主专制 B . 扩大地方官员权力 C . 加强中央集权 D .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 16. 元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许衡在议事中书省时上疏《时务五事》,提出行汉法、修德性、用贤才、兴学校等有关立国建议,受到元世祖褒奖。1313年,元朝还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这表明元朝( )
    A . 行政体制发生变革 B . 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C . 中书省权力的加强 D . 科举制度日趋稳定
  • 17. 北宋时期,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 传统农业的快速发展 B .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 南方新兴城市的涌现 D . 南方士族的兴起
  • 18. 元朝胡祗通创作的诗集《紫山大全集》认为杂剧“既谓之杂,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间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至人情物理,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据此可知,元杂剧(   )
    A . 传承官方意识形态 B . 反映市民的政治诉求 C . 体现社会现实生活 D . 摆脱传统文学的束缚
  • 19. 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臣备员六年,百凡(全部)皆率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材料说明了(   )
    A . 内阁地位超越六部 B . 皇帝昏庸依赖于内阁 C . 官僚运行机制成熟 D .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 20. 《清仁宗实录》记载嘉庆皇帝认为英国来华使团“尔国阳中毕过述,遗使选沙,良非易事:1且来使予中国礼仪不谙习,重劳唇舌头,非所乐闻。……但能阔心中厨,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这样的认知反映了(   )
    A . 西学东渐出现 B . 国家安金被咸胁 C . 中国领先世界 D . 天朝上国的观念
  • 21. 康乾盛世时期,派郑成功收复台湾、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册封“达赖”“班禅”和实施“改土归流”等,这一系列措施(   )
    A . 开拓和巩固了清朝的版图 B . 赋予了流官重权形成割据局而 C . 落实中央对西藏的管辖权 D . 强化了对西北边题各族的管理
  • 22. 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和制瓷业等行业中开设了工场,使用庙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 . 人身依附关系彻底瓦解 B . 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 C .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 . 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
  • 23. 学者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文中描述到:“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一“会合”指的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甲午战争 C . 辛亥革命 D . 五四运动
  • 24. 官利制度是中国早期近代化启动时对股份制近代企业进行内化调和、稳固股东投资的制度。中国近代第一家实施官利制度的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成立于1873年,总周设上海,分局设在烟台、牛庄、汉口、天津、福州、广州、香港、横滨、神户、吕宋等地。由此可见,官利制度(   )
    A . 使商战成为了主流思想 B . 使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 C . 改变了自强求富的方针 D . 有利于近代企业的发展
  • 25. 《应诏统筹全局折》是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不过这份文件也受到极为强烈的批评和质疑,反对者非常怀疑这份文件欲“摆脱现行行政运行体制而另起炉灶”的真实动机。反对者批评和质疑这份文件的原因是(   )
    A . 变法方案不够完善 B . 变法损害官僚利益 C . 变法条件尚未成熟 D . 配套措施没有到位
  • 26. 《卿云曲》在北洋政府时期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乳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乎,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歌词反映了辛亥革命(   )
    A . 结束了封建土地制度 B .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C .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 . 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 27.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提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据此可知(   )
    A .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旗帜 B . 新文化运动推动人们思想解放 C . 作者反思了新文化运动的不足 D . 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儒家思想
  • 28. 学者方进在《写在中共一大会址》一文中写到:“照耀人间的辉煌太阳,升起来了,从上海法租界贝勒路3号这座并不普通的民房。这是太阳的诞生,这是光与火的点燃,这是新中国的临盆。”材料反映的事件(   )
    A . 使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 .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 . 使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D . 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29. 在中共的帮助下,国民党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得到了急速发展,到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的时候,就成立了12个省党部和4个特别市党部。国民党的北方组织和海外组织基本上是由共产党人着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这些做法(   )
    A . 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实现 B . 适应了团结抗战的需要 C . 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D .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 30. 在苏联学习时,刘伯承曾经说道:“中国革命的曙光,已经可以看得见了。我和屈武很想现在就回国,上井冈山,同朱德、毛泽东同志并肩战斗!”“曙光”出现的原因是中国革命(   )
    A . 走上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B . 走上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 C . 开始走上国民革命的道路    D . 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 31. 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安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所示

