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萍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3-06-30 浏览次数:17 类型:期中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饭圈”,即粉丝圈子,是由粉丝组成的群体。“饭”“粉丝”的第一要义是情感,是对特定的人或事物投入强烈的赞赏、爱慕或崇拜之情,也就是说情感是粉丝联结成“圈”的最初纽带。然而伴随着“饭圈”的野蛮生长,其赖以生存的情感被异化为狂热的非理性行为,随之而来的是以应援打榜、刷量控评、互撕互黑等现象为代表的流量争夺战,甚至为非法集资、诱导借贷等违法行为提供土壤,“饭圈”成为乱象丛生的“怪圈”。

    “饭圈”的失序,究其根源,是资本的无节制渗透。资本的天性是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在数据成为一般等价物的网络时代,“饭圈”为资本的无限增值提供了丰腴的土壤。狂热的追星族不仅真金白银地直接贡献利润,更是在每一个环节都投入真情实感和时间精力,成为免费的数字劳工,源源不断地生产流量。哪里有流量,哪里就有利润,这原本无可厚非,不过一旦利润足够大,资本就敢于铤而走险甚至置法理伦常于不顾,这是“饭圈”产业链日趋畸形和“饭圈”劣迹屡见不鲜的根源所在。

    更需警惕的是,具有非理性和组织性特征的“饭圈”建构起和外部世界“有壁”的“黑话”体系,以“黑话”为媒介的信息分享和情感交流逐步强化群体和外部之间的区隔,巩固群体内部价值认同。如此,“饭圈”不仅形成了成熟完整的产业链条,还生成了为诸多乱象背书的话语生产场,源源不断地生产极富蒙蔽性、煽动性的话语样态和价值观念,将唯利是图合理化,将违法失德合法化。

    “饭圈”渐成“怪圈”,是资本贪得无厌的表征,不仅扰乱文艺和经济秩序,还挑战公序良俗和法律底线,更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饭圈”通过消费性、非理性、组织性、专业性等属性,以及以“黑话”为核心的话语和意识形态体系建构起坚固的利益图和价值图,劝导教育、批评谴责、道德约束等方式难以撼动其根本。监管部门针对“饭圈”的一系列整治行动,正是从法律和行政等方面进行治理,通过发布相关规定、惩处违法主体、封禁违规账号、清理有害信息等形式,重拳打破“怪圈”的坚固壁垒,引导“饭圈”经济和文化向着健康向上、和谐有序、风清气正的方向发展。

    每一个时代都有偶像,那本应是青少年获取自我投射和情感认同的载体,承载着成为更好的自己、奔赴更好未来的青春愿景,是激励青年人不断奋进的宝贵精神动力。而“饭圈”所关联的文化产业、网络经济、社群经济、粉丝经济则是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活跃经济局面、优化产业结构,而且在贡献国民经济产值、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相关产业在文化输出方面的巨大潜能,明星偶像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是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借助的文化政治手段。由此观之,治理“饭圈”不是一竿子打死,而是堵与疏相结合,趋利避害、因势利导。重拳出击是堵,涵育良好的文艺生态则是疏。

    (摘编自《“饭圈”渐成“怪圈”,“破圈”势在必行》)

    材料二 包括“饭圈文化”在内的娱乐圈种种乱象的出现,显然与一些人缺乏健康正大的审美观有关。由于一些人只知道追求世俗的欢乐,感官的愉悦和虚妄的幸福,审美趣味日趋平俗和杂芜,再加上碎片化、功利化造成的审美标准的单一和审美取向的混乱,结果所作所为离真正的美越来越远。而盲目跟风的青少年既缺乏判断力,更缺乏批判意识,对什么是恒久有价值的美远未形成明确的认知,加以心理上常渴望将虚拟理想和不切实际的欲望对象化,不仅以为追星并不出格过分,相反,还认为是都市时尚的当令趣味,由此主动接纳,积极传播,以抱团取暖,结成内聚性极强的群体自傲,完全没有认识到因为抽空了意义或原本就没有赋予它意义,这种借助网络等移动互联技术结成的共同趣味,不过是“娱乐至死”的场景化的喧嚣而已。

