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十二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07-27 浏览次数:22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一年多,依然没有结束的迹象。虽然包括联合国在内,多方力量为了实现和平而努力,但效果有限。

    为了和平,人类有多努力?近代各种看似相互对立的学说、理论,往往将战争描述成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解决大小政治矛盾、利益纷争的终极途径,如德国战略家克劳塞维茨(CarlVon    Clausewitz)《战争论》(Vom    Kriege)就说“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主张“暴力最大限度的使用”。齐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等主张“总体战”(total    war),认为应动员所有能够运用的资源,竭力摧毁对手参与战争的能力,为获得胜利可以不择手段。正是这些思潮和实践,让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战祸连绵不绝,并在短时间内爆发了两次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世界大战。也正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让各国开始凝聚起越来越强大的、谋求永远中止战争的“终极和平”共识。在这一共识基础上,人们开始摸索五花八门的、建立永久和平的途径和机制。

    约束性条约和由约束性条约确保的限制军备扩张机制。最典型的是一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自1963年《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PTBT)至2017年《禁止核武器条约》达到高峰的一系列军控、尤其核军控条约,国际社会希望通过条约和缔约国间相互平衡、制衡,达到约束军备规模、减少战争危险的目的。

    权威性国际组织。一战后期,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倡导建立“国联”,试图借国际联盟谋求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纷争,而建立在二战反法西斯联盟胜利基础上的联合国,则将“借助权威性国际组织约束全球战争”的实践贯彻到极致。

    消灭战争策源地。对于这一条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和实践:第一种以一战后期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为代表,主张“彻底消灭战争责任国的战争能力”,协约国正是在这一理论主导下,才会在一战结束后肢解奥匈帝国、差一点瓜分土耳其,并将德国逼入窘境;第二种即英国战略家富勒所谓“被打倒的敌人要亲手扶起来”的理论,认为只有通过主动参与战败者的战后重建,才能消弭仇恨和战争隐患,建立持久和平。二战后针对德、意、日轴心国的“有限清算”,正是以此为理论依据,在“避免重蹈一战后覆辙”的堂皇借口下发生的。

    “恐怖平衡”。希望超级大国间基于“确保相互摧毁”,在担心发动全面战争会导致众败俱伤甚至同归于尽的前提下建立起这种“不敢发动热战”的“冷和平”机制,这一“恐怖平衡”在1923年《华盛顿海军条约》(Washington    Naval    Treaty)限制英、美、日、法、意五大国海军扩张中小试牛刀,在二战后的冷战、后冷战时期的“核平衡”时代,更进而成为确保全球“非热战”,至少维持“冷和平”的重要前提。

    建立“利益共同体”。这是最新颖、最时尚的谋求“终极止战”理论,认为通过促进和推动全球化和全球产业链,让各国间建立更多共同利益,这样一来,各国决策者和社会各界就会因为不愿破坏和丧失这些一旦开战就将遭到重大冲击的共同利益和纽带,而竭力避免战争、维护和平。

    二战后,国际社会既对法西斯主义进行了彻底清算,又支持和参与了战败国的战后重建和复兴,避免了这些国家基于仇恨而再度成为战争策源地;二战后,一方面大国间的“核威慑”相继成形,另一方面自冷战时期开始,一系列军控尤其核军控条约、机制相继出台,“核平衡”不但令二战结束至今全球再未在战争中使用过核武器,也迫使大国间因忌惮“核冬天”而不敢轻易言战。正是在这种背景和氛围下,地球在二战后迎来半个多世纪无世界大战的“大和平”,这让许多人相信,人类终于摆脱了战争的宿命,战争的阴影已经远离,而乌克兰危机的全面升级让许多人如梦方醒。

    笼罩在人类头顶、本以为远去的战争阴云,何以挥之不去?首先,二战后的国际力量平衡仍是基于“大国根据实力对比瓜分话语权”的强权逻辑,而冷战后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一超”独霸格局上的,这“一霸”将“永远的世界领导者”当成自身“天赋宿命”,没落的昔日超级大国不甘沉沦、跃跃欲试的地区强权不愿久受压制,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对现有的、由“一超”垄断规则话语权的局面产生不满,而“一超”又不愿自己的“天赋宿命”丧失……这一切都在悄然堆积着矛盾、怨念和仇恨基因,一旦突破临界,就可能迸发出大规模战争的火星。其次,工业化国家的“滞胀”和新兴国家的异军突起,让孤立主义和反全球化理论、实践甚嚣尘上,突如其来的全球新冠疫情及其应对措施,又进一步切割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利益纽带,这一切都意味着和平基因的悄然淡化和战争危险的骤然上升。第三,伴随“反全球化”“反利益共同体”应运而生的,是各国民粹主义情绪的上升,“非此即彼”的二元论、“用武器的批判置换批判的武器”的冲动,尤其是这种论调和实践在选举社会和非选举社会“多快好省”的调动人气、集聚支持率和压制异议功效,让一些决策者在各怀目的支持者的推动下,一步步接近大规模战争的边缘。

