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3-08-22 浏览次数:27 类型:期中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曹丕提出了“文气说”,并且用这种观点来评论作家,指出他们气质、才性和作品风格上的主要特征。他在《典论·论文》中论“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又说“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徐干时有齐气”。在《与吴质书》中评价刘桢“公干有逸气,但未道耳”。这些评论都是比较确当公允的。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盛称“孔北海[注]文,虽体属骈丽,然卓荦道亮,令人想见其为人”。又称徐干之文“非但其理不驳,其气亦雍容静穆,非有养不能至焉”。这里“体气高妙”与“卓荤道亮”,显然都是赞他的文风气格奇高;而“雍容静穆”也自然是纡徐舒缓的“齐气”了。应该说,曹丕“文气说”中,对作者个性、作品风格的差异的探讨是极有意义的。

    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文学批评影响极深远,文气之说从他一直到清代,都是我国文学批评上的一种重要理论。刘熙载指出:“自《典论·论文》以及韩、柳,俱重一‘气’字。”其实不唯韩、柳、刘勰,宋之欧、苏诸公直至清之桐城派,都很看重这个“气”字,就是刘熙载自己,在《艺概》中,不拘论诗文,论词曲,论赋,就连论书法也常常强调“气”。他在论文时说:“文贵备四时之气,然气之纯驳厚薄,尤须审辨。”他在论诗时主张“学太白诗,当学其体气高妙”。他又这样论赋:“邹(阳)枚(乘)雄奇之气,相如亦当避谢。”“邹阳狱中上书,气盛语壮。”当然他所说的“气”,有的是指文章的气势,不完全同于曹丕的“文气说”,但这也足见“文气说”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何等巨大。

    虽然曹丕注意到了作家作品的风格独特性,但他过分强调了作家的气质才性,而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作品风格的影响。就是对作家的气质才性,他也把它看成是不可变更的,是“不可力强而致”的。人的气质不等于个性,气质只能使人的个性带有一定色彩,个性是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心理特征的统一体。个性特征是在人的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影响下,通过其本身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就是气质特点也能在外界影响下,通过实践活动而有所改变。曹丕把作家的气质才性看成是不能变更的,并过分强调它对创作风格的决定作用,这显然是错误的。在他之后的人们,一方面接受他文气说的正确部分,另一方面也逐渐注意到并弥补了它的不足。

    摘编自李树吉《由<典论·论文>简论曹丕的文气说》)

    文本二

    曹丕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第一个以文气论文学的。他在《典论·论文》中论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里,曹丕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命题。这种“气”体现在每个作家身上,因人而异,好比吹奏音乐,音乐曲调节奏虽然相同,但一到行腔运气,便有或巧或拙的千差万别,这是先天禀赋造成的,就是父兄也不能传授给子弟。曹丕在人们已用“气”来评述人物、用“气”来说明与文有关系的乐和言辞的基础上,用“气”来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并以“气”论作家。人们用“气”评论人物、说明乐与言辞时,其内容都较宽泛,是指评论对象总的风貌、给人的总的印象与感受。曹丕以“气”论文同样如此,所谓“气”,类似于现在所谓个性、风格,当他说某位作家具有某种气时,自然是就其作品而言的,但也兼指作家本人的气质个性。在他看来,文气与作者的气质个性是一致的。这从他在《典论·论文》《与吴质书》中对建安七子的评价便可看出。曹丕“文气说”说明了文学与人、文学与自然环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它要求作家尽情地显示自己的气质个性,抒发自己的情怀,形成独特的风格。这反映了汉魏之际经学束缚解除之后思想领域普遍重视自我的倾向,也是对这一时期文学创作重抒情、重个性的特征的理论概括。他提倡“文以气为主”,是对长期统治文坛的依经立体、讽上化下的传统理论的突破。正如罗宗强先生所言,“‘文气说’的提出,从理论上标志着我国文学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转向了着眼于文学的内部规律、着眼于文学的特质”“标志着文学理论批评自觉时代的开始”。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影响极大,自他以后,历代以“气”论文者代不乏人,文气遂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文气论也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

    (摘编自《<典论·论文>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价值》)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曹丕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以文气论文学的第一人,他的这一学说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B . 曹丕和刘熙载对孔融和徐干两人作品的评价基本相似,认为前者文风气格奇高,后者文风纡徐舒缓。 C . 用“气”评述人物、说明与文有关系的乐和言辞的现象早于曹丕的“文气说”,且其内容较为宽泛。 D . 曹丕“文气说”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错误地把作家的气质才性看成是不能变更的,并过分强调气质才性对创作风格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曹丕评价应场“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可见他对两人认可程度远不及孔融和徐干。 B . 刘熙载所说的“气”比曹丕“文气说”的范畴更广,对后世的影响也比曹丕的“文气说”更大。 C . 曹丕用吹奏音乐做类比,形象地阐述了“气”体现在每个作家身上,因人而异的道理。 D . 有读者说阅读李白的文章能从中看出他的性格特征,这种说法是符合曹丕“文气说”的。
    3. (3) 下列各项中的“气”,不属于材料中所说的“气”的一项是( )
      A .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B .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 C .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己亥杂诗》) D .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4. (4) 结合材料内容,说说你对“文气说”内涵的理解。
    5. (5) 两则材料都涉及曹丕的“文气说”,角度有何不同?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北中国

    萧红

    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

    “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

    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

    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

    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

    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

    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

    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

    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

    中华抗日英雄

    耿振华吾儿收

    ——父字

    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

    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哪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

    “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

    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的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

    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

    “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

    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

    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

    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

    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

    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

    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的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

    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

    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

    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的睡着。

    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

    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

    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

    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

    “伐呀,不伐白不伐。”