    美育无疑是关于审美的教育,但更是关于情操的教育,关于心灵的教育。所以,我们要认真探索凸显美育价值并促使其落实的有效途径,结合时代精神和当代趣味,给青少年以更多更有针对性的审美训练,从而培养其对美的感悟,以看破“颜值崇拜”和所谓“颜值即正义”的极端片面,看清资本提供的所谓“人设”不过是“滤镜偶像”,再完美也只是失魂的躯壳,是没有完整精神世界的纸片人,进而能唾弃“黑红也是红”这类不论是非、不辨美丑的畸形成就观、审美观,领略到真美和大美带给人的快乐,直至加深对生活真实的体验,对人生真义的思考,并最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个体素质。

    席勒说:“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我们确信审美教育联通着主体的自由意志,具有包含生理、心理等多个维度的多元包容特性,既为青少年必需,又易为其所接受,它的功用和意义一点都不亚于意志训练和品格训练,全社会都应该共同提倡,并积极践行。若不能针对青少年的特点,体恤他们生命展开过程中必有的迷失和狂乱,而只是一味地指责批判,则“饭圈”转为暗流,他们对社会关闭自己并进一步“内卷”,这会非常危险。

    (摘编自汪涌豪《亟待展开的心理建设与审美教育》)

    1. (1) 下列对材料一中“饭圈”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饭圈”是指粉丝圈子的简称,对特定的人或事物投入强烈的爱憎之情,是粉丝联结成“圈”的最初纽带。 B . “饭圈”成为乱象丛生的“怪圈”,各种劣迹屡见不鲜,野蛮生长,使资本无节制渗透,甚至违背法理伦常。 C . “饭圈”具有组织性和非理性的特征,粉丝通过“黑话”体系建构起和外部世界相对封闭的新场域,将自身与外界隔离开来。 D . “饭圈”在网上互撕谩骂、应援打榜、造谣攻击,会破坏健康向上的网络生态,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每个时代的偶像都是青少年获取自我投射和情感认同的载体,承载着美好的青春愿景,是激励青年人奋进的精神动力。 B . 缺乏健康正大的审美观,就可能会导致包括“饭圈文化”在内的娱乐圈乱象出现,离真正的美越来越远。 C . 青少年由于缺少必要的社会经验和独立思考能力,易陷入“饭圈”怪象,可见饭圈具有非理性的特点。 D . 审美教育具有多元包容特性,联通着主体的自由意志,是青少年必需接受的教育,全社会应共同提倡,积极践行。
    3.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具有真正的审美教育意义的一项是( )
      A .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B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 .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D .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 (5) 如何打破“饭圈”怪象?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下跪何人

    阎秀丽

    戏台空落落的,早已不复初时盛况。几面褪色的小旗子,哗啦啦地翻卷着老刘的记忆。

    戏台是依场地斜坡露天搭建的土台。老刘想起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壁虎般趴在戏台前,仰脖看台上大人精彩纷呈地唱戏,有时不慎会被踢起的尘土眯了眼。

    老刘往四周看了看,寂静无人,便走到戏台上,嘴里哐切切哐切切地打着节拍,从一侧提甲出场,云手、踢脚、跨腿、整袖、正冠,凭着记忆,却也把一套“起霸”做得如行云流水。没想到骑马蹲裆时,老刘一个趔趄,差点儿摔在戏台上。老刘怔了一下,总感觉差点儿意思,遂清清嗓子,将中指和食指并拢,指着台下,厉声道:“呔,来将通名!”

    没有回音,哗啦啦的小旗子倒也增了千军万马的气势。

    老刘瞬间有了大敌当前、披甲上阵的英雄气概,便很想唱两句。老刘歪着脖子想了好久,唱点儿什么呢?小时候老爹教的那些唱段,什么时候忘得这么干净了呢?