    尽管二战后建立的联合国等机制较诸破产的国联更公平、更高效,但仍然保留了相当多旧时代痕迹,大国或“大国的朋友”在联合国机制下很难“循规蹈矩”讨回公道,不同阵营间的相互对立和同一阵营内的互相护短,则让是非也未必总是那么分明。在这种情况下,大国仍能轻易找到用大规模战争达到目的、却可绕开机制制约和惩罚的途径,而联合国对热点地区战争威胁的控制,则常常因大国间的相互“使绊子”大打折扣,甚至形同虚设。除了相信全世界热爱和平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相信自然和社会规律,永远摆脱战争宿命的希望,应该寄托在人类社会进步的纠错机制上:正是基于对一战爆发的纠错,战后各国才会不遗余力地摸索各种“止战之道”;也正是惩于一战后止战机制的失败,二战后才诞生了更完善、更有效,一度让人们产生“战争已远离”感觉的新机制。

    应该可以相信,在猛然发觉大规模战争其实可能近在眼前后,痛定思痛的人们会启动新的纠错机制,建立起更有效、更完善的避战、止战的机制。

    (节选自陶短房《我们为何无法摆脱战争的阴影》,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尽管在各种理论、学说中“战争”往往被描述成解决人类社会矛盾纷争的最后方式,而且不可避免,但人类还是应该追求和平。 B . “恐怖平衡”是一种“互相摧毁”性质的建立和平的途径和机制,采用这种机制可以使超级大国之间存在紧张但稳定的和平。 C . 最新颖、最时尚的“终极止战”理论是建立“利益共同体”,各国决策者会因不愿破坏已经形成的共同利益纽带而放弃战争。 D . 二战后,大国为达到一定的目的,相互暗中要弄手段,使得联合国对热点地区战争威胁的控制机制收效甚微,甚至形同虚设。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德国战略家的理论为代表的战争思潮和实践,让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战祸不断,并让人类产生了达成终极和平的共识。 B .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与英国战略家富勒的理论和实践虽然截然相反,但都达到了“消灭战争策源地”从而消弭战争的目的。 C . 由于国际社会希望通过条约和缔约国之间的相互平衡、制约,来达到减少战争危险的目的,因此二战后国际力量的平衡是强权逻辑。 D . 五十余年的世界和平状态让很多人以为人类社会将不会再发生战争,但乌克兰危机的全面升级让很多人改变了这种不切实际的认识。
    3. (3) 下列说法不属于材料中人类为了达到“终极和平”而采取的措施的一项是(    )
      A . 3月10日,在我国的斡旋下,沙特和伊朗于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恢复外交关系,并承诺在两个月内重开使馆和代表机构。 B . 一战后期建立“国联”,二战反法西斯联盟胜利后建立的“联合国”,都是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后者将约束全球战争的实践贯彻到极致。 C . 我国分别于1964和1967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成为了世界上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D . 我国于2013年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
    4. (4)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该如何挥去笼罩在人类头上的战争阴云?
    5. (5) 简要谈谈文章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语言表达、论据使用中任选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 2. (2023高二下·江门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医

    马伯庸

    张竹君伸出右手,从布鞘里取出一把薄如柳叶的手术刀。

    五根修长的手指轻轻一握,便和刀柄上的波浪纹完全贴合。这个动作她已做过不知多少次了,几乎已成为一种本能。

    这把刀是她从夏葛女医学堂毕业时,院长富玛利亲自所赠,用来表彰其优异的成绩与勇气。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这把手术刀伴随着她从广东到上海,又从上海来了武昌,早已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每次握紧它,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总会浮现在张竹君的脑海里:“Dedication is our specialty.”——奉献乃吾侪之任也。

    张竹君握紧了刀,看向眼前的伤员。

    这是个民军的伤兵,左肩中了一枪,子弹卡在了肩胛骨与锁骨之间,很简单的小手术。唯一的问题是,她太累了。

    此时已经是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汉阳失守的第三天。大量败兵拥入武昌城中,伤员数量激增,这让红十字会与赤十字会的医护人员疲于奔命。张竹君今天已经做了九台手术,这是第十台。她握着刀,明显感觉到有些眼花。