    把树木都锯成短段。

    “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

    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

    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

    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

    所以自从他一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

    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

    耿大先生死了。

    1941.3.26

    (有删改)

    文本二:

    好的作家在具体的文学创造中,会采用很多策略加强时空叙事的张力和粘合力,使叙事中的时间进程和空间拓展趋于复杂化。丰富文本的审美意蕴。萧红的小说擅于在单一故事情节发展中蕴涵隐性情节,把时代风云变化的隐性情节隐藏在具体平实的小人物日常生活遭遇的表层情节发展中,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一方面可以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也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这样处理不仅能够揭示时代特征,还能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作家的主观意图。

    (摘编自楚金波《论萧红短篇小说的时空叙事策略》)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从当前耿大先生的病写起,关联两代人,将一个家的浮沉与民族命运凝聚一处,体现了构思的匠心。 B . 从“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钉子”,到称儿子为“抗日英雄”,这体现了耿大先生对儿子前后矛盾的态度。 C . 小说开头一段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侵略者占领之下的小城单调压抑的日常生活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D . 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军归来收复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故事的悲怆色彩。
    2. (2) 文本一中,“树”多次出现,请结合“树”的命运概括其中的多层意蕴。
    3. (3) 文本二指出,萧红的小说“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谈谈文本一画线处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郑君死孝文时。

    ②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 , 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候、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③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椎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④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

    ⑤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⑥大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郑庄传》有删节)

    1.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高祖令诸故项籍臣

      稍迁为鲁中尉

    2. (2)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然其游知交告其大父( )

      A.行列    B.辈分    C.行为    D.行业

      负( )

      A.逃亡    B.欠税    C.懈怠    D.拖延

    3. (3) 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其 椎 毂 士 及 官 属 丞 史 诚 有 味 其 言 之 也 常 引 以 为 贤 于 己。

    4. (4) 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

    5. (5) 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郑庄每五日洗沐,他追求的是黄老养生之道。 B . 郑庄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他不喜欢留客在家。 C . 郑庄上朝时“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他积极推荐贤良 D . 翟公大署其门曰:“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他表达了对交情的珍惜。
    6. (6) 第④段写到皇上说“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请结合文章内容,评析皇上对郑庄的评价。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留题云门草堂①

    陆游

    小住初为自月期,二年留滞未应非。

    寻碑野寺云生屦,送客溪桥雪满衣。

    亲涤砚池余墨渍,卧看炉面散烟霏。

    他年游宦应无此,早买渔蓑未老归。

    【注】①此诗作于1156年12月。云门,指云门寺。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本打算只在此处小住,没想到一待就是两年,但并未对此感到不满。 B . 诗人居住云门寺之时,云门寺应该已经比较萧条,所以会说“寻碑野寺”。 C . 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爱国主题不同,本诗表现了作者无意出仕一心归隐的思想。 D . 和《游山西村》一样,本诗的语言风格简练生动,明白平易,自然流畅。
    2. (2) 诗人为何希望“早买渔蓑”趁“未老”归于云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原因。
五、情景默写
  • 5. (2022高二下·周至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论语•子罕》中形容时间的流逝的两句是:
    2. (2) 《论语•述而》中用云作喻,来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3. (3) 《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认为做到,天下就可“运于掌”。
六、选择 简答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四季中轮回的风,最原始的名字便是春风,夏风,秋风,冬风。但__________________的古人,绝不限于使用这么单调的名字。春风从东方吹来,夏风则来自南方;秋风从西方吹过,到了冬天,北风裹着雪花横行大地。于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四季的风,又有了新的名字:东风,南风,西风,北风。

    当风从某些方向吹来,我们知道了大概某一个季节的故事。但是这个名字,也只是从丫蛋变成了翠花,虽然好了那么一点点,却还不够雅致。于是,四季的风,有了更具特色的名字:__________________,意风,金风,朔风。就像你的名字,终于从李翠花变成了林徽因。读起来,人都变得有了一点儿底气。

    摆脱四季的束缚之后,风还有更加清新别致的名字。这些名字,虽不依托于四季,却依托于世上最为美好的事物。比如,依托于“__________________”的荷;再比如,依托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杨柳。从此,每一阵风吹过,都是诗情画意的味道。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文彩四溢;方位;和风;留得枯荷听雨声 B . 才华横溢;方位;惠风;映日荷花别样红 C . 文彩四溢;方面;和风;映日荷花别样红 D . 才华横溢;方面;惠风;留得枯荷听雨声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当风从某些方向吹来,我们大概知道了某一个季节的故事。 B . 当风从某个方向吹来,我们大概知道了某一个季节的某个故事。 C . 当风从某个方向吹来,我们知道了某一个季节故事的大概。 D . 当风从某个方向吹来,我们知道了大概某一个季节的某个故事。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不再是直白的语言,而是含蓄的形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 7. 阅读

    ①青春的笑脸,是每个人最美的符号。②在那段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可以尽情欢呼,尽情追逐。③我们该怎样把握青春? 是每一个年轻人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④要让转瞬即逝的美好成为人生的永恒,在活力四射的年龄创造无 限的价值。⑤毛泽东的青春,义气风发、才华横溢、指点江山;周恩来的青春,心存大志、上下求索、忧国忧民。⑥李大钊曾经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⑦青春,需要我们树立起为国为民奉献的理想,让青春在为他人的奉献中闪现砥砺之光,让青春

    1. (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③处的“这”是一个代词,应该删去。 B . ⑤处的“义气”有误,应写作“意气”。 C . ⑥处的句号使用有误,应放在引号内。 D . 将④置于⑥⑦两句之间,文意也连贯。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续写一个句子。要求:文意连贯、完整且与前一句句式相同。
七、材料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梦想时,感觉生命之美丽;我清醒时,感觉生命之责任。

    品读上面句子,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