    那时候的老刘叫小刘,他爹才是老刘。

    老刘会唱戏,是小戏团的团长。团长没有工资,义务奉献,并且还身兼多职——导演、演员、指导、打杂的、采购……用老刘媳妇的话说:“就没有你不能干的,不知道图啥!”

    “嘿嘿,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哪个人不是在唱戏?活得心安愉悦便可。你呀,妇人之见!”老刘字正腔圆地来了一段念白,一甩袖子,把目光转向小刘,“儿啊,你又会是戏中何人?”

    小刘把长长的鼻涕猛一下吸回鼻腔,看着老刘的手指点在他的额头上。

    “懒得管你!”媳妇冲着老刘翻白眼。

    老刘哈哈一笑,跑了出去。到了晚上,锣鼓声一响,老刘往台上一站,唱得真个是金声玉振、气吞山河。小刘听不懂,只知道看热闹,摇头晃脑地跟着哼哼。

    哼的啥?不知道。

    等到小刘成了老刘,依旧喜欢唱戏,走路说话也常如戏中人,却还是记不住唱词,只是哼哼。媳妇问:“病了?一天到晚哼哼,也不知道哼哼的是啥!”

    老刘眼睛一翻,说“在唱戏”。他从家里一直哼哼到公司,公司里的人知道他喜欢“哼”戏,便也跟着“哼哼”。

    来公司洽谈业务的老总频频竖起大拇指,说:“公司在文化传承方面做得很好,是个有深度有底蕴的公司,而您的做派更有西楚霸王的威猛霸气……”说完,便让秘书小虞来了一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老刘连连嗟叹“虞兮虞兮奈若何”,大手一挥,签下了对方久攻不下的合作协议。

    酒醒后,老刘仔细看过协议,冷汗直流,瞬间有了愧对江东父老、欲自刎乌江的心情。

    焦头烂额之际,老刘回了老家。内心的煎熬让他心力交瘁,他不是霸王,没有自刎于乌江的勇气。

    回家后的老刘夜不能寐,总好像有很多双眼睛在看着他,便常常跑到戏台上。有些话不能说,唱戏便让他有了宣泄的出口:“包龙图打坐在开封……”

    儿子在台下摇头晃脑地看着老爹,觉得爹就是那包龙图,包龙图就是爹。

    老爹喜欢唱这段戏,便要教儿子。

    孩子娘说:“孩子那么小,教他还能会咋的!”

    老爹大手一挥:“一个老娘们儿,懂啥!我不只是教他唱戏,他是教他做人呢。”

    儿子不懂:“教做人?像老包那么黑?还是像老包那样做龙图阁直学士?哧,傻不傻!”小刘撇着嘴吃吃地笑,没等老爹大脖溜子扇过来,早已跑得没了影儿。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老刘一嗓子吼出这句话,五脏六腑瞬间通透起来。老刘想起老爹教他唱的时候曾说:“霸王再威猛,终不及包龙图青史留名。为人做到他这份儿上,值!”

    老刘正了正衣领,高亢地吼完第一句,下句词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老刘便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地跟老爹学戏。他呆呆地站在戏台上,竟有了刹那间的失神。

    “我劝你认香莲是正理,祸到了临头悔不及……”

    气势磅礴的西皮原板在耳边铿锵响起,老刘回头,白亮亮的阳光形成大小不一的光晕在眼前跳跃。朦胧中,老刘看到幕布两端被缓缓地掀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抬着铡刀依次而出。老爹身着蟒袍,腰扎玉带,迈着方步走到老刘面前,俨然是那刚正不阿的包龙图。

    老刘一阵晕眩,双腿一软,竟然跪在地上。

    堂上的包龙图一拍惊堂木,指着老刘,声音冷峻严厉:

    “下跪何人?”

    “我……我是你儿子……”

    两旁站立的人喊起堂威:“威——武——”

    声音互相接应,此起彼伏。

    老刘不由得胆战心惊,颤抖着伏在地上,冷汗涔涔而下。

    包龙图“啪”地一拍惊堂木,额头上那弯月牙儿射出一道皎洁华光,怒斥道:“你贪赃枉法,罔顾人伦,本府何曾有尔等不肖之子!来人,狗头铡伺候!”