    表:延安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单位;%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商人

    知识分子

    地主

    4

    65

    25

    1

    1

    2

    2

    从上表的信息可知(   )

    A . 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B . 革命统一战线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C . 社会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已建立 D . 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得到建立
  • 32. 1941年6月国民政府召开第三次全国财政会议,决定将全国财政分为国家财政和自治财政两大系统,原属省(市)级财政收入的田赋、营业税等均纳入国家税。国民政府的这一措施旨在(   )
    A . 集中财力应对抗战 B . 筹备发动内战的资金 C . 结束军阀割据局面 D . 解决政府的统治危机
  • 33. “七七事变”到1945年,日军投入到中国关内战场上的陆军数量平均每年占日本参战总人数的76.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陆军主力仍分布在中国战场上,中国摧毁的日军有生力量数目最大。据此可知( )
    A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战胜利的保障 B . 中国抗战直接导致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 C .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 . 苏联美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核心力量
  • 34. 1945年,《大公报》将“毛泽东翩然到渝”与“抗战胜利”、“中苏定约,结为盟好”并列为国家的喜事。“毛泽东毁然来渝,使我们过去所听到的对共产党的一切诬词和误解,完全粉碎了。”材料反映了(   )
    A . 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 B . 和平建田是人民的普遍愿望 C .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D . 民主党派支持共产党的主张
  • 35.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的保持谦虚、谦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次会议(   )
    A . 目在瓦解国民党的反动阵营 B .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熟 C . 指明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 D . 规划未来因家建设的蓝图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其中36题16分,37题14分,共30分。)
  • 36. 宋元明清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商业已与国计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联系生产与消费、支林城乡经济发展的经济命脉,对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末代商人依名多渠道的市场经营,为社会提供可重的产品与服务,商业生活里现延物生机。宋代文化市场如笔丕纸砚等文化用品买实书函收箴交另、曲艺伎乐、节假旅游等尤为繁荣,多姿多彩;蒸蒸日上,皆离不开商人的精心经营。许多富商大贸还远沙重洋,经营海外贸易,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商人还发明使用了“交子”这一世界上最平的纸币,极大地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熙惟《宋代: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

    材料二:为君也……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利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于女,以氧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世偏不察,以工商为木,要议抑之。夫工困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商业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请为这一观点提供史实依据。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 37. “案例研究”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够折射出一段完整的历史画面。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史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0年,当荣氏兄弟创办无锡第一家机制面粉厂保兴面粉厂时,为了不让机制西粉抢占土制面粉的市场,当地一些利益有关的索绅便勾结社会上的恶势力,联名证告荣氏兄弟,训称兴建保兴面粉厂,咳坏了当地风水,竭力阻止保兴面粉厂的兴建。无锡县知县也不分是非,令他们停建工厂。面对巨大的允争压力,荣氏兄弟毫不畏惧退缩,坚决抗争到底,从县到府,从府到省,往返奔走,前后历时10个月,投资800元,终于打赢官司,把保兴面粉厂建了起来。

    ——摘编自金其祯、黄胜平《大生集团与荣氏集团兴衰成败之道探究》   

    材料二:为了在竞争中取胜,荣氏兄弟决定再次更新扩大生产设备,于1910年添置了从美四进口的18邯精良的新面粉机,年生产力达到89万袋。从茂新厂更新设备的第二年起,即遇上了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等一连串的有利时机,荣氏兄弟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面粉工厂。到1921年时,共计拥有12个面粉厂,占全国民族资本面粉工业日产量的31%,终于摘取了“面粉大王”的桂冠。

    ——摘编自虞和平《荣氏兄弟》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不利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原因,谈谈你对荣氏企业的发展历程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