    张竹君从口袋里掏出一小瓶嗅盐,放在鼻下深吸一口。一股强烈的氨气味道像长矛一样刺入鼻腔,刺激得整个人一激灵。趁着这股劲,张竹君迅速拿起手术刀忙活起来。

    从手术一开始,病人便不住地颤抖,没办法,止痛药物在数天之前便已用罄,医师们只能靠一点点烧酒来做麻醉。为了让手术顺利进行,张竹君不得不找来方三响,让他用一双大手死死按住对方,以确保不会干扰手术。

    手术刀巧妙地避开肩胛背动脉,游走于肌肉与神经之间,不一时便剥出了弹头位置。张竹君暗自松了一口气,正准备放下刀换镊子将弹头夹出来,却不防一声惊雷般的爆炸从外面响起。

    这是来自清军的炮击,他们自从占领汉阳之后,拉了数门大炮到龟山上,每天居高临下朝武昌城里不断轰击。那个伤员正疼得死去活来,骤闻爆炸声,吓得迸出一股绝力,竟挣脱了方三响的压制,身体向前顶去。偏偏张竹君因为过于疲惫,注意力有些涣散,一下子被伤员撞歪了身体,手术刀“当啷”一声落在了地上。

    方三响急忙松开病人,要过去搀扶张校长,却发现她的右手血流如注,从虎口到手腕内侧被刀割出一条血口子。

    方三响见状大惊,这刀身上的血污尚没清洗,极容易造成感染。张竹君却先抬起左手,强忍剧痛道:“我的手不成了,先叫孙希来给病人做完手术。”

    自从武昌变成前线之后,红十字会和赤十字会不得不联起手来,在蛇山脚下的一处英商别墅内设立了临时医院。此时孙希、峨利生和其他几位红会医师就在不远处忙碌着,与这边只隔一道布帘。

    听到方三响的召唤,孙希急忙赶过来,也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他连忙接过手术,继续帮伤员拔弹头。

    方三响则把张竹君搀到旁边的藤椅上,抓起旁边的烧酒壶直接淋上去。红会储备的酒精一早便用尽了,只能靠当地酒坊捐的十几坛樊口春烧酒支撑。对酒徒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佳酿,至于消毒效果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这个刀口狭长而深,边缘平直,可见刀刃之锋锐。不幸中的万幸是,总算没伤到神经与肌腱,但短时间内绝不可能再执刀了。

    张竹君全程神色淡然,任凭方三响拿开水烫过的棉布条做包扎,半点仪态不失。直到姚英子也闻讯跑过来,从地上捡起手术刀,她才有些心疼地问道:“刀口有没有损伤?”

    姚英子举起刀刃端详片刻,摇摇头。张竹君这才松了一口气,抬起手掌,自嘲道:“我小时候听阿妈讲古,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可见名剑须用血祭。这刀跟随我这么多年,到今天我才想起血祭,真是屈就它啦。”

    姚英子心疼道:“您快别讲话了——方三响,你包扎之前,敷抗毒粉了没有?”方三响两手一摊:“没有,硼酸早用光了,只有烧酒。”姚英子大急,伤口不敷硼酸,极容易导致化脓,怎么可以不敷?

    张竹君抬手劝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别责怪三响,要骂也是骂沈敦和。讲那么多大话,怎么物资却送不上来?”

    对于这种日常嘲讽,姚英子和方三响装作没听见,好说歹说把她哄去后屋休息。从后屋出来以后,姚英子小声抱怨道:“唉,张校长真是的,这个事情怎么好怪到沈会董头上,还不是因为军政府那些人乱来?”

    从汉阳撤退之后,战时总司令官黄兴主动请辞,宣布返回上海,再图北伐云云。结果没过两天,大都督黎元洪也离开武昌,跑到下游九十里外的葛店,如今城里只剩一个蒋翊武主持大局。这一系列变动,导致武昌城内人心惶惶。