    老刘看着那冷森森的铡刀,顿时魂飞胆裂。小虞秘书翘起的兰花指、霸王饮恨乌江的绝望,化成漫天利剑,向他袭来。

    老刘大叫一声:“爹!我错了!”旋即晕倒在戏台上。

    “醒了?梦到你爹了吧?看你这汗流的哟。”娘在他头顶上一下一下地扇着蒲扇。

    老刘忽地起身,环顾四周,发现自己躺在老家炕上,墙上照片里的老爹穿着戏服看着他。老刘恍然想起,老爹已经去世多年了。

    看着照片里的爹,老刘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写老刘表演戏剧的动作及平时爱“哼哼”的行为,表明老刘对父亲唱戏的印象深刻。 B . 洽谈业务的老总并不是看中了老刘公司的文化底蕴,而是投其所好以便签下合同。 C . 老刘回到老家后内心煎熬、夜不能寐,说明他深知公司所受损失之大,良知尚存。 D .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唱词直接体现了老刘坚定地要做像包拯一样正直的人。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先写老刘唱戏,再写老刘父亲的故事,倒叙手法的运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情节富有波澜。 B . 小说擅长语言描写,无论是古朴典雅的戏曲唱词,还是通俗易懂的生活口语,都恰到好处地凸显了人物个性。 C . “冷森森的铡刀”“化成漫天利剑,向他袭来”等典型的梦境描写,表现了老刘因犯错后产生的惊惧之感。 D . 小说于结尾处留白,并未明写老刘将会何去何从,而是让读者去想象和推测,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3. (3) 有评论认为,老刘父亲是文中重要的人物,也是个形象非常鲜明的人物。请简要分析老刘父亲的形象特点。
    4. (4) 小说以“下跪何人”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治国有二机,刑德是也。王者尚其德而稀其 , 霸者刑德并凑,强国先其刑而后德。夫刑德者,化之所由兴也。

    公叔文子为楚令尹 , 三年,民无敢入朝。公叔子见曰:“严矣。”文子曰:“朝廷之严也,宁云妨国家之治哉?”公叔子曰:“严则下喑,下喑则上聋,聋喑不能相通,何国之治也?盖闻之也,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廪。明主者,有所受命而不行,未尝有所不受也。”

    卫灵公问于史鳅曰:“政孰为务?”对曰:“大理为务。听狱不中,死者不可生也,断者不可属也,故曰大理为务。”少 , 子路见公,公以史鳅言告之。子路曰:“司马为务。两国有难,两军相当,司马执枹以行之,一斗不当,死者数万。以杀人为非也,此其为杀人亦众矣!故曰司马为务。”少焉,子贡入见,公以二子言告之。子贡曰:“不识哉!昔禹与有扈氏战,三陈而不服,禹于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请服。故曰‘去民之所事,奚狱之所听?兵革之不陈,奚鼓之所鸣?’故曰教为务也。”

    文王问于吕望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文王曰:“善!”对曰:“宿善不祥。”是日也,发其仓府,以振鳏寡孤独。

    齐人甚好毂击相犯以为乐,禁之不止。晏子患之,乃为新车良马,出与人相犯也,曰:“毂击者不祥。臣其祭祀不顺,居处不敬乎?”下车弃而去之,然后国人乃不为。故曰:禁之以 , 而身不先行也,民不肯止。故化其心莫若教也。