    方三响归队之后一直郁郁寡欢,此时听到抱怨,眉宇间的郁结更深了。姚英子懊悔地拍了一下脑袋,正想着怎么转移话题,方三响却主动开口道:“今天军政府的公告说,江浙沪联军已占领了南京,整个江南尽归义军所有。英子,你不必气恼,各省援军正纷纷赶来,武昌只要自己多撑一撑,便不会垮掉。”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对张竹君的手术刀描写详细,让读者意识到手术刀对医生的重要性,这与后文担心手术刀受损的情节相吻合。 B . 文中直接引用了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英文原句真实呈现了人物忠于所学,翻译句又进行了强调。 C . 敷毒粉、硼酸等医药用品的描写,武昌、汉阳、黎元洪、黄兴等真实名字的呈现,表明本文实乃对真实历史的记录。 D . 本文情节从张竹君医生做手术到她误伤自己,接着孙希前来救急,最后张医生伤无大碍,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2. (2) 文章末尾,作者通过人物对话简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医生责怪沈敦和只知说大话,未及时输送物资,表明战时后勤人员低效。 B . 姚英子认为物资匮乏另有原因,表明医疗人员对时局的认知不尽相同。 C . 战时总司令黄兴返回上海,大都督黎元洪离开武昌,证明军政府工作较为混乱。 D . 方三响分析了义军的作战形势,开导英子不必气恼,这仿佛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3. (3) 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大医”之“大”体现在何处。
    4. (4) 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这是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本文将名剑需用血来祭与张医生手术中不小心划伤自己的情节联系在一起,这有着怎样的用意?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横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链,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曰,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苏武传》)

    【注】①亦不剌:古部落名。②三关:泛指边关。

    1.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年,陵降,不敢武            求:访求 B . 子为父死,无所                恨:遗憾 C . 汉使曰:“武等实在。”        谢:感谢 D . 前以降及物故                    物故:死亡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B .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C .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D .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3. (3) 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苏武“忠贞爱国”的一项是(    )

      ①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②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镌,诚甘乐之。

      ③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⑤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⑥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A . ①③⑤ B . ②⑤⑥ C . ②③④ D . ③④⑤
    4. (4)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前两段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 B . 面对李陵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立场坚定、大义凛然。 C . 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贞形象。 D . 选文通过李陵与苏武的对比,及李陵劝降前后表现的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5. (5) 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②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释:①淳熙三年(1176)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写下此诗。②京华:京城,这里指旧京开封及广大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书愤》的颔联用工稳的对仗,表述了诗人早年游赏祖国北方和南方山河的经历。 B . 《病起书怀》的颔联表情达意含蓄委婉,流露出了诗人的忧国之情与坚定的信念。 C . 《书愤》从诗人回忆“早岁”的豪迈气概写到而今“衰鬓已先斑”,时间跨度大。 D . 《病起书怀》从诗人衰病远谪写到夜读《出师表》,融入了诸葛亮的感慨与联想。
    2. (2) 这两首诗的尾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1) 我们读屈原的《离骚》,会发现屈原在诗中经常用美人香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了解释“”。
    2. (2) 文中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的两句是“”。
    3. (3) 高适的《燕歌行》中揭露“汉军”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暗示了必败原因的句子:“!”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2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经常有人问,      

    苏轼给出回答:“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书中的世界包罗万象,有让你开阔眼界的美景。南宋诗人尤袤在谈到读书时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读书,       , 能助你化解孤独与寂寞,战胜内心的苦闷与忧愁。作家王人博说:“人其实很矮小,都是被书垫高的。”阅读,帮你积蓄资本、不断超越自我。       , 才能用知识加持能力,实现自我跃迁。

    季羡林先生在形容人不读书时,曾称其为“鼠目寸光”。意在说,你不读书,能够获得的信息就会很少,专业知识就会不足,如果你的知识累积,赶不上社会进度,那就很容易被抛掷在后面,追赶不上他人。由此带来的,就是心境的不安。一点风吹雨打,就会把你打趴下。面对着困难,读书,是战胜绝望的法宝。

    读书的过程,就是使得人的生活变得充实且让人获得精神上的丰盈;缺少读书的过程,如果身处热闹,也会时常感到空虚。当你把闲暇时间用来读书,书中壮阔瑰丽的风景,便足以抵御内心的匮乏。

    1. (1) 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划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B .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C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D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做出修改,将改后的句子完整地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四、写作(50分)
  • 7. (2023高三下·瓦房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与一老者对弈,他只剩下一马,而我尚有一车一马,按照形势判断,他必输无疑,早该投降了。但是他丝毫没有认输的迹象,依然谨慎行棋,认真对待,时不时“将军”,骚扰我一下,打乱我的步骤。他的作风激怒了我,我恨不得三下五除二,除之而后快,但心态毛糙,出棋不慎,没走几步就把车给丢了。双方各剩下一马,不得已和棋。

    对他的下棋作风,我颇为不解,明明要输为何还要坚持?询问另一个棋友,棋友解惑:“依照整个局势判断,他的结局是可以预见的,那就是——输。但是他在等一个意外,那就是你的失误,他自己的情况改变不了局势,但是你的失误会改变整个结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