    (节选自《说苑·政理》)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 B . 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 C . 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 D . 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者尚其德而稀其刑”与“刑于寡妻”(《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刑”字含义不同。 B . “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官职,其执掌一国国柄,主要由贤能的士人担任。 C . “少焉”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两句中的“焉”字用法和意义不同。 D . “禁之以制”与“是故明君制民之产”(《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制”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叔文子担任楚国令尹三年,百姓没有谁敢入宫求见他,公叔子认为这是因为公叔文子太威严了,不利于治国,希望他能有所改变。 B . 针对卫灵公的提问,史鳅认为刑狱官最重要,子路认为司马最重要,子贡不了解他们的观点,但认为掌管教化百姓的官最重要。 C . 吕望认为不同类型的国家,其富足的对象各不相同,他认为上富下穷,一旦发生祸患,便无法挽回,所以必须以民为本。 D . 晏子对齐人喜欢用车毂撞击并当成乐趣这种现象屡禁不止很忧虑,他通过一番行为影响了他们,最终改变了“毂击”取乐的恶俗。
    4.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盖闻之也,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廪。

      ②是日也,发其仓府,以振鳏寡孤独。

    5. (5) 《资治通鉴》用“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来强调“教化”的重要性,在加强“教化”方面,子贡和晏子认为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四时读书乐·春

    翁森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注】①翁森:宋末元初人,宋亡,他拒绝出仕,隐居乡野,以教书为业,从学者先后达800余人。元废科益,学风日下,先生以儒学教化乡里,历经多年,耕读之风又“彬彬称盛”。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笔下的人物浴着春风,嗅着花香,时走时吟,兴致盎然,这情景与“风乎舞雩,咏而归”有异曲同工之妙。 B . 鸟儿是伴我读书的好朋友,但面对落花,诗人联想自己身世仿佛有一丝“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感伤。 C . “绿满窗前草不除”,生动形象地把读书的乐趣具体化,诗人放眼望去,看到长满窗前的绿草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D . 本诗为一首劝学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景情并茂,全诗意境明丽清新、语言质朴无华,蕴含着无限书香。
    2. (2) 诗人认为春天读书到底乐在何处?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2. (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塑造了一个自信的子路形象,他设想一个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并且“”,但他仍可以治理有方,做到国富民强。
    3. (3) 李煜《虞美人》中“”两句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深沉感慨。
六、简答题组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快速发展,新型网络言语暴力传播范围大,(),给受害者带来更大的伤害。而传统的言语暴力传播范围小,参与群体少,对被害人的影响 A , 网络暴力是网络生态的“毒瘤”。面对网暴,任何试图摆事实、讲道理的努力都 B , 反倒是为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提供了更多“情绪劳动”的线索和资源。

    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一些网民往往抱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忽视了对自身行为的应有约束。网络空间是虚拟的,(),都应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然而治理网络暴力非一日之功,为受害者提供有效保护是 C 。网络暴力特点决定了对网暴受害人的保护,():一方面,要对网络暴力“零容忍”,通过法治手段形成有效震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另一方面,对于正在发生的网络暴力,也要从技术角度寻找化解之道,尽可能减少网暴行为对当事人的伤害。

    1. (1) 请在文中括号里①②③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请在文中横线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 (3) 请简析“毒瘤”一词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七、选择 简答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暑假,是青少年与电子设备“亲密接触”的高峰期,这让许多家长担心孩子沉迷游戏,或受到网络“三俗”的不良影响。家长们的担心并不多余,青少年媒介使用技术娴熟,但媒介素养有待提升,容易受到网络“三俗”侵蚀。当前,我国青少年触网年龄在不断降低,要提高青少年网民的媒介素养,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媒体——社会”共同参与。《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就指出,加强全社会网络法治和网络素养教育,制定网络素养教育指南;加强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引导青少年理性上网。只有家庭与社会团体、政府与学校携起手来,就一定能让青少年面对网络信息的海洋时明辨是非,健康成长。

    1. (1) 下面各项中的双引号,与文中加点字“亲密接触”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是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林庚《说“木叶”》) B . 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向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C . 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从不进入对方的世界,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出来。(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D . 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病句,写出正确的语句。
八、材料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 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告诉我们:人应当找到一条能够适应社会的生存道路,回避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就不会受到伤害。依道而行,顺应规律,这是道家的“看开”。

    材料二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临危受命,不计较个人得失,体现了他的“担起”。

    “看开”与“担起”是两种生存于世的姿态,身为新时代青年,你认为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